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原文txt
- 格式:docx
- 大小:16.31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知识与实践的关系(1937年7月),一些教条主义的同志曾经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但只是行动指南”,并且只吞噬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几句话来吓people人们。
也有一些经验主义的同志坚持自己的零碎经验,不了解理论对革命实践的重要性,也看不到革命的大局。
尽管他们很费力,但他们却盲目地工作。
这两种同志的错误观念,特别是教条主义,曾经给1931年至1934年的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则以马克思主义为幌子,迷惑了广大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理论是为了揭示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观错误,特别是教条主义。
因为关键是要揭露贬低实践的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所以它被称为“实践论”。
毛泽东曾以本文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演讲。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在没有人类社会性和历史发展的情况下就观察到认知问题。
因此,不可能理解认知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即认知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所有其他活动。
人们的理解主要依靠物质生产活动,逐渐了解自然现象,自然,自然规律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此外,通过生产活动,他逐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一定程度的相互关系。
没有生产活动就无法获得所有这些知识。
在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作为社会的一员,与社会的其他成员合作,形成某种生产关系并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中的问题。
在各个阶级的社会中,每个阶级的成员形成某种生产关系并以各种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们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且还限于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许多其他形式。
简而言之,社会现实生活的所有领域都由社会人士参与。
因此,人们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中了解,从而不同程度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其中,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至于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知识与实践的关系(1937年7月),一些教条的同志们长期否认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只吞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几句话就吓scar了人们。
也有一些经验主义的同志坚持自己的零碎经验,不了解理论对革命实践的重要性,也看不到革命的总体情况。
尽管努力,但他们盲目地工作。
这两个同志的错误思想,尤其是专制主义,给1931年至1934年的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则以马克思主义为幌子混淆了大多数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理论是揭示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观错误,特别是教条主义。
因为关键是要揭露鄙视实践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所以被称为“实践理论”。
毛泽东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演讲,并提出了本文的观点。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察和理解没有人类社会性和历史发展的问题。
因此,不可能理解认知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即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生产是最基本的实际活动,它决定了所有其他活动。
人们的理解主要取决于物质生产活动,并逐渐理解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另外,通过生产活动,他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知识与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在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与社会的其他成员合作以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并解决人类物质生活中的问题。
在所有社会阶级中,每个阶级的成员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各种方式从事生产活动,并解决人类物质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们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一种生产活动,而且还限于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等形式。
一言以蔽之,社会现实的每个领域都有社会成员的参与。
因此,人们除了物质生活外,还学习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以不同程度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其中,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深刻影响着人们认识的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阶级地位,各种思想都以阶级为烙印。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在没有人类社会性和历史发展的情况下就观察到认知问题。
因此,不可能理解认知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即认知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所有其他活动。
人们的理解主要依靠物质生产活动,逐渐了解自然现象,自然,自然规律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此外,通过生产活动,他逐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一定程度的相互关系。
没有生产活动就无法获得所有这些知识。
在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作为社会的一员,与社会的其他成员合作,形成某种生产关系并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中的问题。
在各个阶级的社会中,每个阶级的成员形成某种生产关系并以各种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们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且还限于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许多其他形式。
简而言之,社会现实生活的所有领域都由社会人士参与。
因此,人们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中了解,从而不同程度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其中,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阶级地位,各种各样的思想都以阶级为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逐步发展的。
因此,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正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即从浅到深,从多方面向多方面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只能对社会历史有一个单方面的理解。
一方面,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扭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狭窄的生产规模限制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可以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历史认识,并将对社会的了解转化为科学。
只有当现代无产阶级与伟大的生产力-大工业一起出现时,才有这种情况。
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理解外界的真理标准。
实际情况是,只有在社会实践(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实践论》全文《实践论》全文摘要:《实践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重要著作之一,关注实践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文将全面梳理《实践论》的主要论点和观点,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革命、社会变革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实践论》是以实践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注实践、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和引领的。
实践是一种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地塑造自身。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是一种能够促进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力量。
二、实践在革命中的作用《实践论》明确指出,实践是人类革命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消灭剥削和压迫。
但革命的实践不仅仅是通过武装斗争来实现,而必须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恰当地选择和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从而逐步实现革命的胜利。
因此,《实践论》认为,实践是革命的先导,是革命理论的检验标准。
三、实践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实践论》认为,实践不仅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同时也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转变,推动了道德观念的改变,推动了价值观念的重构。
通过革命的实践,无产阶级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社会福利,创造了更加平等和自由的社会条件。
基于此,《实践论》认为,实践在社会变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四、实践论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启示《实践论》通过对实践的深刻认识和审视,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资源。
实践是实践经验、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的基石,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基于此,《实践论》呼吁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始终紧密联系实践,深入实地地了解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和研究思路。
实践论引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思想工具。
本文将系统阐述《实践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并对其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实践论的核心观点实践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具体联系和互动。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获取新的认识和经验,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是创造性的,它是人类理性和意识的表现。
实践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探索和实证,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的目的和结果。
马克思认为,认识离开实践就变为虚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实践是认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通过实践的活动,人们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和经验。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和改进,实践又通过认识得到指导和提高。
只有不断地实践和认识相结合,人们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社会性是指实践活动必然发生在社会关系中,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相互交往和合作,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历史性是指实践活动具有时间性和发展性,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而发生变化。
实践是社会历史实践的集合体,它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和创造社会的现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论的意义和影响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强调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实践论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唯物主义的“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中得到深刻的理论启示,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实践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启示实践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历史变革和发展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实践论》全文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论》全文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年7月)毛泽东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实践论原文txt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2-283页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1页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01页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关于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知识与实践的关系(1937年7月),一些教条的同志长期否定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是行动指南”,只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吞下几句话吓唬人。
还有一些经验主义的同志,坚持自己零碎的经验,不懂得理论对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清革命的大局。
虽然他们很辛苦,但他们工作盲目。
这两位同志的错误观念,特别是教条主义,给1931年至1934年的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则以马克思主义为幌子,迷惑了大多数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论就是要揭示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观错误,特别是教条主义。
因为关键是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所以称之为“实践论”,毛泽东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这篇文章的观点。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在没有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的情况下观察认识问题。
因此,不可能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一切其他活动。
人们的认识主要依靠物质生产活动,逐渐认识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此外,通过生产活动,他逐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一定程度的相互关系。
所有这些知识都离不开生产活动。
在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与社会其他成员合作,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解决人类物质生活中的问题。
在社会的各个阶级中,每个阶级的成员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各种方式从事生产活动,解决人类物质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基本源泉。
人们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一种生产活动,而且还局限于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
总之,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社会成员的参与。
因此,除了物质生活之外,人们还学习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来不同程度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其中,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深刻影响着人们认识的发展。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阶级地位,各种思想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毛泽东《实践论》全文(一九三七年七月)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真理的标准我们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即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认识的信仰与客观的真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或者说:人类认识的正确程度是怎样判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只能是生产力实践和阶级斗争的实践,这是因为人类的认识始终受制于社会实践的条件、状态和性质。
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不论在自然界或社会存在的各个方面,客观规律的认识都是历史地有限制的,而且深刻之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达到。
如果说,我们从实践中获得了关于外部世界和自身存在的纯粹客观的知识,那末,这种知识在我们大脑中的反映,必然是因为外部世界和自身存在的物质运动过程在我们脑中的反映,因而是符合于客观规律的。
认识的真理性不在于主观客观认识一致,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真理标准的唯一性、绝对性,就在此种客观实践的总和中体现出来,真理的相对性,就在客观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者认识能力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表现出来。
一切哲学,一切社会科学的理论,如果脱离实践,都是空洞无物、空话连篇的东西。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思想自己创造出新的世界,而是人类的实践创造出新的世界。
实践,不仅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标准和唯一的标准,而且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它还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者。
二、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无限生命力和不可战胜的理论,是由于在认识论上它坚持了实践这个基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维的传统是一个连续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具体的社会实践是多样、无穷尽的;所有哲学般的真理仅仅作为实践的精神产物所承认, 不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和人类科学不仅不能置信度, 而且直接污辱实践,在实践中存在的根本不符合其说明的规律。
所以,关于实践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辩证法。
辩证法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方法,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由多种矛盾相互作用而成的,因此对于任何事物及其发展都不能从单一的方面去看去想,而是必须从多方面去看待它,因而形成了科学认识事物的辩证法。
《实践论》全文《实践论》全文引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性质和实践与认识关系的重要论述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实践论》全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著作。
正文:第一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则是实践的反映和再造。
只有实践才能将认识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使之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而认识则是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把握。
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在于实践是对已经实践了的认识的肯定,认识是对已经实践了的实践的总结。
第二章:实践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实践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阶级性。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实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而不同的社会阶级对实践的特殊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实践的特殊性和革命性。
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实践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的兴起和发展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实践是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行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兴起是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改造社会的必然结果。
实践的发展则是人类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提高生产力的结果。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章:实践的自觉性与自我反省实践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关键。
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动方向,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的理论,为指导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实践论全文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一ー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论》(节选)毛泽东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段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段的社会中,各阶段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段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段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实践论》(原文)XXX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也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了解往往只限于片面,这既是因为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历史,也是因为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直到近代无产阶级的出现,随着巨大生产力——大工业的出现,人们才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将对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外来考察团来到延安,前几天他们观察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和建筑,与许多人接触,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
这些都是事物的表象,事物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外部联系。
这是感性认识的阶段,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延安的各个事物影响了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许多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大致联系,但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时代就预先认识帝国主义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还未形成,还无这种实践。
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才有了这种实践,才有了这种认识。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时代先驱们能够具体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规律,主要是因为他们亲身参与了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
这个条件是任何天才都不能替代的。
在古代,技术不发达,所以“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只是一句空话。
现代技术虽然能实现这句话,但真正了解天下事的是亲身参与实践的人。
只有在实践中参与变革现实和某些事物的斗争,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现象和本质。
这是任何人实际上都要走的认识之路,没有什么好争辩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实践基础,以下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了解工作规律是一个人对某项工作的掌握程度,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没有接触过或接触不多,就无法谈到这项工作的规律性。
但是,通过详细分析工作情况和环境,这个人就能够更有把握地去做这项工作。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积累经验,变得更加自信,而且虚心体察情况,不会主观、片面或表面地看待问题,这样他的工作勇气就会提高。
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
观点理论
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该著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作者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
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
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作品评价
《实践论》是一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
其根据有三:①《实践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②《实践论》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③《实践论》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
《矛盾论》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表现在:①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阐明了分析事物矛盾特殊性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③论述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性,即功能的一致、认识运动公式的一致。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
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毛泽东《矛盾论》全文!
全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
的矛盾。
”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
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
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观点是: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著)。
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
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
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
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
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
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
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
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
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
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
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
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
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
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
出处:出自毛泽东的哲学著作《矛盾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后写的一篇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重要哲学著作,是《实践论》的姊妹篇。
同《实践论》一样,原先是毛泽东同志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哲学讲演用的《辨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的一部分。
1937.8在延安油印发表,书名是《矛盾论统一法则》。
解放后,重新发表时,才定名为《矛盾论》,并在内容上作了较大补充、修改和删节。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后为同一目的而写的阐述唯物辨证法,特别是阐述它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著作。
如果说《实践论》是以实践为基础,从认识论上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根源的话,那么《矛盾论》则是以对立统一
规律为核心,阐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强调矛盾的特殊性。
从方法论上批判了“左”、“右倾”的错误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说明和发挥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所以,从理论上讲,《矛盾论》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极为系统和深刻的发挥。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和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在理论上反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认识论和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