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物理学家
- 格式:doc
- 大小:120.50 KB
- 文档页数:5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T 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
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中国最伟大的10位科学家简介【10个字左右】中国是一个科学发展迅猛的国家,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下面是中国最伟大的10位科学家的简要介绍:1.杨振宁: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最重要的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超对称性理论,为粒子物理学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并因此获得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丁肇中:物理学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他在核物理、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在中国的高能物理实验研究方面。
3.张衡:古代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和浑天仪。
他的发明为天文学和地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屠呦呦:药学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以发现青蒿素及其在治疗疟疾中的作用而闻名,为全球抗疟疾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5.钱学森:宇航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推动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
6.郭永怀:物理学家,他在超导材料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发现了高温超导材料及其机制,并因此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7.朱棣文:化学家,以其在蛋白质折叠和分子识别领域的研究而闻名。
他发现了静电相互作用在蛋白质折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8.吴健雄:数学家,被誉为“中国数学的骄傲”。
他在代数几何和数学物理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被认为是当代数学界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
9.李四光:天文学家,他是中国南方天文学的先驱。
他主导了中国南天文台的建设,并在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10.徐中舒:生物学家,他是中国植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植物系统学和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是中国最伟大的10位科学家的简要介绍,每位科学家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杨振宁中文名:杨振宁国籍:美国出生地:安徽出生日期:1922年10月1日职业:科学家,物理学家毕业院校: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主要成就: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作品:《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目录杨振宁与翁帆婚纱照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
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杨振宁与翁帆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
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实情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实情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获奖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情感婚姻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杨振宁和翁帆(20张)编辑本段子女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杨光诺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
目前,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杨振宁风采(19张)编辑本段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
李政道(Tsung - Dao Lee),华人物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因在宇称不守恒理论、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大陆访问。
1996年11月29日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李政道十分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自1972年起多次回中国访问讲学。
1980年以来,他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为培养中国青年物理学家作出了贡献。
他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个人亦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
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他亲自体会到科学人才必须从小培养,因而在1974年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受到采纳。
1979年他去合肥访问时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学们,并题词:“青出于蓝,后继有人。
”李政道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主张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和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并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等。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下面是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 杨振宁(1957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因物理学研究而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杨-李理论”,对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李政道(1957年获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和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还在物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高斯古(1957年获奖)高斯古是中国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色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杨振宁(1963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二次获奖是因为对于非守恒性理论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杨振宁(2004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三次获奖是因为对于超导性和超流动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高锟(2012年获奖)高锟是中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7. 丁肇中(2016年获奖)丁肇中是中国第七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在粒子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要影响。
8. 陈建功(2018年获奖)陈建功是中国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于激光的产生和应用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杨振宁,中国现代物理学家、华裔科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也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取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极其丰富多彩,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他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杨振宁于1922年10月1日出生在中国南京一个学术世家。
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可谓独特而卓越。
194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前往西南联大学习,并在那里获得了学士学位。
之后,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导师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这为杨振宁后来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即物理学中的左右对称破缺。
这个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巨大轰动,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之一。
1957年,他们的发现被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发表,并在195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成就不仅证实了物理学中的一项基本规律,也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在取得国际声誉之后,杨振宁回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科学界的建设性工作。
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并亲自指导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
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在物理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
他的贡献不仅限于理论研究,还包括推动实验科学、培养人才和加强科学国际交流等方面。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杨振宁也经历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扰。
在这段时期,他被迫停止科研工作,甚至受到了批斗。
然而,他始终保持了对学术的热忱和坚持,并于1972年重返美国,再度开展科学研究。
他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职,并在那里继续深化研究。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和学术贡献为他赢得了无数荣誉和奖项。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哲学学会和俄罗斯科学院等多个国际顶级学术机构的院士,也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
除了学术成就之外,杨振宁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担任重要职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他担任过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织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致力于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1922-- ),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
因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著作有《选集与后记》《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一、生平经历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
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
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
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
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
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
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
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杨振宁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华裔物理学家,是中美两国两院院士,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致力于推广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他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一、杨振宁的生平杨振宁是1922年出生于中国南京,他父亲是一位著名数学家。
在读完初中之后,杨振宁就前往北京大学学习,并在1941年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一直留校任教。
1945年,他成为了费曼的博士研究生,一年后,他完成了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生涯,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杨振宁的成就1、重要发现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镜像对称的概念,并在1956年发表论文,证明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这项发现对物理学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引发了研究宇称不守恒的强相互作用领域,对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2、成为中美两院院士杨振宁在多方面的研究中都具有出色的成就,在其贡献中,他不仅致力于基础理论物理的研究,还推动了人类认识基本宇宙现象的进展。
这一贡献在世界物理学层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仅仅是在学界中,同时还得到了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的高度评价,获得了中美两院院士的荣誉。
3、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镜像对称概念,一旦发表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1957年,杨振宁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荣誉,同时也是对中国科研能力的强有力证明,改变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科技研究领域的看法。
三、杨振宁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杨振宁博士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科学家,他在很多方面都对物理学博士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早年不断进行理论基础物理的研究,到后面更多地致力于推动物理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他的心血让物理学的研究进程更加顺畅。
杨振宁发起了一系列的科研计划,这些计划覆盖了各个领域,涉及到由物理学引起的新科技和新产业,推动了教育和技术领域的发展。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杨振宁先生是一个传奇的学者,他是华人物理学家,曾经荣获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中国人民。
他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荣誉,被誉为“半个中国”的典范。
以下是对杨振宁先生的一些简介和其先进事迹的详细阐述。
杨振宁先生,生于清朝四川省的盐井镇,成长于爱国的家庭,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自幼聪慧,读书甚是用心,并且对于物理学的研究充满热情。
1942年,他考入了台湾的国立清华大学,主修物理学,次修哲学。
1947年,杨振宁赴美留学,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
杨振宁的成就并不仅仅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更是因为他一生都致力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在他拥有上百项重要著作的同时,他还担任过一些重要职务,如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学研究所所长等。
杨振宁先生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成就就是“杨-米尔斯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是一种量子场论,被看作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解释了强相互作用在粒子层面的运作方式,也解释了宏观世界中的电荷、电磁场和弱核力交互的方式。
这项理论已经被证明是正确且精确的,这意味着杨振宁已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杨振宁在物理学的领域开展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
他对于社会公正、绿色科技等诸多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同时也积极参与了这些领域的工作。
此外,他一直支持青年的科学事业,给许多青少年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在这方面,他一点也不吝啬,他比大多数教授们更投入教育事业,为青年扶持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榜样。
杨振宁先生的先进事迹以其坚持不懈和自始至终爱国的精神,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楷模。
他不仅是中国领域无数科学家的名师,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他许多文章和书籍至今仍被广泛阅读,这逆应了他为中国物理学和国家科技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杨振宁先生的带领下,中国的物理学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的科研方式”,这具体体现在一些技术和理论上,如单模超导、量子通信等。
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如果要评选“爱因斯坦后的第一人”的话,杨振宁先生或与其同等伟大的前沿物理学家才有资格入围,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一、先看一些对他的不同评价1.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次年即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华人诺奖得主。
杨振宁创建了并主持了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1997年该研究所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2.有7个诺奖是因为找到杨振宁的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粒子而获奖的,例如丁肇中、希格斯;通过研究标准理论获得成就,而间接获得诺奖的有几十个;杨振宁垄断了理论物理,带领徒子徒孙几乎垄断了六十年来诺奖物理奖的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部分;另外有6个菲尔兹奖是研究杨振宁的方程而来的(3个和杨米尔斯方程相关,3个和杨巴克斯特方程相关)。
盖尔曼是夸克之父。
他处处和费曼较劲不服气。
但是盖尔曼在杨振宁面前很谦虚,他自己多次声称量子色动力学不过是将杨振宁标准模型的su(2)对称性扩展到su(3)而已。
杨振宁多次生日,他都不远万里赶过来参加。
3.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北美地区奖额最高的科学奖(25万美元)——鲍尔奖颁发给杨振宁。
颁奖的正式文告指出,授奖给杨振宁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广义的场论,这个理论综合了有关自然界的物理规律,为我们对宇宙中基本的力提供了一种理解。
作为20世纪观念上的杰作,它解释了原子内部粒子的相互作用,他的理论很大程度上重构了近40年来的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
这个理论模型,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产生类似的影响。
富兰克林学会排名,杨振宁在前四名。
前三位都去世了,在世的杨振宁是第一没有争议吧?4.说一些题外话,杨振宁是世界多个国家科学院院士,美中俄三个超级大国科学院院士,韩国科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获得的荣誉奖章奖项数不胜数,科学界重要奖项全部囊括。
可以确定的说,华夏子孙自炎黄算起只有杨振宁一个人长期占据科技巅峰,引领文明的发展。
中国十大物理学家简介和名言1、杨振宁➢简介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市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名言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2、李政道➢简介李政道,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名言如果没有一个所有的错误都犯了以后,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对的;3、丁肇中➢简介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名言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4、邓稼先➢简介邓稼先,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名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5、高锟➢简介高锟,华裔物理学家,高锟为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名言可以说不听话就是顽皮,但如果做一点不正常的东西,人家没有做过的,那个不应该算是顽皮的,那个是“小孩子的自由”;6、王淦昌➢简介王淦昌,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名言党的信任,人民的重托,自己几十年来的追求、期望,都落实到我将要接过的这一副沉沉的担子上;我有许多话要说,但当时我只说了一句话:“我要以身许国;”;7、钱三强➢简介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名言古往今来,能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攀登的结果;8、钱学森➢简介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名言我姓钱,但我不爱钱;9、严济慈➢简介严济慈,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曾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工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教授;在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大电磁铁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曾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镭学研究所所长、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言要教好书,除要有真学问外,一要大胆,二要"少而精",三要启发学生,识别人才;10、朱棣文➢简介朱棣文,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名言我们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热情;。
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的成果和事迹
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和贡献,以下列举一些著名的事迹和成果:
1.李政道:李政道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与杨振宁合作提出
了弱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因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2.王淦昌:王淦昌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八十年代发现中微子
振荡现象的第一人,为粒子物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3.周培源:周培源是粒子物理学家,他在八十年代提出了“周守
恒”理论,为弱相互作用和基本粒子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4.石建光:石建光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是LHCb实验的发
起人和领导者,该实验发现了重子共振态,为探索粒子物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5.蒋兆和:蒋兆和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是日本东京大学的
教授,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为理解弱相互作用做出了贡献。
6.陈建功:陈建功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与合作者一起发现
了重大弱相互作用效应,这项成果使得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了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关键问题。
以上是一些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所做出的重要成果和贡献,他们的努力为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突破。
真正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杨振宁,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在祖父和父亲的深刻影响下,逐渐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后来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他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全新的物理学模型,认为电荷守恒定律不是绝对的。
他们认为,某些底层原理,比如C和P对称性等,可能会破坏电荷守恒定律。
这种观点现在被称为“重子费米子的非守恒性理论或CP破坏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开创性发现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初,杨振宁和李政道还提出了一个惊人地想法,认为存在一种短寿命而极微小的微粒,难以被检测到。
这个微粒就是中微子。
这个理论在当时被视为荒唐而被人怀疑,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微子的存在被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
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研究成果上,还体现在他的教学和科普工作上。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他一直是一名杰出的教授。
他的讲义和课程,使得物理学对许多学生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亲近感。
他也积极参与科普,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很多的科普演讲和书籍。
杨振宁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荣誉。
他是克拉福德奖以及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他还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华人科学家。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和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他的思想也经常受到引用。
他一直坚持认为,科学是跨越国界的,物理学无国界。
他希望物理学家们能够为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总之,杨振宁作为一位真正伟大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教学和科普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成就和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思想清晰、坚定、执着的科学家形象,同时也看到他对国家和世界的贡献和社会的影响。
杨振宁带给我们的是科学的进步与思想的启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世界级学者的影响力。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20世纪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众多知名科学家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以下是一些在20世纪中国知名的科学家及其主要学术成就的概览。
1.丁肇中(1922-2016):丁肇中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数理物理学家。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提出了中国的第一代核燃料循环技术——核电堆技术,为中国的核能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核物理中探测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微分几何中的质子决定定律,并做出诸多关于核结构和核衰变的重要发现。
2.吴大猷(1903-1985):吴大猷是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地球物理学的“开山鼻祖”。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创立了中国现代地震学,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地震观测、地磁观测和地壳应力研究的工作;提出了“中国是地震频发区”的地震区划理论,成为中国地震防治的基础。
3.杨振宁(1922年生)和杨振宁(1922年生):杨振宁和杨振宁是中国物理学界的两位重要科学家。
他们主要的学术成就是提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理论”(也被称为“陈-杨理论”),解决了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重大难题——弱相互作用中带电粒子的手征对称性破缺问题。
他们的理论贡献使他们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4.朱光亚(1925-2001):朱光亚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貌学家,同时也是“中国地貌学”学科的奠基人。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提出了“中国地貌学”学科独立学说,将其确立为独立的地学科目;通过长期的地貌实地考察,系统总结了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许多关于黄土地貌、冰川地貌和河流地貌等方面的理论。
5.于敏(1926年生):于敏是中国化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的化学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之一。
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包括:提出并发展了晶体设计理论,为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晶体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化学教育改革,提出并实施了学习型教学模式“三思教学法”,在中国的化学教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杨振宁是我国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_杨振宁个人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早年经历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
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
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
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物理名人】中国现代十大物理学家!(最全总结)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
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
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杰出核物理学家泰勒认为,杨振宁在规范场沦方面的工作“应该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金”。
吴健雄的老师、美国知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认为,在这几十年中可以算得上全才的理论物理学家有三个:费曼、朗道和杨振宁,他们在非常不同的领域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人才是不多的。
李政道(Tsung-Dao Lee)美国物理学家。
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
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教,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授”。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名单
以下是一些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的名单:
1.杨振宁-获得过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之父”。
2.李政道-家喻户晓的物理学家,擅长凝聚态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等领域。
3.吴健雄-与杨振宁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了弱作用力的违反对称性。
4.朱熹敏-国际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主要从事超新星、宇宙线和暗物质等研究。
5.周培源-也被称为“通才大师”,对高能物理、量子场论和相对论等有深刻研究。
6.郭永怀-被誉为“中国磁学之父”,在磁性材料、非线性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7.翟羽佳-现代计算机科学和图像处理领域的著名学者,获得过多个国际奖项。
8.周光召-中国工程院院士,涉足半导体物理学、量子电子学等科学领域。
9.杨小凯-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和标准模型等领域的研究。
以上只是部分著名物理学家名单,中国还有许多优秀的物理学家在国内外创造了卓越的业绩和贡献。
华人物理学家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
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
1956年丁肇
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
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工作。
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
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
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
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
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
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
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
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
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
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
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
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李政道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物理学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
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浙江近代物理
中心主任。
1943年至1944 年曾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就学。
1956年与
杨振宁教授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共获1957年
诺贝尔物理奖。
199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研究的课题,除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外,还广泛涉及天体物理、
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领域。
年表:
1926年出生于上海
1943年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1943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
1946年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大担任天文研究员
1951年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
1953年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
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
物理荣誉博士学位
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
1961年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年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第一位「费米讲座」的物理学教授偕夫人返回阔别26年的中国大陆
1964年和杨振宁受邀参加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二人还被推选为本次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
1988年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
杨振宁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一九二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
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
杨氏于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
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年表: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抵美国
1948年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
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朱棣文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圣路易(St.Louis),籍贯江苏省太仓县。
专业为物理应用物理(原子物理);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
目前现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8年发展利用激光冷却与捕捉原子方法
科学研究及影响
研究号称为“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的肌蛋白细胞的收缩.此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细胞膜的情况下,操控细胞内的物质,或在密闭容器内处理稀有元素或者放射性元素。
年表:
1968年获颁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数学奖
1970年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物理奖及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
1970-1974年获颁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
1976-1978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1977-1978年获颁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
1978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理事
1978-1983年担任电磁现象研究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
1983-1987年担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1987年获颁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
1987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教授迄今
1987-1988年担任哈佛大学莫里斯•洛伯讲师
198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担任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特邀访问学者
1990年担任美国光学学会理事及法国学院访问教授
1990年受邀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教师学会的理直脱迈耶纪念奖讲演
1990-1993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
1992年担任美国艺术和科学科学院院士
1993年获颁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及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获颁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科学领域的亚瑟•萧洛奖及美国光学学会的威廉•梅格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