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皇帝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制度论文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其独特的古代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制度以其独特性和长久性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还是社会制度,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古代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政治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采用的是封建皇权制度。
这种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君主专制使得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而封建等级制度则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封建制度具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结构,这使得古代中国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治理状态。
而且,封建制度的推行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稳定,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经济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特征。
农业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农民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而地主和皇室则是农民的统治者和监管者。
此外,还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但在整体经济格局中相对较小。
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完成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换。
封建制度的实行也促使了农民对土地的产权稳定,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和生产,为古代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三、社会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相对稳定,求稳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地位分明,阶级固化。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由皇室、官僚、士人、农民和商业资本家等组成,各个阶层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和责任。
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与古代制度密不可分。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人们树立了道德榜样和行为规范。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的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忠诚、孝顺和仁爱等美德。
综上所述,古代制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治制度的封建皇权体系、经济制度的农业主导、社会制度的稳定等方面都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皇帝制度体系引言:皇帝制度是一种统治制度,通常由一个君主来领导国家,并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
皇帝制度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上都曾经存在过,并且在某些国家持续存在到今天。
本文将探讨皇帝制度体系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一、起源皇帝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被视为神圣的统治者,被认为是天命之子,拥有拯救民众和统一国家的使命。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皇帝制度成为了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并且延续了两千多年。
二、特点1.君权至上:在皇帝制度下,君主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他们决定国家政策,指挥军队,制定法律,并且承担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2.世袭制度:在绝大多数皇帝制度下,皇帝的继承是通过世袭来确定的。
通常,皇帝的儿子或近亲会成为下一位皇帝,以确保统治的连续性。
3.宗教和仪式:在许多皇帝制度下,君主被视为神圣的存在。
君主通常担任宗教仪式的主持人,并被认为可以与神灵沟通和交流。
这种宗教和仪式的角色为皇帝制度增添了庄严和神圣的色彩。
三、对社会的影响1.政治稳定:皇帝制度通常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由于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可以迅速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从而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稳定。
2.社会等级制度:皇帝制度通常会导致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被赋予特定的社会地位,根据他们的出身和地位来确定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权力。
这种等级制度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并且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3.文化发展:在一些皇帝制度下,君主对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非常重视。
皇帝会资助艺术家、学者和建筑师来创造和保护文化遗产。
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保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对政治的影响1.集权制度:皇帝制度是一种非常集权的政治制度。
由于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可以单方面决定国家政策并实施各种政治改革。
然而,这种集权制度也可能导致滥用权力和权力腐败的问题。
2.君主专制:皇帝制度通常会导致君主专制的现象。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它包括了皇帝制度、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和体系。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别是:皇帝制度、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
一、皇帝制度在古代中国,绝大多数的王朝都采用了皇帝制度,也就是由一个皇帝来统治全国。
皇帝制度的特点是君权最高,有着绝对的权力,几乎可以决定一切国家的政策。
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的权力常常被视为与神权相等,使得皇帝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
皇帝制度中,皇帝的权力来自于上天和人民。
皇帝的统治地位地位是基于天的特别恩典和人民的感恩之心而建立的。
在古代中国,“天命”被视为皇帝的合法性的来源。
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掌握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权力,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封建制度是一种很重要的制度,它包括了地主阶级追求利益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在封建制度中,土地属于君主,由王公贵族以封地的形式分授给一定的领主和户籍,这些领主和户籍就成了封建贵族,各司其职,管理和掌握着领土和人民。
封建制度中的君主和贵族之间,通过互赠礼物、结婚联姻等方式,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旨在实现君主和贵族之间的利益平衡。
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使得贵族有了明确的支配权,同时建立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有力联系。
然而封建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它制约了个体的发展或个性的表现、产生来自上层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三、官僚制度在古代中国,官僚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是以官员作为政治力量的基础,以搜集和处理政治信息为主要功能。
官僚制度中的官员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从州县到朝廷,分为大小多个级别,其中官员的等级又与其在政府中的职位和其私人的身份有关,这些形式和等级都是向国家和汉族中统治阶级的权益提供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官员,通常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担任官职。
历代皇帝管理制度自古以来,各个国家的皇帝都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权力无比巨大。
各朝代的皇帝在管理国家的同时,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统治。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皇帝都建立了不同的管理制度,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需要。
这些管理制度不仅体现了各个朝代的政治思想和统治理念,还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秦朝的皇帝管理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作为第一位皇帝,在管理制度上展现了极强的集权力和专制倾向。
他建立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封建制度,对地方官员进行了极严格的管辖,实行三公九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确保了中央的权威。
秦始皇还建立了统一的法律制度,统一度量衡,发行货币,建立了统一的文字和文字记数法等,增强了国家的一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他规定了严格的官员选拔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了官吏的廉洁和忠诚。
这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建立,为秦朝的进一步统一和强大奠定了基础。
2、汉朝的皇帝管理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治的朝代,其皇帝管理制度以"礼乐"为中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制度。
在汉朝,皇帝通过设立丞相和御史大夫等中央官职,以及设置太监制度等手段,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汉朝还建立了严密的监察制度和官员考核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防止了腐败和权力滥用。
同时,汉朝实行了严格的税收制度和人口普查制度,使得国家的财政和人口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管理。
此外,汉朝还推行了科举制度和士族世卿制度,提升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3、唐朝的皇帝管理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皇帝管理制度体现了宏大的贞观之治和开放包容的政治理念。
唐朝在官员选拔上推行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同时,唐朝还实行了官员轮任制和门阀制度,加强了官员的流动性和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和门阀关系等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封建社会的秩序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是一种封建社会的秩序,它以皇帝为中心,将国家行政、军事、司法等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
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体制、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等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帝王制度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体制:皇权至上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
皇帝被视为神权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所有的政治、军事和司法事务都由皇帝来决策和管理。
皇帝享有绝对的权威和统治地位,而王侯、官员和百姓则在皇帝的统治下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二、社会秩序:等级森严的封建体系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封建体系。
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勋贡献,国家将领土分割成封建层级,从皇帝到诸侯、官僚、士人和百姓,形成严密的社会等级结构。
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身份和责任,在这个制度中,人们不可逾越自己被赋予的社会地位。
三、文化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关系、孝道和忠诚,为帝王制度提供了伦理和道德的支持。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被认为是天子,人民则被视为天子的子民。
这种等级观念和亲属关系的象征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影响:政治统一和社会秩序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为政治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维持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皇帝的集权统治,中国实现了政治的统一和稳定。
帝王制度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由于政治权力的集中,皇帝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并保持对各级官员和地方贵族的控制。
然而,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使得任何对皇帝的错误决策或统治失职都会对整个国家造成严重的后果。
此外,封建等级体系有时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提升的机会。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封建社会的秩序是基于皇权至上、等级森严和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
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立”。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
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
集权和民主并不矛盾。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
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力。
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
与一般流行观点相反,中国从秦朝至清朝的皇帝们并不是独裁君主。
虽然中国的皇帝被尊为天子,有为全国祭天地,祈五谷的义务,但是从秦代以来,中国的行政体系是官僚体系为主,比如唐朝皇帝敕令必须令出中书,门下可封驳。
虽然明清以来皇权不断扩张,但是仍然同西欧的“绝对君主制”不同。
认为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独裁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五四以来被建构而成的。
1912年满清王朝灭亡,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君主专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从商鞅变法以来到清朝灭亡,君主专制度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禁要问,它是怎样产生的?它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笔者就对君主专制制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中国皇帝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
一、皇帝制度及其形成“帝”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它在商代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神。
商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着力塑造了“上帝”。
上帝和地上的殷王一样,有自己的朝廷、官吏、使节(风、云、雨、雪诸神)。
它支配着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可以令风、令雨。
它又通过先公先王对人世发号施令,从而给商王朝的统治加上了神圣的灵光。
“皇帝”,则始见于西周金文,也是指天上的神,但皇帝与现实的社会政治联系更加紧密,周王可以直接向上帝祈求祷告而勿须通过先公先王转达。
及至春秋,周王室势力一撅不振。
与此相对的是,春秋时期的天帝也成为一种摆设。
这时候,祭祀的对象都是有利于民的自然界的东西,或者是有功于民的历史人物,如黄帝、尧、舜等,于是“帝”逐渐演变为历史上的圣王贤臣。
到战国时大国称帝,“帝”又变为当今之世的君王。
春秋时期人们把帝神还原为历史人物,而战国时期则把帝神变成了活生生的君王,至此帝神已完全还原为人。
至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则进而法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称号。
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一整套维护其绝对统治的皇帝制度。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
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
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
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
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
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作用,不允许混淆错用。
试论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民主论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试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民主摘要: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只用“黑暗专制”四字一笔抹杀的。
在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存在着民主性。
从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和职权分配制度、选官任官的制度等制度的设置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在君主专制下有明显的民主性,即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传统政治理念实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
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中的政治思想和其对君主的道德修养的要求也一定程度制约君主不能实行绝对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注重民意,在专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统治。
关键词:专制民主相权制约谏议制度选官制度儒家思想什么是专制?受霍布斯等人影响,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衍生出君主专制这个名词,其政敌则指责霍布斯是一种专制主义。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政府分为三类,民主共和、君主制、专制主义。
在孟德斯鸠的着作中,君主制是由法律给予政治权力,也由法律限制权力,这主要用于描述欧洲的君主。
依照元首个人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想法来统治,不受法律限制,则称为君主专制,这主要以中国等东方专制王朝为代表。
自梁启超开始,自秦朝之后的中国传统王朝都被认定是君主专制。
如金观涛等认为,中国在战国时期后期,形成君主专制之后,进入超稳定结构。
在1949年之后,中华人民民共和国的教科书中,将中国自秦朝开始,至清朝结束,都被归类为君主专制政体。
但是中国自秦以来的古代政治并不仅仅只有君主专制,并不能仅用“黑暗专制”四字来抹杀,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这就是古代的政治中的民主性。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民主性的表现以及为什么专制之下有民主政治的原因。
一、中央政府组织法中体现的民主中央政府的组织法,即政府的组织方式、职权的分配方式。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职权划分最重要的便是皇权与相权的划分。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征作者:胡军哲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5期【摘要】皇帝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中最为核心的制度。
它包括皇帝的名位制度、皇帝的任期与产生方式、皇帝的权力和行使方式这三大主要内容。
皇帝制度呈现出皇权神圣、至尊至上,宗法思想烙印特别深刻,皇权专制这三大主要特征。
【关键词】皇帝制度;主要内容;专制特征【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003-0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而君主制(从秦朝开始可以定义为皇帝制度)又是这一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
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对于把握好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皇帝”一词,最早见于《书·吕刑》:“皇帝哀衿庶戮之不辜”,“皇帝清问下民”。
夏曾佑认为:“皇帝之称,唐尧已有之。
今疑古人天子对异族则称皇帝,对本族则称帝,稍有亲疏之别。
至秦乃一切自号皇帝耳。
”[1]不过,“皇帝”作为当时君主的名号,始于秦始皇。
目前,大多数观点都认为,中国的皇帝制度是秦朝创立的,到西汉武帝时期基本定型。
在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它作为一项最核心的政治制度,始终代表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总和,一直延续下来。
②一制度是人们有组织的行为规范体系,那么,以皇帝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让我们再来仔细研读一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就下赦令给丞相、御史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1)皇帝掌握全国社会和军政信息的渠道主要有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
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面奏是有一定级别的大臣、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
书奏是通过写好的文书(章、表、书、启、议、疏、封事)向皇帝反映情况。
朝议有集议、廷议之别。
皇帝在一个月内要几次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意见中选择一种做出决断。
集议:有些事,皇帝下其议于百官,议论时皇帝不在场。
刺察:皇帝通过自己的检察系统来监督和审查百官,了解社会的政治情况。
如派使者到各地巡行等。
(2)皇权继承是封建王朝的头等大事。
早在周代,就确立了立嫡立长的制度,以后历代基本遵照这个原则。
为了避免皇子之间因争夺皇位而祸起萧墙,从汉到明,都把预立太子看作是国家一件大事。
立太子的原则有两条,即所谓的“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
清圣祖康熙时,也曾预立过太子,后屡废屡兴,终于演变成夺嫡之争。
雍正帝有鉴于此,创立秘密建储制度。
他将预立太子之事亲写密封,藏于匣中,置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在他临死前或死后,由辅政大臣共同开启,由御书指定的皇太子,继承皇帝位。
这种秘密立储制,较之立嫡立长制,对于防止皇室内部为争夺皇权的纠纷和争斗,确实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所谓外戚,是指皇室的外姓亲戚、后妃系统以及皇家公主的夫族。
他们是一个依附于太后、皇后或皇帝宠妃的裙带政治集体。
外戚无功受禄,仅凭裙带关系猎取富贵,所以是封建王朝的腐化因素之一。
一旦幼主即位,女主临朝,外戚干政的局面就会出现。
如西汉初的吕氏,昭帝、宣帝时的霍氏,元帝时的王氏的擅权,最终将刘氏皇朝易于王氏皇朝(新莽)。
东汉中期以后,邓氏、窦氏、梁氏等相继擅权,把东汉政治导向黑暗。
(4)东汉和帝以后,历朝皇帝“多不永年”,主要是因为宦官和外戚相互斗争、交替把持朝政,皇帝成为了牺牲品。
宦官还竭力打压正直的朝廷士大夫,在东汉桓帝、灵帝统治时期先后兴起两次党锢之祸。
唐代从肃宗始,宦官势力发展到“总天下之政”的地步,从宫廷到地方,宦官爪牙遍布天下,宪宗、敬宗竟被宦官杀死,穆、文、宣、懿、僖、昭诸帝均由宦官拥立。
古代帝王的继承制度篇一:略析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略析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内容摘要: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世袭君主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的政治制度。
它是皇权得以承袭的唯一途径,直接关系到君主专制统治能否巩固和延续,因而得到中国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
皇位继承制度从产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几乎我们接触到的每本书都说唐代皇位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具体执行起来却十分不力。
有唐一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凡二十一君,只有德宗和顺宗按制度即位。
在学习唐以前和唐以后的皇位继承制度的时候,我发现按制度都叫做嫡长子继承制,但具体执行起来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先秦,春秋战国之交以及战国以下的王位继承都不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
那个时候,从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在王位继承上更多的是以才能、靠实力来选继承人。
这不仅表现在诸侯王的继承上,即使卿大夫阶层同样如此,孟尝君就是靖郭君贱妾所生子,由于才能、品格高卓,宾客都夸奖他,而被立为继承人。
而此时靖郭君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为什么不立嫡长子或者长子,而立贱妾所生的田文呢?赵简子不立长子伯鲁而立小儿子无恤为继承人,可见也不是长子继承。
再有赵武灵王立赵惠文王、秦国庄襄王(子楚)、秦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继位,都不是依嫡长子继位。
在西汉的十个皇帝中(刘邦除外),真正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只有惠帝刘盈、景帝刘启、元帝刘和成帝刘骜。
而在东汉的十个皇帝中(光武帝除外),以嫡长子继承帝位的也只有顺帝刘保和冲帝刘炳,其余八个皇帝皆非嫡长子。
魏晋六朝时期,曹丕的继位不是由于他居长,而是由于他的谋略和实力更胜曹植一筹。
魏明帝曹睿、齐王曹芳都不是嫡长子。
司马昭以兄弟的身份继承司马师之位。
司马炎的继位也是由于他谋略高且有大臣贾充等的支持所致。
其余各朝皇位继承,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更是少之又少。
清朝的皇帝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皇帝制度在整个清朝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代的皇帝制度相对于前代的王朝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从皇帝的选举方式、统治力量的组织和皇帝权力的限制等方面来探讨清朝的皇帝制度。
一、皇帝的选举方式在清朝的皇帝制度中,皇位的继承主要是通过父子传承的方式进行的。
皇帝一般会在其生前指定嗣子,并且通过长子继承的原则来确立继承人。
这种方式保证了皇位的传承相对稳定,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争位之争。
同时,清朝的选举方式也考虑到了其他亲王、亲贵族的利益,在确立继承人之后,会执行封禅、祭天等仪式来正式宣布继位,以确保继位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二、统治力量的组织清朝的皇帝制度中,皇帝是整个统治力量的核心,但并非是一人独揽大权。
清朝的皇帝设置了辅助皇帝的机构,如皇帝的兄弟、亲王、亲贵族等,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起到了重要角色。
另外,皇帝还设立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机构来协助政务管理,并在各地任命巡抚、总督等官员来管理地方。
通过这些组织和官员的分工协作,清朝的皇帝制度得以有效地运转。
三、皇帝权力的限制尽管清朝的皇帝拥有极高的权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首先,皇帝的权力受到传统文化和宗法思想的制约,必须遵循儒家的封建礼制,并尊崇祖制,不能随意扩大权力。
其次,皇帝在统治时还需要遵守朝廷礼仪,如朝拜、行宫舆论等,以示君臣之分。
此外,清朝的统治者还需遵守世袭制度,不得随意更换继承人。
这种限制保证了皇帝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避免了个别皇后干政等问题。
总结:清朝的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性,其选举方式、统治力量的组织和皇帝权力的限制等方面都与前代王朝有所不同。
清朝通过制度的规范和权力的限制来确保皇位的稳定传承,并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统治体系。
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一制度在清朝统治近300年的历史过程中,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论皇帝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秦王赵政[1][2]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郡县制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
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法定的国家首脑和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
皇帝一人独治天下,全国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可谓“履至尊而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帝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可以“涂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
“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
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
一切法律的颁行和解释,所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贬,全国性财政赋役的征调和开支,对外和战与对军队的调遣指挥,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
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
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
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
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
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作用,不允许混淆错用。
到清朝康熙和雍正时期,更推行一种密奏制度,不但具奏人的范围有严格规定,而且具奏人必须亲手缮写,奏前或奏后均不准向任何人泄露内容,奉到皇帝的批示(称为朱批),不许向任何
人出示,并且要限期缴回,亦不准抄存。
密奏制度反映了帝制社会晚期皇权的极端高涨。
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为一套内容广泛,目的明确,旨在维护皇帝权威,保证皇权行使的完整制度。
其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主要有: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以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集中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一切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切内政外交以及和战等大政均由皇帝裁定。
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
第四,全国的人口、资源都是皇帝拥有的财富,可以全权支配。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皇帝制度从初创到初步完善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皇帝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
秦统一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
自此,五行相克的学说便成为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 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神秘的外衣。
君权与神权的结合,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原则。
第二,为维护皇帝的尊严,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
刘邦令著名儒生叔孙通率其诸弟子共定朝仪,“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公元前200年,值长乐宫新建成,诸侯群臣朝贺之际,开始实行朝贺大礼。
统治者大力加强礼的建设,使礼成为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以礼入政、入法,提倡“礼本刑辅”,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他们还推行儒家礼治的理论,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卑上下等级关系,使之成为指导立法、司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第三,皇权是在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侵扰之后得以巩固的,它经历了与各方面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
隋唐时期是皇帝制度的完善并成熟时期。
隋开创重新统一的局面,皇帝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隋以前的尊号只有“皇帝”二字,当时认为这已经充分表达出世俗最高贵尊
宠的内容。
到唐高宗李治时,群臣给他上号为“天皇”。
意味着比一般皇帝的专门称谓更高一阶,是为上尊号之始。
自此以后,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在庙号和陵寝方面,唐代以前,帝王庙号是根据故去的皇帝在本朝代的治绩和地位来评定为“祖”或“宗”的,并不是每一个帝王都能享有这种“殊荣”。
从唐代开始,确立了开国之主称“祖”,以后所有君主一律称“宗”的庙号制度。
在礼仪制度方面,隋文帝时由太常卿牛弘修定的《五礼》130 篇,唐太宗时制定的《贞观礼》138 篇。
唐高宗时制定的《显庆礼》130 卷,唐玄宗时制定的《大唐开元礼》150 卷。
篇目卷秩越来越多,礼规也越来越细密。
诸礼的共同特点就是集中突出皇帝的威仪。
在符玺和诏敕方面,秦汉皇帝有六玺,隋以后确立皇帝八玺制度。
八玺名称不同,用处也不同。
在皇位继承方面,这个时期的统治者不断加强和完善皇嗣的建置和管理。
隋唐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
后宫制度和外戚政治方面,隋唐时期的后宫嫡庶等级制度更加严格,后宫制度也臻于完备,尤其是皇后的地位在前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
从《大唐开元礼》看,《五礼》之中有关皇后、皇太后的礼节规定占整个篇幅的近六分之一,增加了前代所没有的“皇后受群臣贺”和“内外命妇入朝皇后”的朝仪。
这个时期,在皇帝制度其他的各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完善。
宋元则是皇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在礼仪方面,宋徽宗时续修《政和五礼新仪》230 卷等
在符玺和诏敕方面,宋代更加严格用玺制度,“应合用宝,外符室郎具奏,请内符宝郎御前请宝,印讫,付外符宝郎承受”。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内外相互牵制,防止其中生有弊端。
在宋代皇后地位更加突出,这实际上也是皇权提高的折射。
宋代皇权膨胀,皇后的地位水涨船高。
当时,还确立了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
自宋太宗以后,新皇帝即位之初,皇太后垂帘听政成为固定的制度。
在外戚制度方面,宋代则采取了比较好的措施。
史称“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助之贤、母范之正”,其实,这不外是吸取汉、唐的教训,大力强化礼制,加强对后妃思想和活动的约束控制的结果。
宋代对外戚仅赐给一定的身份荣誉和钱财,不给以实权。
按规定“当时无外姻辅政者”。
在宗室制度方面,“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上而爵之。
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
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学有教,郊祀、明堂,遇国庆典,皆有禄秩”。
宋代对于宗室给以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就是不给权力,几世以后宗室便与士庶之家基本相同了。
发展期过后紧接着就是强化期,而明清则将皇帝制度强化到了颠峰。
而这一时期也是皇帝制度的消亡时期。
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极力进一步提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明王朝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王朝,清王朝又在明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
然而同时,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益尖锐。
在皇位继承方面,皇族争夺帝位的斗争非常剧烈。
在雍正帝时期,除了采用非常残忍的屠戮迫害的办法以锄灭政敌外,还从根本上决定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确立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是对2000 年来历代王朝立嫡长为太子制度的否定,是对封建规章和传统礼俗观念的一次突破。
在当时,要这样做,是需要有很大的胆识和勇气的。
从其效果来看,雍正的做法较之立嫡长为太子的老办法是有明显优点的,嫡长子被取消了注定当候补皇帝的资格,有时在诸皇子中多少也能起到激励上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