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与谢氏家族风习_阮忠
- 格式:pdf
- 大小:235.21 KB
- 文档页数:6
2020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谢灵运与山水诗
1.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
祖父是东晋名臣谢玄。
灵运出生于世家大族,有政治雄心,且博学多才。
2.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3.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1)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登游缘起或路线+具体描写局部景物+议论或感慨。
如: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驱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2)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3)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谢灵运为世家大族子弟,其家族在当时的社会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祖父谢玄为当时宰相。
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因而祖父死后他世袭为康乐公,优越的家庭政治条件以及丰厚的家产使得他养成了好游山玩水的习性。
谢灵运在任职永嘉、临川及隐居家乡始宁时,就经常带领童仆、门生四处探奇寻胜。
《宋书》本传说他:“寻山涉岭,必选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
”游历的经过,便用诗来记述,“没有一新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正由于谢灵运凭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出众的才华,以迎合贵族趣味的语言风格、新颖的内容,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演变。
谢灵运的山水诗艺术成就表现为四点:声色的描绘、拟人的修辞、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第一特点:对山水景物的声、色、光都有生动的描绘。
在作品《入彭蠡湖口》中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猿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特点:拟人的修辞。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拟人的手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合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那平淡的笔调中表现出那么亲切的感情,以致于无知无觉的山水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
第三特点: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
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于汲取了经、史、子、句入诗。
如“渔钓易为曲”是借用了《老子》中“枉则直,曲则全”的意思,实际上隐含了委曲求全的处世之道;“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一句,则是取之于“黄鸟黄鸟,无集于栩”(《小雅·黄鸟》)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联系到这些诗篇以后有“谁从穆公”、“此邦之人,小可与处”、“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等句子,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是想起了自己的仕途坎坷。
【原文】谢氏诗序,盖自汉魏以来,诗道兴矣。
夫诗者,天地之心声,人文之华章也。
其源远流长,盖自神农氏之世,歌咏以教民,俾知耕织之劳,宴乐之乐。
及乎周室,诗教大兴,诗三百篇,风雅颂备,遂为后世文学之典范。
自秦汉以降,诗风迭变,有汉乐府之豪放,有魏晋之清逸,有唐之豪放,有宋之婉约,各有其特色,各领风骚。
然诗道不坠,代有才人,各抒胸臆,以诗言志,以诗传情,诗之精神,历久弥新。
谢氏,乃诗之世家,自汉以来,代有诗人,诗风迭变,而诗道不衰。
谢灵运,晋宋之际,诗格清新,以山水为题,开创山水诗派,为后世所宗。
谢脁,唐初诗人,诗才横溢,以田园诗见长,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谢安石,东晋名臣,亦工诗,诗风古朴,韵味悠长。
今兹序诗,乃谢氏后裔,积古人之遗风,发新声于诗坛。
其诗或抒怀古之情,或咏山水之胜,或述田园之乐,或言人生之理,无不各具特色,独树一帜。
盖诗者,心灵之抒发,性情之流露。
谢氏之诗,情真意切,意境深远,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如谢灵运之《登池上楼》,写景抒情,意境高远,令人叹为观止。
谢脁之《过故人庄》,以田园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令人陶醉。
谢安石之《兰亭集序》,以古朴之风,抒发人生感慨,韵味悠长。
夫诗之妙,在于意境。
谢氏之诗,意境尤为突出。
其诗或以山水为背景,或以田园为舞台,或以人生为题材,无不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悠远宁静的意境。
读其诗,如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如漫步于田园之中,体验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如沉思于人生哲理,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谢氏之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优美。
其诗或清新淡雅,或豪放激昂,或古朴典雅,各具特色。
如谢灵运之《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谢脁之《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句,豪放激昂,气势磅礴。
谢安石之《兰亭集序》中“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之句,古朴典雅,韵味悠长。
故余为之序,以纪谢氏之诗风,以传后世之诗教。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摘要:谢灵运生于东晋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
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朓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
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比较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朓与谢灵运同族,经历类似。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从诗歌内容上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
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谢灵运山水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
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战乱频繁,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 彼此倾轧, 斗争激烈。
统治者实行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的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谢灵运作为大贵族代表被镇压,朝廷失宠, 宫廷之争失败,政治上的失利使得他虽身在朝廷却心系山水。
一方面在山水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纯净,恣意随心,无忧无虑的山水生活使他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找到黑暗世界以外的人生志向;另一方面谢灵运“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在山水美景中始终无法获得心灵的安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写于他出任永嘉太守以后,具有极为细腻的审美感受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辞藻精致,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谢灵运诗歌艺术风格:一.谢灵运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例如:《过始宁墅》《富春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嶂山》《游岭门山》《登池上楼》《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等一系列优秀的诗作,选取《登池上楼》分析:“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动地写出初春的物候特征。
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地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鸣叫。
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味自然后突然重逢的欣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能力。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出自南北朝谢灵运的《邻里相送至方山》
原文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
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创作背景:刘裕一死,少帝即位,由于各派政治势力互相倾轧,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毕业论文题目(正题):论谢灵运和谢眺山水诗的异同(副题):撰写时间:2013年12月9日至2014年4月30日论谢灵运和謝眺山水诗的异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311中文3班梁建艺[内容提要] 谢灵运和谢眺同为山水诗的代表性的诗人,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这一流派,他是我国第一个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富丽精工、典雅凝重;谢眺的山水诗语言流转圆美,呈现一种自然平秀、清新流丽的艺术风格![关键词] 谢灵运谢眺山水诗异同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灵运为元嘉之雄,谢朓为齐梁冠冕,他们对山水诗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好尚等各有不同。
历代研究者都十分关注其诗风的异同,并由此出发探求山水诗发展成熟的历程。
本文拟就“二谢”山水诗作一比较论析,以期深入确切把握各自的风貌神髓。
一、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传统文人士大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风气,相对安定的环境,江南明媚美丽的山水风光和士族文人游山玩水的悠闲生活,都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南朝宋初的谢灵运由于政治的失意而优游山水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以发泄其忧愤,于是山水诗终于独立于玄言诗进而发展为一个全新的诗歌领域,并最终取代了玄言诗。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1],“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1]对这一演变作了精到的摡括。
谢灵运与谢朓的人生有着相似的悲剧,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作为东晋士族谢氏的一员,以家世和才华投身政治,最终又都被政治的漩涡吞没。
谢灵运出世时的谢氏家族,还是当轴士族,华丽的家族背景和自身的才华,造就了谢灵运狂傲自负的性格,在朝中不得志,却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负隅顽抗,终究未能摆脱被“诛杀”的命运。
谢眺出身于没落时的谢氏家族,谢眺身陷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中,谢朓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害怕,进而想到全身远祸。
然而谢朓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 沉浸在对家族往昔荣光的追缅中而不甘寂寞,希望以自己的才干获得高官厚禄,重建谢氏家族往昔的富贵荣华。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魏晋时期,谢灵运以其独特的视角,开创了整个诗坛清新明丽的风格,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量发掘自然美的文学家。
我国的山水诗萌芽于先秦两汉,孕育于魏晋南北朝,于唐宋走向成熟,攀越上艺术的顶峰。
南北朝时期,山水自然成为中国文人抒情寄志的载体,山水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伴随着宴游诗、行旅诗的繁荣而勃然兴起。
谢灵运是中国诗坛上创立山水诗的标志性人物,是以山水景物大量入诗的第一人。
一、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把自然作为独立的欣赏对象和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
我国的山水诗也正是萌芽于先秦两汉,孕育于魏晋南北朝,于唐宋走向成熟,攀越上艺术的顶峰。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诗人都执着于自然声色之美的作诗,共同为我国山水诗的最后产生和明朗铺平了道路。
谢灵运山水诗的发生,标志着我国山水诗正式宣布做为一种文学样式荣登历史舞台。
山水诗之所以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并随之产生令人惊叹不已的井喷现象,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决定的。
魏晋时代名教崩毁,伦理失序,中国文化史进入了士人投身自然、游乐山水的山水审美的自觉时代。
二、谢灵运生平谢灵运(—),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父亲谢瑍是东晋开国时的著名人物、指挥淝水之战以八万人马击败苻坚百万之众的谢玄之子。
母亲刘氏,则是王献之的甥女。
强烈的门第观念,出众的文学才华,以及偏激的鲜明个性,再加上无可选择的社会背景,这些都决定了天才诗人谢灵运的人生道路。
谢灵运在中国诗坛上之所以能够沦为创办山水诗的标志性人物,首先是他就是以山水景物大量进诗的第一人。
(一)重振家风之希冀早年的谢灵运有著猛烈的门第优越感,家族光辉显要的影相深深的刻在了他的心中。
身兼华贵高门的自豪感与优越感已经深化为谢灵运思想中关键的潜在因素,这一点在他的诗文之中频频整体表现出。
与此二者联系的就是谢灵运对自我独立精神的确实,正是因为他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思想性格,并使他在进宋以后虽然表面上也曾歌功颂德,与刘宋统治者虚与委蛇。
谢灵运资料_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原名公义,小名客儿,南北朝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与旅行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谢灵运资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灵运简介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除了精通诗歌,对史学,书法也颇为擅长,还信奉佛法。
谢灵运从小就博览群书,写的一手好文章,十八岁的时候就袭了康乐公的封号。
在二十岁的时候出任琅琊王等职,会后又任中书侍郎等职。
经常与自己的几位好友一同游山玩水,以文会友。
之后谢灵运就出仕,开始在朝中任职。
先是改任了抚军将军等职,之后因为刘毅出兵造反刘裕,虽然刘毅兵败,但是谢灵运还是被召回京城任秘书丞一职。
随后几年,谢灵运先出任了中书侍郎,在刘裕建立宋国之后,谢灵运又出任了宋国的黄门侍郎。
刘裕自立为宋武帝之后,谢灵运的爵位有所下降,从原来的康乐公降为了康乐县侯,兼任了太子左卫率。
刘裕死后,谢灵运被排挤除了京城,他就称病归隐了。
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之所以能够被后人记住,除了他文学上的极高的造诣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是山水诗的创始人,是山水诗写作的鼻祖。
谢灵运将大自然的风光加入到诗歌的创作当中,把自然之美转化成语言文字之美。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是在他游玩时所作,用精巧的词语描述新的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就像是将一副美丽的图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十分的生动传神。
这种对于自然的描写,也使得谢灵运的诗充满了恬静清新的风味。
谢灵运留下了许多名句,如《晚出西射堂》中的“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执意用枫叶、天气等意相表达出来,传递了不要在乎环境的变迁,而要活在当下,珍惜眼前。
也有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将他自己当时所见的美景,用极短极简的文字描述出来,并让人有一种美景跃然纸上之感。
谢灵运之死谢灵运归隐之后,继位的宋文帝刘义隆也召其重新回朝任职,但是终不受用,谢灵运也就第二次称病归隐了。
但是此时的谢灵运已经得罪朝中的权贵,早就有人开始设计陷害,妄图杀害谢灵运。
果不其然,因为决湖造田之事,谢灵运被人告发,马上上书给皇帝陈情,皇帝知道谢灵运是被下海的,也就没有深究下去。
分析谢灵运与谢朓谢徵曹植诗歌的差别谢徵与谢灵运在魏晋南北朝的那段时间,涌现了很多有名的“谢姓”的人才,包括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谢徵等等,这里就说一下谢灵运和谢徵两人,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一定不是同一个人,谢灵运是南朝时期宋人,而谢徵则是南朝梁人,相差近100年。
谢灵运是当时乃至后世都大有名气的大诗人,他大量创作山水诗,对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小的时候就被寄养在了别人家里,所以也被人称为谢客,而且他的祖上是谢玄,在当时继承了谢玄康乐公的爵位被称为谢康乐。
他出身高贵,才华横溢,但是命途坎坷,恰好碰上东晋之末,刘宋代之的时候,所以仕途非常不顺,所以谢灵运只好寄情山水,到处游山玩水,因此他的诗歌有不少都是描述他所到之处的景致的。
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创作丰富,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但是他的山水诗也有着不小的缺陷,没能摆脱当时谈玄论道的习俗,经常带着玄言诗的尾巴。
而谢徵则是后来南朝的梁人,他年少聪慧,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所以他的父亲就觉得这个孩子以后必成大器,等到谢徵年长一些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写出优美的诗文,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据说当年曾经让他当场作诗三十韵,限时三刻完成,而谢徵两刻就完成了,而且言辞优美,没有什么粗制滥造的嫌疑。
当时谢徵一度身居高位,只可惜英年早逝,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谢灵运曹植才高八斗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用来称赞人才华横溢的,而这段话则是出自谢灵运之口,他评价世间文人才子之时说:“天下才气共有十斗,曹植独占其八,我分一斗,天下人共用一斗。
”那么谢灵运和曹植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会有这这样的说法呢?谢灵运是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是有着非常清新自然的特色,贯穿着一种道法自然的精神,和当时晦涩难懂的玄言诗风格截然不同,影响了后来很多的诗人,被后来的人称为山水诗的鼻祖,这么一个了不得的才子说他独占其一,还算是有点道理的,但是曹植又是何等人物呢?竟然被称为“才高八斗”,要知道天下人加起来也就只是占据了一斗而已,岂不是说他的才华比起天下诸多的才子加起来还要多出很多倍。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南北朝:谢灵运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标签哲理、山水译文黄昏和清晨的天气变换,山水之间的景色如同清灵的光芒。
山水的轻灵让人愉悦,使其在山水之中游历而忘记回去。
从峡谷出来的时候时间还早,等到上船的时候天气已经晚了。
四周的树林和山壑中聚积着傍晚的景色,天上的晚霞凝聚着夜晚的天空中飘动。
菱叶和荷花在蔚蓝的河水中交相呼应,蒲和小麦在一处相依生长着。
持着拂尘在南边的小路上走动,很开心地欣赏东面的门窗。
忧虑的东西少了自然觉得没有烦心事,心情畅快就会觉得很顺心。
送给希望保养身体的人上面这些话,希望他们能用这个方法来养生。
注释昏旦:傍晚和清晨。
清晖:指山光水色。
娱人:使人喜悦。
憺:安闲舒适。
入舟句:是说乘舟渡湖时天色已晚。
林壑:树林和山谷。
敛:收拢、聚集。
暝色:暮色。
霏:云飞貌。
这二句是说森林山谷之间到处是一片暮色,飞动的云霞已经不见了。
芰:菱。
这句是说湖中芰荷绿叶繁盛互相映照着。
蒲稗:菖蒲和稗草。
这句是说水边菖蒲和稗草很茂密,交杂生长在一起。
披拂:用手拨开草木。
偃:仰卧。
扉:门。
“愉悦”句是说:愉快地偃息在东轩之内。
澹:同“淡”。
这句是说个人得失的考虑淡薄了,自然就会把一切都看得很轻。
意惬:心满意足。
理:指养生的道理。
这句是说内心感到满足,就不违背养生之道。
摄生客:探求养生之道的人。
此道:指上面“虑澹”、“意惬”二句所讲的道理。
赏析起首二句即对偶精工而又极为凝炼,从大处、虚处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
山间从清晨的林雾笼罩,到日出之后雾散云开,再到黄昏时暝色聚合,一天之内不仅气候冷暖多变,而且峰峦林泉、青山绿水在艳丽的红日光辉照耀下亦五彩缤纷,明暗深浅,绚烂多姿,变态百出,使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
“昏旦”、“气候”,从时间纵向上概括了一天的观览历程;“山水”、“清晖”,则从空间横向上包举了天地自然的立体全景。
解读谢灵运、谢朓山水诗解读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内容摘要】: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加强了十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影响了一代诗风。
谢朓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同时还摆脱了玄言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利的风格,对山水诗的发展和永明体的探索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的诗歌增加了一种新的题材,还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一)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在创作题材内容方面的解读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谢灵运的山水诗可以分为庄园山水诗和远游山水诗两大类。
谢灵运是贵族阶层中具有高栖意向的士人,他的诗注重在描写庄园区域的自然风光和园林建筑,以及他在庄园生活中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体悟和感受,同时他还在行旅途中或仕宦之地写下的山水诗就称之为远游山水诗。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产生,与士族文人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在所有山水诗中,庄园山水诗最能体现他们的士族意识。
庄园区域的山光水色成为了诗人审美的对象和诗歌表现的主体。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后所写,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灵运在这里“肆意遨游,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谢灵运还追求庄园建筑上的艺术化和文人化,这种追求从东晋南朝时代开始,已经由实用转为审美,由粗犷转向秀美,这种山墅园林为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坞堡。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作者:刘瀚超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5年第05期[摘要]在所有的山水诗作品当中,谢灵运是其创作的鼻祖,同时也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
提到山水诗,总是和谢灵运的名字相联系,由此可以看出谢灵运在山水诗方面的艺术成就。
本文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为选题,结合人物的生平分析谢灵运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并总结出其背后有哪些深层的文化含义,以期为今后的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色在谢灵运短短的一生中,一直用极富生机的笔墨去赞美山水景色,同时也表现出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
因此在欣赏谢灵运山水诗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其笔下野性的自然以及细腻的心境,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山水诗创作中包含了美学的色彩。
谢灵运生平热爱山水,在仕途上不如意后便隐退与山水之间,用自己的经历创作出大量以供后人学习和欣赏的上乘佳作。
一、“自然”与“雕琢”的相互辉映在后人对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化解读当中,常常就其作品中的“自然”与“雕琢”争论不休。
在支持谢灵运山水诗出于“自然”的理论中,在刘宋时期中广为流传。
在同时山水诗创作大师鲍照的心中,谢灵运的诗如同出水芙蓉一般,风格清新自然,是人工雕琢所无法达到的。
而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当中也认同了鲍照的观点,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出于自然的。
在讨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中,应该坚持客观的观点,其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雕琢的范畴,这也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主要以研究佛教哲理为主,无论描写哪一类诗歌,都需要体现出“理”的内涵。
因此,谢灵运的山水诗,其实是对自然景色的一种细致描摹,还要在客观描述的同时,加入主观的一些想法,以此来使得景色有一种来源于现实,有高于现实的情怀。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当中,既能够看到对于景色的一种细腻描写,又能感受到在多种意象的组合中,共同营造出的山水不断变幻的姿态。
比如在《登永嘉绿嶂山》中:“澹潋结寒姿,団栾润霜质”,两句诗描写了霜露、湖水、竹子等非常寻常的景物,但通过多种意象的结合,便显示出景色特别的风貌。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芝兰玉树 山水清音--谢氏宗风与山水诗的传承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00501内容提要两晋南塑是出水诗的正式成立期,在此进程式中,谢混、谢灵运、掳捌S这递为叔侄的谢氏子弟具有星程碑意义。
他们创获的山水诗派,代表了六朝文学的一个高峰,是其他家族无法与之抗衡的。
而谢氏Llj水之恋与其宗风有着内在联系。
本文试墅从谢氏一以贯之的宗风里,探寻链们观照由水的态度与方式,系统地论述山水诗在谢氏手中的演进与特点,从而了解家族传统的可取之处。
//。
,●关键词:谢氏享某心冬仕影由采’可柘象己I吉3l口两晋南朝,与琅琊王氏并称的陈郡谢氏,是声势最煊赫的家族,世代高门使他们的家学教育相当成功,形成极具特色的家族文化传统。
王氏子弟好书法,出了不少书法大家,如王羲之、献之父子。
谢氏子弟更以“雅道相传”¨’的特质,追求“朝隐”的为政方式,倾心适情悦意的生活理想,向往山水风月的精神风貌,天赋的文学才华,再现了玄学时代的名士风流。
由于受时代思潮和家族利益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出与处的矛盾空前凸现,仕与隐姿态各显,但从整体宗风看,他们更倾心于隐退。
谢瞻说:“吾家以素退为业。
’’‘劲退到哪里去呢?山水。
如此,造就了空绝千古的山水词章。
名教即自然魏晋南朝思想主流是“玄学"。
汉末黄巾大起义,东汉中央集权瓦解,统治者赖以维系的纲常名教受到冲击,更经董卓之乱,儒家经典遭兵燹,经术随之衰落,老庄思想抬头,造成玄学产生的历史趋势。
玄学表现形式是清谈或玄谈。
《文心雕龙·时序》述及两晋玄言清谈时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F始玄学产生,乃是因为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斗争之尖锐化。
司马懿长期受曹魏重任,朝廷军政大权渐入其手,其阴谋家手段在诛杀曹爽政治集团时暴露无遗。
士人有远见者,为避杀身之祸,思想上倾向老庄,故玄远、“贵无”之学大兴。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名士,著书立浼,奠定了玄学的理论基础。
Xie Lingyun's Landscape Poetry and His Luxurious Villa Lifestyle in the Family Estate 作者: 龚贤
作者机构: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5-3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谢氏家族 庄园经济生活 谢灵运 山水诗
摘要:刘宋世家大族杰出作家谢灵运之所以在山水文学创作中取得如此突出成就,是因为其
家族的庄园经济生活状况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谢氏家族富足奢华的庄园经济生活催
生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并影响其山水诗的创作题材、情感状态、精神境界和审美取向等方面。
谢灵运和谢眺诗歌创作的异同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对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带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
真正大力创作出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谢灵运;继承和发展谢灵运的诗风,并开创新诗体的则是谢眺,历史上把这两人和称“大谢”、“小谢”。
大小谢都是山水诗方面的的代表人物,对山水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同是山水诗人,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有异同。
首先看他们相近之处:1、两人的语言清新、细腻。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等地的自然景色,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大谢”诗中许多时代传诵的名句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声春草,园柳便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等,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如《南史·颜延之传》记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同样,谢眺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也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眺说“好诗园美流转如弹丸”2、大谢、小谢都有着高超的描募技巧,都是善于溶裁警句的'好手。
以上是“两谢”创作中相同之处,虽然同是山水诗人,但他们之间的创作始终是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
谢灵运的诗中,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没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且以他的名作《登池上楼》为例: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品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品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品,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一、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品《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七里濑》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登永嘉绿嶂山诗》裹粮杖轻策。
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
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
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
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
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
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
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
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
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
缮性自此出。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收稿日期:2003203221作者简介:阮忠(1952—),男,湖北黄陂人,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海南师范学院中国散文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散文、诗歌研究。
第42卷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7月V o l .42 N o .4Journal of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Jul. 2003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与谢氏家族风习阮 忠(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散文研究中心,海南海口571158)摘要:谢氏家族深为社会的旷达、清谈之风熏染而好自然,诗涉玄理且描摹山水。
谢灵运的名士风流是他家族风习的沿袭,其山水诗的声誉为谢氏诗人之冠,在当时诗坛上的成就并不等同于山水诗的开创者;他在山水诗创作中的性之所适与思之所适的结合,导致人们对他状山水有佳句而无佳篇的批评,但这正是他山水诗的特征及其未能拓展纯净山水诗境界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家族风习中图分类号:I 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456(2003)0420111206 一、谢灵运名士风流中的族风印痕说到谢灵运,不能不提及谢氏家族,这一豪族兴于西晋,盛于东晋,衰于南朝,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学舞台上都很有风采。
《晋书》、《宋书》和《南齐书》为谢氏家族中人立传的有谢鲲、谢尚、谢安、谢奕、谢玄、谢万、谢朗、谢石、谢邈、谢景仁、谢瞻、谢晦、谢裕、谢弘微、谢方明、谢惠连、谢灵运、谢庄、谢月兆等人。
在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的谢氏家族中的诗人就有谢尚、谢安、谢万、谢道韫、谢绎、谢混、谢灵运、谢惠连、谢庄、谢月兆等十余人。
南朝刘宋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多载谢氏家族中人的逸闻佚事。
不仅如此,《晋书・谢尚谢安传论》说“建元之后,时政多虞,巨猾陆梁、权臣横恣。
其有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负户衣资之以端拱,凿井赖之以晏安者,其惟谢氏乎。
”这里的“建元”指的是东晋立国以后。
这是谢氏家族最抽象的描述。
谢氏家族现象是在特殊的社会生活土壤上产生的,秦以前的弱肉强食推动了家族势力的自然发展,而政治上的官吏世袭制和株连法,最易造成一个家族的兴盛或覆灭。
它的延续导致了魏晋之际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强化了处在世袭皇室宗族与寒门庶民宗族之间的士族宗族。
就三者而论,朱大渭等人甚至认为“士族宗族内部组织性和凝聚力以及宗族的群体意识,都比寒门宗族要强得多,而且其群体文化素质高,甚至皇室宗族在这方面都大为逊色。
因而当时士族宗族在宗族结构中处于特殊地位,它支配和影响其他宗族。
”[1](p 39-40)这是就一般情形论。
谢灵运在谢氏家族中,是一个政治地位不高的人。
他的前辈谢尚、谢安、谢玄都是一时名将。
尤其是被称为“江左风流宰相“的谢安。
而谢灵运只做过东晋抚军将军刘毅的记室参军。
入宋后,本袭康乐公享有的食邑二千户减为五百户,并由公爵降为侯。
曾任散骑常侍、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后受人牵累,在广州被杀。
不过,谢灵运继承了他祖父谢玄的聪颖,以致谢玄都很感慨其子不惠而其孙竟是才思超拔。
谢灵运博览群书,文章之美冠于江左。
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2](p 449)这与他行为的放纵有关系。
谢灵运性格偏激,多违礼法,《宋书》本传说他在永嘉太守任上,“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在秘书监任上,因意不平,多称病不朝,“穿池植援,种竹树堇,驱课公役,无复期度。
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
”宋文帝不想惩治他,赐假让他还乡。
谢灵运东归会稽以后,因为有祖辈留下的丰厚基业,率数百僮仆门生,“凿山浚湖,功役无己。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
”与这相应的是,《宋书・五行志》载“陈郡谢灵运有逸才,每出入,自扶接者常数人。
民间谣曰:‘四人挈衣裙,三人捉坐111席’是也。
此盖不肃之咎,后坐诛。
”从所谓的“不肃之咎”可以看出他生活放浪的一面。
如果翻检谢氏家族的历史,很容易发现谢灵运的纵放很不新奇。
他的祖辈谢尚曾在大庭广坐中间,著衣帻而翩然起舞,旁若无人;谢安在东山纵情丘壑,每出游山玩水,总是携妓女相随。
就此而论,谢灵运不过是继承祖宗的衣钵而已。
然而,谢灵运主要生活在南朝宋代,它与东晋最大的不同是社会风气的变化。
刘勰从文风的变化审视社会风气变化,曾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
因谈余气,流成文体。
是以世极 ,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3](p675)又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4](p67)他这里说的是东晋的玄言风气和入宋的山水风气对于诗歌的深刻影响,而这两种风气的本质即是社会风气的变革。
可以看到的是,西晋社会风俗的易移,是从魏晋的清谈玄理趋于生活的实际,使西晋的众多名流趋炎附势,堕入生活的奢华之中,在实际上加速了西晋社会的衰微和灭亡。
而入东晋,玄言风气又兴盛起来。
这时魏晋之际的名士风流的影响充分显示了它们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前面曾提到的“竹林七贤”的名士风范一直影响到东晋,像吏部侍郎毕卓(字茂世)常贪酒而废职,他说过:“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5](p913)与他同时的周伯仁为仆射时“恒大饮酒,尝经三日不醒。
时人谓之‘三日仆射’。
”[6](p397)这些在东晋可以视为名士作派,而清谈是其中的精髓。
很有意味的是,东晋的南渡,“过江”一举给士人留下了很深的伤痛,《世说新语・文学》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伯仁)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惟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新亭之泣正是国土沦丧之悲,士人作楚囚相对是有切肤之痛和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但这里告诉人们的是当时士人生活的一种矛盾状态,一是“美日”不忘相邀宴饮,在这时候,心里的伤痕业已结痂,所为与所求都是欢乐。
二是“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勾起对往事的回想,于是结痂的伤痕顿时被撕裂,重有铭心刻骨的痛楚。
作为历史标记的“过江”也就成了不可抹去的心灵标记。
而在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并没有平息,它在给人们痛苦的时候,却没有影响一部分人超然世外,以清淡为业,潇洒地做着名士。
谢安、谢玄都在其中。
他们秉承魏晋何晏、王弼玄学的老庄之本,并不纯守老庄,同时吸收儒学和佛学。
但最为清谈之资的是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学。
谢安与支道林等人谈《庄子・渔父》,孙绰有《赠谢安诗》,其中说“室有清弦,足不越疆。
谈不离玄,心凭浮云。
”本源于庄子的意不可言传和言者在意,得意而忘言。
司马越曾问谢玄,为什么学富五车的惠施没有一句谈玄?谢玄说:“是他的妙处不传。
”然而,入宋之后,类似于东晋的名士风流则被视为行为不够检点。
谢氏家族的子弟曾有过“乌衣之游”,《宋书・谢弘微传》有这样的记载:“(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
其外虽复高流时誉,莫敢造门。
”谢混作为长辈,对诸位子侄多有训诫,其中说谢灵运“博而无检”。
可见对谢灵运失于检束是不太满意的,并在《诫族子诗》里以“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
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对谢灵运加强自身的修养,成就美好的品性寄以希望。
但谢灵运仍然保持的是那种“心放俗外”[7](p2604)的所谓名士风流。
二、谢氏诗人与玄言、山水的情缘谢氏家族中的诗人负有声名的主要是谢混、谢瞻、谢灵运、谢惠连、谢庄和谢月兆。
谢混、谢瞻、谢灵运、谢惠连和谢庄主要生活在刘宋,而谢月兆则生活在南朝齐代。
谢月兆出生的时候,谢混、谢瞻、谢灵运、谢惠连早已死去,谢庄也处在他人生的最后两年。
谢混、谢瞻和谢灵运齐名,《南史・谢瞻传》载:“(谢瞻)与从叔混、族弟灵运俱有盛名。
尝作《喜霁诗》,灵运写之,混咏之。
王弘在坐,以为三绝。
”其后的谢月兆与谢灵运齐名,人称“大小谢”。
就谢灵运的前辈来说,谢混特别享有诗名,《续晋阳秋》认为谢混在许询、孙绰之后,在东晋安帝的义熙年间,改变了诗坛的风气。
这当在义熙八年(412)以前,因为这一年谢混死去。
《续晋阳秋》也语焉不详。
倒是钟嵘在《诗品》里,先说谢混在许询、孙绰、郭璞和刘琨之后“斐然继作”,后把谢混和谢瞻一道列入中品,说他“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
”这些隐约可见谢混诗歌的地位和风格。
不过,说谢氏家族中人的诗歌还不应该从他说起,在他之前,谢尚有《大道曲》一首:“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
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
”相传这首诗是谢尚任镇西将军时在市中佛门楼上弹琵琶而歌,仿佛有世无知音之感。
还有谢氏中有多人参与过王羲之在《兰亭集211序》中说到的兰亭曲觞之会。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这些名士聚集兰亭,喝酒之际,仰而赋诗,于是有一大批“兰亭诗”,由王羲之作《兰亭集序》以传其事。
与王羲之同时为“兰亭诗”作序的还有孙绰,孙绰叙兰亭宴集之乐,感慨当此之时不复觉“鹏鸠之二物”,心气平和,没有王羲之感怀的悲切与深刻。
“兰亭诗集”今无传,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收集了兰亭集会中的26位诗人的“兰亭诗”37首,这些诗人是:王羲之、孙绰、谢安、谢万、孙统、孙嗣、郗昙、庾友、庾蕴、曹茂之、华茂、桓伟、袁峤之、王玄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涣之、王彬之、王蕴之、王丰之、魏滂、虞说、谢绎、徐丰之、曹华。
这些诗歌同题为“兰亭诗”,其中有11位诗人作诗两首,作两首的都是四言体、五言体各一首,表明当时作诗存在着约定。
而创作最为直接的动因固然是兰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后的各言其志,桓伟在《兰亭诗》里就说:“宣尼遨沂津,萧然心神王。
数子各言志,曾生发清唱。
今我欣斯欢,愠情亦暂畅。
”他用《论语》子路、曾析曰、冉有、公西华侍孔子坐的故事,暗示兰亭诗是各言其志之作。
在《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一理念之下,是有道理的。
尽管这些诗有各自的特色,总体则演化庄子思想的痕迹很深,一是庄子万物齐同的思想,如“大哉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王羲之);“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谢安);“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王涣之),这里有万物的齐同,万理的齐同,人既在万物之中,就可以超然于形骸之外了。
与庄子《齐物论》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忄危忄怪,道通为一”紧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