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中的物理学史
- 格式:ppt
- 大小:835.50 KB
- 文档页数:32
光学发展简史光学是一门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的科学,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光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带您了解光学学科的起源和演变。
古代光学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3000年摆布,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凸透镜来放大物体。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光的传播理论,认为光是由眼睛发出的一种物质。
而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则研究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提出了著名的欧几里得几何学。
中世纪光学进入中世纪,光学的研究逐渐停滞。
然而,阿拉伯数学家和科学家在这个时期对光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拉伯学者伊本·海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理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此外,他还发现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近代光学随着科学的发展,光学在近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胡克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并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
此后,法国科学家菲涅耳进一步发展了光的波动理论,并解释了光的衍射现象。
这些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英国物理学家亨利·卢米埃尔相继进行了光的干涉实验,验证了光的波动性。
此外,亨利·卢米埃尔还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并提出了偏振理论。
这些实验和理论的发现推动了光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光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粒子性理论,并解释了光电效应。
此后,激光的发明和应用成为光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激光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医学、通信、材料加工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光学进入21世纪,光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研究。
光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包括光通信、光储存、光显示、光计算等。
光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总结光学发展简史展示了人类对光学的探索和研究。
从古代的凸透镜到现代的激光技术,光学在科学、工程和医学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中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思想方法全集:光学
1.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认为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是简单地的正比关系,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这就是折射定律。
2.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3、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5、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6、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广义相对性原理——在任何参考系中,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等效原理——一个均匀引力场与一个加速运动的参考系等价。
7、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
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
9.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高考物理学史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4、20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7、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西方古代对光学的认识和研究(一)牛顿在光学上的杰出成就,就可以使他成为科学界的头等人物,跻身于科学伟人的行列。
当牛顿只有21 岁的时候,他已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对光学问题的研究,又是牛顿全部科学研究、创造生活的开端。
1666年牛顿得到了用三棱镜把白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的实验结果,并于1672年发表论文描述了这一色散实验;1704 年出版了《光学》一书,为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本书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是牛顿的两部基本著作。
1666 年,牛顿正在磨制一些非球面形的光学透镜,同时做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棱镜,以便重复观察包括意大利物理学家格里马耳迪(F.M.Grimaldi,1618—1663)在内的所做的那些著名实验。
牛顿想办法把自己的房间弄暗,在窗板上开了一个小孔,让适度的太阳光进入室内,然后把他自已磨制的棱镜放在光的入口处,使光线由此折射到对面的墙上。
起初牛顿对墙上产生的那些鲜艳、浓烈的颜色,很感兴趣。
但是经过周密考虑后,他惊异地发现它们是长条形的,而根据公认的折射定律,它们的形状应该是圆形的。
为什么会这样?经过反复思考与实验,牛顿悟出了一个道理,并决心做一个判决性的实验。
牛顿取两块板,把其中的一块放在靠近窗户的棱镜的后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光线可以通过这个小孔并落到另一块板上。
他把另一块板放在相距约12 英尺的地方,板上也开有一个小孔,并使光线的一部分通过它,然后再把第二块棱镜放在第二块板的后面。
当第一块棱镜绕它的轴转动时,落在第二块板上的像也跟着移动,同时使全部光线都相继通过板上的小孔,射到它后面的棱镜上,记下光线落在墙上的位置。
牛顿发现,在第一块棱镜上被折射得最厉害的蓝光,在第二个棱镜上受到的折射也最大,而红光在这两个棱镜上都被折射得很少。
牛顿便领悟到长条形的像形成的真实原因:光不是同类的和均匀的,它是由不同类型的光线组成的,其中一些比另一些更能被折射。
1672 年2 月6 日,牛顿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了题为“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的论文,详细地描述了上述实验,并提出了对颜色的新见解。
光学发展简史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吸收和发射等现象的学科。
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光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展示了人类对光学的认识和应用的不断深入。
古代光学光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公元前3000年摆布,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研究光的性质。
他们观察到光线在水面上的折射现象,并用这一现象来猜测水面下的物体位置。
此外,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也对光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例如,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光的传播是由于光线从眼睛发出,然后被物体反射回来的理论。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光是由于物体发出的。
中世纪光学在中世纪,光学的研究发展相对较慢。
由于宗教和哲学的影响,科学研究受到了限制。
然而,一些学者仍然在光学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
例如,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森(Ibn al-Haytham)提出了光的传播是由于光线在直线上传播的理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他的理论。
他的著作《光学》对后来的光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光学17世纪是光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伽利略·伽利雷通过望远镜的观测,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星体的卫星,从而支持了日心说。
同时,他还观察到了光的折射现象。
这些观察结果对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伽利略的观察启示了荷兰科学家胡克(Robert Hooke)和斯涅尔(Willebrord Snell)等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胡克提出了胡克定律,描述了光的折射现象。
斯涅尔则提出了斯涅尔定律,解释了光的折射规律。
这些定律为后来的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牛顿通过实验研究了光的性质,并提出了光的颗粒说。
他通过将光线通过三棱镜进行分光实验,发现了光的分光现象,从而证明了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光的波动理论的提出18世纪末,光的波动理论逐渐兴起。
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Augustin-Jean Fresnel)通过对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波动理论,并成功解释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4.4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什么是光?光的本性是什么?它由什么组成?每一位研究光学现象的物理学家都必然会涉及这些问题。
从折射定律和色散现象的研究也可看出这一点。
笛卡儿主张波动说,他认为光本质上是一种压力,在完全弹性的、充满一切空间的媒质(以太)中传递,传递的速度无限大。
但他却又用小球的运动来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
牛顿倾向于微粒说,认为光可能是微粒流,这些微粒从光源飞出,在真空或均匀媒质中作惯性运动,但他在研究牛顿环时,却认识到了光的周期性,使他把微粒说和以太振动的思想结合起来,对干涉条纹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可见,不论是笛卡儿还是牛顿,都没有对光的本性作出肯定的判断。
4.4.1早期的波动说胡克明确主张光是一种振动,并根据云母片的薄膜干涉现象作出判断,认为光是类似水波的某种快速脉冲。
在1667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他写道①:“在均匀媒质中,这种运动在各个方向都以同一速度传播,所以发光体的每个脉冲或振动都必然会形成一个球面。
这个球面不断扩大,就如同把石块投进水中在水面一点周围的波或环,膨胀为越来越大的圆环一样(尽管要快得多)。
由此可见,在均匀媒质中激起的这些球面的所有部分都与射线以直角相交。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展了胡克的思想。
他进一步提出光是发光体中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宇宙空间的以太中的传播过程。
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类似,而不是微粒说所设想的像子弹或箭那样的运动。
1678年他向巴黎的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自己的论点(当时惠更斯正留居巴黎),并于1690年取名《光论》(Traite de laLumiere)正式发表。
他写道①:“假如注意到光线向各个方向以极高的速度传播,以及光线从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发出时,其射线在传播中一条穿过另一条而互相毫无影响,就完全可以明白: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会是由于这个物体发出的物质迁移所引起,就象穿过空气的子弹或箭那样。
”罗迈(Olaf Roemer, 1644—1710)在1676年根据木星卫蚀的推迟得到光速有限的结论,使惠更斯大受启发。
专题四初中物理学史问题一、力热电光中的物理学史1.声学部分沈括(中国北宋)论述了固体传声。
2.光学部分(1)牛顿(英国)利用三棱镜将白色太阳光分解成七种不同光,发现了光的色散,证明了白光由七色光组成。
(2)墨翟(中国)首先进行了小孔成象的研究。
(3)空中的光速(c=3x108m/s)是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是爱因斯坦提出的。
3.热学部分(1)1827年,布朗(苏格兰)发现布朗运动。
(2)摄尔修斯(瑞典)制定了摄氏温标。
4.力学部分(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提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误观点)(2)笛卡尔(法国)提出了物体不受其他力的作用,它就不会改变运动方向.(3)伽利略(意大利)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提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4)牛顿(英国)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创立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5)胡克提出了胡克定律,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6)帕斯卡裂桶实验;帕斯卡定律;压强单位用帕斯卡命名。
(7)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8)1643年,依据大气压与液体压强相平衡的原理,首先测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9)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条件。
5.电磁学部分(1)库仑(法国)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建立静电学中的库仑定律,电量的单位用库仑的名字命名。
(2)伏特(意大利)发明电压表,电压单位用伏特命名。
(3)欧姆(德国)发现欧姆定律,后人把电阻的单位用欧姆命名。
(4)瓦特(英国)发明蒸汽机;电功率单位用瓦特命名。
(5)焦耳(英国)发现焦耳定律(电流的热效应);是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之一,功和能量的单位用焦耳命名。
(6)沈括(北宋)首次发现指南针和地磁偏角及凹面镜的焦点。
(7)奥斯特(丹麦)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是第一个发现电和磁之间联系。
(8)安培(法国)发现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出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极性跟电流方向的关系;电流单位用安培命名。
重要知识点手册:光学与物理学史美国迈克耳逊用旋转棱镜法较准确的测出了光速,反射定律(物像关于镜面对称);由偏折程度直接判断各色光的n折射定律介空介λλγ====sinC90sinsinsinnovCi光学中的一个现象一串结论全反射的条件:光密到光疏;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全反射现象:让一束光沿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射到直边上,可以看到一部分光线从玻璃直边上折射到空气中,一部分光线反射回玻璃砖内.逐渐增大光的入射角,将会看到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且越来越弱.反射光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C临时,折射角达到900,即是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回玻璃中的光线.这种现象叫全反射现象.折射角变为900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应用:光纤通信(玻璃sio2) 内窥镜海市蜃楼沙膜蜃景水中或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很亮.理解:同种材料对不同色光折射率不同;同一色光在不同介质中折射率不同。
几个结论:1紧靠点光源向对面墙平抛的物体,在对面墙上的影子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2、两相互正交的平面镜构成反射器,任何方向射入某一镜面的光线经两次反射后一定与原入射方向平行反向。
3、光线由真空射入折射率为n的介质时,如果入射角θ满足tgθ=n,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一定垂直。
4、由水面上看水下光源时,视深ndd/'=;若由水面下看水上物体时,视高ndd='。
5、光线以入射角i斜射入一块两面平行的折射率为n、厚度为h的玻璃砖后,出射光线仍与入射光线平行,但存在侧移量△)sincos1(dsinx22inii-+=两反射光间距ii22'sin-ndsin2x=∆双缝干涉: 条件f 相同,相位差恒定(即是两光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亮条纹位置: ΔS =n λ; 暗条纹位置: λ21)(2n S +=∆(n =0,1,2,3,、、、);条纹间距 :1)-L(n da L x d 1-n a d L X =∆=⇒==∆λλ(ΔS :路程差(光程差);d 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 :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测出n 条亮条纹间的距离a薄膜干涉:由膜的前后两表面反射的两列光叠加,实例:肥皂膜、空气膜、油膜、牛顿环、光器件增透膜(厚度是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即增透膜厚度d =λ/4)衍射:现象,条件 单缝 圆孔 柏松亮斑(来历) 任何物体都能使光发生衍射致使轮廓模糊三种圆环区别:单孔衍射(泊松亮斑) 中间明而亮,周围对称排列亮度减弱,条纹宽变窄的条纹空气膜干涉环 间隔间距等亮度的干涉条纹 牛顿环 内疏外密的干涉条纹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太阳光谱红移⇒宇宙在膨胀)、偏振都是波的特有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衍射表明了光的直线传播只有一种近似规律;说明任何物理规律都受一定的条件限制的.光的电磁说⑴麦克斯韦根据电磁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提出光在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这就是光的电磁说,赫兹用实验证明了光的电磁说的正确性。
光学发展史光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景象,是因为眼睛接受物体发射、反射或散射的光。
据统计,人类感观收到外部世界的总信息量中,至少有90%以上通过眼睛。
在数千年前人类便产生对光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兴趣,留下许多关于光学现象的记载和著作。
光学是一门研究光的行为和性质,以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科。
光学既是物理学中最古老的一个基础学科,又是当前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前沿阵地,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主要经历了萌芽时期、几何光学时期、波动光学时期、量子光学时期、现代光学时期等五大历史时期。
萌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16世纪初)光学的起源和力学、热学一样,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以前。
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是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
它起源于火的获得和光源的利用,以光学器具的发明、制造及应用为前提条件。
根据籍记载,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大多集中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大气光学、成像理论等多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公元前468-376 年)及其弟子所著《墨经》中记载:直线传播、光在镜面上的反射等现象,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实验规律。
这是有关光学知识的最早纪录。
从墨翟开始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构成了光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在此期间光学发展比较缓慢。
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5年)大体上标志着黑暗时代的开始,在此之后,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发展缓慢,光学亦是如此。
除了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外,在生产和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在光的反射和透镜的应用方面,逐渐有了些成果。
欧几里德(Euclid,公元前330~275)的《反射光学》研究了光的反射,提出了反射定律和光类似触须的投射学说。
大约公元100 年克莱门德(Clemomedes)和托勒密(C.Ptolemy,90--168)研究了光的折射现象,最先测定了光通过两个介质面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Seneca,前3--65)指出充满水的玻璃泡具有强大功能。
光学的发展史几何光学的发展光学也是物理学中起源最古老的领域之一,中国战国时期的《墨子》在《经下》和《经说下》两篇中就记载了投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等几何光学中的物理特性。
西方世界中最早的光学研究记载来自欧几里德的《反射光学》(Catoptrica);而在托勒密的著作《光学》(原作已佚)中记载了他对折射定律的研究,他在当时认为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这个观点后来被阿拉伯学者海什木发现有误。
海什木本人对光学有着相当的研究成果,在他的著作《光学全书》里记载了大量他进行过的光学实验[40],他研究过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透镜和各种反射镜等。
在对折射的研究中,是他首先发明了将反射光和折射光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分解这一几何光学中的基本方法。
他甚至得到了类似于斯涅尔定律的结论,但没有经过定量的数学推导。
开普勒在他1611年的光学著作《折光学》中记载了他所进行的光的折射实验,记录表明他在实验中曾观察到全反射现象。
1621年,荷兰物理学家斯涅尔通过进行和开普勒相类似的实验首次总结出了正确的折射定律,后来折射定律也常被称作斯涅尔定律。
笛卡尔在他的著作《方法论》中也有关于折射的研究,他将光看作机械的弹性小球,认为小球在不同的介质中的速度是不同的,并假设平行于介质交面的光速分量始终保持不变,由此可以推出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是定值。
不过,笛卡尔的结果和事实相比需要假设光在光疏媒质中要比在光密媒质中走得慢。
1661年,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将费马原理应用于几何光学,得到了折射定律的正确形式。
费马原理作为最小作用量原理的一个特例,应用它来证明折射定律具有物理上的正确性。
光的色散牛顿在光学领域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光的色散。
牛顿的青年时代正是望远镜和显微镜逐渐占领科学实验观测重要地位的时期,人们在使用这些仪器的同时却发现成像总是带有像差和色差等问题。
因此牛顿研究光学的初衷是为了改进这些光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