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素溶液体外透皮吸收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0.21 KB
- 文档页数:2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
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
TDS 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
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
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
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
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
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
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
灯盏花素固体分散体的研究灯盏花素(breviscapine,BRE)主要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和脑梗塞。
但由于BRE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度差,在碱性溶液中稳定性差,导致给药后生物利用度低,疗效低,所以有必要设计合适制剂以提高其溶出及生物利用度。
针对BRE 溶解度差、溶出慢与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本课题选择合适的载体制备BRE固体分散体,以提高其在酸性溶液中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效果。
对BRE原料药进行了处方前研究。
考察了BRE在不同有机溶剂和pH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溶解度以及油水分配系数、BRE在不同pH缓冲液中及原料药稳定性。
研究发现药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仅为0.16μg/mL,但在甲醇和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好;BRE在水中的油水分配系数log P为-1.846;BRE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BRE原料药在高湿条件下含量稍有降低。
针对BRE溶解度低的问题制备了固体分散体。
首先根据相溶解度及热力学参数的测定,筛选出PVP K30和泊洛沙姆188(poloxamer 188)为聚合物,根据溶解度和pH值的测定筛选出醋酸钠(NaAc)作为碱化剂,根据正交试验筛选出制备固体分散体(SD)最优的组合是PVP K30:poloxamer 188:NaAc为8:1:1。
为了解药物在SD中的物理状态以及药物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对SD进行了表征。
BRE固体分散体在SEM观察不到药物结晶,XRD和DSC结果进一步证明,药物以无定型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
FTIR结果显示BRE中的羟基和载体PVP K30的羰基之间形成了氢键。
考察了SD在pH 1.2的人工胃液中的体外溶出,药物溶出分为两个阶段,在溶出的开始阶段药物溶出很快,属于聚合物的控制,中后半阶段溶出曲线平缓,属于药物控制型;对溶出数据进行模型拟合,溶出曲线符合Weibull模型,其拟合常数R<sup>2</sup>为0.997。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自古以来,中草药一直是人们重要的食疗和药疗物质。
而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美容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草药美容产品。
为了让中草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如何通过透皮吸收让中草药成分更有效地被人体吸收。
中草药成分中草药成分种类繁多,有一些能够有效地通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例如芦荟、绿茶、甘草等。
这些草药成分具有广泛的治疗、美容和保健作用,例如能够抗氧化、抗炎、消炎、促进细胞再生等。
此外,这些成分还具有无明显副作用的优点,对人体的损伤很小,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透皮吸收原理透皮吸收是指药物穿过皮肤传递到人体组织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需要穿过角质层、表皮层和真皮层,进入到皮下组织中。
透皮吸收主要受到药物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药物浓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特别的透皮吸收技术,例如微针技术、离子导入、超声波引导等,能够增强透皮吸收效果。
这些技术能够让药物更好地穿透皮肤层,进入到深层组织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现状在透皮吸收领域,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让中草药成分更好地透皮吸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在中草药透皮吸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例如一种叫做“甘草酸二甲酯”的成分被证明能够促进其他草药成分的透皮吸收,促进了许多中草药美容产品的开发。
另外,研究人员也发现一些特殊的中草药成分,例如银杏叶提取物、大豆异黄酮等,能够通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组织,从而发挥药理和保健作用。
不仅如此,在透皮吸收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进展。
例如微针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草药透皮吸收领域,能够让药物更好地穿透皮肤层,进入深层组织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离子导入、超声波引导等技术能够增强透皮吸收效果,从而提高中草药成分的吸收效益。
未来展望中草药透皮吸收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还需要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或促进梗死区纤维组织、胶原组织增生,促进梗死愈合来完成的;直接PTCA(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所提供的充分的血流灌注对于终止缺血、收缩功能障碍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促使顿抑心肌收缩功能的恢复也可能发挥了部分作用。
再灌注治疗越早其所能抢救的心肌越多。
延迟进行PC I可使心肌局部的血流增加,促进病理变化,严重的存活心肌类型向病理变化轻微的类型转化,使存活的心肌功能逐步恢复。
近几年发现,当心肌梗死面积较大,仅仅恢复梗死区域血供,而未改善梗死区域内心肌的存活状态,仍不能阻止左心室重构的发生。
此时,梗死区域内存活心肌有可能是维持左心室大小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应进早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罪犯血管以挽救更多的心肌,如就诊时间偏晚或因其他原因导致没有在急诊进行PC I亦可择期行PCI以挽救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灯盏花素溶液体外透皮吸收的研究王曼丽 李坦摘要 本研究旨在评价灯盏花素在渗透促进剂和有机胺的作用下的离体鼠皮的经皮吸收行为。
由80%肉豆蔻酸异丙脂(I PM)和20%乙醇组成供给相溶剂,采用水平双室池进行体外经皮吸收试验,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灯盏乙素的经皮吸收量。
本次研究所用的四种促进剂为:氮酮(AZ)、N 甲基吡咯烷酮(NMP)、薄荷醇(MT)和油酸(OA)。
它们都能提高药物的12h累积透过量,促渗效果最好的是AZ。
而MT对渗透性系数的促进作用最大。
AZ和NMP能显著提高供给相中灯盏乙素的溶解度,而MT和油酸OA却降低药物在供给相中的溶解。
这些促进剂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加入的促进剂影响供给相中的氢键结合活性位点的数目。
本研究中还发现AZ和MT合用后能显著提高药物的累积透过量。
关键词 灯盏花素;经皮吸收;渗透促进剂灯盏花素(brev i scap i ne)是从菊科飞蓬属植物灯盏花(Eri g eron brev i scapus(V ant.)H and M azz)中提取分离得到,其中灯盏乙素(5,6,7,4! 四羟基黄酮 7 O 葡萄糖醛酸苷)是其药理活性成分)。
综 述灯盏花素的研究进展*杨丽梅1,3,顾 军2,3,林明建3,葛 强3,李灵芝2,3(1.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天津 300070; 2.天津市职业与环境危害生物标志物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62; 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医学院,天津 300162)摘 要 灯盏花素及其制剂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展现了良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灯盏花素在药理学、药动学、制剂、制备、结构改造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灯盏花素,灯盏乙素,药理活性,结构改造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687(2010)01-0056-05A d v a n c e s i nr e s e a r c ho nb r e v i s c a p i n eY a n g L i m e i1,3,G uJ u n2,3,L i n M i n g j i a n3,G e Q i a n g3,L i L i n g z h i2,3(1.P h a r m a c y c o l l e g e,T i a n j i n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T i a n j i n300070;2.T i a n j i n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O c c u p a t i o n a l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H a z a r d s B i o m a r k e r s,T i a n j i n300193;3.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M e d i c a l C o l l a g e o f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s A r m e dP o l i c e F o r c e s,T i a n j i n300162)A B S T R A C TB r e v i s c a p i n e a n d i t s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h a v e s h o w n g o o d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s i n c a r d i a c a n dc e r e b r a l d i s e a s e s.T h i s p a p e r r e-v i e w s t h e r e c e n t a d v a n c e s i n p h a r m a c o l o g y,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s,p r e p a r a t i o n,s y n t h e s i s,s t r u c t u r a l m o d i f i c a t i o na n d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t i o n s o f b r e v i s c a p i n e.K E Y WO R D Sb r e v i s c a p i n e,s c u t e l l a r i n,p h a r m a c o l o g y a c t i v i t y,s t r u c t u r a l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灯盏细辛为菊科飞蓬属植物短亭飞蓬[E r i g e r o n b r e v i s c a p i n e(v a n t)H a n dM a s s]全草,俗称灯盏花,民间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牙痛、胃痛、感冒等。
灯盏花素不同给药途径脑内药物分布的比较石森林1*, 徐莲英2, 吴瑾瑾3, 李昌煜1, 葛卫红1, 戴文芸1(1.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2.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上海 201203;3. 杭州市第四医院, 浙江杭州 310002)摘要: 本文比较了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在大鼠脑内的药物分布。
采用SD大鼠尾静脉注射、经鼻给药和灌胃0.4 mg·kg−1灯盏花素后, 于一定时间点用小脑延髓池穿刺术采集大鼠脑脊液, 125I标记法测定其在大鼠脑脊液,以及大脑、小脑、延脑、嗅区和嗅球等脑组织及血浆中药物含量, 梯形法分别计算其AUC。
结果显示鼻腔给药组大鼠脑脊液、大脑、小脑、延脑、嗅区、嗅球及血浆中AUC0−240 min (μg·min·g−1) 分别为11.686 ±1.919, 5.676 ± 1.025, 7.989 ± 0.925, 7.956 ± 1.159, 17.465 ±2.136, 24.2 ± 2.906和78.51 ± 12.05; 静脉给药组AUC0−240 min分别为6.79 ± 0.661, 6.251 ± 0.40, 10.805 ± 1.161, 9.146 ± 1.04, 9.892 ± 1.532, 7.871 ± 0.842和173.91 ± 10.02; 口服给药组AUC0−240 min分别为0.868 ± 0.167, 1.708 ± 0.266, 2.867 ± 0.725, 2.067 ± 0.313, 1.361 ± 0.308, 1.206 ± 0.255和45.2 ± 7.52。
灯盏花素研究报告灯盏花素是一种天然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已成为研究人员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灯盏花素的化学结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医药、保健和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探讨了灯盏花素研究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灯盏花素;化学结构;生物学活性;应用;研究现状一、引言灯盏花素(Apigeni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癌、抗炎、抗病毒、抗菌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和认识的提高,灯盏花素作为一种天然的药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综述了灯盏花素的化学结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医药、保健和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探讨了灯盏花素研究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灯盏花素的化学结构灯盏花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10O5,分子量为270.24。
其化学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灯盏花素的化学结构三、灯盏花素的生物学活性灯盏花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癌、抗炎、抗病毒、抗菌等。
下面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活性。
1. 抗氧化活性灯盏花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研究表明,灯盏花素能够提高S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MDA等氧化损伤指标的水平,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2. 抗癌活性灯盏花素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如肝癌、结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
研究表明,灯盏花素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癌作用,如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等。
3. 抗炎活性灯盏花素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灯盏花素能够抑制NF-κB等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4. 抗病毒活性灯盏花素对多种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HIV等。
研究表明,灯盏花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5. 抗菌活性灯盏花素对多种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