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圆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月夜》杜甫描写夜中赏月的古诗赏析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所以接下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诗人杜甫书写的古诗鉴赏吧。
【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月夜】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月夜】人物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及评析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朝代:唐代作者: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评析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
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归心折大*”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
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
“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
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
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
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
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
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
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
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杜甫《月夜》赏析杜甫《月夜》赏析一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
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
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杜甫《月圆》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宋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创作风格。
今天,小遍就跟分享杜甫诗词作品之一给读者们,希望朋友们喜欢!月圆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译文】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
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
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注释】①梁武帝诗:“慅慅孤月帷。
”②何逊诗:“寒江复寂寥。
”庾肩吾诗:“高楼开夜扉。
”③《月赋》:“委照而吴业昌。
”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④《六韬》:“纣时以绮为席。
”邹阳《酒赋》:“绡绮为席。
”“绮逾依”:(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⑤《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
”陶弘景诗:“空山霜满高烟平。
”"未缺“:指月圆。
⑥《淮南子》:“高悬大镜。
”《月赋》:“列宿掩缛,长河韬映。
””列宿“:指众星。
⑦何逊诗:“独守故园秋。
”《杜臆》:松桂发,犹言松菊犹存。
张正见诗:“松桂此真风。
”⑧傅玄诗:“皎皎濯清辉。
”《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结联本之。
”胡应麟曰:杜有太巧类初唐者,如“委波金不定。
照席绮逾依”,有太纤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莲”。
【赏析】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杜甫《月圆孤月当楼满》全词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圆·孤月当楼满》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前言】《月圆》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流寓夔州时所作。
【注释】①梁武帝诗:“慅慅孤月帷。
”②何逊诗:“寒江复寂寥。
”庾肩吾诗:“高楼开夜扉。
”③《月赋》:“委照而吴业昌。
”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④《六韬》:“纣时以绮为席。
”邹阳《酒赋》:“绡绮为席。
”“绮逾依”:(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⑤《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
”陶弘景诗:“空山霜满高烟平。
”"未缺“:指月圆。
⑥《淮南子》:“高悬大镜。
”《月赋》:“列宿掩缛,长河韬映。
””列宿“:指众星。
⑦何逊诗:“独守故园秋。
”《杜臆》:松桂发,犹言松菊犹存。
张正见诗:“松桂此真风。
”⑧傅玄诗:“皎皎濯清辉。
”《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结联本之。
”胡应麟曰:杜有太巧类初唐者,如“委波金不定。
照席绮逾依”,有太纤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莲”。
【翻译】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绮席被月光照射,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赏析】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古诗_作者杜甫_古诗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译文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心情犹如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雪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光明的月光下,闲适地数着新生白毛。
圆月渐渐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旧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犹如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射汉家营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评析这是人避乱蜀中之作。
此组诗主调应当是哀痛苍凉的。
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聚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
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
“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
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方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
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惋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
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
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静战斗,国泰民安。
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视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光明。
第一首诗采纳了反衬手法,在鲜亮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月圆杜甫的意境_杜甫蜀相意境《月圆》是杜甫于大历元年秋季流离于夔州时所写,全诗从头到尾一直在描写月亮,随着不同的角度,意境深远开阔却清凉冷寂,下面是为你搜集月圆杜甫的意境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月圆》是杜甫于大历元年秋季流离于夔州时所写,全诗从头到尾一直在描写月亮,随着不同的角度,意境深远开阔却清凉冷寂,表达了诗人在直面明月时的孤寂以及对于遥远亲信的真挚思念。
诗文的大意,孤零零挂在天上的圆月正好对着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门外闪闪跳动。
绵延浮动的金色江波在时刻不停地保持跳动,床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
秋天的深夜里高高悬起一轮明月,照射着人烟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洁,繁星寥寥。
免不了想到此时此刻,家中的松树正是开得茂盛之时,仿佛还能闻到家乡的桂花香。
在这么明亮纯净的夜里,唯独希望能够与千万里天涯之外的亲人们共沐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这首《月圆》,首联从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门外的月光等多个不同的视角,通过描写圆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衬得其它事物闪闪跳动,从而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的圆月。
而颔联写的是,起初在楼上眺望江中月光,后又从江波转写照进屋里的月色。
颈联中,诗人的视角又从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
最后的尾联中,诗人通过眼前的月光遥想到远隔千里的亲人们,表示了十分渴望与其团聚一同赏月的意愿。
杜甫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独自赏月的孤单,并通过遥远的月亮来寄托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杜甫蜀相意境蜀相是杜甫搬入成都草堂居住之后,于第二年在武侯祠游历时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假借旧时的古建筑,表达了对于诸葛亮雄才大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叹,同时也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惋之情。
全诗既写出了尊蜀为正的观念,也含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借景思人的情怀。
蜀相这首七言诗,工整密凑,婉转曲折,前两联写景,十分洒脱大气;后两联叙述,谈事论人,阴郁重重。
全诗由景及人,由起初的前瞻到尾句的回顾,感慨缅怀至泪沾满襟,抑扬顿挫,豪迈又迂回,层层叠叠,意蕴悠长。
《月圆》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圆》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赏析序文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
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
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
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
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
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
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
日头下端进新垒的红泥小炉。
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
宠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
一盏香茗、一柱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
往日的尘缘都不得记不起来了,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
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
让我如何能信?可不,山中无甲子,大约在三个秋天之前就有山背后的白飘胸的老翁来访,用一串铜钱来换我的松花酒。
我说如如今通用银子,他不懂。
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换去我两竹筒的酒。
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后说是元。
他诡诡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
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的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
此后也就是隔山说些阴晴圆缺的话,也没什么来往。
年前找他对酌,只见两间茅屋,一间紧闭,草绳紧紧拴了门环,另一间住人,极其简陋。
奇的是窗上糊纸竟是三尺棉宣,依稀可辨三五字句:“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倒是好句,只是意未尽而气未结,加上无奈的沧桑像一件短衣,终究遮挡不住曾经的少年血气,不知那双倦了的诗眼在后句中将望向何处,无从寻觅。
杜甫的思亲诗词《月圆》阅读杜甫的思亲诗词《月圆》阅读《月圆》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赏析】开篇两句“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点题,以一“孤”一“寒”分别写出了“月”与“江”的特点,也暗示了作者凄凉孤独的心境。
孤零零的一轮明月,挂在高楼之上,月光照满了高楼;寒江汩汩而流,月光虽水而流动,发出摇摆不定的光芒,投射在诗人的门窗上。
“满”字点出月之圆;“动”字写出月光闪动的样子,作者不说月光闪烁不定,使得门窗仿佛活动起来,却说寒江“动”夜扉,就透过月光这一层,使得诗意更加含蓄。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把一轮皎洁的明月捧了出来。
颔联继续写月光,视线从江楼之外的长江转到屋内。
而颈联中,诗人的视线又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转到了空中。
但诗人的视线无论怎么变换,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寂之感,“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寄思念之情。
“万里共清辉”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诚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成就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
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
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与赏析杜甫《月夜》原文翻译与赏析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月夜》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赏析一: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
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
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
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
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
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