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
林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如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
【例 2】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 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
述,错误的是( )
年数物种量物种类别
测估计法,前一种方法适合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3)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
趋湿、避高温的特性。(4)在设计数据统计表时,要注意是两个地区,因此要区分清楚。(5)可以
探究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或是白天或夜晚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6)物种丰富度
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小动物的丰富度,无法
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
(5)除了 进行上 述问 题的探 究外 ,还可 以从另 外的角 度进 行土壤 中小 动物类 群丰富 度的 调查 ,
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
(6)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取样器,
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基础
1.实验原理 (1)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2.方法步骤 步骤
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准备及取样 实 施 采集小动物 计 划 观察和分类
统计和分析
规律方法 捕食关系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1)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情况下,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2)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
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迁移应用】 粮食仓库常见的害虫有拟谷盗和扁拟谷盗两种,两者对温
度和湿度的喜好如下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 C )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 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
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 意义 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空间中位置的配置
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思维激活 2】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这是否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提示:否。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个种群,而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
2.演替类型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内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
起点 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 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
环境
繁殖体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影响 自然因素
因素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3.群落演替的结果
(1)群落演替的总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
行。
知识导图
要点探究
探究点 一 种间关系的比较
问题引领:(1)如何根据数量变化曲线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2)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类 数量坐标图
型
特点
举例
①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 互
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地衣中的藻 利
1.(2011年安徽高考)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 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该岛屿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故最初发生在该岛 屿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 错误;初生演替需要经过漫长的历程,故 D 正确。人为影响可 使演替以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故 C 正确。
是调查该池塘 ( ) 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 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 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
解析:(1)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
微小、活动能力强,因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而是常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结果往往通过设计表格来记录。(2)丰富度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
②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 类和真菌;大 共
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 豆与根瘤菌 生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
化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 蛔虫与人;菟
寄
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 丝子与大豆;
生
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 噬菌体与被
会生活得更好
侵染的细菌
【例 1】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 捕食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判断食物链数量有限
(3)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
达到采集目的 酒精 试管
(4)××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表
土壤类别数量动物物种
花园土壤
菜地土壤
(5)××地区(如花园)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或不同时期如白天或夜晚等,合 理即可)。 (6)C
对采集到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设计数据收集和记录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3.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 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方法透析
实验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条件的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实施 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包括五个操作环节: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 和分析 用取样器取样(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 查
①诱虫器取样;②简易采集法: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采 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
,前者一般适用于 的群落。
(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 40 W ~60 W 的电灯,这样做
的目的是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
溶液中保存,也可以
放入
中。
(4)在观 察和分 类的 基础上 ,若要 用记 名计算 法对两 类土 壤中的 小动 物进行 统计和 分析 ,请你
结构复杂化、有机物总量(能量)增加、稳定性增强的方向发展。
(2)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主要是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
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环境下的演
替都是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温度
湿度
低温
中温
高温
潮湿
扁拟谷盗
拟谷盗
干燥
扁拟谷盗
扁拟谷盗
①在干燥环境中,竞争能力占优势的是扁拟谷盗
②在潮湿环境中,竞争能力占优势的是拟谷盗
③在低温环境中,竞争能力占优势的是扁拟谷盗
④在中温环境中,竞争能力占优势的是扁拟谷盗
拟谷盗 扁拟谷盗
⑤在高温环境中,竞争能力占优势的是拟谷盗 A .5项 B .4项 C .3项 D .2项 解析:从表中信息可知,低温时,无论潮湿还是干燥扁拟谷盗均喜好,故而低
生存机会。沙虎鲨兄弟姐妹间是竞争关系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竞争发生在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之间,上述现象是发生 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种内斗争。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类型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 分层现象
象
镶嵌分布
决定 因素
植物分层:光照强度 决↓定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 食物
第 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栏
课前导学
目
导
要点探究
航
实验平台 走近高考
基础梳理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全部生物,包括全部植物、 动物、微生物。
【思维激活 1】在沙虎鲨家族,兄弟姐妹间的斗争极其血腥和残忍。
最为年长的沙虎鲨会“消灭”一些弟弟妹妹,以确保获得更理想的
A .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乙以甲为食、丙以乙为食 B .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甲与丙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C .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D .图示捕食状况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不再发生变化
解析:根据坐标图中横、纵坐标轴的含义可知,图示不能说明甲、乙、丙 之间是否存在捕食关系,A 项错。据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 食物来源,故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甲与丙没有相同的食物 来源,但可能会在生存空间或其他生活资源方面存在竞争,B 项错。取食 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C 项正确。图示捕 食状况是三个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中适应环境的结果,但生物生存的环 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的遗传特性也不断改变,故捕食特点也会不断变 化,D 项错。 答案:C 。
三、群落的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