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斜、向斜图(3D动画演示视频素材)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
高中地理(内力、外力、背斜、向斜、地形倒置)考点详解•1、地球的内力、外力作用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改变着地壳和地表形态:①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高山、断崖、盆地);②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地球的重力能),主要通过风、流水等对地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逐渐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图1 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2、背斜、向斜当岩层两侧受到挤压,便会发生弯曲。
向上凸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在【理想状况】下,背斜向上凸起发育为山峰,向斜向下凹陷发育为山谷,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向斜背斜的判断,主要有两种方法:①根据岩层的形态。
岩层向上凸起为背斜,向下凹陷为向斜(注意,是根据岩层形态,而不是地表地貌形态);②根据岩层的年代。
中间老、两侧新的为背斜,中间新两侧老的为向斜(这里说的中间,即为下图中的“核部”;两侧,即为下图中的“两翼”)。
图2 背斜与向斜(理想状况下)例题图3 例题答案:D精讲精析:(1)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为一座山峰,从山麓到山顶,各个岩层大致平行,并且弯曲(褶皱山);②从山麓到山顶,各个岩层呈现出“向下凹陷”,即为向斜构造。
因此图中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成山”,即向斜构造形成的褶皱山。
(2)分析褶皱山的成因。
①褶皱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即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得岩层受到挤压,产生弯曲,因此形成褶皱山的主要因素为地壳运动;②褶皱山形成后,由于向斜的核部受到挤压,结构比较致密,耐风化。
而两翼岩层相对容易受到风化,逐渐降低。
因此逐渐形成了中间高、两翼低的山峰,即为“向斜成山”。
因此向斜褶皱山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差异风化,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主要的原因,则选择地壳运动。
总结•地形倒置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通过岩层形态及相互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山);②分析褶皱山(向斜)的成因。
高中地理(褶皱、向斜山、背斜谷、地质剖面)考点详解(1)褶皱当岩层两侧受到挤压,便会发生弯曲,产生褶皱。
褶皱的一个弯曲叫做褶曲,褶曲的中心岩层叫做核部,两侧岩层叫做两翼。
褶曲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向斜、背斜。
在理想状态下,向斜向下弯曲,成为山谷;背斜向上拱起,成为山峰,此时为“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在岩层的年代方面,向斜的核部岩层年代新、两翼老;背斜核部老、两翼新。
图1 向斜与背斜的岩层年代在自然状态下,由于向斜向下凹陷,核部受到较大的挤压力,岩层更耐侵蚀;而背斜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受到较大的张力,岩石容易破碎,容易被风化和侵蚀。
因此向斜核部更耐侵蚀,最后往往成为山峰;而背斜顶部更容易受到侵蚀,最后往往被侵蚀为山谷,因此便是“向斜成峰、背斜成谷”。
图2 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向斜山、背斜谷”在生活中很常见,因此在判断向斜背斜时,不能简单的凭借地表形态,看到山峰就认为是背斜。
而应该通过核部、两翼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向斜和背斜(背斜核部老、两翼新,向斜相反)。
图3 向斜山与背斜谷(2)岩层形成的顺序在判断岩层的形成顺序时,在没有发生地层倒转的前提下,一般遵循两个规则:①先下后上,下面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②先形成后侵入,侵入的岩层会切断原有的岩层,因此侵入岩的时间更靠后。
如下图所示,先沉积、后形成断层、(地层倾斜)、再沉积、后侵入、再沉积、(地层倾斜)、再沉积,形成现在的地表。
图4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例题图5 例题答案:B、B精讲精析:(1)分析各个岩层的接触关系。
图中从下向上,①乙为断层,切断了原有的石灰岩和页岩;②丙为侵入的岩浆岩,切断了地下的许多岩层;③甲为砂岩,位于侵蚀面之上;④甲的上方仍有多层平行的页岩和石灰岩,再向上为地表的侵蚀面。
(2)分析岩层形成的顺序。
一般来说,有两个规律:①下方先形成、上方后形成;②被切断的岩层先形成,侵入的岩层后形成。
因此,图中应该是先形成倾斜的页岩、石灰岩,之后产生断层(乙),然后在断层的表面发生侵蚀、沉积,此后被侵入的岩浆岩切断(丙)。
地层褶皱的基本单位叫褶曲,它分两种,背斜与向斜。
一种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这时候的地层分布关系是,中间地层老,两边地层新。
山体的岩层态势属于向上拱起。
见下图。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对如此类,通话画辅助线来判读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
画一条水平线,穿过山体,看水平线过山体时的地层分布,如果山体中间处地层比两边老,则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如上图,穿过山体的黑线分别经历了5-4-3-2-3-4-5号地层,越往中间越老,又因为地层都是年轻的在上,所以可知,属于背斜成山。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天然气构造。
开发石油、天然气多寻找背斜构造(包括海底油、气开采)。
背斜因其拱形结构,受力均匀,隧道、铁路等对地质要求较高的工程多在背斜选址。
背斜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易开采,适宜建采石场。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
上图就是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通过穿过山体的黑线可知,地层顺序为1-2-3-4-5-4-3-2-1,越往中间地层越年轻,这就说明是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这时候的地层分布关系是,中间地层新,两边地层老。
山体的岩层态势属于向下弯曲。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向斜处适合建水库。
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
石油、天然气、地下水三者比较,天然气的密度最小,石油次之,水的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即储水。
相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因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受力集中于中心。
所以,同一平面上各点受力不均匀,不宜修建铁路、隧道等工程。
背斜向斜知识点总结一、背斜与向斜的定义1. 背斜背斜是指在地层构造变形过程中,地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构造形式。
其特点是地层的两侧向下倾斜,中心部分向上隆起,呈现出凹陷的形态。
2. 向斜向斜是指在地层构造变形过程中,地层向上弯曲形成的构造形式。
其特点是地层的两侧向上倾斜,中心部分向下凹陷,呈现出凸起的形态。
二、背斜与向斜的形成机制背斜与向斜的形成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主要与地壳的受力和地层的变形有关。
1. 背斜的形成机制背斜的形成常常受到地壳挤压作用的影响,当地层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力时,地层会向下凹陷,形成背斜。
2. 向斜的形成机制向斜的形成往往受到地壳拉伸作用的影响,当地层受到水平方向的拉伸力时,地层会向上隆起,形成向斜。
三、背斜与向斜的特征与分类1. 背斜的特征与分类(1)特征:背斜的地层向下凹陷,中心部分向上隆起;地层呈现出凹陷的形态。
(2)分类:背斜可分为对称背斜和逆向背斜两种类型。
对称背斜是指背斜两端对称,中心隆起部分位于中央。
而逆向背斜是指背斜两端不对称,中心隆起部分位于一侧。
2. 向斜的特征与分类(1)特征:向斜的地层向上凸起,中心部分向下凹陷;地层呈现出凸起的形态。
(2)分类:向斜可分为对称向斜和逆向向斜两种类型。
对称向斜是指向斜两端对称,中心凸起部分位于中央。
逆向向斜是指向斜两端不对称,中心凸起部分位于一侧。
四、背斜与向斜的地质意义背斜与向斜的形成是地质过程中重要的构造变形现象,对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层受力与应力变形研究背斜与向斜的形成是地层受到水平方向挤压或拉伸力的结果,通过研究背斜与向斜的形成机制可以了解地层受力与应力变形的规律与特点。
2. 地质历史及演化研究背斜与向斜的形成代表了地质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研究背斜与向斜可以推断地质历史及演化过程,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与特点。
3. 油气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背斜与向斜对于油气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集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背斜与向斜可以预测油气矿产资源的分布区域和储集条件,指导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