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研究进展_杜琪珍
- 格式:pdf
- 大小:351.85 KB
- 文档页数:5
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与思考以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与思考为题,需要从植物分类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探讨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及现状。
植物分类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对植物进行系统地分类、命名和描述。
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但直到18世纪末,才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Linnaeus)所创立的二名法分类法,才真正使植物分类学得到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
茶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茶科,茶属,是一类经济价值极高的植物。
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中国商朝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采摘和饮用野生的茶树叶。
到了唐代,茶的饮用和种植已经相当普及,同时也有了对茶的分类和命名。
到了明清时期,茶的品质和风味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有了对茶的品种和类型进行研究的先驱者。
在现代植物分类系统中,茶组植物属于茶科,茶属。
茶科分为7个亚科,分别是山茶亚科、茶亚科、楝亚科、蜡梅亚科、樟亚科、黄檀亚科和蓼亚科,其中茶亚科是最重要的一个亚科,包括了茶组植物和几个近缘属种。
茶属则包括了数百种茶组植物,按照茶叶的用途和树形特征,又可以分为乔木茶、灌木茶、半灌木茶和草本茶等多个类型。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进步,植物分类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茶组植物的分类也在不断地被重新界定和修正。
例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张宪春教授等人,通过对茶组植物的基因组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茶组植物分类体系。
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茶组植物被划分为6个属,茶属则被拆分为12个亚属,共有约1200种植物。
这一分类体系不仅更为科学和准确,而且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茶组植物是一类极为重要的植物资源,其分类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茶组植物的分类也在不断被更新和完善。
对于保护和利用茶组植物资源,正确地进行分类和命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一、引言种质资源是开展茶树种质创新、育种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茶叶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学学科的重要组成之一。
茶原产中国,在复杂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和选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树种质资源,包括野生茶树、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和遗传材料等。
我国高度重视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保护工作,专门建立了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勐海分圃,作为茶树资源的永久保存基地。
近年来,茶树种质资源存量不断增加,资源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资源鉴定评价逐步从表型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二、学科式展现状和进展(一)发展现状与动态1. 茶树资源的收集、保存与保护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起始于2 0世纪5 0年代,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收集工作集中在2 0世纪8 0-9 0年代,当时曾对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和海南等茶叶主产区的野生资源和地方品种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收集[ l ] 。
近年来,茶树资源的收集主要靠科研人员的自发需求,但收集手段和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如全球卫星定位仪( GP S )、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便携式电脑的应用使资源考察及信息的采集更加准确、可靠。
通过不间断的收集,截至2 0 0 9年年底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勤海分圃已收集保存各类茶组植物资源近3 0 0 0份,其中,约1 0 %为野生资源、6 0 %为地方品种、3 0 %为选育品种和育种材料。
此外,在各省市茶叶研究所分散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约有4 0 0 0份(含部分重复保存的资源)。
茶树资源以迁地保存和保护为主。
在保存方式上,除植株形式外,还有室内营养体保存、DNA库等辅助保存形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组培技术在室内保存了200 余份野生及濒危茶树资源,利用超低温冷藏方式保存了600 余份各地茶树资源的DNA 样本。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逐渐开始关注茶树原生境保护的问题。
茶组植物分类研究综述
龚万灼;张泽岑
【期刊名称】《福建茶叶》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本文回顾了茶组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化学、细胞学和遗传学分类的主要研究成果,就不同的茶组植物分类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茶组植物分类的意见.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龚万灼;张泽岑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因艺学院茶学系,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因艺学院茶学系,四川,雅安,625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山茶属油茶组、短柱茶组和红山茶组植物叶的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分类学意义 [J], 沈锦波;吕洪飞;彭秋发;郑菊芳;田玉梅
2.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J], 陈亮;虞富莲;童启庆
3.山茶属瘤果茶组植物分类 [J], 张宏达;任善湘
4.广西茶组植物新记录——光萼厚轴茶 [J], 杨世雄;方伟;余香琴
5.山茶属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资源及其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J], 张亚利;杜诚;胡永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本质,研究茶树特别是茶树新梢中分子的结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探讨茶树生命的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研究茶树新梢的化学分子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以及对茶叶品质及茶叶健康功能的影响;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发展的基础科学。
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及深加工、茶叶贸易和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作为叶用植物,茶树新梢是茶树代谢最为旺盛的部位之一,在次级代谢上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新梢含有极其丰富的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上,因而它们在茶树体内的生物合成及其在制茶过程中的转化等机制研究是茶叶生物化学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茶树功能基因、次级代谢关键酶及基因、茶叶代谢谱、茶叶功能成分与健康等的相关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
本文就近五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主要的进展内容综述如下。
1茶树次级代谢途径的研究植物次级代谢是植物在进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其他植物比,茶树次级代谢的特点是,富含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
近年来,茶树次级代谢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的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及相关基因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大进展。
1.1茶树中儿茶素代谢相关研究进展儿茶素类物质(黄烷-3-醇)对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的贡献度极高,其代谢特别是合成代谢一直是茶树次级代谢研究的重中之重。
儿茶素由莽草酸途径合成而来,近年来儿茶素B 环5'羟基化途径和C环没食子酰基化途径已成为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代谢研究中的重点。
2004年,Punyasiri等的研究表明,在茶树儿茶素合成途径中,EC和EGC是由花白素经花青素合成酶(ANS)和花青素还原酶(ANR)的二步催化形成,而不是由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直接表构而成,但儿茶素的没食子酰基化研究仍是空白。
中国茶叶生物化学研究40年(一)茶叶生物化学是以茶叶(茶树)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等技术手段发现、认识并掌握茶叶中特有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降解、代谢基本原理的一门科学。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范畴涵盖了茶叶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特点、变化规律及机制机理等一系列内容。
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含有特殊的次生代谢产物,如咖啡碱、茶氨酸和儿茶素等。
这类物质对于茶叶品质形成至关重要,而且也是茶树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我国在1980 年重新组织出版了《茶叶生物化学》高等院校茶学相关专业教材。
随着现代生物化学研究水平的发展,茶叶香气研究在气相色谱等仪器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快速进步。
上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对不同茶类的香气物质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学术研讨,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物化学的交流和发展。
同时,组织专家制定茶叶标准,规范茶叶的生产和品质控制。
20世纪80—90年代,国内涌现出一批研究茶叶特征成分生物合成和转化机理的学者,其研究的范围涵盖了茶树的栽培育种、制茶过程中特征成分的结构转化和机制等各个方面。
这些研究逐步形成了茶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例如茶树生理学、茶叶加工化学、茶叶成分的生物合成等。
另外,随着分析化学技术手段的进步,大量新型的分析方法被应用于茶叶品质成分的研究,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等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茶叶生物化学研究手段,提高了茶叶生化的研究水平。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国内学者团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国外研究学者也开始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
随着茶树基因组的破解,以及现代生化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近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日新月异,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迄今,Camellia sinensis(小叶种)和Camellia assamica(大叶种)茶树的基因组都已经绘制完成,某些标志性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通路关键基因也逐步清晰。
为了能够系统地综述茶叶生物化学的最新发展前沿,笔者按照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在前人综述论文的基础上,概述了近40年来咖啡碱、儿茶素和茶氨酸的生物合成,以及茶叶加工化学、品质化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山茶属茶组植物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山茶属是茶科植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些重要的观赏和经济作物。
然而,至今之前,该属茶组的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因此,进一步的系统学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该属物种多样性、进化历程以及生物地理学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资源和导向农艺学和经济学上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1、通过基于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学分析,探究山茶属茶组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中的关键事件,以及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联系;2、检测山茶属茶组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旨在解决现有的分类学争议和建立更为可靠和全面的分类单元;3、为山茶属茶组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支持和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分子标记数据,建立山茶属茶组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不同分类单元在进化过程中的结构和演化历史,探究其受到的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利用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解决现有的分类学争议,优化该属茶组的分类单元;并对现有分类单元的生物学特性、分布范围、保护状况、经济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四、研究方法:1、采集山茶属茶组植物样本,提取DNA,利用PCR技术扩增核糖体DNA (ITS)和叶绿体DNA (trnL-trnF和matK)基因片段;2、通过PCR扩增出得到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序列编辑和最终校正;然后利用最近邻连锁、最大简约法、臂长技术、贝叶斯技术等,对多个因素的分子数据集进行计算处理;3、利用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分析分子标记数据,建立山茶属茶组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关系;4、结合野外调查、生态学等现场观测和同功酶等多种方法,对现有的分类单元进行验证和优化;5、根据系统发育和分类单元的结果,在生物地理、繁殖系统和形态解剖学等层面,验证山茶属茶组植物的特性和进化历程。
五、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将对山茶属茶组植物的多样性、进化历程和分类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得到基于分子标记数据的系统发育树,建立更为可靠和全面的分类单元,推进该属茶组的分类学和进化学研究。
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类黄酮成分研究李辛雷;王佳童;孙振元;王洁;殷恒福;范正琪;李纪元【摘要】该研究以山茶属金花茶组的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花朵中类黄酮成分与含量.结果表明:三种植物中检测到15种类黄酮,其中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芸香柚皮苷、圣草素和染料木苷为金花茶组首次发现;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萘酚-3-O-葡萄糖苷为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首次发现.儿茶素、表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萘酚-3-O-葡萄糖苷为三个物种主体成分;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为金花茶特有,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为崇左金花茶特有;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主要存在于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木犀草素主要存在于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类黄酮类型主要为儿茶素类、槲皮素类、木犀草素类和山萘酚类;崇左金花茶中槲皮素类、木犀草素类及类黄酮总量远高于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儿茶素类高于金花茶,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山萘酚类高于凹脉金花茶.【期刊名称】《广西植物》【年(卷),期】2019(039)007【总页数】8页(P917-924)【关键词】山茶属;金花茶组;花朵;类黄酮;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作者】李辛雷;王佳童;孙振元;王洁;殷恒福;范正琪;李纪元【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杭州 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杭州 311400;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杭州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杭州 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杭州 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杭州31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6山茶属(Camellia)金花茶组(section Chrysantha Chang)植物花朵为黄色(梁盛业,1993),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金花茶(C. nitidissima)花朵、叶片中含有类黄酮、茶多酚及皂苷等活性成分(He et al.,2017),具有降血糖(夏星等,2013)、抗氧化(Song et al.,2011)和抗肿瘤等功效(Lin et al.,2013)。
茶黄素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丁其欢;字成庭;周增志;吕才有【摘要】Theaflavins are oxides of tea polyphenols,which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food,medicine and other fields.However,the study of theaflavins is not deep enough at present,and lacks of literature references.In this review,the latest research reports of theaflavins were integrated,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formationmechanism,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aflains were elaborated,which will provide som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theaflavins.%茶黄素是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物,在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对茶黄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文献参考.综合国内外有关茶黄素的最新研究报告,对茶黄素的理化性质、形成机理、提取分离与测定以及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为茶黄素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11【总页数】4页(P85-87,113)【关键词】茶黄素;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作者】丁其欢;字成庭;周增志;吕才有【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2茶黄素是一类具有苯骈卓酚酮结构的酚性色素,最早由Roberts从红茶中分离得到,是影响红茶品质的重要物质,对红茶的汤色、滋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 茶多酚对茶叶的色、香、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高效的抗衰老、抗辐射、去脂减肥等功效[1-3]。
茶多酚是茶叶内含成分和功能性成分,与茶叶平品质呈正相关[3],茶多酚含量越高,用于提取茶多酚制品,不仅取得率高,而且产品质量好。
由表2可知,茶多酚含量最高的是25号丙弄古茶树(47.37%)。
b 氨基酸与茶叶的香气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是形成茶汤鲜爽味的主要成分[3-6]。
由表2可知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63号施甸县摆榔尖山古茶(8.17%):c 咖啡碱在茶树新稍中的含量一般为2%-4%[7],咖啡碱可以兴奋神经中枢,刺激肠胃帮助消化,能够利尿醒酒,解热镇痛,消毒灭菌,抵御疾病,抵抗酒精、烟碱、吗啡等的毒害,松弛平滑肌,调节呼吸系统[8]。
含量最大的是65号施甸县太平下西山头1号古茶(4.63%):d 水浸出物指茶叶中能被热水浸出的可溶性物质总称[9]。
其值越大,内含成分越丰富,则加工成的茶具有较好的品质。
对水浸出物(大于45%)的特异资源进行选育与繁殖,用以生产高品质高得率的速溶茶,茶饮料等茶叶深加工产品。
由表2可知水浸出物最大的是26号龙塘古茶树(57.67%),50%以上的有25个,其中施甸县和保山隆阳区就有7个(11个),水浸出物含量最低的是13号CGWQ-LX-08649大理茶(42.60%)。
e 儿茶素是茶多酚类物质的首要组份,是茶叶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和组成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也是茶树进化的标志之一[10]。
儿茶素又可分为非酯型儿茶素(即简单儿茶素、主要包括EC、EGC、C、等)和酯型儿茶素(复杂儿茶素,主要包括EGCG、ECG等),儿茶素总量做多的是22号CGMS-MS-09987普洱茶( 23.45%):(+)C含量最大的是59号龙陵县古茶树17号(53.68mg/g):EC含量最多的是48号龙陵县古茶树6号(96.62mg/g):EGC含量最大的63号是施甸县摆榔尖山古茶(98.31mg/g):ECG含量最大的是22号CGMS-MS-09987普洱茶(74.65mg/g):EGCG含量最多的是71号保山市隆阳区旧街(129.23mg/g):k 一般来说,酚氨比是用来衡量绿茶的醇度(鲜醇、不涩、爽口)的,酚氨比小着,茶汤醇度较好的滋味鲜醇[11-12]。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一种常见的茶组植物,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植物之一。
它可以用来制作传统的中国茶类,以及西方的茶、咖啡和其他饮料。
过去三千年中,茶树植物在不同地区发展出多种品种。
虽然它们看起来都非常相似,但实际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下面就讨论一下茶组植物的分类和演化情况。
茶组植物包括两个属:茶树属(Camellia)和茶头属(Thea)。
这两个属就共同组成了茶类的家族。
茶树属的植物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茶头属的植物则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外的地方。
这一分布现象表明,这些植物的演化过程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茶树植物可以被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别。
最普遍的是清真杯茶,它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类;另外还有普洱茶、绿茶和乌龙茶等。
此外,还有若干品种,如铁观音茶、铁观音茶等。
它们属于不同的品种,饮用时味道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茶组植物的演化也很有趣。
专家认为,它们起源于中国甚至于东南亚,并且很可能是来自许多原始种群的结果。
茶树植物历经了近千年的人为选择,从而形成了不同品种,这些品种拥有不同的功能特征。
而在更远的历史时期,茶树植物可能会通过它们在不同地区的交配发生变异,从而产生出更多不同种类的植物。
总而言之,茶组植物是一组广泛分布的植物,它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分布及演化均有特殊的规律性。
它们可以被分成不同的品种,拥有独特的饮用品质,且仍然受到持续的人为选择,以不断改进和优化品质。
杜鹃红山茶研究进展杜鹃红山茶属于普洱茶的一种,但它的制作工艺与普洱茶截然不同,是一种发酵度低的红茶。
研究表明,杜鹃红山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降低血脂等保健功效。
此外,杜鹃红山茶还具有良好的口感品质,其茶汤呈红褐色,清香甜润,入口爽滑,回甘持久。
针对杜鹃红山茶的研究,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学者都做出了不少的探索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成果除了为杜鹃红山茶的品质提升和开发新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外,对普洱茶的发酵机理研究也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杜鹃红山茶的化学成分也成为研究热点。
卡他山峨,仲初华等学者通过对杜鹃红山茶的茶叶中单宁、咖啡因、茶黄素等化合物的检测,发现杜鹃红山茶的单宁含量和咖啡因含量较普洱茶低,茶黄素含量较高,这表明杜鹃红山茶的茶汤淡香、爽利、微甜,并具有明显的花果香气。
张建勋、杨银花等学者对杜鹃红山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出23种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其中以花香和果香为主,这些挥发性成分对于杜鹃红山茶的风味和香气贡献显著。
杜鹃红山茶是通过混合不同品种的毛峰大芽和苞谷茶叶,经过揉捻、发酵、烘干等工艺制成的。
因此,杜鹃红山茶的发酵菌群对于其品质和功效具有重要影响。
尽管研究表明,杜鹃红山茶的发酵过程较普洱茶短,但发酵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仍然对茶叶的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薛晓琪等学者对杜鹃红山茶的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进行研究,发现杜鹃红山茶的发酵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细菌、酵母和真菌等微生物,其中以芽霉和酵母菌属占主导地位。
该研究结果为杜鹃红山茶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深入探究杜鹃红山茶的医疗保健作用,卡他山峨、仲初华等学者对其血脂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对血脂调节有一定的作用,可有效降低人体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这为杜鹃红山茶的医疗保健价值提供了新的证据。
四、结语总体而言,杜鹃红山茶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茶叶品质化学进展听课内容1 茶叶加⼯技术现状及其研究进展(郭雅玲)⼀、茶叶研究茶树⽣长发育规律与环境的关系及调控途径茶叶品质形成机理与⼯艺条件的关系及其调控⽅法茶叶活性成分及其功能的开发学科⼆、茶叶制作技术⽂献1、唐代:主流制法:蒸、捣的团饼茶,但蒸青、炒青的散茶在个别地区也偶有制造。
主要⽂献:《⽂献通考》2、宋代:主流制法:贡茶茶⾯龙凤呈祥,团茶制作技艺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主要⽂献:《北苑别录》宋代后期:团饼茶、⽚茶散茶发展,有逐步取代团饼茶夺得主导地位的趋势。
3、元代:过渡期4、明代:主流制法:炒青,制茶理论发表的重要时期。
主要⽂献:《茶说》、《茶笺》闻龙、《茶》张源、《茶疏》许次纾、《茶解》罗癝。
总结各地炒青经验,反映炒青细节,并把炒青的经验感性认知并提升。
5、清代:六⼤茶类形成、花茶形成主要⽂献:《明史》张廷⽟、《茶谱》朱权、《多能鄙事》刘基、《云林遗事》顾元庆、王草堂《茶说》。
三、归纳1、从茶史上说,中国是最早发现、利⽤与栽培、制茶的国家。
⽣晒叶⼦利⽤蒸青团饼炒青绿茶2、从茶之始⽤为药⽤,可以看出中国是对茶叶保健意义认识最早的国家。
3、从经典茶著上看,世界⾸部《茶经》在中国问世,总结了唐代以前800年的茶叶知识。
4、从茶字源语⾳上看,世界各地的“茶”及“茶叶”语⾳都源于中国。
种种事实说明了,中国古代在茶的发现、利⽤、传播上有着辉煌的历史篇章,影响⼈类社会的发展。
四、茶叶加⼯技术现状1、初制、精制、深加⼯统称茶叶加⼯茶叶初制:是指将茶树鲜叶经过不同的加⼯⼯艺制作出不同种类的⽑茶。
茶叶精制:是指将⽑茶通过筛分、风选、拣剔、拼配、匀堆等⼯序加⼯得到的产品。
茶叶深加⼯:是指⽤茶的鲜叶、成品茶叶为原料,或是⽤茶叶、茶⼚的废次品、下脚料为原料,利⽤相应的加⼯技术和⼿段⽣产出的茶制品。
2、茶叶加⼯三⼤领域(1)传统茶叶加⼯领域(2)新型茶叶加⼯领域(3)茶叶深加⼯领域3、茶叶加⼯(1)绿茶加⼯品质和加⼯功效,实现机械化,连续化⽣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