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见病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儿生理特点及常见疾病小儿顾名思义就是小孩子,小孩子的生理特点跟我们大人可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小儿生理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小儿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指五脏六腑;娇,指娇弱,不耐攻伐;嫩,指柔嫩;形,指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气,指各种生理功能;充,指充实旺盛。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概括地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
脏腑柔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
肾气的生发是小儿生长发育、脏器功能成熟完善的根本动力。
《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小儿的脏腑功能处于娇嫩、未充的阶段,这种脏腑功能需要在肾气的生发、推动下,随着小儿的年龄不断增长。
肾气包括寓于肾中的元阴、元阳,禀赋于先天并赖于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因而其自身就必须在小儿成长过程中逐渐得到充盛。
小儿的脏腑娇嫩,虽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
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儿出生后肺脏、脾脏、肾脏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所致。
更是因为小儿不仅与成人一样,需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必须满足这一特殊的需求。
所以,小儿对肾气生发、脾气运化、肺气宣发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
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肾、脾、肺气之不足,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
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状况不够稳定、未曾完善。
如肺主气、司呼吸,小儿肺脏娇嫩,表现为呼吸不匀、息数较促,容易感冒、咳喘;脾主运化,小儿脾常不足,表现为运化力弱,摄入的食物要软而易消化,饮食有常、有节,否则易出现食积、吐泻;肾藏精、主水,小儿肾常虚,表现肾精未充,婴幼儿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较弱等。
儿童常见病防治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病因1、维生素D缺乏摄入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不足,没有及时补充含维生素D的药物。
2、日光照射不足(1)日光被尘埃、烟雾、衣服、普通玻璃等遮挡或吸收。
(2)地理环境和季节的影响。
3、其他因素(1)生长过速、所需维生素D量增加。
(2)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适宜。
(3)过多的谷类食物含有大量植酸,可与小肠中的钙、磷结合成为不溶性的植互,不易被吸收。
(4)慢性疾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和肝、胆、肾疾病均可影响维生素D 和钙磷的吸收。
(二)临床表现:1、初期:生后3个月左右发病,主要表现为夜惊、多汗、烦燥、枕秃,轻度骨骼改变,血磷、血钙正常或稍低,硷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腕骨X线片可无常异常或见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
2、激期:常见于3个月~2周岁的小儿。
除初期症状加重外,主要有以下改变: (1)骨骼的改变:颅骨软化、方颅、出牙迟、囟门关闭迟;肋骨串珠、赫氏沟、鸡胸、漏斗胸;驼背、脊柱侧弯;手镯、脚镯、膝外翻、膝内翻、骨盆扁平。
(2)全身肌肉松弛,在蛙腹。
(3)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表情淡漠,语言发育缓。
(4)血生化改变:血钙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小于30,硷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5)X线片:干骺端增宽,呈毛刷状,杯口样改变,骨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干骺端距离加大,骨质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三)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小儿生活环境和喂养史可作诊断。
可疑者做血钙、血磷、硷性磷酸酶及X线检查。
按照骨骼的改变程度分为:轻度可见颅骨软化,囟门增大,轻度的方颅、串珠、肋软骨沟等改变。
中度可见典型串珠、手镯、肋软骨沟、轻度或中度的鸡胸、漏斗胸、膝外翻或膝内翻、囟门晚闭,出牙迟缓。
重度可见明显的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形、膝内、外翻,病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
药店儿科常见疾病治疗及用药手册目录一、7大类小儿常见病诊断及40种用药方案大全 (2)二、儿童感冒不宜服用这些中成药! (17)三、小儿咳嗽的诊断及关联用药 (20)四、儿童常见发热、咳嗽的OTC用药 (24)五、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用药指导 (29)六、药店人最易忽视的!儿童退热用药宜忌! (37)七、小儿腹泻的9种用药治疗方案与调理保健11招 (41)八、儿童单纯性肥胖专业解决方案 (44)九、最易误判的儿童常见病 (49)十、儿童锌缺乏症 (53)十一、这四种方法卖儿科用药,有几个妈妈能拒绝? (54)十二、药店常见100种儿科用药口味大全 (60)十三、千万别给宝宝用错药!药店接待顾客销售三大案例 (66)一、7大类小儿常见病诊断及40种用药方案大全小儿处于生理和代谢过程迅速变化的阶段,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小儿发育可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出生28天内为新生儿期,出生后一个月至一岁为婴儿期,三至十二岁为儿童期。
以下是儿童常见病症及其用药和注意事项:一、诊断要点::感冒又称上感,90%由病毒感染引起,即急性的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主要症状有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咽部不适,并伴有咳嗽发热。
一般轻症感冒在三至四天内即可自愈,重症感冒有时高烧可达数天。
二、治疗:(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
(2)局部治疗:如,高热用降温贴。
(3)药疗:退热栓。
三、病因:(1)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炎症。
生物学方面: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呼吸道局部免疫功能低下。
(3)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时常忧虑。
(4)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寒冷刺激。
(5)受凉、淋雨。
(6)社会环境因素:公共集会增多,病毒感染易流行。
四、鉴别诊断:(1)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强,明显流行性,起病急,全身症状重,眼结膜充血,而鼻咽部症状轻。
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区别:普通感冒30%~50%是由鼻病毒引起的,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病,特点是散发性,不引起流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特点是具有流行性,流感的发病季节多在晚秋和冬天,流感的症状非常典型,一发病即出现高烧,常达39℃以上,伴有肌肉酸痛、头痛、咽痛、乏力;而普通感冒则鼻塞流涕明显,也可发烧,但体温不会太高,头痛、咽痛、咳嗽比较轻微。
小儿常见病证治疗1.婴儿腹泻⑴寒湿泻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处方: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惊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⑵湿热泻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处方: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
⑶脾虚泻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肾阳虚者加补肾经、揉外劳;腹胀加运内八卦;久泻不止加按揉百会。
2. 呕吐⑴寒吐治则:温中散寒,和胃降逆处方: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⑵热吐治则: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处方: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推天柱骨、推下七节骨。
⑶伤食吐治则:消食导滞,和中降逆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3. 便秘⑴实秘治则:顺气行滞,清热通便。
处方: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按揉膊阳池、摩腹、按揉足三里、推下七节骨、搓摩胁肋、揉天枢。
⑵虚秘治则:顺气行滞,清热通便。
处方:补脾经、清大肠、推三关、揉上马、按揉膊阳池、揉肾俞、捏脊、按揉足三里。
4. 发热⑴外感发热治则:清热解表,发散外邪。
处方: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天河水。
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发汗解表,祛散风寒;风热者加推脊、多清天河水以清热解表。
若兼咳嗽,痰鸣气急者推揉膻中、揉丰隆、运内八卦;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门、分腹阴阳、推天柱骨;兼见烦躁不安。
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者加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
5.疳积⑴积滞伤脾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⑵气血两亏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眵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概述】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
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较多者为自汗。
汗证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尤其平素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
婴幼儿睡后头部微有汗出,以及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乳食过急等导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见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载。
【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
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和,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
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疏松,则常汗出较多,形成汗证。
此外也可因调护失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安静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较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染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容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
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甚。
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反复感冒。
舌淡苔白月永细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倦,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
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倦,纳呆食少。
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细软。
常用小儿中成药治病大全
常用的小儿中成药,绝大多数都是蜜丸,少部分是散剂和糖浆,蜜丸从口服直到胃肠道吸收,全过程是比较缓慢的,所以,蜜丸制剂都是主治慢性病。
但是,小儿中成药中,又有很多是治急性病的,如保元丹、妙灵丹、至宝锭等等,都是疗效较高的传统中成药,只要我们掌握这些常用中成药的服药调引方法,就会使药物效力充分发挥出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小宝宝一旦有些不舒服,家长都喜欢随时给孩子吃点常备小药。
多数情况下,家长按照说明书给孩子吃些常用小药,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往往不能产生说明书上所说的疗效。
常用的小儿中成药,绝大多数都是蜜丸,少部分是散剂和糖浆,蜜丸从口服直到胃肠道吸收,全过程是比较缓慢的,所以,蜜丸制剂都是主治慢性病,而我们常在宝宝伤风感冒、发热咳嗽或消化不良时,给他们吃一点丸药,这就好比“急性子遇到慢郎中”,疗效往往不明显。
但是,小儿中成药中,又有很多是治急性病的,如保元丹、妙灵丹、至宝锭等等,都是疗效较高的传统中成药,只要我们掌握这些常用中成药的服药调引方法,就会使药物效力充分发挥出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至圣保元丹妙灵丹
1.小儿重感冒,发烧,怕冷,无汗,头痛时,可用中药紫苏叶煎汤,然后化服至圣保元丹或妙灵丹。
2.小儿痰喘,咳嗽,气管炎,用生姜汤化服之。
3.小儿高烧,昏迷不醒,用中药皂角煎汤化服。
4.小儿高烧,惊风抽搐,口眼歪斜,用中药钩藤汤化服。
5.小儿夜啼哭闹,或痰热过甚,烦闷,热重时,用薄荷汤化服。
琥珀抱龙丸
1.小儿高烧,抽风,发惊,牙关紧闭,口眼歪斜,不省人事时,可用姜汁化开琥珀抱龙丸擦牙关,再用姜汤化服一丸,可以救急。
2.小儿伤风感冒,咳嗽气憋时,用葱姜煎汤送服一丸。
3.小儿伤风感冒,又见痰多,胸闷恶心,用薄荷煎汤送下一丸。
4.小儿夜啼,发惊,身热,用中药灯心汤送服。
5.小儿痘疹,斑疹,发热烦躁者,温开水送服。
6.小儿风寒感冒,吐乳,腹痛,淡姜汤送服。
7.小儿发热头痛,宿食不消化,吐酸水,用中药砂仁麦芽汤送服。
初生婴儿服用,则需乳汁调服。
小儿百寿丹
小儿感冒风邪,发热,怕冷,咳嗽,痰多,流涕,起急烦躁,停食伤冷,饮食不化,脾胃损伤,面黄肌瘦,疳积,虫积等,俱用白蜜水(或白糖水)化服,或温开水化服亦可。
至宝锭
1.小儿外受风寒,感冒发烧,流涕易惊,烦躁等,葱姜汤送服。
2.小儿伤食呕吐,腹泻,以姜汤化开服下,或苏叶汤化服。
3. 小儿发热惊风,薄荷煎汤化服。
4.小儿外感咳嗽,痰喘,梨汤化服。
5.小儿伤食伤乳,积聚不化,山楂汤化服。
6.小儿大便燥结,蜜汤化服。
7.小儿疾病恢复期,精神不好,不思饮食,姜枣汤化服。
解肌宁
嗽丸儿童清肺丸鹭鸶咳丸这三种药专治小儿肺胃不清,痰涎壅盛而见咳嗽痰喘,咽喉肿痛,感冒风寒等。
1.热盛惊风、喘咳用薄荷汤送下。
2.伤乳、伤食咳嗽,用山楂汤化服。
3.咳嗽痰盛,梨汤化服。
启脾丸
小儿健脾丸脾胃虚弱、厌食而见面黄肌瘦,腹胀疼痛,倦怠嗜卧,少食,呕吐,腹泻等,用米汤送服,或淡姜汤送服,温开水送服亦可。
以上几种小儿成药,都是中医传统的儿科常用中成药,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病情,调好药引,给小儿服用后,其功能效果往往比单用白水研开送服理想。
发热是一种防御机制,但高热可损害机体和引起并发症,如小儿高热惊厥。
所以,小儿发热须积极处理,除用物理降温外,还应使用退热药。
但要知道,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不能解除疾病原因,而且高热或持续发热不退是严重疾病的信号。
因此,使用退热药的同时,还应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连续3天仍不退热,应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