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冰雪覆盖的地区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6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地理的最后一课,是《世界地理》的终结篇章。
其主旨是通过了解极地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理解两极地区是科学考察宝地,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但仍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快乐的大脚企鹅波波极地求学记”这一情境主线,把教材中“独特的地理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个框题转化为科普、科考、环保三个主题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设计思想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快乐的大脚”企鹅波波学习成长这一情境主线的创设和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极地地区的区域特点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模拟科普、科考和环保课等教学方式,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状况。
掌握运用极地地区相关地图和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享受思维美和发现美,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极地地理环境极地地理环境是指位于地球两极附近的极地地区,主要包括北极和南极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气候条件。
本文将探讨极地地理环境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特点1. 气候极端:极地地区的气候极端严寒,常年低温,冰雪覆盖大部分地表。
极地的寒冷气候限制了植被的生长,使得极地地区几乎没有树木和其他高大的植物,以苔藓、地衣等低矮植物为主。
2. 冻土地貌:极地地区大部分土壤处于冻结状态,形成了独特的冻土地貌。
冻土的存在使得土壤水分流动受限,同时也影响着植物根系的发育。
3. 极昼和极夜现象:由于地球的自转轨道倾斜,极地地区会在一年中经历长时间的极昼或极夜。
在极夏季,太阳几乎不落,形成持续的极昼;而在极冬季,太阳几乎不升起,形成持续的极夜。
这种极端的光照条件对生物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生物多样性尽管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但仍然存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北极和南极地区都有一定数量的陆地和海洋生物。
这些生物适应了极端的环境,并发展出独特的生存策略。
1. 海洋生物:北极和南极海域是世界上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海域之一。
许多鱼类、海豹、鲸类等生物栖息在这里。
北极和南极海域还拥有大量的浮游生物,为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基础。
2. 鸟类:许多鸟类在极地地区繁殖和越冬,包括海鸥、企鹅、海雀等。
这些鸟类适应了极端气候和极昼极夜的生活节奏。
3. 脊椎动物:在陆地上,北极熊和南极企鹅是最著名的代表。
它们是极地地区的标志性物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资源的需求,人类对极地地区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多。
然而,人类活动对极地地理环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 矿产开采:极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
大规模的开采活动对极地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2. 渔业:北极和南极海域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区,许多国家进行着渔业活动。
过度捕捞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威胁。
极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极地生态系统由以下几个组成成分构成:
1. 冰雪层:极地生态系统主要由冰雪覆盖的地区组成,包括冰川、冰盖、海冰以及积雪等。
这些冰雪层对于极地生态系统的物理结构和水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2. 海洋生态系统:极地海洋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海洋生物和生态过程。
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海洋食物链提供了基础。
还生活着各种鱼类、鸟类、海豹、海象等多样的海洋动物。
3. 陆地生态系统:极地地区通常有一些陆地生态系统,包括荒漠、高山、苔原等。
极地地区的植物主要是以地衣、苔藓植物和一些耐寒植物为主,它们对于维持地表的稳定性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一些极地动物如北极熊、北极狐等适应冷环境生活的动物。
4. 微生物:极地地区的冰雪层和海洋中寄生着各种微生物,如细菌、古菌等。
这些微生物对于极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碳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5. 水文环境:极地地区的水文环境对于极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冰雪融化和海洋水温的变化会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分布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极地地区极端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特征,极
地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简单,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但其生态过程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独特性。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9.5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教师用卷9.5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一、单选题1.2017泰安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监测显示,北极中心区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左右,北极加速升温,读极地地区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南极地区是指南极圈以南的地区B. 北极地区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C. 南极地区的中山站比长城站更加寒冷D. 北极地区加速升温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
南极地区是指南极圈以南的地区,A 对;北极附近地区为海洋,南极附近地区为陆地,所以北极地区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B错;南极地区中山站纬度比长城站高,所以气候比长城站更加寒冷,C对;北极地区加速升温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D对。
故选B。
2.读下面“南极地区”图,据此回答下题。
以下科考站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 泰山站B. 中山站C. 长城站D. 昆仑站1 / 6【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
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考站有泰山站、昆仑站、长城站和中山站,只有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故没有极昼极夜现象,C符合题意;而泰山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位于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淡水资源丰富B. 科考的最佳时间是12、1、2月C. 企鹅、北极熊的故乡D. 冰山面积逐渐增加【答案】A【解析】解:北极地区淡水资源丰富,故A正确;北极地区科考的时间是6、7、8月,故B错误;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故C错误;北极地区的冰山面积逐渐缩小,故D错误.故选:A.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以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本题考查北极地区的特点,牢记即可.4.下面四幅动物图片中,属于世界降水最少大陆的典型代表是()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极地丰富的生物资源,要理解记忆。
课 题: 极地地区(冰雪覆盖的地区)
课 型: 新授课
我的目标: 1、能说出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能归纳出南极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 我重点学: 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的不同
我的难点: 极地地图的阅读 以南极为中心周围的海洋
我这样学: 讨论、比较、合作探究
精彩课堂: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北极地区指 以北的地区,北极点是
(海洋、陆地)。
南极地区指 以南的地区,南极
点是 (海洋、陆地)。
2、两极地区的相同点
是: 。
3、 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暖季是 月到 月。
4、南极地区素有“ ”之称,冰层的平均厚
度 多米。
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
景观。
5、从教材除严寒以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
色沙漠”和“风库”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南极地
区的气候特点是:
6、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 ;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 Ⅱ、学习目标我了解。
(2分钟)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说说自己阅读极地地图的方法。
(怎样在极地地图上判定方向、记住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比较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A 海峡是________海峡,它是________洲与________洲的分界线;
B 海峡是________海峡,它是________洲与________洲的分界线,该海峡两侧的国家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A 在
C 的________方向,若由A 治图中直线去C 处,其前进方向是:先往________方向,后往________方向。
一、极地地区选择题1.(德州)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0年12月5日顺利到达南极中山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此时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B. 此时正值南极地区的暖季C. 中山站在太平洋沿岸D. 中山站在长城站的西北方向【答案】B【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中山站位于印度洋沿岸,其在长城站的东南方向,12月5日为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
故选:B【点评】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虽然降水稀少,但由于气温低,降水不易蒸发,长年积累,极地形成了厚厚的冰雪覆盖,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
两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藏。
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南极地区则没有国家和定居人口。
本题考查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需识记。
2.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罗斯海新站()A. 濒临大西洋B. 是纬度最高的科考站C. 位于南温带D. 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向(2)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时此地区()A. 北极熊悠然散步B. 昼长夜短C. 原野上鲜花盛开D. 极昼现象【答案】(1)D(2)B【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罗斯海新站濒临太平洋,故A错误;图中纬度最高的科考站是昆仑站,故B错误;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圈以南,属于南寒带,故C错误;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的方向,罗斯海新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向,故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D。
(2)罗斯新站位于南极地区,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特有的动物,故A错误;2月7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此时北半球为冬季,昼短夜长;南半球为夏季,昼长夜短,故B正确;南极地区纬度高,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巨厚的冰层,有“白色沙漠”之称,故C错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B。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冰雪覆盖的地区,了解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即地形、气候特征。
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辩别方向;能够根据两的气温比较两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材简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
这个天然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教学准备:教具:1、投影仪。
自制投影片:〔1〕北极地区〔2〕南极地区〔3〕南极的暖季与北极景观。
2、录音机。
自制录音磁带:〔1〕南极冰川的形成〔2〕南极的大风{3〕北极探险。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问:1、地球上三大洋环绕的大洲?〔南极洲〕2、地球上三大洲之间的大洋?〔北冰洋〕导语:1985年2月14日,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洲的上空,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已经崛起在南极洲乔治王岛的土地上。
拉开了中国建站考察南极的序幕。
成为和平利用和开发南极、造福人类的重要成员。
魏格纳,德国伟大的地质学家,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
1912年发表的《海陆的生成》,轰动了整个地理学界。
随后的北极考察,一段短短的十五千米的路程,成为他人生的千古绝唱。
漫长的极地冬夜过去后,人们在考察路上的雪地上找到了他的尸体。
极地地区------冰雪覆盖的地区
育才中学孙晴教材分析
《极地地区》是世界地理部分的最后一章,其自然环境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本章也是对地理区域及国家学习方法的总结与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及探究精神.同时地理学科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在本章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
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
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用“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辨别方向。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谈话、阅读与讨论、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为主。
教具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同学们猜想这是那个地区的景观,引出极地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科学考察的图片
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
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例如:
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
第四,了解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
第五,需要考虑人类考察的最终目的。
第六,需要了解在科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投影展示:课本p109图10.1“北极地区”和p110图10.2“南极地区”。
读图分析:把学生分成A、B两组,请A组同学观察“南极地区”图,B组同学观察“北极地区”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10.1------北极点;图10.2------南极点)
(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
(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
(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图
10.1------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图10.2------内南外北,顺东逆西)
(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10.1成逆时针方向;图10.2成顺时针方向)
(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图10.1------面向南,0度经线的右侧为东经度,左侧为西经度;图10.2正好相反)
(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
(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及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
最北端,北极圈北纬66.5度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
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圈(南
纬66.5度)以南,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的广大区域] (9)指出北(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均跨越了360个经度,位于东西两半球)
(10)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
(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讨论交流:先组织、指导A、B两组各一学习小组分别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做好记录。
然后A、B两组给推荐一个代表同时上讲台就上述同一个问题分别逐个边指图、边汇报,其他同学分别边补充,教师边点拨,进行全班交流研讨。
小结板书:教师在肯定、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表现后,重点强调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板书:
1.位置范围
(1)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南------中心南极大陆
(2)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中心北冰洋。
承转过渡:从以上对两极地区位置和范围的分析中可知,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其纬度最高,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必然对两极地区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投影展示:有关两极地区冰雪世界的景观图片。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图片,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以什么颜色为永恒的基色?
(白色)
与其他地区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冰雪覆盖)
点拨板书:大家说得很对,白色是两极地区永恒的基色,这里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的景观:雪的世界,冰的海洋,终年银装素裹,并板书: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实例感知:让学生说说学校所在地冬季的最低气温大约为多少度?先有一个“冷”的意识。
建构想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两极地区冰天雪地,气温很低,而且风大,究竟冷到何种程度,冯友多大,让学生进入遐想,在头脑中构造出从未经历过的,但现实又存在的严
指导阅读: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以后,先让全班有声有色的朗读p111阅读材料“南极的大风”,然后指导B组学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A组学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
组织讨论: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导学生得出极地区气候的特点:酷寒、干燥、风库。
比较小结: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113活动2中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的数据,并与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然后再让学生列举出南、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平均风速等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气候状况)的异同,以及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
提出问题: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生命存在吗?你能否说说两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
分组讨论: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课本p112图10.3“南极的暖季”和图10.4“北极景观”景观上的差异。
再让各组一名同学模拟企鹅和北极熊作自我介绍。
然后就两极地区各自的生物资源状况、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生物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各组选派1名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点拨板书:教师对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情况进行评价,适当点拨。
使学生知道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构成了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并板书:
南极的主人---企鹅北极熊的故乡
扩展探讨: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讨论下列一个问题:
(1)南极地区降水很少,为什么会有巨厚的冰层?
(2)假设你在南极地区生活,清晨直接拿斧头砍柴,会出现什么现象?
(3)有人称南极地区为“白色沙漠”,这是为什么?
(4) 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固定在南极地区的旷野,会发生什么变化?
汇总点拨:在各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后,汇总讨论结果。
(1)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很少,但由于气候寒冷,以将雪为主,蒸发极慢,所讲的雪基本上都积存起来,经过漫长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因而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2)斧头会折断。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严寒,这时斧头失去了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很
(3)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5毫米以下,和撒哈拉沙漠不相上下,在内陆极点附近,降水量只有3~5毫米,比最干燥的沙漠还要少,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地表又被冰雪覆盖,因而南极地区不是沙漠胜过沙漠,被称为“白色沙漠”。
(4)不到第二天就会被大风吹的光亮如新。
南极地区,风速比我们所知道的最大风力12级台风大得多。
可以把2000千克的大石头吹得满地乱滚,被称为“世界风库”。
[课堂小结]
冰雪覆盖的大陆
[巩固提高]
1,北极地区象征性的动物是()
A.企鹅B. 北极熊C.海豹
2,南极洲孤立存在于南极地区,与其相距最近的大洲是( )
A.非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亚洲
3, 一支探险队,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地球上的某一点,环顾四周,发现前后左右均为南方,你认为他们站在了( )
A.北极点
B.北极圈
C.南极点
D.南极圈
4, 北极地区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岛屿,其名称是( )
A.乔治王岛
B.冰岛
C.格陵兰岛
D.火地岛
5,北极圈没有穿过的大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6.有”白色沙漠”和”风库”之称的是( )
A. 沙漠地区
B. 高山地区
C. 北极地区
D. 南极地区
7.读南极洲图回答:
(1)南极洲是地球最______部的陆地,四周被大洋环绕,C是__________洋,D是__________洋,A 是__________洲,B是__________洲。
(2)在图中标出东经和西经
(3)南极洲与其他大洲相距遥远,只与__________洲距离较近.
(4)H在南极点的__________方向,E点在F点的__________方向。
[教学思考]
这堂课的难点在于极地方向的判断,很难保证课堂上让每一个人都掌握,这部分知识需要加强个别辅导,或者让学习好的学生在课下给不明白的学生讲解一下。
一般来说,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男生差一点,应该引导学生多在脑子当中想象地球转动的景象,让地图在头脑中活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