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2)-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69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演变过程1、萌芽期一一内部牵制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理论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
内部牵制源远流长,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会计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来。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经济制约关系。
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基于企业个体行为层面控制的内部经济制约的阶段。
因此,这一时期只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可以概括为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定期核对等会计控制为基本内容,采用账簿之间的核对和账簿与财产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为主要手段,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
2、发展期一一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 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 的概念。
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1949年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1953年10月,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又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在第1号公告中,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1)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 2) 内部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
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
3、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1)..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根据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流程和机制,对组织、人员、财务和业务活动进行监督、规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
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的建立最初是为了防止欺诈行为和内部失误的发生。
在这一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一些基本规章制度,如内部审计制度、财务报告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等,来建立基本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二阶段: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着重完善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包括风险评估和防范、内部信息传递和沟通、业务流程规范和监督、内部审计和监控等,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第三阶段:内部控制与企业战略的一体化
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被视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目标和价值导向相一致。
企业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战略工具,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设计制度,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第四阶段:数字化内部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也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企业开始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等,来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和精准度,提前预警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总之,内部控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步建立到完善,再到与企业战略一体化,最后走向数字化的演进过程。
这一历程体现了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和对风险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引言:企业内部控制是指公司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制定的确保公司资产安全、保护股东权益、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层报告可靠性的制度和方法。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当今商业环境中变得愈发突出。
本文将探讨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相关的启示,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效能。
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企业内部控制早期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主要关注风险和机会的管理。
这一阶段的核心理论是防御性控制,即企业采取措施防范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风险。
这种控制方式主要体现在流程上,例如审批流程、财务核算流程等。
这一理论的发展为后来的控制理论提供了基础。
2. 审计理论的兴起随着企业日益复杂的经营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开始涉及更多的领域,例如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合规性等。
审计理论的兴起使企业得以更好地管理内部控制。
通过审计,企业可以评估和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管理水平。
3.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全球化的进程,风险管理理论逐渐受到关注。
企业需要有系统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管理各类风险。
内部控制也日益重视风险管理,以确保公司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能够做出适当的决策。
4. 内部控制整合理论的提出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开始整合,以实现更高效的内部控制。
管理学、财务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被引入内部控制的研究中,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的本质和机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启示1. 统一标准与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告诉我们,统一标准与规范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非常重要。
统一的标准可以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降低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多学科整合与创新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它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支持。
企业应积极借鉴管理学、财务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创新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摘要】内部控制理论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理论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并剖析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内部控制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借鉴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内部控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总结了内部控制理论对企业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企业管理、借鉴意义、未来发展趋势、现实意义、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过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认为人的内心需要良好的控制和管理,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商业开始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管理和控制问题愈发突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企业家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纷纷尝试建立起内控制度。
此时,内部控制理论逐渐形成雏形,成为当时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
逐渐形成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模式,强调企业应该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提前识别和管理各种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引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
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对于当前企业管理实践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企业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企业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在国内,随着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企业财务丑闻的频发,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备受关注。
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发展及其对内部控制实践的完善一、内部控制概述内部控制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是随着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
(一)上个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1、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
内部牵制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入或部门无意识他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2、内部牵制机能执行的分类大致可分为:(1)实物牵制;(2)机械牵制;(3)体制牵制;(4)簿记牵制。
总之内部牵制着重组织内部分工的控制;它是内部控制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型。
(二)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由于二、三十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和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的控制与监督,这就促使内部牵制超越了及财务范围,从而形成了组织规划和企业内部采用的所有协调和措施的内部控制。
以便保护企业财产的完整;检查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前两点正是会计控制的目标而后两者是管理控制的目标,会计控制主要包括授权和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薄记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财产的实物控制等;管理控制包括统计、时动、业绩报告、雇员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
毕业论文(三)70年代以来的内部控制: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会计审计界对内部控制研究的重点逐渐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并采用结构分析法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以使其内容更实在,条理更清楚。
内部控制的结构具体包括:1、控制环境,即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2、会计系统,即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公司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3、控制程序,即为了合理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
美国内部控制发展(一)萌芽阶段——内部牵制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理论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
内部牵制源远流长,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会计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来。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经济制约关系。
对于企业而言, 这是一个基于企业个体行为层面控制的内部经济制约的阶段。
因此, 这一时期只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可以概括为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定期核对等会计控制为基本内容, 采用账簿之间的核对和账簿与财产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为主要手段, 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由内部牵制向内部控制制度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大提高, 并促使工厂制度形成, 公司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单元, 由此企业规模日益壮大, 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 传统的单一、散乱、缺乏体系的内部牵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对西方各国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危机过后, 为了完善资本市场,进而保护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西方国家纷纷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通过内部控制来强化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控制与监督。
最早提到“内部控制”的文献是192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了《会计报表的验证》, 而最早定义内部控制概念的则是1936年在上述基础上修订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
该公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 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 该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启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做了回顾与梳理,指出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并对当前存在的不足指出了改进的内容与方向。
标签:内部控制;理论发展1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1)18世纪产业革命前:内部牵制。
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思想的萌芽。
(2)18世纪产业革命后至20世纪40年代: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阶段的控制是为了牵制行为当事人无意的失误(错误)和有意的徇私舞弊行为而设置的内部相互控制、相互稽核的控制制度。
(3)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并将内部控制制度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4)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的提法,替代“内部控制”。
该公告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5)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了其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该公告将内部控制分为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这一时期的内部控制开始关注对企业管理层的控制,同时把企业的外部环境纳入企业控制的范围,这是控制理论发展的一次飞跃。
(6)21世纪开始至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于2004年8月正式公布。
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全面内部控制,旨在对企业内部风险实施管理和战略制定而建立的事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