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1
胰岛素发现及应用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对于调节血糖水平和能量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发现与应用对于治疗糖尿病等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胰岛素的发现过程、作用机制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胰岛素的发现始于1921年的多伦多,由弗雷德里克·巴延特和查尔斯·贝斯汀这对科学家所取得。
他们通过将狗的胰腺提取出来进行实验,发现注射这种提取物可以降低狗的血糖水平。
这项重大的发现为胰岛素的研究与应用打开了大门。
胰岛素主要通过调节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来发挥作用。
它主要有三个作用:首先,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入胞转运,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并促进葡萄糖合成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的过程。
其次,胰岛素可以抑制葡萄糖的形成和释放,通过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合成作用来降低血糖水平。
最后,胰岛素可以抑制脂肪分解,减少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
胰岛素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针对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胰岛β细胞几乎完全损失,导致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外源性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
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分泌量虽然相对较多,但因为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的作用不足。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胰岛素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并通过食物控制、运动等方式来降低血糖水平。
除了糖尿病的治疗外,胰岛素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某些妊娠糖尿病的患者中,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可能需要通过胰岛素的注射来控制血糖。
此外,近年来研究发现,胰岛素在抗肿瘤治疗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胰岛素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来影响肿瘤的生长。
这一发现为胰岛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胰岛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胰岛素的功能是什么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对维持血糖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1.调节血糖水平:胰岛素在体内能够调节血糖水平,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β细胞会分泌胰岛素,促进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胰岛素还能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产生,防止过度的血糖输出。
2.促进葡萄糖吸收和利用:胰岛素能够增强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提高细胞内葡萄糖利用的能力。
它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和活性增强,从而增加葡萄糖从血液中进入细胞内,为细胞供能。
3.促进脂肪的储存:胰岛素能够促进脂肪组织对脂肪的摄取和合成,促进脂肪酸的利用和储存。
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脂肪细胞中的甘油磷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导致脂肪酸的合成增加,同时,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增加脂肪酸的储存。
这有助于维持脂肪组织的稳态和能量平衡。
4.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胰岛素能够通过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利用,促使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合成。
胰岛素可以增加蛋白质合成的速率,抑制蛋白质分解,从而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的平衡。
这对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和新陈代谢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外,胰岛素还具有其他次要的生理作用。
例如,胰岛素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促进DNA的合成,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
此外,胰岛素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等功效,对机体的整体健康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促进葡萄糖吸收和利用、促进脂肪的储存和蛋白质的合成。
它在机体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机体正常的能量平衡和新陈代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胰岛素的应用正常人的空腹血糖维持在3.9-6.0mmol/L(70-108mg/dl),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一般在10.0mmol/L(180mg/dl)以下,最多也不应超过11.1mmol/L(2 00mg/dl),餐后2小时又回到7.8mmol/L(140mg/dl)以下。
(一)初始剂量的估算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
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方法估算初始剂量,而后再依血糖监测结果调整。
1、按体重估算:1型糖尿病体重在理想体重的20%以内,所需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5-0.8μ/(kg·d),每日剂量可以从最小剂量12-18μ开始;在蜜月期因胰岛尚有一定的分泌功能,故0.2-0.6μ/(kg·d)的胰岛素即可满足需要。
2型糖尿病若开始就单用胰岛素,初始剂量可按0.3-0.5μ/(kg·d)计算;若口服降糖药转为胰岛素替代治疗,考虑口服降糖药物在体内有蓄积作用,初始剂量一般为0.2-0.3μ/(kg·d);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初始剂量0.1-0.2μ/(k g·d),可从每日6-10μ开始。
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μ/kg。
2、按生理需要量估算:研究发现,当成人胰腺全部切除后,每日胰岛素的生理需要量为48μ左右。
因此,从理论上讲,即使胰岛功能完全丧失,每日胰岛素用量也只需48μ左右。
但是,体内外许多因素可影响胰岛素的用量,而且药用胰岛素不同于内生胰岛素,个体对药用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故胰岛素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一般先用12-18μ/d,每隔2-3天调整一次剂量,直至血糖控制良好。
3、按空腹血糖估算: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g/dl)-100]×10×体重(公斤) ×0. 6÷1000÷2。
注:100为血糖正常值;×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 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
胰岛素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血糖水平。
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促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素还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协调体内各种代谢过程,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胰岛素的主要药理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血糖:胰岛素能够促进体内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特别是在肌肉和脂肪组织中。
胰岛素还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合成,从而减少血糖释放到血液中的量。
2.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胰岛素通过激活蛋白激酶B(PKB)途径,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生长。
胰岛素能够有效地储存氨基酸,并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来增加细胞的存储蛋白。
3. 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肪分解:胰岛素能够促进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摄取,同时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分解。
这有助于体内脂肪的存储和利用。
4. 减少肝脏的葡萄糖产生:胰岛素通过抑制糖原的分解和抑制肝糖酶活性来减少肝脏中的葡萄糖产生。
根据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可以有多种应用。
1. 糖尿病治疗: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之一。
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或损失,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下降,因此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
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可以通过胰岛素替代治疗来改善胰岛素代谢。
2. 促进生长:胰岛素在儿童和青少年期起着促进生长和发育的作用。
胰岛素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增殖,增加儿童体重和身高的增长速度。
3. 脂肪代谢异常治疗: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脂肪酸的摄取和合成,抑制脂肪的分解来调节体内脂肪代谢。
因此,在一些脂肪代谢异常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考虑使用胰岛素来调节血脂水平。
4. 急性高血糖危象治疗: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妊娠糖尿病、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糖尿病等,可能会发生急性高血糖危象。
此时,需要迅速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降低血糖,缓解急性高血糖状态。
胰岛素的应用原则文章目录*一、胰岛素的应用原则1. 胰岛素的应用原则2. 哪些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3. 使用胰岛素有什么反应*二、胰岛素有哪些种类*三、用胰岛素要注意什么胰岛素的应用原则1、胰岛素的应用原则胰岛素治疗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因每个患者的病情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故胰岛素的用量、用法必须个体化;为避免低血糖反应可先从小剂量开始;需及时稳步调整剂量;可与部分口服降糖药合用,以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不良反应。
2、哪些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有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及应急情况下宜用短效胰岛素。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急性感染、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大手术前后等。
可于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每日3-4次。
亦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如有严重酮症酸中毒昏迷、皮下吸收不良者,或有抗药性需要加大剂量时,使用短效类胰岛素静脉滴注。
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的慢性并发症,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先用短效类胰岛素调整剂量后,待血糖稳定后,再改用中、长效类胰岛素,或用中、长效与短效胰岛素的混合剂。
1型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波动较大时,可用短、中效胰岛素混合制剂每日2次注射外,可以选加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降糖药。
但如果血糖波动过大,难于控制血糖者,可用短效类胰岛素,一日3-4次皮下注射。
3、使用胰岛素有什么反应胰岛素过量可使血糖过低。
其症状视血糖降低的程度和速度而定,可出现饥饿感、精神不安、脉搏加快、瞳孔散大、焦虑、头晕、共济失调、震颤、昏迷,甚至惊厥。
必须及时给予食用糖类。
出现低血糖休克时,静注50%葡萄糖溶液50ml.必要时,再静滴5%葡萄糖液。
注意必须将低血糖性昏迷与严重酮体血症相鉴别。
为了防止血糖突然下降,来不及呼救而失去知觉,应给每一病人随身记有病情及用胰岛素情况的卡片,以便不失时机及时抢救处理。
注射部位可有皮肤发红、皮下结节和皮下脂肪萎缩等局部反应。
故需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少数可发生荨麻疹等,偶有过敏性休克(可用肾上腺素抢救)。
桂林理工大学生物制药技术X 课程论文论文名称:胰岛素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系(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班级:学号:学生姓名:2013年5 月21日胰岛素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摘要】1922年提取得到一种较纯的降血糖物质,命名为胰岛素,1923年开始供应临床使用。
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上市。
迄今为止,胰岛素仍为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特效药物。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超过一亿,而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随着胰岛素的发展,人胰岛素类似物应运而生,更为糖尿病人带来了希望。
【关键词】蛋白类药物胰岛素应用发展前景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胰岛素的基本概念 (4)1. 胰岛素的基本定义 (4)2. 胰岛素分类 (4)3、人胰岛素(Insulin) (6)二.重组人胰岛素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6)三、胰岛素的发展历史及应用 (7)四、胰岛素的发展前景 (10)【参考文献】 (13)一、胰岛素的基本概念1. 胰岛素的基本定义胰岛素的英文缩写,INS。
不同种族动物(人、牛、羊、猪等)的胰岛素功能大体相同,成分稍有差异。
胰岛素由A、B两个肽链组成。
人胰岛素(Insulin Human)A链有11种21个氨基酸,B链有15种30个氨基酸,共26种51个氨基酸组成。
其中A7(Cys)-B7(Cys)、A20(Cys)-B19(Cys)四个半胱氨酸中的巯基形成两个二硫键,使A、B两链连接起来。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体内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
在人体十二指肠旁边,有一条长形的器官,叫做胰腺。
在胰腺中散布着许许多多的细胞群,叫做胰岛。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药理作用: 治疗糖尿病、消耗性疾病。
生理作用: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具有调节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作用。
胰岛素作用机制及应用胰岛素是由胰腺内的β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机体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调节血糖和能量代谢的功能。
胰岛素作用于骨骼肌、脂肪和肝脏等靶器官,通过调节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和控制体内各种代谢过程的平衡。
下面将对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行详细描述。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胰岛素通过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转位,使其从胞浆中递运到细胞膜上,促进葡萄糖的进入细胞内。
在肌肉和脂肪细胞中,胰岛素通过激活细胞内的细胞骨架和糖原酶,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能量的产生。
2. 抑制葡萄糖的产生:胰岛素通过调节肝脏中糖异生和糖原分解的酶的活性,阻止肝脏释放过多的葡萄糖入血。
胰岛素通过抑制糖异生酶的合成和活性,减少肝脏对非糖原底物的转化成葡萄糖的能力。
同时,胰岛素还可以促进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储存,以维持血糖平衡。
3. 促进脂肪酸的合成和脂肪的蓄积: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酸的摄取和合成,并抑制脂肪酸的氧化。
胰岛素通过抑制脂肪分解酶的活性和增加甘油磷酸酰化酶的活性,促进脂肪酸与甘油结合形成甘油三酯,从而使脂肪在脂肪细胞内积聚。
4.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与抑制蛋白质的分解:胰岛素通过激活细胞内蛋白合成酶,还原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同时还通过抑制组织蛋白酶的活性,减少蛋白质的分解。
这样能够保证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之间的平衡,维持正常的代谢状态。
胰岛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 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活性异常导致的高血糖症。
胰岛素注射治疗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病情的不同,有些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多次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防止高血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
2. 运动性低血糖的预防:运动是导致血糖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的应用可以帮助运动者预防运动性低血糖。
通过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在运动之前或运动中补充葡萄糖,可以避免运动引起的血糖过低。
胰岛素的分类和临床应用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它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血糖水平的作用。
根据来源和类型的不同,胰岛素可以分为多种分类,并且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以下将对胰岛素的分类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胰岛素的分类1. 按来源分类根据来源的不同,胰岛素可以分为人类胰岛素和动物来源胰岛素。
人类胰岛素是由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结构和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相同,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而动物来源胰岛素则是从动物胰腺中提取的,包括牛胰岛素、猪胰岛素等,由于结构与人体自身胰岛素有差异,因此吸收利用效果不如人类胰岛素。
2. 按作用时间分类根据作用时间的不同,胰岛素可以分为快速作用型、中速作用型和长效作用型。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在注射后几分钟内开始发挥作用,在达到血糖控制效果后几小时内逐渐消失,适用于餐后血糖控制。
中速作用型胰岛素的作用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个小时,适用于持续血糖控制。
长效作用型胰岛素则可以持续数十个小时,甚至一整天,适用于夜间血糖控制。
3. 按剂型分类胰岛素根据剂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注射剂型胰岛素,口服剂型的胰岛素研究仍处于实验阶段。
二、胰岛素的临床应用1. 糖尿病治疗胰岛素作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中。
根据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胰岛素类型和剂量,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减轻病情。
2. 怀孕期糖尿病怀孕期糖尿病是指在怀孕期间出现的糖尿病症状,对胎儿和孕妇均有一定的危害。
胰岛素在怀孕期糖尿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维持孕妇的血糖水平,保障胎儿的健康发育。
3.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正常,但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
在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中,医生通常会采用胰岛素类药物来帮助患者恢复胰岛素敏感性,减轻症状。
4. 其他内分泌失调除了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外,胰岛素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内分泌失调相关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生长激素缺乏症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作者:王武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10期胰岛素的适应证所有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主要适应证。
不论有无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均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不可突然终止。
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经体力锻炼和饮食治疗效果不佳者,亦可直接加用胰岛素治疗。
初发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消瘦型,可考虑加用胰岛素。
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包括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等均可使用。
糖尿病患者出现重症感染、创伤、接受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都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应激状态过后,可停用并调整为原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脏病变、严重的皮肤病变及肝硬化、肝炎等,都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和分娩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以保证胎儿发育。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时,宜使用胰岛素治疗。
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如胰源性糖尿病、垂体GH瘤、库欣综合征、类固醇糖尿病及胰岛素基因突变性糖尿病等,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临床上类似糖尿病但血液中出现胰岛细胞抗体或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如迟发型自身免疫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1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强化治疗方案是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治疗方案,是最有效、最易控制血糖达标的方案,而且也最容易进行剂量调节。
有>50%的患者选择预混胰岛素。
但由于预混胰岛素比例固定,不易进行剂量调节,因而疗效降低,影响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强化治疗并坚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控制与合并症试验研究组1993年发表了轰动全球的文章(即Dcor),这是由美国和加拿大29个医学中心对1441例1型病人的前瞻性研究,花费近10年时间,耗资1 亿美元。
胰岛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它在维持血糖平衡、调节能量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在应用方面,胰岛素被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以及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
本文将探讨胰岛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
首先,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胰岛素受体是一种膜上酪氨酸激酶受体,在胰岛素结合后,会激活胰岛素受体内激酶活性,引发一系列下游信号通路,最终导致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从细胞负责循环内膜内运输葡萄糖到细胞质。
其次,胰岛素还可以促进细胞内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一方面,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通过糖酵解和细胞呼吸代谢产生能量。
糖酵解是一种不需要氧气参与的代谢途径,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能量。
细胞呼吸是一种需要氧气参与的代谢途径,将葡萄糖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更多的能量。
胰岛素的存在可以促进这两个过程的进行,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
另一方面,胰岛素还可以通过抑制葡萄糖生成的途径,如糖异生和糖原分解,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并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
胰岛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糖尿病的治疗和研究上。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是通过补充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恢复机体的能量代谢和血糖稳定性。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来替代或增加体内的胰岛素分泌。
由于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所以无法直接口服。
胰岛素的药物制剂主要有普通胰岛素、中速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
普通胰岛素在注射后可以迅速发挥作用,一般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内达到血糖降低的最高效应,作用时间持续2-4小时,适用于糖尿病患者进餐前或餐中使用。
中速胰岛素的作用时间略长于普通胰岛素,大约6小时作用时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在进餐前或餐中使用。
长效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可以达到数十小时甚至更长,一般由一个基础胰岛素注射用于维持胰岛素基础水平,另外根据饮食摄入额外使用一个快速或中速胰岛素来覆盖餐后血糖增加。
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在机体代谢和血糖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来源和结构的不同,胰岛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
一、天然胰岛素天然胰岛素是直接从动物(如猪或牛)的胰腺中提取得到的。
它的结构与人体内产生的胰岛素非常相似,因此应用范围较广。
天然胰岛素可以作为治疗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的常规治疗药物,通过注射的方式使用。
二、人类胰岛素人类胰岛素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胰岛素基因插入细菌或酵母等微生物体内,利用其产生的胰岛素。
与天然胰岛素相比,人类胰岛素在结构上稍有差异,但其生物活性和疗效与天然胰岛素相似。
人类胰岛素可以用于治疗各类糖尿病,特别是对于对天然胰岛素过敏或具有胰岛素抗性的患者更为适用。
三、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类似物是通过改变胰岛素的结构或引入修饰基团,使其具有新的特性和疗效。
例如,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具有缓释作用,可以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减少注射次数。
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则具有更快的吸收速度和作用时间,可应用于临时提升血糖平衡的需求。
四、合成胰岛素合成胰岛素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产生的人工合成物,其结构与天然胰岛素相似。
合成胰岛素主要用于科研领域,如胰岛素的结构分析、胰岛素受体的研究等。
胰岛素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主要用于:1、1型糖尿病的治疗.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或功能不全引起的,患者需要通过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来维持血糖平衡。
2、2型糖尿病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和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但在某些情况下,胰岛素注射也是必要的。
3、妊娠糖尿病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血糖升高,胰岛素可用于控制血糖水平,保护母婴安全。
4、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由于胰岛素效应受损或胰岛素受体功能异常导致的代谢紊乱,胰岛素的合理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任何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糖尿病:一种代谢紊乱疾病,常见症状为血糖升高和尿糖。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简介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对于调节血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胰岛素主要由胰岛β细胞分泌,能够促进体内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糖尿病等疾病,下面将对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1. 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点是患者血糖升高。
胰岛素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帮助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胰岛素分泌受损,需要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可以作为口服药物或其他药物的辅助治疗手段。
2. 重症监护在重症监护领域,胰岛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对于重症患者出现的高血糖情况,医生通常会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胰岛素也被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中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
3. 妊娠糖尿病管理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糖尿病。
对于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来说,控制血糖是非常重要的。
胰岛素可以帮助孕妇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4. 甲减性糖尿病一些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也可能伴随有糖尿病。
甲减性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胰岛素治疗,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合理使用胰岛素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胰岛素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糖尿病治疗、重症监护、妊娠糖尿病管理以及甲减性糖尿病等领域。
医生在应用胰岛素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严格控制剂量,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胰岛素的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胰岛素应用的基本要求
首先第一条,我们应该及时地使用胰岛素,什么叫及时使用胰岛素呢?就是当口服药控制不佳的时候,要及时地启动胰岛素,胰岛素是最有效的降糖药物,很多朋友把胰岛素当成是最后一道防线,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想到胰岛素,这个是不对的,因为现在强调在胰岛素的使用方面应该更加积极一点,只要口服药控制不达标了,不管你现在用的一种口服药,还是两种口服药,还是三种口服药联合应用,只要血糖控制不好了,就及时地启动胰岛素治疗。
第二在剂型的选择方面,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果是空腹升高为主的,空腹餐后都高的,我们可以选择用基础胰岛素,或者是预混胰岛素来进行及时胰岛素的治疗,因为两种胰岛素的起始模式有不同的一个优缺点,基础胰岛素的起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旦,患者的依从性好一点,对空腹血糖控制比较好,安全性也比较高,不太容易发生低血糖,预混胰岛素的起始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低血糖的问题,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效果是不错的,但是低血糖的风险相对是要大一点。
所以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规避低血糖的风险的问题,所以胰岛素的使用,其实我们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强调安全性的问题,胰岛素是最强的降糖药物,也最容易导致低血糖的一个降糖药物,导致胰岛素使用的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低血糖的问题,所以临床使用当中要特别注意对低血糖的防范,要加强对血糖的监测,及时地调整剂量。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王武超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胰岛素的适应证所有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主要适应证。
不论有无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均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不可突然终止。
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经体力锻炼和饮食治疗效果不佳者,亦可直接加用胰岛素治疗。
初发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消瘦型,可考虑加用胰岛素。
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包括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等均可使用。
糖尿病患者出现重症感染、创伤、接受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都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应激状态过后,可停用并调整为原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脏病变、严重的皮肤病变及肝硬化、肝炎等,都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和分娩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以保证胎儿发育。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时,宜使用胰岛素治疗。
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如胰源性糖尿病、垂体G H 瘤、库欣综合征、类固醇糖尿病及胰岛素基因突变性糖尿病等,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临床上类似糖尿病但血液中出现胰岛细胞抗体或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如迟发型自身免疫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1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强化治疗方案是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治疗方案,是最有效、最易控制血糖达标的方案,而且也最容易进行剂量调节。
有>50%的患者选择预混胰岛素。
但由于预混胰岛素比例固定,不易进行剂量调节,因而疗效降低,影响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强化治疗并坚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控制与合并症试验研究组1993年发表了轰动全球的文章(即D C C T),这是由美国和加拿大29个医学中心对1441例1型病人的前瞻性研究,花费近10年时间,耗资1亿美元。
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胰岛素的强化治疗(3次/日或4次/日注射),使血糖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能使胰岛依赖型的病人视网膜病变、肾病变和神经病变减少50%左右,并延缓其发展。
糖尿病患者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早晨高血糖不易调整。
早晨高血糖要引起重视,因为这提示两种可能: 一种就是“苏木杰现象”,指午夜低血糖后出现早晨高血糖1、胰岛素应用适应症1、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3、处于应激状态时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7、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8、某些继发糖尿病9、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10、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目标:把血糖降到4567(空腹4~5,餐后2小时6~7),控制血糖不超过5678(空腹<5、6,餐后2小时<7、8)糖尿病运动糖尿病中医药糖尿病饮食糖尿病与水果的现象,多见于1型糖尿病的患者,患者出现苏木杰反应大多由于胰岛素用量不当,或没按时加餐,或病情控制较好时体力活动#3 2、胰岛素使用原则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与空腹血糖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目标:把血糖降到4567(空腹4~5,餐后2小时6~7),控制血糖不超过5678(空腹<5、6,餐后2小时<7、8)#5大中小发表于2010-10-4 08:51 资料个人空间短消息加为好友5、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1、全日胰岛素用量不足2、夜晚基础量不足3、黎明现象(清晨3---5点血糖开始升高,持续到上午9点)4、Somogyi现象(1、餐后2h血糖正常,次晨高血糖;2、夜间自10点起,每隔2h测血糖一次,如<5mmol/L有意义,应减晚餐前短效胰岛素)6、餐后血糖高1、饮食、运动不当2、餐前胰岛素不足3、胰岛素不敏感,需加增敏剂7、停用胰岛素指征1、空腹C—P>0、4nmol/L,餐后2h C—P>0、8nmol/L2、全日胰岛素量<30U3、胰岛素用量<0、3U/kg、d4、应激因素消除5、血糖控制理想6、肥胖者体重下降8、胰岛素副作用1、低血糖2、过敏*3、体重增加4、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5、屈光不正6、胰岛素性水肿7、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 *:与使用不纯胰岛素有关9、血糖控制目标1、HBAlc≤6、5%(一般应在半年内完成,如3个月内不达标应联合用药)2、空腹/餐前血糖:4、4----6、1mmol/L,最次<7、83、餐后2h血糖:4、4----8、0mmol/L,最次<10、04、老年人可使血糖稍高于目标值2、0mmol/L,以免发生低血糖#7大中小发表于2010-10-4 08:57 资料个人空间短消息加为好友10、胰岛素种类[本帖最后由黑山老幺于2010-10-4 09:02 编辑]目标:把血糖降到4567(空腹4~5,餐后2小时6~7),控制血糖不超过5678(空腹<5、6,餐后2小时<7、8)胰岛素泵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假药曝光糖尿病治疗11、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应注意:1、切忌操之过急2、以段尿糖调整剂量时要等尿糖变化呈一定规律时再调整3、单独使用短效胰岛素不易使血糖控制理想,当胰岛素≥24U/d时应配合N或P或换预混胰岛素或配合口服药4、长期高血糖但尚有一定胰岛功能的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自身胰岛功能有一定恢复,此时应及时逐步减少胰岛素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5、有两次以上的低血糖发作,但血糖、尿糖高,多见于无症状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应避免单独大剂量使用胰岛素6、正常人血浆胰岛素水平为5---20mu/L,餐后50----100mu/L,静滴5---6U可使血浆胰岛素水平达20mu/L成人胰岛素需要量>1、5U/kg、d或>100----200U/d,儿童胰岛素需要量>2、5U/kg、d能控制血糖,持续48h以上称为胰岛素抵抗,多发生在胰岛素治疗1年以内或停用4周以上又再度使用时,尤其使用牛胰岛素者。
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1. 胰岛素简介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
它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血糖浓度,并调节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胰岛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糖尿病等糖代谢紊乱疾病。
2. 胰岛素的分类2.1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也被称为胰岛素规让胺,它的作用迅速而短暂。
它在用餐前给予,可以迅速降低血糖峰值,模拟正常饮食后胰岛素的释放。
2.2 中速作用型胰岛素中速作用型胰岛素是一种胰岛素结晶。
它在皮下注射后迅速吸收,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通常用于模拟膳食之间的胰岛素分泌。
2.3 延长作用型胰岛素延长作用型胰岛素也被称为胰岛素酰化物。
它通过结合蛋白质,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延缓胰岛素的吸收和降解,延长作用时间,使基础胰岛素需求量减少。
2.4 类胰岛素增强药物类胰岛素增强药物是一类药物,可以增强胰岛素的作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它们通常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治疗联合使用。
3.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3.1 1型糖尿病治疗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引起的胰岛素缺乏症。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必需的。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胰岛素方案。
3.2 2型糖尿病治疗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组织胰岛素抵抗引起的。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常常作为口服药物治疗的补充,用于控制血糖。
3.3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高血糖的一种类型。
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控制血糖,保护胎儿和母亲的健康。
3.4 临时需求胰岛素治疗临时需求胰岛素治疗适用于某些疾病或情况下,需要暂时控制血糖或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
例如,胰岛移植手术后的短期胰岛素治疗等。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 胰岛素规让胺:一种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用于模拟正常饮食后胰岛素的释放。
作用迅速短暂。
2. 胰岛素结晶:一种中速作用型胰岛素,通过结晶形式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基本知识
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附属医院内科杨长卫
1.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
2型糖尿病患者有下列情况时需使用胰岛素治疗:
(1)对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过敏而又不宜使用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
(2)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原发性或继发性失效患者可改用或加用胰岛素治疗。
(3)处于应激状态时,如高热、较重的感染、重度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外伤、外科手术等,为预防血糖过高诱发酮症或酸中毒,宜用胰岛素治疗。
待病情好转或稳定后,根据病情以决定继续使用胰岛素或该回原来的治疗方案。
(4)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等宜暂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5)糖尿病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如并发糖尿病性早期肾脏病变(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20~200ug/min)或以上和视网膜病变Ⅲ期以上,合并有严重的脑、心、下肢血管病变、活动性结核病的患者,脑梗死、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宜使用胰岛素治疗。
(6)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等,改用或加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可能对改善现状有一定益处,但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2.常用胰岛素制剂的种类及特点
胰岛素制剂的种类,根据其来源和纯度不同可分为从动物胰腺提取的各种胰岛素制剂,生物合成的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
根据起效时间、高峰及作用持续时间分为三种,其一为餐时作用胰岛素;其二为基础胰岛素;其三为预混型胰岛素。
以下按第二种分类法简述3类胰岛素制剂。
(一)餐时作用胰岛素
餐时作用胰岛素就是在餐前注射胰岛素以控制餐后升高的血糖。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餐时胰岛素有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和短效胰岛素。
(1)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由于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在体液中形成的六聚体少且可迅速从六聚体中解离出来,因此注射后他在体内具有更快的吸收速度及更短的起效时间,皮下注射后具有与人体内源性胰岛素相似的分泌模式。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有赖脯胰岛素(lispro)、门冬胰岛素(aspart)和赖谷胰岛素(glulisine)三种。
使用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降低餐后高血糖明显;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发生率较使用常规胰岛素治疗者为低;在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中,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与常规人胰岛素相比,由于低血糖发生的几率少,而且产生的结晶最少,不易发生堵塞导管和泵池的现象而使患者血糖控制更佳。
因此,在胰岛素泵中应用该类胰岛素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2)短效(或速效)作用胰岛素短效作用胰岛素可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
皮下或肌肉注射后30分钟开始作用,作用高峰时间在2~4小时,可持续6~8小时,随着剂量的增加其作用时间可延长。
短效作用胰岛素静脉注射可即刻起作用,最强作用在半小时,可持续2小时。
静脉注射或点滴短效作用的
胰岛素主要适用于急诊抢救的情况,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严重感染治疗过程或急诊手术等。
目前用于临床的短效胰岛素制剂有动物短效胰岛素制剂(中性胰岛素)、半慢胰岛素(semi-lente insu-lin)和人短效胰岛素(优必林R、诺合灵R)。
(二)基础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是一天注射1~2次中效,长效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以控制夜间或非禁食状态下的血糖水平。
(1)中效作用的胰岛素中效作用的胰岛素均被改良为混悬液,从而延迟了从注射部位吸收的时间而起到中效的作用。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中效胰岛素有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人胰岛素(N)、慢胰岛素(lente)等。
该类胰岛素仅能皮下注射。
(2)长效作用的胰岛素长效作用的胰岛素也仅能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后特慢胰岛素(ulraente)4~6小时、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3~4小时开始起作用,其高峰浓度在8~20小时,可持续作用大约20~36小时。
(3)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目前已上市并应用于临床的该类胰岛素类似物有甘精胰岛素(glargine)和地特胰岛素(detemir)两种。
该类胰岛素也可与短效作用胰岛素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配合使用。
(三)预混型人胰岛素
预混型人胰岛素是将短效和中效人胰岛素按各种比例配置成的人胰岛素预混制剂,使其兼有短效和中效胰岛素的作用。
国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剂型有30%的短效作用人胰岛素与70%中效作用人胰岛素(即30R或70/30)和短效作用与中效作用的人胰岛素各50%(即50R或50/50)预先混合的一种预混型人胰
岛素。
该型胰岛素也仅能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后开始作用时间为半小时,最大作用时间为2~8小时,可持续24小时。
预混型人胰岛素可每日注射1~2次,它既可控制餐后的高血糖又能控制平日的基础血糖水平。
3.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一)胰岛素的使用原则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作用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
(2)三餐前短效作用的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一般是: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
(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作用的胰岛素。
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事件;也有报道初始即可使用诺和锐30R或优必林75/25等预混胰岛素。
(4)全日胰岛素的剂量超过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而应分次注射。
(5)PZI与短效作用的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作用的胰岛素剂量应大于PZI的剂量。
(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及空腹血糖、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或尿糖水平。
(7)调整胰岛素的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
(8)每次增减胰岛素剂量以2~6U为宜,一般3~5天调整一次。
(9)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地发生。
(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作用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部位。
(二)胰岛素治疗方案
(1)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该方案是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仍未达标者,可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
(2)每日2~3次餐时(超短效或短效)作用胰岛素治疗方案适用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血糖很高的患者;或者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而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临床上表现为基础和空腹血糖接近正常水平但餐后血糖较高的患者。
若患者选择超短效作用胰岛素应在餐前或餐时皮下注射,若选择短效作用胰岛素应在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
(3)每日多次餐时胰岛素与基础胰岛素联合治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而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仍较差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全天的基础、空腹和餐后血糖均高。
这部分患者除了采用上述的餐时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方案外,宜在晚餐前加长效或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或任何时间(但必须相对固定时间)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以控制夜间尤其是后半夜及空腹血糖。
基础胰岛素的起始剂量可按0.1U/(kg·d)或4~8U/次。
(4)一日2次餐时胰岛素和基础胰岛素的联合治疗方案适用于由于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消失而其功能有所恢复或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的胰岛素储备功能的糖尿病患者。
(5)每日一次早餐前餐时胰岛素加基础胰岛素联合治疗方案适用于尚具有一定胰岛β细胞胰岛素储备功能的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仅早餐后的血糖升
高且较难控制,每日注射一次胰岛素治疗,即可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
(6)胰岛素剂量的调整①三餐前用餐时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在允许的范围内而三餐后血糖较高的患者,可早、晚餐前加餐时胰岛素2~6U;若空腹或三餐后2小时血糖均高的患者,可在早餐前加餐时胰岛素2~6U,晚餐前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
②仅空腹血糖高的患者,可在晚餐前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
③餐后2小时血糖较高而餐前又有低血糖出现者,可将餐前的胰岛素由餐前15~30分钟提前至餐前45分钟甚至60分钟注射,或将餐时食物的1/3留在两餐之间加餐。
(7)使用动物胰岛素向人胰岛素的转换若全日血糖控制均不满意者,可直接按动物胰岛素的制剂量转换成人胰岛素的剂量;若血糖控制尚满意的患者,可将动物胰岛素的剂量减少15%~20%,转换为人胰岛素的剂量。
(8)停用胰岛素指证①空腹C-P>0.4mmol/L,餐后2小时C-P>
0.8mmol/L;②全日胰岛素用量<30U;③应激因素消除;④血糖控制得较满意;
⑤肥胖者的体重有下降。
(三)胰岛素的强化治疗:(略)。
(四)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
(1)低血糖反应。
(2)过敏反应多是由于使用动物胰岛素尤其是PZI,可引起皮肤荨麻疹、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个别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局部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的皮肤红肿、瘙痒、皮疹、皮下硬结等。
(3)体重增加。
(4)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
(5)屈光不正用胰岛素治疗使高血糖迅速下降几天后,可因晶状体和玻璃体内的渗透压降低促使液体外溢,屈光度下降而导致远视,使患者视物模糊。
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可恢复正常。
(6)胰岛素性水肿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3周内,由于胰岛素的水钠潴留作用和胰岛素诱发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无需处理可自行缓解。
(7)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五)注射胰岛素应注意的问题:(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