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常见病症
- 格式:pptx
- 大小:528.67 KB
- 文档页数:27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
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
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
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
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
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
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
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
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
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
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中医儿科科普小常识
1. 儿童的体质特点: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机蓬勃,脏气清灵,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因此,儿童在调理身体时需要注意保护脾胃,饮食要适量、有规律,避免食用过多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儿童的情志特点:儿童的情志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容易波动。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避免给孩子过多的精神压力。
3. 儿童常见病症的防治:感冒、咳嗽、腹泻等是儿童常见的病症。
中医在防治这些病症时,注重调整儿童的整体体质,通过中药、推拿、艾灸等方法来增强儿童的免疫力。
4. 儿童的膳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是调养儿童身体的重要途径。
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益胃、滋阴润肺、养心安神等作用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莲子、百合、山药等。
5. 儿童的起居调养: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
这些中医儿科科普小常识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身体特点和调养方法,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如果孩子有任何健康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中医儿科医生。
吴家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目录一、感冒二、咳嗽三、乳娥四、肺炎喘嗽五、哮喘六、泄泻七、便秘八、厌食九、腹痛十、痫证十一、儿童抽动证十二、遗尿十三、紫癜十四、五迟、五软、五硬十五、小儿肌性斜颈十六、胎黄感冒中医病名:感冒西医病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临床表现:(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
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因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3)确定次数需连续观察1年。
(4)反复肺炎是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需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二、辨证论治1.肺脾气虚证证候:屡受外邪,咳喘迁延不已,或愈后又作,面黄少华,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或恣食肥甘生冷,肌肉松弛,或大便溏薄,咳嗽多汗,唇口色淡,舌质淡红,脉弱,指纹淡。
治法:补益肺脾。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防风、白术、党参、山药、煅牡蛎、陈皮、甘草。
中成药:童康片、玉屏风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气阴两虚证证候:反复感冒,手足心热,低热,盗汗,神疲乏力,平时多汗,口干喜饮,纳呆食少,肌肉松弛,咽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玉屏风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黄芪、防风、白术、沙参、麦冬、五味子、鸡内金、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3.肺胃积热证证候:反复感冒,口渴,伴口臭或口舌生疮,夜寐欠安,纳差,大便干,咽红,舌红,苔厚或黄,脉滑数。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63小儿常见疾病的中医
诊疗
备注:红色选项为正确选项
多发性抽动症
1、下列关于多发性抽动症治疗原则说法错误的是()
A、痰盛者,化痰熄风
B、火盛者,清热泻火
C、阳虚者,助阳益气
D、脾虚者,健脾益气
E、阴虚者,滋阴潜阳
2、脾虚痰聚导致的多发性抽动症的治法是()
A、清肝泻火,熄风止惊
B、健脾柔肝,行气化痰
C、缓肝理脾,熄风止痉
D、滋阴潜阳,柔肝熄风
E、健脾柔肝,熄风止痉
3、下列关于多发性抽动症说法错误的是()
A、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一秽语综合征
B、以急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
C、以肌肉抽掣、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临床表现
D、以频繁眨眼为首发症状。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脾胃是后天之根本,也是气血化生之源,小儿脾胃在人一出生时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诊病时,不论年龄大小,均需要观舌象、问饮食、查大便、诊脉象,因此脾胃的重要性显现无遗。
一、常见的小儿脾胃病症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主要以呕吐、泄泻、脘腹痛、厌食、积滞、疳病、滞颐为主。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导致乳食从胃、经口而出,是小儿脾胃病症中常见的一种病,我国古代医学认为,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食伤,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说明呕吐和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泄泻则是小儿常见病中典型的以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为特征的疾病,粪质稀薄,甚至呈水样状态,泄泻可分缓急两种。
脘腹痛主要的疼痛部位是胃脘、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之上的位置,可根据不同位置分为胃脘痛、脐腹痛、大腹痛、小腹痛、少腹痛。
胃脘痛指的是胃脘部位的疼痛,脐腹痛指的是肚脐周围部位发生疼痛,大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上、胃脘以下部位发生的疼痛,小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下、腹部正中发生的疼痛,少腹痛指的是小腹部两侧出现疼痛或一侧疼痛。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有些患儿无法描述具体的疼痛位置,常常会出现叙述含糊的情况,因此需要由医生进行判断,将此类疼痛统称为脘腹痛。
厌食指的是小儿长时间的见食不贪,发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小儿厌食和脾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积滞指的是由于内伤乳食,使小儿出现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畅的脾胃病症,此类疾患会使小儿不思乳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以便秘或大便酸臭为典型的特征。
疳病是由于喂养方式不当或受到其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小儿的脾胃处于长期受损的状态,导致小儿的气液发生耗伤,引起了一种病症。
滞颐指的是在小儿口中不由自主地有涎液流出来,也就是俗称的流口水,由于涎液会浸渍在颐下位置,甚至可使颈部发生糜烂甚至对小儿胸前位置形成影响。
二、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小儿脾胃病的病因通常是由于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直中脾胃导致的,或是受到乳食所伤、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过度食用生冷、油炸类食物,对小儿脾胃造成了损伤。
2023 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年度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状况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2023 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年度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状况报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23 年度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状况报告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年度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状况报告一、根本状况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是国家中医药治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遂宁市中医院儿科连续开展了中医优势病种的实施工作。
肺炎喘嗽始终是我科室确定的儿科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依据临床实际状况,今年对中医诊疗方案进展了优化修订。
从2023 年 5 月到 2023 年 12 月期间承受住院患者 61 例,门诊患者 36例,共有97 例。
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完成97 例,运用中医药治疗率100%;平均住院治疗日 6.5 天,门诊平均治疗日 5 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外敷、中频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状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状况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97 例病例中,承受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状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21%,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 35%,辨证施治率 100%。
其中,承受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状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20 例〔21%〕,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6 例〔 78.35%〕,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97 例〔100%〕,中药外敷 15 例〔15.46%〕,推拿治疗41 例〔42.27%〕,中药雾化吸入 76 例〔78.35%〕,拔罐 3 例〔3.1%〕,儿科根底治疗97 例〔100%〕,其他疗法 6 例〔6.18%〕。
〔二〕应用状况分析依据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 >70% 〕,中等〔20%—70%〕和差〔<20%〕,承受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中药雾化吸入和儿科根底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外敷和其他疗法。
2023年最新的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肺炎喘嗽【概述】1.定义肺炎喘嗽是小儿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特征。
2.发病情况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最常见;⑵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婴幼儿多见;⑶一般预后良好。
年龄较小、体质差者,患病后容易反复,迁延难愈。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的虚弱患儿及感邪重者病情多重。
3.命名及历史沿革清朝以前无肺炎喘嗽之命名,但有类似肺炎喘嗽发病及症状的描述。
清代谢玉琼著《麻科活人全书》始有肺炎喘嗽这一命名。
虽然是就麻疹期中出现肺闭喘嗽症状所立的一个证候名称,但“肺炎喘嗽”这一病名延用至今。
【病因病机】病因1.外因:感受风邪。
2.内因: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抵抗力差。
病机肺炎喘嗽的形成,主要由于外邪侵犯于肺,使肺气郁阻,日久生热,肺热熏蒸,将津液变为痰浊,痰阻肺络,壅塞气道,不得宣通,因而上逆所致。
其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
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肺气郁闭之演变,痰热是主要的病理产物。
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温邪的侵袭,容易伤阴。
若正气不足,而致邪毒内陷,更可出现各种危急的证候,以致病情缠绵不愈。
【诊断】概括为:热、咳、喘、煽。
1.发病较急,轻证仅有发热咳嗽,喉间痰鸣;重证则呼吸急促,鼻翼煽动。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若高热不退,则出现神昏痉厥,狂躁不安诸症。
3.肺部听诊可闻细湿啰音,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4.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
5.实验室检查,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若由病毒引起,则白细胞总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风寒风热辨痰重热重后期辨气虚阴虚辨常证与变证治疗原则初期以宣散为主,使邪从表解;中期以涤痰开闭,清热定喘为主;后期以益气养阴,扶正祛邪为主;若出现变证宜清心开窍,或平肝熄风,或回阳固脱。
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评估和辨证施治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儿童皮肤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儿童皮疹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以其独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儿童皮疹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受广大患儿家长们的信赖。
本文将评估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并分享一些经典的辨证施治案例。
一、湿疹湿疹是儿童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初患年龄多在婴幼儿期。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由于湿邪内停、脾虚湿浊所致,故治疗时以祛湿、健脾为主要方法。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常用方剂有小儿清热泻火汤、小儿痒疹丸等。
通过临床观察,这些方剂在缓解湿疹症状、改善皮肤状况方面疗效显著,且多数可防止复发。
例如,一位3岁男童患湿疹已有两年,多次就医未见好转。
经中医辨证辨证,诊断为“湿热郁闭”。
采用小儿清热泻火汤治疗,坚持服药一个疗程,湿疹症状明显减轻,宝宝整体情况改善,再配合一些中药外用药物,逐渐康复。
二、风疹风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性疾病,多见于儿童。
中医认为,风疹是因风热病邪外袭所致,常表现为皮疹、发热、咳嗽等症状。
治疗时需清热祛邪、活血化瘀。
常用的方剂有连翘赤小豆汤、薏苡附子散等。
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中医药治疗风疹可减轻病毒感染的炎症反应,促进病灶修复,提高免疫力。
举个例子,一位6岁女童患风疹后,出现持续性的皮疹和发热症状。
经中医辨证,诊断为“风热犯肺”。
采用连翘赤小豆汤进行治疗,同时结合清热解毒的中药外用药物,皮疹逐渐消退,体温也恢复正常。
三、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儿童也是常见患者之一。
中医认为荨麻疹多由风热、湿热等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丘疹、水肿、瘙痒等症状。
治疗时以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为主要方法,常用的方剂有荨麻疹汤、生脉散等。
例如,一位8岁男童患荨麻疹已有半年,反复发作,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
经中医辨证,诊断为“湿热蕴肌”。
采用荨麻疹汤进行治疗,连续服药两周后,荨麻疹逐渐消退,瘙痒感明显减轻。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是一门研究儿童疾病的中医学科,中医治疗常见病是
中医儿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1. 感冒
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
一
般情况下,采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如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另外,艾灸、推拿等辅助手段也常被应用。
2. 腹泻
腹泻是儿童消化系统常见的问题,中医治疗腹泻注重调节脾胃
功能。
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饮、大椿液等中药方剂。
此外,腹部捏脉、按摩等手法也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
3. 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治疗哮喘注重调和气机。
常用的治疗方案有桔梗汤、麻杏石甘汤等中药方剂。
此外,针灸、
艾灸等疗法也可以用于辅助治疗。
4. 儿童湿疹
湿疹是常见的皮肤病,中医治疗湿疹注重疏风清热。
常用的治
疗方案包括血府逐瘀汤、地黄丸等中药方剂。
另外,中药外敷、针
灸等疗法也常被采用。
5. 胃痛
胃痛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中医治疗胃痛注重调节脾胃
功能。
常用的治疗方案有四君子汤、小儿四逆汤等中药方剂。
此外,穴位按摩、艾灸等手法也可以缓解胃痛症状。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
还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建议
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 张志英. (2014). 中医儿科治疗原则.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治疗小儿风热闭肺型肺炎喘嗽的体会(1)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症。
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临床主证。
多继发于感冒、麻疹之后。
或其他疾病过程之中。
由于小儿正不胜邪,亦可并发或继发本病。
笔者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十年,在临床工作中选用西医治疗,易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另有一部分患儿在治疗足疗程后,仍存在咳嗽,为治其根本,减轻患儿针痛之苦,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中医方法治疗常见的风热闭肺型肺炎喘嗽,疗效确切。
1患儿王某,男,14个月。
因咳嗽,发热5天入院,伴喘促、鼻煽。
症见:咳嗽重、有痰,不会咯出,发热恶风,其发热重,壮热不退,喘促尤以哭闹后为著。
刻诊:精神不振,咽赤肿,双肺可闻及固定的中水泡音,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浮数或指纹青紫。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粗糙,两方药: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和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麻黄5g,杏仁5g,石膏,双花10g,连翘10g,荆芥10g,桔梗10g,竹叶8g,黄芩10g,川贝5g,牛蒡子10g,莱菔子10g,板蓝根10g,甘草10g十剂。
每日一剂水煎取汁10毫升分三次温服。
咳嗽痰多者可加娄皮,天竺黄,热重者加山栀,鱼腥草,热重便秘者加桑白皮,热甚伤阴者,加鲜沙敷帖疗法:适用于肺炎后期迁延不愈或痰多,两肺湿罗白芥子末、面粉各30克,加水调和,用纱布包后,敷帖背部,每天一次,每次约15分钟,出现皮肤发红为止,大黄、芒硝、大蒜各15~30克,敷胸,纱布包,如皮肤未出现刺激反应,可连用3~52针刺:定喘、丰隆、肺腧、膻中等穴,对控制喘憋症状有一定疗效。
定喘穴:大椎穴旁开寸,直刺~寸,主治气喘,咳嗽;丰隆穴:外踝高点上8寸,直刺~寸条口穴外1寸,主肺腧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斜刺~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鼻塞等。
膻中穴: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平刺~寸,主治咳隔姜灸人中、百会、神阙、气海,有回阳固脱的作用。
中医儿科学孩子常见病症中医这样调理中医儿科学:孩子常见病症中医这样调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每位家长最关心的事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症。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调理孩子的常见病症有着独特的方法和优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调理孩子常见病症的。
一、感冒孩子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弱,容易患上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多因孩子受寒引起,表现为怕冷、流清鼻涕、咳嗽、痰稀白等症状。
调理时,可让孩子喝一些姜糖水,以驱散风寒。
还可以用艾叶煮水给孩子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帮助驱寒。
风热感冒则通常是由于外感风热所致,症状有发热、喉咙痛、流黄鼻涕、咳嗽、痰黄稠等。
这时,可以给孩子喝一些金银花茶、菊花茶等清热解毒的饮品。
饮食上要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
二、咳嗽咳嗽是孩子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又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风燥咳嗽。
风寒咳嗽可用紫苏、杏仁等中药熬水服用;风热咳嗽可选用桑叶、菊花等;风燥咳嗽则可使用川贝母、雪梨等润肺止咳。
内伤咳嗽常见的有痰湿咳嗽、痰热咳嗽和阴虚咳嗽。
痰湿咳嗽的孩子,往往痰多、咳嗽声重,可通过健脾祛湿来调理,如服用陈皮、茯苓等;痰热咳嗽的孩子,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可用鱼腥草、瓜蒌等清热化痰;阴虚咳嗽的孩子,多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有口干咽燥,可食用百合、麦冬等滋阴润肺。
三、积食孩子脾胃功能较弱,如果饮食不节,很容易出现积食。
积食的孩子会有食欲不振、口臭、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
中医调理积食,首先要控制孩子的饮食,避免食用过多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可以给孩子服用山楂、神曲、鸡内金等消食化积的中药,或者进行小儿推拿,如顺时针按摩腹部,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四、腹泻孩子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如饮食不洁、脾胃虚弱、感受外邪等。
对于寒湿腹泻,孩子大便清稀、多泡沫,可使用藿香、白术等中药;湿热腹泻则大便色黄而臭、肛门灼热,可用黄连、黄芩等清热利湿;脾胃虚弱导致的腹泻,孩子往往大便稀溏、反复发作,可服用山药、白术等健脾止泻。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小儿汗证是中医儿科常见的病症之一,也是在小儿时期易发生的一种病症。
小儿汗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出汗过多或者出汗不畅,常伴有其他症状,如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口渴、舌红等。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对小儿汗证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一、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理论,小儿汗证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出汗过多或者出汗不畅的症状。
2.具有烦躁不安、口渴、食欲不振等症状。
3.舌体红、苔黄等舌象。
4.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明显的病症。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判断小儿汗证的主要依据,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表现,就可以初步诊断为小儿汗证。
二、治疗原则对于小儿汗证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轻度汗证:可通过注意保暖、避免过度运动等方式进行自我调理。
2.中度汗证:可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如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3.重度汗证:需到医院就诊,采用中药治疗。
三、治疗方法根据治疗原则的不同,小儿汗证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
具体如下所示:1.轻度汗证的治疗方法:轻度汗证主要是对小儿进行一些基本的调理,保持适当的室温,注意保暖,避免过度运动等。
同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党参、白术、薏仁等,可以选用其中一种或几种进行调理。
2.中度汗证的治疗方法:中度汗证需要通过中药进行治疗,可以选用一些适合小儿服用的汗剂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麦冬、五味子、天冬、半夏、白菊花等,可以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配。
3.重度汗证的治疗方法:重度汗证需要到医院就诊,由医生通过中医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医生可能会给小儿开具一些中药的处方,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服用。
四、预防与调理对于小儿汗证的预防与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室内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持适宜的室温,不要让小儿长时间处于过热或过湿的环境中。
2.避免小儿过度运动,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里,避免暴晒和高强度运动。
3.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
小儿总是不想吃饭大多是患了中医所说的疳积(又称“生积”“积食”),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症。
导致小儿生积的原因很多,小儿脾胃消化功能未成熟健全、家长喂养不当、滥用抗生素等都是致病因,皆会引起小儿消化不良,出现厌食,免疫力下降。
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腹胀、腹痛、口臭、手足发烧、皮色发黄、精神萎靡等症状。
医生把脉:填鸭式喂养,宝宝易“生积”很多家长总是生怕孩子吃不饱、不够营养,每顿都会像填鸭一样喂养饮食尚不能自控的宝宝。
结果,反而加重宝宝脾胃的负荷,损伤脾胃,导致孩子消化不良,久则成疳积。
“面对厌食的孩子,很多家长则寄望于各种开胃药物或保健品,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不当的喂养方式令宝宝生积。
如果不改变填鸭式的喂养方式,再多的开胃药也无济于事。
”此外,当发现宝宝胃口差、口气重、大便不通、睡眠不安时,很多妈咪都认为宝宝“上火”了,于是又凭经验经常让宝宝喝凉茶。
殊不知,常食寒凉之物更加损伤宝宝稚嫩的肠胃,加重疳积之症。
医生处方:给宝宝消“积”有3招对于宝宝生积,如不予重视任由其发展,则容易引起宝宝贫血、营养不良,导致宝宝生长发育迟缓。
那么小儿疳积应如何进行干预呢?宝宝消“积”第①招纠正喂养方式在我的诊室,很多妈妈常常要求我开些开胃药,她们总是希望几副中药就能调整好宝宝的肠胃功能。
其实,改变不良的喂养方法才是防治宝宝疳积最重要的一环。
如果宝宝胃口不好时,千万不要硬塞宝宝吃饭,此时即便威逼利诱让他吃下去,也是难以消化吸收的,有些宝宝还会呕吐出来,常诉腹痛,令他更厌恶进食,损伤肠胃功能。
“此时正确的方法是少吃,让宝宝的肠胃得以休息调整”。
另外,饭前不要给宝宝吃零食,可以跟宝宝说:“饭后可以吃一点。
”宝宝半岁~1岁期间,须改变临睡前喂食(如喝一大瓶牛奶)或半夜喂食的习惯。
宝宝消“积”第②招简单推拿按摩捏脊:让宝宝趴在床上,夏日可脱去上衣,露出背部,沿宝宝脊椎两旁二指处,用两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从尾骶骨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颈部大椎穴,由下而上连续捏五六次为一组,捏第三次时,每捏三下须将皮肤向上方提起。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概述】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
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较多者为自汗。
汗证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尤其平素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
婴幼儿睡后头部微有汗出,以及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乳食过急等导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见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载。
【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
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和,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
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疏松,则常汗出较多,形成汗证。
此外也可因调护失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安静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较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染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容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
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甚。
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反复感冒。
舌淡苔白月永细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倦,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
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倦,纳呆食少。
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细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