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际遇看李商隐的爱情诗
- 格式:pdf
- 大小:97.80 KB
- 文档页数:3
李商隐的爱情诗有哪些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涉及面广,有爱情诗,也有励志诗。
那么李商隐的爱情诗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李商隐的爱情诗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李商隐的爱情诗有哪些李商隐作为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爱情题材在他的诗歌中占据很大的比重,除了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表达情思之外,诗人还有不少描写女子思情人的诗歌,以及这首《无题·八岁偷照镜》讲的是一个少女在成长过程中的怀春心理,更有不少人猜测诗人笔下的这位姑娘可能正是李商隐的初恋。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小女孩八岁的时候私底下喜欢自己偷偷照着镜,便已经能够将眉毛画成长眉了。
而到了十岁,小姑娘到郊外踏青时会在脑海中想象着把荷花做成自己的衣裳裙子。
女孩子到了十二岁,会开始学着弹古筝,银色的护甲套在指上始终不取下来。
等年龄到了十四岁时呢,女孩子就会羞着避免面对男性,即便是最亲近的亲人也不例外,这个时候的她可能在思考自己什么时候才会出嫁吧。
而到了十五呢,姑娘会背对着秋千哭泣,在风中吹干眼泪,唯恐美好的青春年华如同春天一样消逝。
在这首诗歌中,李商隐站在少女的角度上,将小小姑娘初步长成、逐渐怀春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她的焦灼与郁闷,心中渴盼少年男儿的怀春之思仿佛才人等待入仕遇知一般。
将姑娘小小年纪就爱美画眉、性情清高以荷花作衣自赏、苦练琴艺、怀春羞涩回避男性以及待嫁闺中的愁绪等一系列过程均描写得入木三分。
然而通过描述,也有人认为诗人对这位姑娘如此熟悉,定是青梅竹马的异性才有如此亲密的观察,而“十五泣春风”或许正指代了二人这段无疾而终的初恋。
李商隐的菊花赏析《菊花》是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大约于会昌四年为其亡母守丧时所作,当时诗人于永乐闲居,全诗托菊自喻,是十分典型的借物言情诗作。
在此诗中,李商隐通过对于菊花的描写,将深藏心中的苦闷、阴郁、愤恨全部委婉地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大致讲的是菊花有暗淡的紫,光鲜的黄。
不仅有陶渊明园中篱笆边上菊花的颜色,也有罗含宅子里的香气。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而含蓄的爱情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2、注释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这里借指所思之人的住处。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kān):探望。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当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李商隐原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任判官。
大中五年春,卢弘止病死,李商隐便从徐州回长安。
这时,牛僧孺一派当权,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任宰相兼礼部尚书。
李商隐年轻时曾和令狐绹一起向他父亲学习讲究对偶铺陈词藻的骈文,开成二年(837)上京应考承令狐绹力荐而中进士第,李商隐和令狐绹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后来因为李商隐到了王茂元幕府并成了他的女婿,被认为是李德裕党人而致疏远,仕途坎坷,特别是到了晚期,更是过着游幕生活。
李商隐诗两首读后感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作中流露出深沉的忧伤和对人生的思索。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于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悲哀,以及对爱情和人情的痴迷与追求。
在以下的文章里,我将谈谈我对李商隐两首诗的读后感。
首先, 我想谈谈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
在这首诗里,李商隐以婉约而深沉的笔触,表达了他对于爱情的复杂情感。
诗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让人深感人事无常、岁月易逝。
在进一步阅读中,我发现这句诗里凸显出了李商隐对于爱情的矛盾心态。
他既希望爱情能够持久,又对于爱情的不可持久感到无奈。
这种矛盾情感体现了他对于爱情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脆弱的感慨。
通过这首诗,我能够感受到李商隐对于人生和爱情的深思熟虑,以及他对于时光的无奈与忧伤。
其次,我想谈谈李商隐的《夕阳楼》这首诗。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壮丽的夕阳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变幻无常。
诗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给人以壮美而寂寥的感觉。
通过这句诗,我感受到了美与寂寞的交织,以及对于生命短暂和时光匆匆的思考。
而诗末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更是对于离别和人世无常的深情慨叹。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与哀愁。
通过阅读和思考这两首诗,我感受到了李商隐对于人生和爱情的深沉思考。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他的诗歌中透露出对于时光流逝和生命凋零的忧伤和无奈,以及对于爱情和离别的痴迷与追求。
读完这些诗作后,我不禁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同时也对于珍惜当下和感悟生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李商隐的诗作,我深深被他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诗意所打动。
他的诗作既展现了爱情和人生的美好,又表达了对于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的感叹。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于人生境遇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他的诗作,我更加坚信珍惜当下和感悟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于人生的无常和离别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李商隐著名的六首爱情诗,比喻巧妙、意境缠绵、具有独特的悲剧美人们称他为作无题诗最出色的诗人。
人们赞他为作朦胧诗最缥缈的诗人。
人们誉他为作爱情诗最缠绵的诗人。
他和大诗人杜牧并称,为了区别李白和杜甫,人们称之为“小李杜”。
人们把他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他就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的李商隐。
李商隐像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出生于郑州荥阳的一个官宦家庭。
837年,二十五岁的李商隐进士及第,开始进入仕途,但是在政治上陷入了“牛李之争”,始终不得意。
作为晚唐著名的诗人,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诗意隐秘,他善于运用比兴、象征、典故等多种手法。
尤其是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的“准无题”诗近三十首,这一些表现爱情的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含蓄而又婉曲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思,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最为人们所称颂。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笔者精心选取了李商隐著名的六首爱情诗,这六首诗比喻巧妙、意境缠绵、具有独特的悲剧美。
请大家一起赏析: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意: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何况是在这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残。
春蚕一直忙碌着结茧,到死时才把丝全吐完,蜡烛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晚上我独自吟诗,夜深了就会感到冷光也寒。
你住的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以女性特有的口吻,抒写了她的爱情心理。
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悲伤、失望而又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诗的首联先说离情别恨,颔联最妙,有谐音、有比喻,又有象征,至情至性,已经超越了对爱情的理解,具有一种对生命的永恒意义。
李商隐的爱情诗本文是关于优秀作文的李商隐的爱情诗,感谢您的阅读!李商隐的爱情诗李商隐无题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解】:1、东风句:指相别时为幕春时节。
2、丝:与“思”谐音。
3、应觉:也是设想之词。
4、月光寒:指夜渐深。
5、蓬莱:蓬莱山,指仙境。
【韵译】: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李商隐的爱情诗李商隐代赠作者: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作品注释1、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
2、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
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3、同向春风: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诗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译文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玉梯横断,天上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李商隐的爱情诗李商隐为有作者: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作品注释⑴云屏:雕饰着云母图案的屏风,古代皇家或富贵人家所用。
⑵凤城:此指京城。
⑶无端:没来由。
金龟婿:佩带金龟(即作官)的丈夫。
《新唐书·车服志》:“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其后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
李商隐的爱情诗句李商隐的爱情诗句导语: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
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李商隐的爱情诗句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作者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作者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作者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作者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作者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作者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唐代诗歌经过盛唐和中唐充分开拓后已难乎为继,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足称道的伟大诗人,是唐代唯一可与李杜匹敌的诗人。
世人喜欢把李商隐与杜牧并称“李杜”,或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实,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杜牧和温庭筠都远不如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晚唐的社会面貌,社会的种种沉疴痼疾,在他的诗中均有所反映。
晚唐一般诗人的作品创造性不大,题材、境界较为狭小。
但李商隐却是一个例外。
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在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
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爱情诗。
他的爱情诗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
李商隐的诗其所以具有感伤情调、朦胧意境、表现其内心深隐幽微的情绪,这与他一生的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众所周知,李商隐的一生是极其坎坷不幸的。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士大夫家庭。
在王阳学道时发生了与女道士宋华阳之间刻骨铭心的初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的爱情未能成为婚姻;在仕途上李商隐也经历坎坷,二十四岁进士登第,随后又投靠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由于其出众才华得到赏识:“以后由于政见与已受拜为相的令狐陶不合,倍受排挤和压制,仕途惨淡。
在婚姻上也很不幸,妻子王氏出身名门,因常年分居,终因操劳过度于三十九岁便辞世。
他一生的遭际,如梦似幻,朴素迷离,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欲回天地之志而成虚;爱情上的追求,又总是“一寸相思一寸灰”;昔日昵交密友,旋即摧抑自己的势力;相濡以沫的妻子,又在盛年奄然而去。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2)《其三》: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碧城三首》是李商隐诗最难懂的篇章之一,历来众说纷纭。
《碧城三首》均咏与女冠的恋情。
《其一》中起联画出道观的高峻华美,为下面写女冠爱情与晓离遥望张本。
颔联即明点这清净的道观实际上幽期密约、男欢女爱之所,“女床”句巧合双关。
颈联乃从坏境描写转到男女双方。
尾联又由晓离不能长聚生出“一生长对”的幻想,比喻新颖精巧,画出对方莹洁的风韵,且与首联“犀辟尘埃”相应。
全篇意脉似断,有神无迹,意境既清而温。
通篇都用隐喻,写得幽晦深曲。
本来是写人间的入道公主,却假托为天上的仙女;本来是写幽期密约,表面却只是居处、服饰和周围的景物。
诗人没有直截了当地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出,而是采用象征、暗示、双关、用典等表现方法,乍一读去,似觉恍惚迷离,难明所指。
(2)李商隐与情人柳枝的那些事。
与李商隐有过一段情,而且有诗有事实可证的应是与柳枝的结识。
“涂妆绾,未尝竟,已复起去” 柳枝为人豪放,容颜美丽,性情活泼。
就在李商隐二十三岁,随他重表叔崔戎在华州上任途中,与一个十七岁商人的女儿柳枝结识。
李商隐的堂弟让山和她家邻近。
有一次,让山在柳枝家南柳下诵李商隐的爱情诗《燕台》四首,立刻把柳枝的心弦扣住了。
她惊问这诗是谁写的,当让山告诉她以后,她便拉断长带作结,托让山转赠,并向李商隐要诗。
不久,李商隐便和她相见,有了爱情。
可是命运弄人,李商隐的一个朋友为了抓弄他,把他的行装带走了,使得李商隐无法待下去。
李商隐走后不久,柳枝便被人夺去,这样这一场恋爱就这样终止了。
当李商隐再次回到附近游玩时,想起了此事,怀着苍茫萧瑟的心情写下《柳枝五首》:(一)花房与蜜脾,蜂雄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二)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三)嘉瓜引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浅析李商隐的爱情诗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一种意境深邃的朦胧美李商隐的爱情诗十分注重创造一种怅惘迷离、冷峻含蓄的朦胧意境。
诗意含而不现,蕴意深广,从而引发读者无尽遐想,千回百转,回味无穷。
尤其是他独创的“无题”诗或类似的诗篇,寄托深邃高远,情致缠绵悱恻,篇章华丽细密,大都具有朦胧的意境。
又如《无题四首》之一: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诗中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说来已属空言,一去又成绝踪,待至梦醒后,已是月光斜照,五更钟鸣了。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这里作者渲染出朦胧的意境,为主人公制造一种怀人思远空寂孤清的氛围。
接着写他追忆梦中的情景,啼哭难唤,梦醒后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见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全篇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
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糅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
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突跌宕,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朦胧恍惚的情怀。
李商隐的诗其所以具有感伤情调、朦胧意境、表现其内心复杂的情绪,这与他一生的经历息息相关。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烽火弥漫的乱世。
他出生于没落士大夫家庭,少年寒微。
李商隐在仕途上经历坎坷,他的感情婚姻生活也非常不幸,他一生的遭际,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欲回天地之志而成虚;爱情上的追求,又总是“一寸相思一寸灰”;昔日昵交密友,旋即摧抑自己的势力;相濡以沫的妻子,又在盛年奄然去世。
李商隐的伤感爱情诗
李商隐的诗歌、文章与他的人生、他的社会经历还有他所处的时代发生的历史大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唯美的爱情,唯美的人生轨迹。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李商隐的伤感爱情诗篇,欢迎大家阅读!
李商隐的伤感爱情诗篇1: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李商隐的伤感爱情诗篇2:凉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李商隐的伤感爱情诗篇3:无题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李商隐的伤感爱情诗篇4: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李商隐的伤感爱情诗篇5:无题
朝代:唐代
作者:***
原文: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
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2010年8月学术交流Aug ,2010总第197期第8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97No.8[收稿日期]2010-02-08[作者简介]马跃(1974-),男(满族),辽宁东港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满族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
从人生际遇看李商隐的爱情诗马跃(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哈尔滨150027)[摘要]李商隐在政治生涯中是个失败者,这又导致了他人生道路的坎坷多艰。
他的大半生都沉沦在枯燥无聊的幕府生活中,到处辗转漂泊,为他人做“嫁衣”耗尽了大量的心血。
他的爱情生活有乐也有苦,且苦多于乐。
现实的苦闷与失败和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构成了李商隐诗歌的主旋律。
他的苦难遭际和非凡天赋的有机结合熔铸成一篇篇至情至性的诗章,他的爱情诗真挚而缠绵,热烈而深沉,朦胧而曲折,交织着他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的感情。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人生际遇[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0)08-0153-03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窳败的晚唐前期。
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郁郁不得志,面对仕途、爱情、名利总是十分矛盾而难以割舍。
经历了少年的磨难、青年的坎坷、中年的忧患,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一直全力抗争。
如果李商隐的一生仅仅遭逢了政治生活的种种磨难,那么他的诗歌也不会如此朦胧凄凉哀感顽艳,他还遭遇了感情生活的种种波折。
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留下了无尽的相思之苦;有了令人神醉的新婚生活,不久又遭爱妻亡故……这一切都使他的爱情诗蒙上了凄迷感伤的色彩,迸溢出肝肠寸断的炽热情怀。
他的爱情诗主要是无题诗,这可以说是他的首创。
无题诗除少数篇章外,绝大多数都是描写男女恋情的。
这些诗情致缠绵,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使读者回肠荡气,不能自己。
据此,人们常把他的爱情诗和无题诗联系起来诠释和研究。
这类作品大都是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和离别相思的苦痛,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
自身的诗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的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
一李商隐诗中的思想感情高度概括而又深刻细腻地表现出晚唐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主流和本质。
晚唐衰败不堪的动乱社会在敏感的诗人心中已投下深沉的阴影,政治上又屡遭打击,使他一生事业一无所成。
面对无力回天的困境,他企图逃遁到情感世界中去,可是爱情也不尽如人意,他试图追求一种自由的爱情,可最终无法战胜强大的封建势力,痴情的初恋被迫中断;他娶了位情投意合的夫人,可夫人又偏偏早逝,种种打击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哀伤凄苦之中。
时代政治、爱情等诸多因素让诗人更加忧伤、痛苦徘徊,政治讽喻诗无法完全派遣这种哀愁,于是爱情诗成了他的发泄口,他缓缓地咀嚼这种痛苦,一唱三叹、感伤成了诗中的基调。
身处封建社会的晚期,心理深层意识中表现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绪,体现在以爱情为主题的词中便充满了无可排遣的哀愁。
李商隐的悲慨心态为他的诗美创作营造了一种凄幻朦胧的氛围,婉转缠绵耐人寻味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以无题诗为主的爱情诗方面。
他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以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
他的人生遭遇使其悲慨的心态融入于爱情诗歌当中,使他的爱情诗展现出伤感的色彩。
由于他以心写诗,融情于诗,所以他的这种伤感色彩更加真挚感人:营造了一种孤凄冷寞、凄幻迷离的氛围,传达出难以名状的悲凉意绪。
如《无题》(四首其一):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351·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诗人借虚幻的梦境和梦醒后的追思表达了一种思慕至深而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怅落感。
又如《春雨》一诗,描写春雨之夜怀念远去的爱人,通过悲春、残梦等营造了一种孤凄冷寞的氛围。
真挚感人,于朦胧之中更见渺茫孤凄,他用浓艳的语言来表现深深的伤感,别具情趣。
这位晚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怀着悲慨的心态,用他的心与情展示了他深沉的情感。
二李商隐在场屋连遭败绩时,曾往山中学道并与一位姓宋的女道士发生了一段情真意切的恋情,由于道观中的规矩甚多甚严,所以他们的每一次相会都十分不易和短暂,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苦苦相思哀哀期盼。
人生甜蜜的恋情,却平添了苦涩与烦忧,当思恋与苦涩令人窒息时,一首千古传诵的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也就从诗人的心灵深处呐喊着叫嚣着,喷涌而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上句的见难,言机会难得,下句说别时恰当春暮,更加使人伤感,抒发了诗人和他所爱的人因相见不易而离别时格外难分难舍的感慨。
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蚕丝象征着爱情,以烛泪象征别泪,写出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
春蚕自缚,满腹情丝,丝既吐尽,命亦随亡。
蜡烛燃烧,泪为长流,流之既干,身亦成灰。
作者以物比人,使形象更鲜明,情思更悱恻,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而“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则用神话传说写出了诗人对爱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美好愿望。
诗人通过描写难得的相见与难忍的别离、忠于爱情的表白与誓言、恳切真挚的祝愿与希望,表达了恋人之间缠绵执着的深情。
李商隐写爱情诗,往往略去爱情生活的外在方面,如人物的外貌、恋爱中的情事等,而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人物内心深处的思念、追求和离别的痛苦、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等复杂情感,从而充分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如著名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暖酒,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人先借助良辰美景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把我们带到一个情花闪烁、意海迷茫的爱情世界里,以表达诗人与恋人昨夜相会的美好情景。
接着诗人运用贴切的比喻,既写出爱情间隔中无翼双飞的苦恼,又写离别后双方心有灵犀的安慰。
苦闷而又欣喜,矛盾而又统一,极其委婉深曲地道出了热恋中人的复杂心理。
然后写诗人想象恋人今夜在别一处地参与热闹宴会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恋人向往倾慕之情,也反衬出诗人此刻的凄清寂寞之感。
最后作者以飘转不定的蓬草比喻自己走马兰台的校书生涯,抒发了自己漂泊的身世。
诗人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安慰。
吴调公在《李商隐研究》中,对其爱情诗有较详细的论述:“李商隐爱情诗的技巧,是同诗歌的朦胧意境和悲剧气氛相适应的。
诗人苦于爱情的磨折而又执着于爱情,所以他刻意创造出彷徨求索的人物形象,表示自己的苦闷,也表示自己甘作春蚕;因为他对爱情感受的朦胧恍惚,所以他特别需要象征手法的美丽神话来渲染意境,需要用移情换景的手法来烘托情调;又因为他对爱情的感受的纤细脆弱,所以经常开展逶迤婉转的脉络,表达出一种疑真疑梦、啼笑难分的况味,因而他的用字含蓄中寓有强烈的感情,兼绮丽和深沉的风格”。
另外,《锦瑟》是李商隐858年最后一首无题诗。
全诗渗透了诗人那种清凉落寞之感,饱含着一种壮志难酬的深深遗憾。
格调低沉,迷惘朦胧。
唯其恨深情痴,故借“锦瑟”之声以传达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而又是历代注家争论不休的“朦胧”诗。
一千多年来,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各抒己见,臆测纷纭。
总括有以下几说:爱情说;悼亡说;模声说;诗序说。
更准确的解释,此篇乃是自伤寄托之词。
这首诗是李商隐罢官后退居郑州病逝之前所写的绝笔诗,作于大中十二年(858年),时年46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回首一生遭遇,感伤身世,寄托情怀。
诗人身世的悲怆,理想的幻灭,爱情悲剧,人生路途的迷茫和无穷的遗恨,一并括在诗的形象之中,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开篇由锦瑟起兴,以无端的“锦瑟”象征自己无端的人生,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思。
古瑟花纹锦绣,声调悲凉。
这时作者年近50,联想自己无端虚度年华。
“弦弦柱柱薓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弦多繁复的音节,多么像纷繁复杂的人生往事。
诗人追溯已往,无比感慨。
作者一生有两件大为伤心之事:一是卷入牛、李之争的政治漩涡不能自拔,因而导致仕途坎坷,终生潦倒;一是爱情的曲折,终生悲剧,心灰意冷。
因此,有感于理想抱负难以实现,不免流露出感伤的情调。
杜甫在《曲江对酒》中也曾有过这种感物起兴的哀伤:“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而这种迷惘的意境也常常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想。
朱彝尊曾在《李义山诗集辑评》中写道:“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
”如此而已,足以说明诗人无论感时、抒怀还是言情、咏物,无不力避平直之语。
诗人自伤政治上的失败,爱情的忧思,双重苦痛,引起了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接着用典故,写华年之思的具体内容。
以虚幻的形象,创造出朦胧的境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写自己不同侧面的身世感慨。
“庄生”句,指《庄子·齐物论》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451·梦为庄周与?”此后,人们就用“人生如梦”,“百岁光阴如梦蝶”,来形容人生的短暂,作者用这个典故所显示的意象,说自己的一生因卷在牛、李两党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中,犹如幻梦,感到迷茫。
不管是借用庄周梦中化蝶和蜀帝杜宇魂化杜鹃的典故,都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悲感。
一曲繁弦已惊醒了蝴蝶梦境不复成寐,而难言的怨愤,又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挽留不得。
因此,一个“托”字,不只写出杜宇之托希望于杜鹃,也写出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诗人之托慕情于梦境,大有一石三鸟之妙趣。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两句写得美。
此处用两个典故联系起来,一个是月满则珠全,月亏则珠阙。
这个珠指蚌蛤里的珠。
李商隐常喜以故事作诗,用这些故事作出来的诗,都足见他的个性与理想。
诗人用蓝田日暖、宝玉生烟的美好意境,比喻自己早年种种美好的愿望,他憧憬的理想,事业的追求,但残酷的现实,使得一切终于云烟,可望不可及,暗喻虽有才能,却被弃置,不得施展。
诗人用意在于表达自己这样的情怀:“鲛人泣泪”喻自己凄楚孤寂之境,寄托沧海遗珠不为所用之恨;又以美玉掩埋而烟辉升腾的意象,喻指自己的才华虽埋却难掩之势。
李商隐一贯以深切的忧虑关注着国家的兴衰,渴望着王朝“中兴”,大声呼吁统治者觉醒,也强烈希望能为挽救危亡尽“匹夫之责”。
可是,在腐朽势力的重压之下,只好借典故驰骋他的幻想,化作一曲如梦如幻的相思泪而已。
最后深进结发,情味婉曲,深挚哀痛,是说以上种种凄怆欲绝的情怀,痛苦执着的追求,终成泡影幻灭,面对现实,只能成为欢情含悲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