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打结常见的错误和打方结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93.51 KB
- 文档页数:1
外科打结法的注意事项
1. 哎呀呀,可别小看外科打结法呀!就像系鞋带,系不好不就散了嘛,你想想手术中要是结没打好那可不得了!所以一定要双手协调,别一手快一手慢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比如说在缝合伤口时,双手配合不好,那线不就乱套啦!
2. 嘿!注意力度啊!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啦,这就好像弹钢琴,力度要恰到好处!你总不能太轻了发不出声音,太重了又把琴键给砸坏了吧!要是打结时太轻,结不牢固,太重了又可能损伤组织,可别不当回事儿呀!就像那次手术,稍微没注意力度,后果就很严重啊!
3. 哇塞,选择合适的线也很重要呢!这就跟挑衣服一样,得选对款式和材质呀!不同的手术要用不同的线,别瞎搞呀!要是在关键部位用了不合适的线,那不就出大问题啦!就好比那次复杂的手术,选对线了才顺利完成呀!
4. 记住啦,打结的顺序可不能乱!这就跟搭积木似的,乱来可不稳当哟!你要是先做了后面的步骤再做前面的,那不乱套啦?就像那次匆忙中把顺序搞反了,哎呀,可麻烦啦!
5. 大家要打起精神呀!别分心,要全神贯注于外科打结法哦!就好像开车,稍一分神可能就撞车啦!在打结的时候分心,那能行吗?上次就有人分心了,结果就不太好呀!
6. 别忘了多练习呀!熟能生巧嘛,这跟学骑自行车一样,多骑骑就顺溜了!不练习怎么能掌握好外科打结法呢?你看那些熟练的医生,不都是练出来的嘛!就像我当年,拼命练习才有今天呀!
7. 最后呀,一定要严谨!严谨!再严谨!这可不能马虎哟!就跟造房子一样,一点小差错可能导致房子倒塌呀!在外科打结法中不严谨,那后果不堪设想啦!想想都可怕呀!咱可不能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呀!总之,外科打结法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个细节都关乎着手术的成败呀!。
外科器械打结心得
外科器械打结是外科手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外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之一。
以下是本人在外科器械打结方面的一些心得: 1.选择合适的打结方式:不同的外科器械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打结方式。
例如,头皮针通常使用“YY”打结,而静脉输液针则使用“∞”打结。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所使用的外科器械选择合适的打结方式。
2.熟练掌握打结技巧:打结技巧是外科器械打结的关键。
医生需要熟练掌握打结的力度、角度和速度等技巧,以确保打结的准确性和牢固性。
3.注意打结的细节:外科器械打结时,医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例如,打结前需要将线剪短,打结时需要保持手指清洁,等等。
这些细节问题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够大大提高打结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4.加强练习:外科器械打结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够熟练掌握。
医生应该经常进行打结练习,尤其是在手术前和手术后,以便能够在关键时刻顺利完成打结。
外科器械打结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生需要熟练掌握打结技巧,注重细节问题,并加强练习,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安全性。
誅兽医临床1打结技术单手打结法通常用左手操作,即线结在右手配合下由左手单独完成打结操作的全过程。
用右手操作亦可。
双手打结法由双手操作完成,结扣较牢固,多用于间断缝合的打结。
外科结打结法用打平结的方法绕好第1道结,随即右手食指由结圈内挑过右手拇指与中指所持缝线并拉紧,则成为绕2圈的结扣,再打好第2道平结并且拉紧即可。
器械打结当线头短、徒手打结不便或深部组织缝合结扎时,可用止血钳或外科镊子操作结系。
2缝合技术间断缝合法包括结节缝合是缝合中最基本常用的缝合形式,由多数单独缝线分别穿过两侧创缘而后打结,缝合时将所有的缝线以等距离穿过两侧创缘,针孔与创缘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每针缝线之间的距离也应相等,所有线结放于创缘的一侧。
结节缝合常用于皮肤、肌肉、腱膜及筋膜等组织:减张缝合当伤口附近组织张力很大时,采用减张缝合以免缝线勒豁创缘。
常与结节缝合配合使用,即在结节缝合的基础上,在距创缘较远的距离上(约2~4厘米),用较粗的缝线,用褥式缝合的方法,把纱布卷或纽扣系于创缘的两侧,以支持其张力。
“8”字型缝合应用于由数层组织构成的深部创伤。
能使两侧创缘较好的对合,避免形成死腔而影响愈合。
钮孔式缝合(褥缝合)用于张力大的组织及某些内脏组织,缝合时由创缘一侧穿针由对侧创缘穿出,再于创伤平行至一定距离,穿针至对侧,为了减轻其张力可在创缘两侧放置纽扣、纱布卷或胶皮管,以免因张力过大而勒伤。
连续缝合是用1根较长的线连续不断将伤口缝完,此种方法操作方便,速度快,节约时间和缝线;螺旋式缝合是用1根长线从伤口一端开始先缝1针并打结固定,然后连续的使每针皆与伤口垂直的刺入至对侧,以此螺旋形式把整个伤口全部缝合。
缝合最后1针时,将缝线的游离线头留在入针侧,以便与带针的线端打结;锁扣式缝合先在切口一端缝合第1针,并打结,然后以锁衣服扣孔的形式缝合整个切口,最后用镊子或止血钳,调整缝线并拉紧,使交纽的线均位于切口的一侧;褥缝合实际上是连续的水平纽扣状缝合,缝合时穿第1针后打结,然后与创口平行取适当位置穿入第2针,至对侧如此反复,缝合整个切口,使创口两侧缝线平行于切口,常用于肌肉、腱膜、筋膜、子宫、舌等组织的缝合。
外科打结是外科手术的基本功,只有经过长期不断实践,才能做到高质量及高速度,才能体会到其不同条件下的应变性及熟能生巧。
原则及注意事项如下:(一)无论用何种方法打结,第一及第二结的方向不能相同,如果做结的方向错误,即使是很正确的方结也同样可能变成滑结,或者割线导致线折断。
相同方向的单结也易形成假结。
要打成一方结,两道打结方向就必须相反。
开始第一结,缝线处于平行状态,结扎后双手交叉相反方向拉紧缝线,第二结,则双手不交叉,如所示;若开始第一结在结扎前缝线已处交叉状态,结扎后双手不交叉,拉紧缝线,第二结结扎后双手再交叉。
当然在实际打结的过程中,打结的方向可因术野及操作部位的要求而有范围较小的方向性改变。
但是这种改变,应在小于90°的范围内;如果大小90°或接近180°,就会造成滑结或割线折断线的可能。
(二)两手力均匀在打结的过程中,两手的用力一定要均匀一致,这一点对结的质量及安全性至关重要。
否则,可能导致两种可能:滑结;对结扎组织牵拉,由此可酿成撕裂、撕拖等.(三)打结线后收紧时要求三点(即两手用力点与结扎点)成一直线,两手的反方向力量相等,每一结均应放平后再拉紧。
如果未放平,可线尾交换位置,忌使之成锐角,否则稍一用力即被折断,不能成角向上提拉,否则易使结扎点撕裂或线结松脱,应双手平压使三点成一直线。
(四)结扎时,两手的距离不宜离线结处太远,特别是深部打结时,最好用一手指按线结近处,徐徐拉紧,用力缓慢、均匀。
用力过猛或突然用力,均易将线扯断或未扎紧而滑脱。
(五)打第二结扣时,注意第一结扣不要松驰,必要时可用一把止血钳压住第一结扣处,待收紧第二结扣时,再移去止血钳,或第一结扣打完后,双手稍带力牵引结扎线不松开也可。
(六)打结应在直视下进行。
以便根据具体的结扎部位及所结扎的组织,掌握结扎的松紧度,又可以使术者或其他手术人员了解打结及结扎的确切情况。
即使对某些较深部位的结扎,也应尽量暴露于直视下操作。
外科手术打结常见的错误和打方结要点外科手术打结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步骤,但许多外科医生打结都不正确,而且结扎大动脉都是假结或滑结。
本研究做了仔细观察和大量实验,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
1 错误打结的原因按照手术学中所示经典的打方结的方法,打结双手要交叉。
许多医生觉得打结交叉双手,不雅观而且速度慢。
所以打结不愿意交叉双手,但也不先交叉线,结果往往打成滑结或假结。
有许多外科医生,出于虚荣心理,盲目追求“手快、利索”,打结方向不正,使结扭曲变形,结打得松,很容易脱落。
因为双手打结速度慢,比单手打复杂,许多外科医生很少用双手打结。
甚至相当一些外科医生单手打结也只会其中一种动作,有些医生知道打结不交叉是错误的,就通过再打4 个甚至5 个结来弥补。
其实结打好的关键是前两个结,因为离结扎组织越近的结越关键,特别是结扎动脉血管,如果前两个结打松了,后面无论再加多少结也不可能使结扎圈变紧,很容易使线结从血管滑脱,造成大出血。
还有的外科医生错误地以为打结时只要把线交叉到对侧就是方结,不打第二个结还有上下不同的交叉方法。
结果打成了假结。
最重要的原因是迄今为止,所有外科手术学对怎样打结均描述的含糊不清,比如:方结的定义为:“第一个结与第二个结的方向相反”。
什么叫结的方向呢? 定义不清楚。
还有所示的打方结方法都是需要两手交叉,确实别扭,这也是为何许多外科医生对它作了修改,可惜却打成了假结和滑结。
2 正确打结方法外科手术打结要求结实牢靠不易松脱,体积小减少异物存留。
打结的方法有上千种。
但方结比滑结和假结结扎线之间着力更均匀,以致摩擦力更大,体积更小,更不易松脱,更牢固安全(见图1) 。
所以外科手术常使用方结,特别是结扎重要血管和组织更要严格打好方结,避免打滑结和假结。
外科结和三叠结也是以方结为基础的。
图1 :各种打结方法示意图本研究总结出打好方结的两个关键原则: ①每打一个结,两线头必须交叉到对侧,左到右,右到左,即左右交叉原则。
外科打结的要点
外科打结的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 打结时,用力应缓慢均匀,两手的距离不宜离线结太远,否则均易将线扯断或未扎紧而滑脱。
2. 遇张力大的组织结扎时,往往打第二结时第一结扣已松开,此时可在收紧第一结扣以后,助手用一把无齿镊或血管钳夹住结扣(线不松动但不扣紧,以免伤线),待第二结扣收紧时再移除器械。
3. 正确的剪线方法是:术者结扎完毕后,将双线尾并拢提起,助手将线剪微张,顺线尾向下滑至线结上端,再把剪刀略倾斜,将线剪断,留存线头2-3mm。
4. 打结后要检查结的牢固性,确保结扎线没有滑脱或松动。
5.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打结方法,如单手打结法、双手打结法等。
6. 注意线的材质和粗细,选择合适的线进行结扎。
7. 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手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细菌感染。
外科打结是外科手术的基本功,只有经过长期不断实践,才能做到高质量及高速度,才能体会到其不同条件下的应变性及熟能生巧。
原则及注意事项如下:(一)无论用何种方法打结,第一及第二结的方向不能相同,如果做结的方向错误,即使是很正确的方结也同样可能变成滑结,或者割线导致线折断。
相同方向的单结也易形成假结。
要打成一方结,两道打结方向就必须相反。
开始第一结,缝线处于平行状态,结扎后双手交叉相反方向拉紧缝线,第二结,则双手不交叉,如所示;若开始第一结在结扎前缝线已处交叉状态,结扎后双手不交叉,拉紧缝线,第二结结扎后双手再交叉。
当然在实际打结的过程中,打结的方向可因术野及操作部位的要求而有范围较小的方向性改变。
但是这种改变,应在小于90°的范围内;如果大小90°或接近180°,就会造成滑结或割线折断线的可能。
(二)两手力均匀在打结的过程中,两手的用力一定要均匀一致,这一点对结的质量及安全性至关重要。
否则,可能导致两种可能:滑结;对结扎组织牵拉,由此可酿成撕裂、撕拖等.(三)打结线后收紧时要求三点(即两手用力点与结扎点)成一直线,两手的反方向力量相等,每一结均应放平后再拉紧。
如果未放平,可线尾交换位置,忌使之成锐角,否则稍一用力即被折断,不能成角向上提拉,否则易使结扎点撕裂或线结松脱,应双手平压使三点成一直线。
(四)结扎时,两手的距离不宜离线结处太远,特别是深部打结时,最好用一手指按线结近处,徐徐拉紧,用力缓慢、均匀。
用力过猛或突然用力,均易将线扯断或未扎紧而滑脱。
(五)打第二结扣时,注意第一结扣不要松驰,必要时可用一把止血钳压住第一结扣处,待收紧第二结扣时,再移去止血钳,或第一结扣打完后,双手稍带力牵引结扎线不松开也可。
(六)打结应在直视下进行。
以便根据具体的结扎部位及所结扎的组织,掌握结扎的松紧度,又可以使术者或其他手术人员了解打结及结扎的确切情况。
即使对某些较深部位的结扎,也应尽量暴露于直视下操作。
外科打结法实验目的:熟悉外科常用打结种类、掌握正确打结的方法实验对象:实验缝合器材实验器材:1、双色细线(示教用)2、丝线(练习用)实验方法步骤:一、结的种类(一)单结:为各种结的基本结,只绕一圈,不牢固,偶而在皮下非主要出血结扎时使用,其他很少使用。
(二)方结:也叫平结,由方向相反的两个单结组成(第二单结与第一单结方向相反),是外科手术中主要的结扎方式。
其特点是结扎线来回交错,着力均匀,打成后愈拉愈紧,不会松开或脱落,因而牢固可靠,多用于结扎较小血管和各种缝合时的结扎。
(三)外科结:第一个线扣重绕两次,使线间的磨擦面及磨擦系数增大,从而也增加了安全系数。
然后打第二个线扣时不易滑脱和松动,比较牢固。
用于较大血管和组织张力较大部位的结扎。
但因麻烦及费时,手术中极少采用。
(四)三叠结:又称三重结,就是在方结的基础上再重复第一个结,且第三个结与第二个结的方向相反,以加强结扎线间的磨擦力,防止线松散滑脱,因而牢固可靠,常用于较大血管和较多组织的结扎,也用于张力较大组织缝合。
尼龙线、肠线的打结也常用此结。
缺点为组织内的结扎线头较大,使较大异物遗留在组织中。
(五)假结:又名顺结、“十字结”。
结扎后易自行滑脱和松解。
构成两单结的方向完全相同,手术中不宜使用,尤其是在重要部位的结扎时忌用。
(六)滑结:在作方结时,由于不熟练,双手用力不均,致使结线彼此垂直重叠无法结牢而形成滑结,而不是方结,应注意避免,改变拉线力量分布及方向即可避免。
手术中不宜采用此结,特别是在结扎大血管时应力求避免使用。
单结方结三重结外科结假结滑结二、打结方法及技术打结的方法可分为单手打结法、双手打结法及器械打结法三种。
(一)单手打结法简单、迅速,左右两手均可进行,应用广泛,但操作不当易成滑结。
打结时,一手持线,另一手动作打结,主要动作为拇、食、中三指。
凡“持线”、“挑线”、“钩钱”等动作必须运用手指末节近指端处,才能做到迅速有效。
拉线作结时要注意线的方向。
精心整理打结是外科手术操作中十分重要的的技术,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它贯穿在外科基本操作的全程。
结扎是否牢固可靠,与打结的方法正确与否有关,牢固可靠的结扎有赖于熟练、正确打结技术。
打结的速度与质量不仅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有关,也会影响整个手术质量及病人的预后,甚至危急病人的生命安全。
质量不高的结或不正确的结,可导致结扎不稳妥不可靠,术后线结滑脱和松结引起出血、继发感染及消化液泻漏等。
因此必123易滑脱或松动,因而较牢,但由于费时,故仅于结扎大血管和张力缝合后的结扎。
另外,还有单结,即仅打一个扣,易于解开,仅用于暂时结扎阻断,手术中很少使用。
打结方法不对,则容易造成以下二种错误的线结:1.假结:又称顺结,系由同方向的两个单结组成,易于滑脱,应避免使用。
2.滑结:打方结时,由于操作者拉线时二手用力不均,一紧一松,或只拉紧一侧线头而用另一侧线头打结,造成重叠绕在一根直线上的滑结,极易滑脱,术中尤要注意避免(图3-38)。
2.双手打结法:除用于一般结扎外,还用于深部组织张力较大的缝合结扎,双手打结较单手打结法复杂,但更牢固可靠(图3-41)。
3.持钳打结法:使用血管钳或持针钳打结,此法适用线头太短,徒手打结有困难或打结空间较小时,有时也为了节省缝线和穿线时间。
缺点为有张力时不易扎紧(图3-42)。
术中打结时递线有两种方法,一为手递线法,即指打结者一只手握持线卷,将结扎线头绕过钳夹组织的血管钳递给另一只手;也有的是留住线头而线卷递给另一只手,适用于表浅部位的结扎(图3-43)。
第二种方法为器械递线法,采用血管钳夹住结扎线的一头,绕过钳夹组织的血管钳头,本法适用于深部结扎,手递线操作困难者(图3-44),递线后根据结扎线两端是否交叉,而调整打结的手法,保证线结平顺,避免扭曲交叉。
4.打每一个单结均应将结线摆顺平后再拉紧,如结线扭曲不顺平,则需将线尾方向交换,使其平顺。
5.结扎时,收紧结线时二手用力缓慢均匀,两手着力点不要太远,特别是深部打结时,深部操作的一手指按线结另一侧近处,徐徐拉紧,否则易将线扯断或线结滑脱(图3-46)。
外科手打结注意事项在外科手术中,打结是医生最常用的操作之一、正确的打结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成功,因此外科手术中打结的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以下是外科手术中打结的注意事项:1.器械选择:正确选择适合的器械对外科打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外科结扎器械有结扎钳、结扎夹、结扎线等。
在选择器械的时候要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需要进行选择,并确保器械的质量和完整性。
2.手指力度:打结时手指的力度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力度过大容易损伤血管和组织,力度过小则打结松动易松解。
因此,在打结过程中要掌握适当的手指力度,既要保证结扎牢固,又不能损伤血管和组织。
3.线的选择:线的选择要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需要进行合理选择。
常用的结扎线有可吸收线和非吸收线,各有各自的适应症。
可吸收线在体内会逐渐分解吸收,适用于内部结扎以及需要长时间保持的结扎,非吸收线适用于需要长时间保持结扎的场合。
4.结扎的松紧度:结扎时结扎线的松紧度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松紧度不合适会直接影响结扎的效果。
太松容易导致结扎松脱,太紧则可能导致血管壁损伤甚至继发出血。
因此,在结扎时要根据医生经验和手术需要来调整结扎的松紧度。
5.结扎的角度:正确的结扎角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只有在正确的角度下结扎,才能确保结扎线完全包围住要结扎的组织或血管,并牢固的固定住。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结扎。
6.结扎层数:在结扎的过程中,有些情况下需要进行多层结扎。
多层结扎可以提高结扎的牢固性,防止术后结扎脱落。
在进行多层结扎时,需要医生根据手术需要和结扎线的松紧度来决定结扎的层数。
7.观察结扎效果:结扎后,医生需要仔细观察结扎的效果。
如果发现结扎不牢固、线松脱或者有其他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或进行修补。
只有保证结扎的牢固性和完整性,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
8.清洁卫生:在进行结扎之前,医生需要确保手术部位的清洁卫生。
这样可以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提高结扎的成功率。
外科打结的注意事项外科打结是外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主要用于止血和结扎血管、组织,以达到控制出血、固定组织、缝合切口的目的。
外科打结操作简便易行,但由于操作不慎或不规范,易导致术后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进行外科打结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进行外科打结前要准备充分。
打结前需要准备好所有所需材料,如手术器械、手术线、消毒液等,并对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和检查,确保无损坏和污染。
同时,打结者应保持手部清洁,并佩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其次,进行外科打结时需要严格掌握打结技术。
外科打结的技术要求高,需要掌握正确的打结方法和手势,保证打结牢固、准确。
医生应在手术前进行充分的培训和训练,并熟悉不同情况下的打结技术选择。
打结时要注意力度和角度的掌握,避免损伤血管或组织,并确保打结的紧密度适当,既不能松散导致出血,也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另外,打结线的选择也很重要,要根据手术部位、情况选择合适的线材,如退潮线、吸收线等。
第三,术后对打结部位进行严密观察和护理。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术后数小时的出血情况。
如果发现术后有持续的渗血或明显的出血,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加压、重新打结等。
同时,术后应注意保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张力线的稳定和切口的愈合。
切口周围应保持清洁,并进行定期更换敷料,以防感染的发生。
此外,外科打结时还应注意术中的安全措施。
在进行外科手术时,要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避免感染的风险。
术前要对患者的准备工作做好,如排空膀胱、固定患者的四肢等,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术中要注意手术操作的轻柔和缓慢,避免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最后,术后要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科打结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结扎松脱等。
在术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时纠正和矫正。
总之,外科打结是外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但操作不慎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打结的注意事项手术打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技术之一,用于将组织或血管暂时或永久地闭合。
正确的打结技术和注意事项对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手术打结的注意事项。
1. 卫生与消毒:手术打结前,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包括正确洗手和戴上无菌手套。
此外,手术工具和器械也必须经过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无菌状态。
同时,手术现场也要经过彻底的消毒处理。
2. 打结技术的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要选择合适的打结技术。
常见的打结技术包括手工打结、自动打结器、电子打结器等。
合理选择打结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打结线的选择:选择适合手术类型和需求的打结线非常重要。
打结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柔韧性,以确保打结的牢固性和持久性。
常见的打结线类型有生物降解线和非吸收线,选择时要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和手术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4. 打结技术的正确与安全:在进行手术打结时,必须掌握正确的打结技术和步骤。
打结时应确保打结线位于正确的位置,牢固地固定住组织或血管,并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或结构。
此外,打结要力度适中,既不能过松导致血运不畅,也不能过紧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5. 打结的解剖知识:进行手术打结前,要对手术区域的解剖结构和血管走行有清晰的认识。
了解血管的位置和分布,可以避免在打结时误损血管,进而减少术后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
6. 手术现场的清洁与控制: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现场应保持清洁,并且要控制出血和分泌物的污染。
打结后,应及时清除多余的打结线,以免刺激组织引发感染或炎症反应。
手术结束后,要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以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7. 打结的解结和取出:在术后恢复期或需要解结的情况下,要小心谨慎地解开打结。
解结时要保护周围组织和血管,避免损伤和出血。
解开打结后,要仔细取出打结线,确保无残留物。
8. 术后观察和护理:术后要进行密切观察和适当的护理。
观察术后伤口的血肿、水肿、感染等情况,及时处理。
手术打结方法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打结打结(tying knots)是结扎止血、组织缝合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打结要求准确、可靠、并力求迅速。
准确是要明确需打结的组织部位,不要在不需结扎的地方打结,否则容易损伤组织。
可靠是必须使用正确的打结方法,不要让线结松脱,而引起出血或缝合组织裂开,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打结操作不熟练,将大大延长手术时间,因而打结这一技术常常是外科医生们必须刻苦练习的内容。
结的种类有单结、方结、外科结和三重结等几种,不同的类型用于不同的部位。
打结的方法有单纯手打结法和器械打结法两种,前者适用于大多数的手术操作;后者适用于浅部的缝合和一些精细的手术。
打结有许多技巧需要掌握,此种技术的练习要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练,衣服的纽扣上、树枝上、钢笔上、书桌的脚上等都可以成为练习的场地,只有把打结技术练得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而又具有相当快的速度时,才可以正式用于病人的治疗。
(一)结的种类(1)方结 (2)三重结 (3)外科结 (4)假结 (5)滑结图结的种类1.正确的结外科手术所用的结,必须牢靠,不能自行松解或脱落。
结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方结、三重结、外科结。
(1)方结(square knot):又称平结,是由两个方向相反的单结组成,是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一种。
第一个结与第二个结的方向相反,线圈内张力越大,结扎越紧,故不易滑脱,最为牢靠。
用于较小血管和各种缝合时的结扎。
(2)外科结(surgeon knot):打第一个结时绕两次,使摩擦增大,在打第二个结时不易滑脱和松动,比较可靠。
但比较费时,平时一般少用,多用于大血管或有张力缝合后的结扎。
(3)三重结(extra half hitch on reef knot):又称为三叠结、加强结,是在打好方结后,再打一个与第一结方向相同的结,以加强牢靠性,但因遗留在组织内的结扎线较多,用于有张力的缝合、结扎较大的动脉或肠线、尼龙线打结时。
tors.Environ Mol Mutagen,1998,31(3):2182227.
10Mc K ay RD.The mechanism of G and C banding in mammalian metaphase chromosomes.Chromosoma,1973,44:124.
11曲双,陈英,葛世丽,等.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早先辐射事故受照者染色体易位.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4):3532 356.
12Binning G,Quate CF,G erber C.Atomic force microscope.Phys Rev Lett,1986,56:9302933.
13Craig J M,Bickmore WA.Chromosome bands2flavours to savour.
Bioassays,1993,15:3492354.14Thalhammer S,K oehler U,Stark RW,et al.GTG banding pattern on human metaphase chromosomes revealed by high resolution atomic2force microscopy.J Microsc,2001,202(Pt3):4642467.
15Murakami M,Minamihisamatsu M,Sato K,et al.Structural analy2 sis of heavy ion radiation2induced chromosome aberrations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J Biochem Biophys Methods,2002,48: 2932301.
(收稿日期:2005204215)作者简介:李秀芹,女,1971年12月生,助理研究员,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0042
·小经验·
外科手术打结常见的错误和打方结要点晋中市榆次区经纬纺机职工医院(030601) 李 宁
外科手术打结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步骤,但许多外科医生打结都不正确,而且结扎大动脉都是假结或滑结。
本研究做了仔细观察和大量实验,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
1 错误打结的原因
按照手术学中所示经典的打方结的方法,打结双手要交叉。
许多医生觉得打结交叉双手,不雅观而且速度慢。
所以打结不愿意交叉双手,但也不先交叉线,结果往往打成滑结或假结。
有许多外科医生,出于虚荣心理,盲目追求“手快、利索”,打结方向不正,使结扭曲变形,结打得松,很容易脱落。
因为双手打结速度慢,比单手打复杂,许多外科医生很少用双手打结。
甚至相当一些外科医生单手打结也只会其中一种动作,有些医生知道打结不交叉是错误的,就通过再打4个甚至5个结来弥补。
其实结打好的关键是前两个结,因为离结扎组织越近的结越关键,特别是结扎动脉血管,如果前两个结打松了,后面无论再加多少结也不可能使结扎圈变紧,很容易使线结从血管滑脱,造成大出血。
还有的外科医生错误地以为打结时只要把线交叉到对侧就是方结,不打第二个结还有上下不同的交叉方法。
结果打成了假结。
最重要的原因是迄今为止,所有外科手术学对怎样打结均描述的含糊不清,比如:方结的定义为:“第一个结与第二个结的方向相反”。
什么叫结的方向呢?定义不清楚。
还有所示的打方结方法都是需要两手交叉,确实别扭,这也是为何许多外科医生对它作了修改,可惜却打成了假结和滑结。
2 正确打结方法
外科手术打结要求结实牢靠不易松脱,体积小减少异物存留。
打结的方法有上千种。
但方结比滑结和假结结扎线之间着力更均匀,以致摩擦力更大,体积更小,更不易松脱,更牢固安全(见图1)。
所以外科手术常使用方结,特别是结扎重要血管和组织更要严格打好方结,避免打滑结和假结。
外科结和三叠结也是以方结为基础的。
图1:各种打结方法示意图
本研究总结出打好方结的两个关键原则:①每打一个结,两线头必须交叉到对侧,左到右,右到左,即左右交叉原则。
不左右交叉就是滑结。
②同侧交叉原则:打第一结时, A、B两线是左右的关系,如果A线在B线的上边交叉,那么打第二个结的时候A线还在B线的上边交叉。
如果要多打几个结,A线绐终在B线的上边交叉。
反之,如果打第一个结时,A线在B线的下边相交叉,那么第二个结的时候A线还在B线的下边相交叉。
如果要多打几个结,A线始终都在B线的下边交叉。
打第一个结时,A、B两线是上下的关系,如果A线在B线的左侧交叉,那么打第二个结时, A线还在B的左侧交叉。
如果要多打几个结,A线始终在B线的左侧。
因为打结时A、B两线交叉方式始终不变,所以叫同侧交叉原则。
现代各种外科手术学介绍的打结方法完全正确,但是都有交叉双手的步骤,使人感到不雅观,遮挡视野,所占空间大,妨碍其他术者操作。
为了避免交叉双手,可以在打结时把线先交叉就不用交叉双手。
不管怎样打结,只要遵循以上所说的两条原则,就知道原来的打结正确与否,增加手术的安全系数。
(收稿日期:2005208229)作者简介:李宁,男,1966年6月生,主治医师,晋中市榆次区经纬纺机职工医院,030601
·
5
3
9
·
山西医药杂志200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 Shanxi Med J,November2005,Vol34,No.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