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可靠性试验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788.50 KB
- 文档页数:14
第六章广域网6-01 试从多方面比较虚电路和数据报这两种服务的优缺点答:答:(1)在传输方式上,虚电路服务在源、目的主机通信之前,应先建立一条虚电路,然后才能进行通信,通信结束应将虚电路拆除。
而数据报服务,网络层从运输层接收报文,将其装上报头(源、目的地址等信息)后,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单位传送,不需建立和释放连接,目标结点收到数据后也不需发送确认,因而是一种开销较小的通信方式。
但发方不能确切地知道对方是否准备好接收,是否正在忙碌,因而数据报服务的可靠性不是很高。
(2)关于全网地址:虚电路服务仅在源主机发出呼叫分组中需要填上源和目的主机的全网地址,在数据传输阶段,都只需填上虚电路号。
而数据报服务,由于每个数据报都单独传送,因此,在每个数据报中都必须具有源和目的主机的全网地址,以便网络结点根据所带地址向目的主机转发,这对频繁的人—机交互通信每次都附上源、目的主机的全网地址不仅累赘,也降低了信道利用率。
(3)关于路由选择:虚电路服务沿途各结点只在呼叫请求分组在网中传输时,进行路径选择,以后便不需要了。
可是在数据报服务时,每个数据每经过一个网络结点都要进行一次路由选择。
当有一个很长的报文需要传输时,必须先把它分成若干个具有定长的分组,若采用数据报服务,势必增加网络开销。
(4)关于分组顺序:对虚电路服务,由于从源主机发出的所有分组都是通过事先建立好的一条虚电路进行传输,所以能保证分组按发送顺序到达目的主机。
但是,当把一份长报文分成若干个短的数据报时,由于它们被独立传送,可能各自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主机,因而数据报服务不能保证这些数据报按序列到达目的主机。
(5)可靠性与适应性:虚电路服务在通信之前双方已进行过连接,而且每发完一定数量的分组后,对方也都给予确认,故虚电路服务比数据报服务的可靠性高。
但是,当传输途中的某个结点或链路发生故障时,数据报服务可以绕开这些故障地区,而另选其他路径,把数据传至目的地,而虚电路服务则必须重新建立虚电路才能进行通信。
可靠性统计试验方案:原创:cliffcrag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截尾序贯试验:在试验期间,对受试设备进行连续地或短间隔地监测并将累积的相否接收,拒收或继续试验的判据进行比较.定时或定数试验:在试验期间,对受试设备进行连续地或短间隔地监测,累积的相关相关试验时间(接收)或发生了预定的相关失效数(拒收)由于较多使用定时截尾试验方案.本文只对该方案作详细的介绍:若产品规定或合同要求进行可靠性鉴定试验,或事先知道准确的试验时间和费用,并的真值作出估计时,必须选用定时截尾试验方案.通常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等鉴定试验可靠性数据分析:1)图估计法:包括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指数分布2)统计分析:包括故障数据的处理,可靠度函数(残存曲线),截尾数据,置信限和置信区间链接:正态分布的图估法指数分布的置信限分析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8.4.7 Instructions on the Use of Reli1.计数验证试验(1) Attributes Demonstration Te小批量方案大批量方案大批量方案(泊松近拟法)计数抽样(利用MIL-STD-105D)序贯二项试验方案2.计量验证试验(2) Variables Demonstration TesA.定量截尾试验方案(a) Time Truncated Test Plans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B.定数截尾试验(b) Failure Truncated Tests指数分布正态分布(σ已知)正态分布(σ未知)威布尔分布C.序贯试验(c) Sequential Tests指数分布正态分布D.干涉验证试验(d) Interference DemonstrationE.贝叶斯序贯试验(e) Bayes Sequential Testsmil-hdbk-338b page 608---664MIL-HDBK-781DGJB899GB5080好好学习社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地或短间隔地监测并将累积的相关试验时间和相关失效数与确定是续地或短间隔地监测,累积的相关试验时间直到或超过预定的详细的介绍:先知道准确的试验时间和费用,并要求以规定的置信度对MTBF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等鉴定试验时应选用此方案线),截尾数据,置信限和置信区间,参数分布和假设检验.338B PAGE 608Use of Reliability Demonstration Test PlansAttributes Demonstration Tests(a) Plans for Small Lots(b) Plans for Large Lots(c) Plans for Large Lots (Poisson Approximation Method)(d) Attributes Sampling Using ANSI/ASQC Z1.4-1993(e) Sequential Binomial Test PlansVariables Demonstration TestsTime Truncated Test Plans(1)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2) Normal Distribution(3) Weibull DistributionFailure Truncated Tests(1)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2) Normal Distribution (Known)(3) Normal Distribution (Unknown)(4) Weibull Distribution Sequential Tests(1)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2) Normal Distribution Interference Demonstration TestsBayes Sequential Tests。
第一章引论·1-1电力系统的组成要素1. 电力系统由电厂、电网、用户三部分组成。
√.2. 电力系统由发、变、输、配、用五部分组成。
√.3. 变电,包括升压变电、降压变电。
√.4. 电网的作用是将电能从发电厂从输送、并分配到电能用户。
√.5. 电网由电力线路、变配所组成。
√.6. 电力线路按其架设方法可分为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
√.7. 变配所是配电所的别称。
x.8. 配电所是改变电压的地方。
x.9. 变电所是分配电能的地方。
x.10. 电能最大的用户是同步电动机。
x.第一章引论·1-2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1. 发电机的额定电压比线路的额定电压高出(C )A.1% B.3% C.5% D.10%2. 变压器副边接负载时额定电压比负载的高出 CA.1% B.3% C.5% D.10%3. 变压器副边接线路时额定电压比线路的高出DA.1% B.3% C.5% D.10%4. 电能的质量指标有:ABA.电压B.频率C.电流5. 电网额定电压是指线路的额定电压。
√.6. 负载的额定电压与线路的额定电压不同。
x.7. 变压器原边接线路时额定电压与线路额定电压不同。
x.8. 变压器原边接发电机时额定电压与发电机的不同。
x.9. 线路的额定电压是指线路首端、末端的平均电压。
√.10. 同一电压线路一般允许的电压偏差是±10%。
x.第一章引论·1-3电力系统的中运方式1. 电力系统的中运方式分为中点接地、中点不接地两大类。
√.2. 中点接地系统的可靠性较好。
x.3. 中点不接地系统的经济性较差。
√.4.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包括中点不接地、中点经阻抗接地两种。
√.5. 小电流接地方式包括中点不接地一种。
x.6. 大电流接地方式包括中点接地一种。
√.7. 中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两个完好相的首端电位都升高到线电压水平。
√.8.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系统在单相接地时,其他两相√地电压不会升高到线电压。
DOI: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9.17.039简述GJB367A—2001军用通信设备通用规范中“六性”要求邓 溥(海装驻咸阳地区军事代表室 陕西 宝鸡 721000)摘要:本文介绍了GJB367A--2001军用设备通用规范的产生背景、结构和适用范围,着重阐述了第3章要求中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新等内容,对新品研制和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中图分类号:E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9)17-0044-01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background,structureandscopeofapplicationofGJB367A--2001militaryequipmentgeneralspecification,andemphaticallyexpoundsthereliability,maintainability,security,testability,safety,environmentaladaptabilityandothercontentsinchapter3requirements,whichareofspecialsignificancetothedevelopmentandproductionofnewproducts.Keywords:reliability;Maintainability;Affordable;Security;Environmentaladaptability 当前,随着装备建设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户对于装备设计、生产、售后服务等全寿命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工业部门的标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形势下如何使军用标准更加全面、合理和规范地反映军队使用部门的需求,以及验证这些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从而能够在竞争择优中胜出成为了各工业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