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经验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3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目前农村土地撂荒、种植收益低、地块分散、农业发展规模小的问题,**市致力于破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难题。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挖掘出六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有力地破解了粮食再增产难题,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创一条又一条“点土成金”的秘诀。

一、健全交易平台,规范土地流转

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相继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机构,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至2014年12月,共建有15个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机构,其中2个县、镇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4个县(区)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11个镇级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镇级交易,县级服务”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通过县(区)、镇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中心,发布土地流转信息6000多条,指导签订、签证和备案规范的流转合同8600多份。

二、创新“*

股权,让农民当股东”的流转模式,动员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社,流转土地980亩,全部种植双水稻,冬种马铃薯520亩,年产粮食达121.3万公斤,产值360多万元。2014年,李燕萍被授予“2014年度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是自治区获此殊荣的7位种粮大户之一。(四)“土地租赁”模式

新型经营主体以支付现金或稻谷等实物的办法,租赁农民土地发展粮食生产,目前这种方式比较普遍。如钦南区康熙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采用这一模式创立了全市首个千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浦北县小江镇和平村曾波,租赁水田250亩种植水稻,荣获自治区政府授予“2013年全区种粮大户”称号。

(五)“无偿供地”模式

没有种植早稻计划的农户,将水田无偿提供给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早稻,下半年由经营主体犁耙好田后交还农户种晚稻作为补偿,既减少合作社、种粮大户租金成本,又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这也是**年丰合作社主推的模式之一,对部分早稻不耕种,仅耕种晚造的农户,为防止丢荒,农户交田给合作社耕种,合作社给予每亩300元的托管费给农户,晚造再交回农户自己耕种。2014年以来,**市通过这种模式季节性流转水田5万亩发展早稻。

(六)“农机代耕”模式

发展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种粮大户提供“代育秧、代耕田、代插秧、代防治、代收割、代加工”的全程机械化代耕服务,解决了田块无人耕种、管理粗放的问题,同时也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种植。灵山县那隆镇塘表村韦瑞光联合韦赐宗、邹沥等9名农机手成立了灵山县信诚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采取秧托培育适龄机插壮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技术,积极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插和机收水稻面积2500多亩,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同时,韦瑞光还通过租赁撂荒地块和耕作劳力少的农户的土地,“小块并大块”,开展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水稻750多亩,被自治区政府授予“2013年全区种粮大户”称号。

三、农企三赢互利,共享流转成果

农村土地流转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形成规模经营的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既盘活了土地又富裕了农民,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土地流转农民得实惠

作为**市第一家成立的甘蔗专业合作社——2009年4月注册成立灵山县陆屋兴达甘蔗生产专业合作社,创建了在产业发展上实行的“一包五统”经营模式和推行党员“联动、发动、带

动、推动”的“四动”模式。兴达甘蔗生产专业合作社在运用“一包五统”经营和党员“四动”模式下,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合作社壮大的目标,合作社先后荣获**市和自治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2012年合作社理事长、党员陈均前同志与旧州镇张高村委会的困难户欧远光同志通结对帮扶,帮助欧远光将原种植面积仅3亩的土地通过流转扩大到80亩,并为其提供各种劳务帮助,当年欧远光纯收入就达到了16万元,建起了一栋漂亮的楼房。2014年,通过兴达甘蔗生产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糖蔗达到5700多亩,预计农民群众可以增收17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