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民法之名誉权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名誉权知识点在行测常识判断法律考点中,民法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名誉权作为人格权部分的亮点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名誉权知识点,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名誉权知识点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对其名誉享有的不受他人不法侵害的权利。
考点1:民法典对名誉权和名誉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这里就概念本身而言,是可以进行判断题考察的,将其他权利的定义与名誉权进行词语替换,例如: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
这一说法就属于错误说法,这也是常见考点。
考点2:名誉权的享有主体不仅仅是自然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都是名誉权的享有主体,这里可以进行选择题的考察,法人也能和自然人一样的人格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名称权。
名誉权中的信用权:信用:是对民事主体在经济上的一种客观评价。
《民法典》没有单独规定信用权,但是对于信用提供了名誉权的保护,如因加害行为导致民事主体信用评价降低,则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考点1:结合个人信息权进行区分考察,《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条:民事主体与征信机构等信用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关系,适用本编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
例如个人的财产状况、消费信息、负债信息、个人存款都属于个人信息的,如在处理个人信息的过程中导致了民事主体信用评价降低,则侵犯名誉权,如处理不当但是没有导致信用评价降低,则只构成对于个人信息权的侵犯。
例如:信用征信机构将个人信用记录错误登记或者非法的披露,法院在强制执行过程中错误将被执行人拉入黑名单,限制高消费等行为,就属于在处理个人信息的过程中,使得被侵害人的信用评价降低,属于对名誉权的侵犯。
考点2:案例的形式考察对于名誉权中信用的侵犯。
例如:甲非法使用乙的信用报告,并由此造成乙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甲的行为导致了乙的信用评价降低,构成对乙的名誉权侵犯。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享有的关于自己名誉的保护权利。
名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品德、才能、声望、信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名誉权是人格尊严的体现,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权利。
我国《民法典》对名誉权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保护公民的名誉不受侵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名誉权的法律规定1. 名誉权的定义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的关于自己的名誉,不受他人侮辱、诽谤的权利。
2. 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公民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2)法人的名称、标志、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3)公民、法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权利。
3. 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侮辱:以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损害他人名誉;(2)诽谤: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诽谤,损害他人名誉;(3)侵犯他人隐私:未经他人同意,公开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4)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捏造他人犯罪事实、违法行为等,损害他人名誉。
4. 名誉权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①停止侵害;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③赔偿损失;④赔礼道歉。
(2)刑事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行政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由有关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三、名誉权的保护措施1. 公民自我保护(1)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名誉权的法律规定;(2)遇到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不参与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2. 社会舆论监督(1)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避免传播不实信息,损害他人名誉;(2)社会各界要关注名誉权保护,对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3. 法律援助(1)为受侵害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维护名誉权;(2)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援助质量。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是公民、法人的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名誉所享有的保护权利。
名誉权侵权是指他人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
我国《民法典》对名誉权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保护公民、法人的名誉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文将从名誉权侵权的法律规定、侵权行为的认定、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名誉权侵权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名誉权案件,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证据,确定被告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三、名誉权侵权行为的认定1.侮辱行为侮辱是指以言语、文字、图像等形式,对他人的名誉进行贬低,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
侮辱行为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2.诽谤行为诽谤是指故意捏造事实,散布谣言,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
诽谤行为可以是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
3.其他侵权行为除侮辱、诽谤行为外,以下行为也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1)侵犯他人隐私权,泄露他人隐私,使他人名誉受损;(2)捏造事实,散布他人虚假信息,使他人名誉受损;(3)恶意中伤他人,捏造他人违法犯罪事实,使他人名誉受损。
四、名誉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行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采取适当方式,消除侵权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
(3)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2.行政责任侵权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刑事责任侵权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23年事业单位笔试《公共基础知识》高频错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快递员送货上门时,未将停放在路边的快递三轮车熄火,两岁幼童爬上三轮车玩耍,车辆突然启动,先后撞上四辆在路边正常停放的私家车,四家车车主诉至法院要求相关责任人赔偿损失。
应当对私家车车主的损害承担主要赔偿责任的是()。
A.快递员B.快递公司C.保险公司D.幼童父母2.甲拖欠乙房屋租金,乙诉至法院,经法院调节,甲乙双方达成协议,甲同意支付6000元租金。
随后甲特意去银行兑换6000元的硬币到调解现场还钱。
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无权拒收B.甲的行为导致调解协议失效C.甲的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D.甲的行为适当3.公民获得的“劳动模范”“时代楷模”“杰出青年”等称号属于()。
A.名称权B.隐私权C.荣誉权D.名誉权4.在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江河的一边雨滴如注,而对岸却滴雨未落。
形成这种“夏雨不过江”现象的原因是()。
A.大气中的水分较少、分布不均B.江河表面对流较弱影响了积雨云的流动C.江河上空气温高、气压低D.缺乏足够的上升气流5.廉洁自律是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其具体要求不包括()。
A.不得恶意收取钱财B.不得收取不应得到为收入C.从事不相容的职务D.任职回避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算盘是根据二进制制成的中国计算器B.《梦溪笔谈》中已出现“石油”的名称沿用至今C.东晋的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D.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用于外科手术麻醉的麻沸散7.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描述:“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其中的“连中三元”是指依次获得哪三次科举考试的第一名?()A.院试——乡试——会试B.院试——会试——殿试C.乡试——会试——殿试D.会试——乡试——殿试8.宋代是我国游记文学的兴盛期,宋代游记注重哲理的深化和精神的升华,具有主理尚意长于议论,融情于山,寓理于水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38号金码大厦B 座9层、11层、17层
全国统一报名电话:4006-300-999 网址:/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易考知识点精粹(七) 推荐阅读: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十九、数罪并罚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二十、监护人
可以归纳为三类:①近亲属;②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③有关单位、组织和民政部门。
二十一、人身权
与民事主体的人身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包括:(1)生命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
(2)姓名权和名称权。
(3)肖像权。
(4)名誉权。
(5)荣誉权。
(6)监护权。
二十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采用欺骗性标志从事交易行为、强制交易行为、滥用行政权力强制交易行为、商业贿赂行为、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压价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诋毁商业信誉的行为、串通勾结投标行为。
相关推荐: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易考知识点精粹四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易考知识点精粹五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易考知识点精粹六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易考知识点精粹八。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民法常识练习题(二十二)【导语】海南事业单位招聘/hainan/?wt.mc_id=bk10634.
1.自然人的下述哪些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
A.姓名权
B.肖像权
C.名誉权
D.荣誉权
答案:ABCD
2.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赔偿的范围包括( )。
A.损害公民人身自由权的赔偿
B.损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
C.损害公民名誉权的赔偿
D.损害财产权的赔偿
答案:ABD
3.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下列人身权利中,属于公民身份权的是( )。
A.肖像权
B.名誉权
C.荣誉权
D.姓名权
答案:C
4.关于人格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格权专属于权利人,不可转让
B.法人不享有名誉权,只有自然人才享有名誉权
C.姓名权的内容包括姓名决定权、姓名使用权和姓名变更权
D.在我国,隐私权通过《民法通则》有关名誉权的规定进行保护答案:ACD
5.我国承认并以法律形式加以保护的主要知识产权不包括( )。
A.著作权
B.名誉权
C.商标权
D.商业秘密
答案:B。
新民法总则名誉权规定的内容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 101 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日常生活中,对于名誉权这个词汇大家并不陌生。
大到领导,政府,明星,小到我们平民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誉权。
其他人是不能进行诽谤和造谣的。
关于这一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是有规定的。
接下来,365小编将为大家整理新民法总则名誉权规定的内容是什么的相关资料。
新民法总则名誉权规定的内容是什么?名誉权的定义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人格权的一种。
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
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
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 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名誉侵权的形式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隐私等。
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第1篇一、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个人或组织享有的,其人格尊严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保护地位。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二、名誉权的法律特征1.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
人格权是指个人或组织享有的,与其人身、人格利益密切相关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保护地位。
2. 名誉权具有专属性。
名誉权属于个人或组织,他人不得侵犯。
名誉权的专属性体现在,只有名誉权主体才能享有和维护自己的名誉权。
3. 名誉权具有相对性。
名誉权是相对他人的行为而存在的,他人的侵权行为会导致名誉权的损害。
4. 名誉权具有时效性。
名誉权的保护期限为一定期间,超过保护期限,名誉权不再受到法律保护。
三、名誉权的法律保护1. 法律依据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此外,《侵权责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也对名誉权进行了规定。
2. 名誉权的保护方式(1)民事保护:当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权。
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行政保护:对于轻微的名誉权侵害,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3)刑事保护:对于严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受害人可以向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由检察机关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
四、名誉权侵权行为的认定1. 侮辱行为:侮辱是指以言语、文字、图画等形式对他人进行贬低、诽谤、羞辱等行为,使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2. 诽谤行为:诽谤是指捏造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诬陷、诽谤,使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3. 诬告陷害行为:诬告陷害是指捏造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诬告陷害,使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4. 其他侵权行为:除上述行为外,其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如公开侮辱、诽谤他人等,也属于名誉权侵权行为。
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小编希望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 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在法律中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 是人格的重要内容, 并受法律的保护。
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 从而有效维护自己利益。
请继续往下阅读。
1、侵权形式(一)侮辱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 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 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端规定, 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 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 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造成一定影响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 给法人造成损害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诽谤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 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
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 也可以是过失, 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 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 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 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 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 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 新闻单位擅自发表, 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 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 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2、名誉权法律条款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严格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名誉权名词解释名誉权,即公民、法人享有的保持并维护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的权利。
名誉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公民、法人及其社会团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二是对自己名誉进行积极合理的利用,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名誉是人们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它不是个人主观感受的外在表现,也不像荣誉称号等带有精神上的色彩,因此,它不具备人格权的属性,它也不是专属于特定的人或组织,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名誉,名誉权是一种没有财产内容的绝对权利,行使名誉权不需要向对方支付任何代价。
但是名誉权是与人身密切相关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否则,就要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这条法律规定将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确定为一般的民事责任,即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在名誉权纠纷案件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因违法行为情节较轻,不构成名誉权侵权或因故意或者过失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却承担了较重的民事责任,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但是该条款并未明确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
在实践中,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应结合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酌定。
一般来说,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越大,其承担的责任越重,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也应越高。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侵害名誉权的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心灵创伤是无法弥补的。
例如,以污蔑、毁损、丑化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均应受到法律制裁。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民法之名誉权名誉权主要包括公民名誉权和法人名誉权两种。
公民的名誉权通常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任何新闻报道、书刊进行真人真事的报道都不得与事实不符,影响公民原有的社会评价;
2.公民的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向社会公开或传播;
3.任何人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的方法,损害他人名誉;
4.任何人不得捏造事实,陷害他人,损害其名誉。
法人的名誉权虽其本身无直接经济内容,但往往对法人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
机关事业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其社会威信就可能降低,工作计划就可能受阻;企业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就可能使其生产、经营、销售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
1.依据行政法的(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但应当避免采用有损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A.行政公开原则
B.行政公正原则
C.合法行政原则
D.合理行政原则
2.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即纳税人、缴税对象、税目、税率、计价办法和期限等,都是税收法令预先规定了的,这体现了税收的( )。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双向性
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当前我国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积极的就业政策。
( )
A.正确
B.错误
4.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港的( )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165人遇难的严重后果。
A.中海
B.中科
C.瑞海
D.凌科
5.十二生肖中与12地支中的巳相对应的是( )
A.龙
B.羊
C.猴
D.蛇
6.咸鸭蛋是中国特色菜肴,在中国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市场上也备受青睐。
咸鸭蛋蛋黄里出现的油是( )。
A.卤水
B.盐水
C.脂肪
D.无机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
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这属于合理行政原则的体现。
故,本题答案为D。
2.【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点。
题干中内容体现了固定性的特点。
故本题答案选C。
3.【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积极的就业政策。
故本题说法正确。
4.【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
故本题答案为C。
5.【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故本题答案为D。
6.【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咸鸭蛋蛋黄里的“油”是蛋中原来就有的。
鸭蛋中脂肪约含有16%,主要是在蛋黄里,蛋黄中的脂肪含量高达30%,也就是说,蛋黄的三分之一是由脂肪组成。
在鲜鸭蛋的蛋黄中,蛋白质与脂肪能均匀地混合成乳状液,脂肪分散成很小的油滴,并且每个小油滴外面由蛋白质和水膜包裹着,这样就看不到油,也尝不出来了。
一旦经过腌制,蛋白质发生盐析现象,缓慢地变性凝固,脂肪就从中释放出来,由小油滴聚集为油液,再经煮熟后,就能看到蛋黄出油了。
本文来源:海南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