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避碰规则_中_地效船_条款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91.22 KB
- 文档页数:2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全称国际海上避碰规则(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ng Collisions at Sea),简称COLREGs,是国际海上交通安全的基础,旨在规范船舶在海上的行驶和交叉遇到时如何避免碰撞。
下面将详细介绍国际海上避碰规则。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于1972年由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并于1977年正式生效。
这些规则适用于所有航行于公海及与其他国家船舶相交的船只。
其目的是确保船舶能够避免碰撞,并为船舶及其船员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导。
1.规则第一条强调航行的安全原则,包括保持以安全的速度航行、保持警觉、合理使用雷达和通讯设备等。
2.规则第二条规定了在可见性受限时需要采取的措施,如使用船舶灯光和声音信号、保持安全距离等。
3.规则第五条规定了船舶遇到交叉航线时的行动,明确了船舶右手航行原则,即在有交叉船只时,船舶应该尽量向右转避碰。
4.规则第六条规定了在船舶处于狭窄水道或港口时的行动,包括给予信号通知、保持安全速度、避免横越导航航道等。
5.规则第七条规定了船舶在遇到弯道或转角时的行动,强调了船舶在进入视线之前必须避开的行动。
6.规则第十条规定了船舶在能见度受限时的行动,包括使用声音信号和雷达,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设备等。
7.规则第十五条规定了船舶在风力较大时的行动,包括保持合适的航向和速度、避免船舶失控等。
8.规则第十六条规定了船舶在遇到不确定情况时的行动,包括保持警觉、采取适当措施确保船舶安全等。
9.规则第十八条规定了船舶在遇到低能见度时的行动,包括使用声音信号、慢速航行、防止冲撞等。
10.规则第二十一条规定了船舶行驶时需要遵守的规则,如船只必须保持正常航行、让行信号的关注等。
以上只是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中的一些重要规定,还有其他规定包括报告船舶碰撞事故、避免驾驶过程中干扰导航等。
这些规则都为船舶提供了明确且具体的指引,帮助船舶避免碰撞,确保海上交通的安全。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ng Collisions at Sea. 1972PART A ──GENERALRule 1Application(a) These Rules shall to all vessels upon the high seas and in all waters connected therewith navigable by sea going vessels.(b) Nothing in these Rules shall interfere with the operation of special rules made by anappropriate authority for roadsteads, harbours, rivers, lakes or inland waterways connected with the high seas and navigable by sea- going vessels. Such special rules shall conform as closely as possible to these Rules.(c) Nothing in these Rules shall interfere with the operation of any special rules made bythe Government of any State with respect to additional station or signal lights, shapes or whistle signals for ships of war and vessels proceeding under convoy, or with respect to additional station or shapes for fishing vessels engaged in fishing as a fleet. These additional station or signal lights, shapes or whistle signals shall, so far as possible, be such that they cannot be mistaken for any light, shape or signal authorized elsewhere under these Rules.(d) Traffic separation schemes may be adopted by the Organization for the purpose ofthese Rules.(e) Whenever the Government concerned shall have determined that a vessel of specialconstruction or purpose cannot comply full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any of these Rules with respect to the number, position, range or arc of visibility of lights orshapes, as well as to the dis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und-signaling appliances, such vessel shall comply with such other provisions in regard to the number, position, range or arc of visibility of lights or shapes, as well as to the dis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und- signaling appliances, as her Government shall have determined to be the closest possible compliance with these Rules in respect of that vessel.第一条适用范围1.本规则适用于公海和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一切水域中的一切船舶.2.本规则不妨碍有关主管机关为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任何港外锚地、港口、江河、湖泊或内陆水道所制订的特殊规定的实施。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是海洋事务的重要法律文件,对船舶在海上避碰行动进行了规范,旨在确保船舶安全航行,减少事故发生。
本文将从公约的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和规定、对船舶安全航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的主要内容和规定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定义了一些用语和缩写词,确保统一的术语使用;第二部分规定了船舶在海上遇到其他船舶时的纪律和义务,包括航行中的通信、定位和报告等;第三部分明确了船舶之间的避碰规则,包括正常情况下的避碰方法、特殊情况下的避碰方法和对特定船舶类型的避碰方法;第四部分规定了避碰信号的使用方法;第五部分对航行中的错误行为和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罚规定;第六部分包括了附则和附件,对公约的解释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的实施对船舶安全航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公约明确了船舶之间的避碰规则,使船舶能够更好地预判对方的行动,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其次,在出现特殊情况时,公约规定了特定船舶类型的避碰方法,使船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安全航行。
此外,公约还规定了避碰信号的使用方法,为船舶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准确的标准,提高了船舶之间的相互识别和理解能力。
最后,公约对航行中的错误行为和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罚规定,为违规行为制定了相应制裁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公约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在船舶安全航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公约的实施为船舶提供了一套统一的避碰规则和行动准则,为海洋事务的性质和特点提供了合理而明确的规定,有效地减少了海上碰撞事故的发生,提高了船舶安全航行的质量和水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约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对船舶避碰规则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全球船舶安全航行的水平。
青岛海运职业学校教案第三节船舶海上避碰常识《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是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预防和减少船舶碰撞,规定除在港口、河流实施地方性的规则外,在公海和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一切水域中的一切船舶都共同遵守的海上避碰规则。
一、号灯从日没到日出或能见度不良时或认为必要的情况下,海船应显示规则规定的号灯。
1、种类、灯质、频率、范围(1)“桅灯”是指安置在船的首尾中心线上方的白灯,在225度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灯光,其装置要使灯光从船的正前方到每一舷正横后22.5度内显示。
(2)“舷灯”是指右舷的绿灯和左舷的红灯,各在112.5度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灯光,其装置要使灯光从船的正前方到各自一舷的正横后22.5度内分别显示。
长度小于20米的船舶,其舷灯可以合并成一盏,装设于船的首尾中心线上。
(3)“尾灯”是指安置在尽可能接近船尾白灯,在135度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灯光,其装置要使灯光从船的正后方到每一舷67.5度内显示。
(4)“拖带灯”灯质为黄色;不间断灯光。
范围:其位置尽可能接近船尾,在135度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灯光,其装置要使灯光从船的正后方到每一舷67.5度内显示。
需要时,它设置于尾灯的垂直上方。
(5)环照灯”灯质为白、红、绿、黄等,根据用途而定;不间断灯光。
范围:是指在360度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灯光的号灯。
(6)“闪光灯”是指每隔一定时间以每分钟120次或120次以上的频率闪光的号灯。
2、号灯的能见距离本规则条款规定的号灯,在以下最小距离上能被看到:(1)长度为50米或50米以上的船舶:桅灯:6海里;舷灯:3海里;尾灯:3海里;拖带灯“3海里;白、红、绿或黄色环照灯,3海里。
(2)长度为12米或12米以上但小于50米的船舶:桅灯:5海里;舷灯:2海里;尾灯:2海里;拖带灯:2海里;白、红、绿或黄色环照灯,2海里。
(3)长度小于12米的船舶:桅灯:2海里;舷灯:1海里;尾灯:2海里;拖带灯:2海里;白、红、绿或黄色环照灯,2海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告第15号关于《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2001年修正案生效的通知国际海事组织于2001年11月29日以第A.910(22)号大会决议通过了一项对《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修正案,根据该大会决议和《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第VI条第4款的规定,该修正案将通过默认接受程序于2003年11月29日生效。
我国是《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的当事国,在上述修正案通过以后,没有对其内容提出过异议。
因此,该修正案将对我国具有约束力。
现将该修正案公告,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3年9月28日 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经2001修正案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适用范围1.本规则条款适用于在公海和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一切水域中的一切船舶。
2.本规则条款不妨碍有关主管机关为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任何港外锚地、港口、江河、湖泊或内陆水道所制订的特殊规定的实施。
这种特殊规定,应尽可能符合本规则条款。
3.本规则条款不妨碍各国政府为军舰及护航下的船舶所制定的关于额外的队形灯、信号灯、号型或号笛,或者为结队从事捕鱼的渔船所制定的关于额外的队形灯、信号灯、号型的任何特殊规定的实施。
这些额外的队形灯、信号灯、号型或笛号,应尽可能不致被误认为本规则其他条文所规定的任何号灯、号型或信号。
4.为实施本规则,本组织可以采纳分道通航制。
5.凡经有关政府确定,某种特殊结构或用途的船舶,如不能完全遵守本规则任何一条关于号灯或号型的数量、位置、能见距离或弧度以及声号设备的配置和特性的规定时,则应遵守其政府在号灯或号型的数量、位置、能见距离或弧度以及声号设备的配置和特性方面为之另行确定的尽可能符合本规则条款要求的规定。
第二条责任1.本规则条款并不免除任何船舶或其所有人、船长或船员由于遵守本规则条款的任何疏忽,或者按海员通常做法或当时特殊情况所要求的任何戒备上的疏忽而产生的各种后果的责任。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是为了确保船舶在海上航行时的安全和顺畅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规定便是1972年颁布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1972年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内容和重要性。
1. 制定背景1972年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是由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并颁布的。
国际海事组织是一个致力于维护国际海上安全和防止海洋污染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海域。
2. 规则内容1972年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避碰原则:规定了在海上遇到其他船舶时应该如何行驶和通行的基本原则。
- 航行规则:详细说明了不同情况下船舶应该如何遵守航行规则,如遇到对面航行的船舶、遇到交叉航行的船舶等。
- 标志和信号:规定了船舶在海上应当使用的标志和信号,以便在遇到其他船舶时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
- 风险规避:强调了船舶在海上航行时应当始终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发生的风险来做出决策和行动。
3. 重要性1972年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对于海上航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避碰规则明确了船舶在不同情况下应当采取的行动,有利于减少船舶之间的碰撞事故,保障了船员和船舶的安全。
避碰规则提供了统一的标志和信号,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船舶在海上进行协调和通行。
避碰规则强调了风险规避的重要性,使船舶在遭遇不同情况时能够始终保持警惕和注意,避免可能的事故发生。
4. 实际应用1972年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遵守。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都应当遵守这些规则,并且船员也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并严格执行这些规定。
国际海事组织还定期对避碰规则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海上环境和技术条件。
5. 结语1972年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是国际海事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法规和标准,对于维护海上航行安全和顺畅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和船员都应当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以确保海上航行的安全和有序进行。
一、引言
二、内容
1、法律框架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规定了船舶驾驶者所需遵守的一系列法律,旨在确保船舶在航行过程中所遵守的一致准则。
根据该规则,船舶应遵守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规定,并依照该公约的约定维护航行的安
全和秩序。
2、船舶警示
根据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船舶应采取合理的措施以及驾驶员
应有效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环境以及船只的状况,如果船舶能够及时发出警
示信号,有利于按照国际条约,船舶减小造成事故的可能性。
3、国际货物海运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规定,在国际货物海运中,船舶应该及时
报告所有紧急情况及危害其他船舶的信息,并及时给予另一艘船舶安全警告,防止发生撞船事故。
船舶在海上作业期间,还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及时发出和接收有关海域及船只信息,作出积极的措施,以确保海上安全。
4、避让非电子通信的船舶。
IMO 第22届大会通过的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修正案国际海事组织(IMO)TXH22届大会以A.910(22)号决议通过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修正案新增了地效翼船的定义及有关要求,修改了长度为12米上小于20米船舶的号笛和号鈡的配备要求,附录三、声号器具的技术细节以高速船桅灯高度的要求。
该修正案将于2003年11月29日生效。
对适用的船舶(如:地效翼船等),在本通函生效后:1、新船应在交船出厂前,确认满足本修正案的要求;2、现有船应在第一次设备安全的定期检验但不迟于2003年11月29日前确认满足本修正案的要求。
附件: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修正案1972 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修正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适用范围1、本规则条款适用于公海和连接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一切水域中的一切船舶。
2、本规则条款不妨碍有关主管机关为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任何港外锚地、港口、江河、湖泊或内陆水道所制订的特殊规定的实施。
这种特殊规定,应尽可能符合本规则条款。
3、本规则条款不妨碍各国政府为军舰及护航下的船舶所制定的关于额外的队形灯、信号灯、号型或笛号、或者为结队从事捕鱼的渔船所制定的关于额外的队形灯、信号灯、号型或任何特殊规定的实施。
这些额外的队形灯、信号灯、号型或笛号,应尽可能不致被误认为本规则其他条文所规定的任何号灯、号型或型号。
4、为实施本规则,本组织可以采纳分道通航制。
5、凡经有关政府确定,某种特殊构造或用途的船舶,如不能完全遵守本规则任何一条关于号灯或号型的数量、位置、能见距离或弧度以及声号设备的配置和特性的规定时,则应遵守其政府在号灯或号型的数量、位置、能见距离或弧度以及声号设备的配置和特性方面为之另行确定的尽可能符合本规则条款要求的规定。
第二条责任1、本规则条款并不免除任何船舶或其所有人、船长或船员由于遵守本规则条款的任何疏忽,或者按海员通常做法或当时特殊情况所要求的任何戒备上的疏忽而产生的各种后果的责任。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
一、定义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S)》是一部国际上通用的海上避碰法规。
它是由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在1972年的大不列颠等海洋公
约(UNCLOS)中提出的,是全球船舶管理和减少沉船的有效手段,是实施
海上安全技术和识别制定的一项重要国际法律法规。
二、主要内容
(1)责任:《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要求船舶在行驶时施行安全操作,要遵守海洋法律,负责避免与他船发生碰撞,在其他船只受到危险时,应
采取有效措施,以帮助解除危险或减少损失。
(2)行为:《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要求每艘船只都应遵守以下行为:
1.进行安全操作:船只在行驶时,要及时报告其所处的海域,按照规
定办理航道变更手续,避免海上多船拥挤。
2.避免碰撞:船只在出现碰撞危险时,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少或
避免两艘船发生碰撞,以免造成人员伤亡或损坏。
3.遵守船只优先权:当任何两艘船只都可能发生碰撞时,应根据规则
中关于优先权的规定,决定应做出哪一艘船只的调整来避免碰撞。
4.保护无人船:为了保护无人船,船只应尽量避免与它们相撞,或者
采取有效措施,提醒它们行驶的方向和速度。
船舶避碰算法
船舶避碰算法是为了确保船舶在海上遇到其他船舶时能够避免碰撞而设计的一套规则和程序。
船舶避碰算法基于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s),这是一套全球通用的航行规则,规定了船舶在海上的安全行驶方式。
以下是船舶避碰算法的一般步骤:
1. 确定船舶间的相对位置和速度:通过使用船舶上的雷达、自动识别系统(AIS)等设备,获取周围船舶的位置、速度和航向信息。
2. 识别潜在冲突:根据船舶间的相对位置和速度信息,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碰撞风险。
通常,如果两艘船舶的航向会导致它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过于接近,就会被认为存在冲突。
3. 应用COLREGs规则:根据《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使用适当的规则和预防措施来避免碰撞。
这些规则包括确定船舶的航行优先权、规定应采取的特定行动等。
4. 通信和协商:如果两艘船舶面临潜在的碰撞风险,船舶间应进行通信,并达成共识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通常,VHF无线电是常用的通信手段。
5. 采取适当行动:根据COLREGs规定和与其他船舶的协商,采取必要的航行行动来避免碰撞。
这可能包括改变航向、调整航速、停船或通过相应的规避动作确保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船舶避碰算法是基于COLREGs规则的指导和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船舶的船长和船员有责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并确保船舶的安全。
此外,一些现代船舶也配备了先进的自主导航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和算法实现自主避碰,但这些系统的细节超出了本回答的范围。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中文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是指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一套标准,用于规范船舶在海上交通中的避碰行为。
COLREG的正式名称是《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和信号规则》,最早于1972年发布,它的目的是确保船舶在海上航行时能够安全地避免碰撞。
COLREG规则一共包含38条,并根据海上交通的不同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规则:第一条规定了COLREG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明确规定了该规则适用于海上航行和河流航行。
第二条规定了基本定义。
其中包括船首、船尾、船舯、航行灯、停船、矿物堆放区、适用航栏、航道、水域及其边界等详细定义,为后续规则提供了准确的定义。
根据COLREG的规定,船舶应当保持安全速度和安全距离,以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避免碰撞。
COLREG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行为规范。
第六条规定了船舶的安全速度,该规则规定船舶应当在能够充分控制船舶的情况下,避免以过高速度航行。
第七条规定了船舶在浓雾等不良气象条件下的行驶规定。
该规则规定了船舶应当在能够保持安全的能见度范围内航行,并且根据情况启用航行器材。
第十三条规定了船舶在海上遇到航道交叉的行驶规则。
该规则规定了船舶应当保持右侧通行,并确保交叉船舶能够安全通过。
第十四条规定了船舶在海上遇到碰撞风险的情况下的行驶规定。
该规则规定了船舶应当采取一切必要行动,确保能够有效避免碰撞。
此外,COLREG还规定了船舶在能见度较差的情况下应当使用的灯光信号,以便确保船舶之间能够相互辨认。
COLREG还规定了海上遇险船舶与救援船舶之间的行驶规定,以确保海上遇险船舶能够及时得到救援。
COLREG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船舶在海上航行时能够避免碰撞,保障船舶和人员的安全。
因此,对于每一位船员来说,掌握并严格遵守COLREG 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掌握了规则,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才能够确保海上交通的安全与顺畅。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中英)[借鉴]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S)是由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和颁布的一套规则,此规则是为了确保所有船只在公海上安全航行的基础。
根据该规则的要求,所有船只必须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避免碰撞。
下面是COLREGS的主要规定:
第一章:一般规定
此章节规定规则的适用范围、定义、基本原则和责任等内容。
第二章:船只在海上遇到的一般情况
此章节规定在海上遇到的一般情况下船只应该如何采取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遇到危险信号、正在作业的船只、渔船和小船、年轻和不稳定船只等。
第三章: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和状况采取的行动规则
此章节规定在不同的情况下船只应该采取的行动规则,主要包括:遇到其他船舶、有多艘船舶交会的情况、船只遇到雷暴等。
第四章:信号规则
此章节规定船只在不同情况下应该发出的信号,如遇到突发情况时紧急呼叫、发出航行通告等。
此章节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遵循的控制信号规则,如遇到特别危险的情况时发出控制信号来指示其他船只行动。
第六章:曳航和推船的规则
此章节规定在曳航和推船时双方应该遵循的规则,如避免与其他船只相撞等。
第七章:船只灯光规则
此章节规定船只在夜间应该点亮的灯光种类、位置和颜色等,以便其他船只能及时认出这艘船只的状态。
第八章:雾中航行规则
此章节规定在雾中航行时船只应该采取的行动规则,如降低航速、听取雷达信号等。
海上避碰规则详解2010-11-25 17:59:05| 分类:专业|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适用范围1 本规则各条适用于在公海和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一切水域中的一切船舶2 本规则各条不妨碍有关主管机关为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任何港外锚地港口江河湖泊或内陆水道所制订的特殊规定的实施(分道通航制需由国际海事组织采纳后实行)3 本规则各条不妨障各国政府为军舰及护航下的船舶所制订的关于额外的队形灯信号灯号型或笛号或者为结队从事捕鱼的渔船所制定的关于额外的队形灯信号灯或号型的任何特殊规定的实施4 为实施本规则本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可以采纳分道通航制5 凡经有关政府确定某种特殊构造或用途的船舶如须完全遵守本规则就不能不影响其特殊功能时则应遵守其政府在号灯或号型的数量位置能见距离或弧度以及声号设备的配置和特性方面规定第二条责任1 船长或船员由于对遵守本规则各条的任何疏忽或者对海员通常做法或当时特殊情况可能要求的任何戒备上的疏忽而产生的各种后果的负责2.在解释和遵行本规则各条规定时应适当考虑到为避免紧迫危险(紧迫危险是指当两船接近到单凭一船的行动已不能避免碰撞的局面)而须背离本规则各条规定的一切航行和碰撞的危险以及任何特殊情况其中包括当事船舶条件限制在内(就比方说操作受限和失控)碰撞危险是指如果继续航行将会发生碰撞的局面紧迫局面是指两船接近到单凭一船的行动已经不能保证在安全距离上驶过的局面紧迫危险是指两船接近到单凭一船的行动已不能避免碰撞的局面第三条一般定义1 船舶指用作或者能够用作水上运输工具的各类水上船筏包括非排水船舶和水上飞机2 机动船指用机器推进的任何船舶3 帆船指任何驶帆的船舶包括装有推进机器而不在使用者4 从事捕鱼的船舶指使用网具绳钓拖网或其他使其操纵性能受到限制的渔具捕鱼的任何船舶但不包括使用曳绳钓或其他并不使其操纵性能受到限制的渔具捕鱼的船舶5 水上飞机包括为能在水面操纵而设计的任何航空器6 失去控制的船舶指由于某种异常的情况(走锚)不能按本规则各条的要求进行操纵,因而不能给他船让路的船舶7 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指由于工作性质进行操纵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不能给他船让路的船舶包括从事敷设维修或起捞助航标志海底电缆或管道的船舶从事疏浚测量或水下作业的船舶在航中从事补给或转运人员食品或货物的船舶从事发放或回收航空器的船舶从事清除水雷作业的船舶从事拖带作业的船舶而该项拖带作业使该拖船及其被拖船偏离所驶航向的能力严重受到限制者8 限于吃水的船舶指由于吃水与可用水深的关系(看起来很宽但由于吃水不能太好地转向)致使其偏离所驶航向的能力严重地受到限制的机动船9 在航指船舶不在锚泊系岸或搁浅(船舶一共就这四个状态)10.船舶的长度和宽度是指其总长度和最大宽度(操作相关)11 只有当一船能自他船以视觉看到时才应认为两船是在互见中(用雷达发现目标不是互见)12 能见度不良一词指任何由于雾霾下雪暴风雨沙暴或任何其他类似原因而使能见度受到限制的情况(有东西遮着视线才算天黑不算)第二章驾驶和航行规则第一节船舶在任何能见度情况下的行动规则第四条适用范围本节各条适用于任何能见度的情况(不能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就说认为没有危险要保持警戒)第五条僚望每一船舶应经常用视觉听觉以及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下一切有效的手段保持正规的僚望以便对局面和碰撞危险(碰撞的可能性)作出充分的估计第六条安全航速每一船舶在任何时候均应用安全航速行驶以便能采取适当而有效的避碰行动并能在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的距离以内把船停住在决定安全航速时考虑的因素中应包括下列各点能见度情况通航密度船舶的操纵性能(水深和纵横倾导致船舶操纵性能的改变)夜间出现的背景亮光(出现背景光降低了发现目标的可能)风浪和流的状况以及靠近航海危险物的情况吃水与可用水深的关系对备有雷达的船舶还须考虑雷达设备的特性效率和局限性所选用的雷达距离标尺带来的任何限制(以足够的间隔切换雷达探测的距离)海况天气和其他干扰源对雷达探测的影响(抑制干扰的情况下要注意小目标可能丢失)在适当距离内雷达对小船浮水和其他漂浮物有探测不到的可能性(除保持雷达监视外还要注意僚望)雷达探测到的船舶数目位置和动态(对目标进行一定的确认)当用雷达测定附近船舶或其他物体的距离时,可能对能见度作出的更确切的估计(观测中要结合僚望)第七条碰撞危险1 每一船舶应用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的一切有效手段断定是否存在碰撞危险如有任何怀疑则应认为存在这种危险2 如装有雷达设备并可使用的话则应正确予以使用3 不应当根据不充分的资料特别是不充分的雷达观测资料作出推断(要持续系统地进行观测)4 在断定是否存在碰撞危险时考虑的因素中应包括下列各点如果来船的罗经方位没有明显的变化则应认为存在这种危险(航向交叉)即使有明显的方位变化有时也可能存在这种危险特别是在驶近一艘很大的船舶或拖带船组时或是在近距离驶近他船时(即便是不构成相似三角仍存在有危险)第八条避免碰撞的行动1 为避免碰撞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如当时环境许可应是积极地并应及早地进行和注意运用良好的船艺2 为避免碰撞而作的航向航速的任何变动应大得足以使他船用视觉或雷达观察时容易察觉到(海上判断相对运动不容易)应避免对航向航速作一连串的小变动(老做小动作ARPA 雷达就很痛苦了)3 如有足够的水域则单用转向可能是避免紧迫局面的最有效行动倘若这种行动是及时的大幅度的并且不致造成另一紧迫局面(两船接近到单凭一船的行动已经不能保证在安全距离上驶过的局面不能让其他船感觉要撞上了)4 为避免与他船碰撞而采取的行动应能导致在安全的距离驶过应细心查核避让行动的有效性直到最后驶过让清他船为止5 如须避免碰撞或须留有更多时间来估计局面船舶应当减速或者停止或倒转推进器把船停住(有疑问情况又不明朗就应该选择把船停住)6 被认为是不得被妨碍的船舶同样有责任采取有效地避碰手段就不得妨碍另一船的船舶来说要根据当时环境留出足够的水域即便是不得妨碍另一船的船舶正接近其他船舶并有碰撞的可能性时第九条狭水道1 船舶沿狭水道或航道行驶时只要安全可行应尽量靠近本船右舷的该水道或航道的外缘行驶(航道内靠右航行)2 帆船或者长度小于20 米的船舶不应妨碍只能在狭水道或航道以内安全航行的船舶通行3 从事捕渔的船舶不应妨碍任何其他在狭水道或航道以内航行的船舶通行(可以捕鱼但不能妨碍其他船通行)4 船舶不应穿越狭水道或航道如果这种穿越会妨碍只能在这种水道或航道以内安全航行的船舶通行若对穿越船的意图有怀疑时可以使用5短声或是补充5闪光5 在狭水道或航道内如只有在被追越船必须采取行动以允许安全通过才能追越时则企图追越的船应鸣放(企图右舷2长1短企图左舷2长2短)以表示本船的意图被追越船如果同意应鸣放(1长1短1长1短)并采取使之能安全通过的措施如有怀疑则可以鸣放5短声或是补充5闪光追越船仍有给被追越船让路的义务6 船舶在驶近可能被居间障碍物遮蔽他船的狭水道或航道的弯头或地段时应特别机警和谨慎地驾驶并鸣放声号(鸣放1长声回答1长声)7 任何船舶如当时环境许可都应避免在狭水道内锚泊(不要把航道占着)第十条分道通航制1 本条适用于本组织所采纳的各分道通航制2 使用分道通航制区域的船舶应在相应的通航分道内顺着该分道的船舶总流向行驶尽可能让开通航分隔线或分隔带(不是紧迫危险尽量不进入)通常在通航分道的端部驶进或驶出但从分道的任何一侧驶进或驶出时应与分道的船舶总流向形成尽可能小的角度3 船舶应尽可能避免穿越通航分道但如穿越应尽可能与分道的船舶总流向成直角穿越4 凡可安全使用邻近分道通航制区域中相应通航分道的过境航行通常不应使用沿岸通航带(沿岸通航带在分道制区域与海岸之间建立的区域供沿岸航行船舶使用过境船舶通常不使用)但长度小于20 米的船舶和帆船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使用沿岸通航带较大的船在抵离位于沿岸通航带的港口近岸设施建筑物引航站或为了避免紧迫危险可以使用沿岸通航带5 除穿越船或者驶进或驶出通航分道的船舶外船舶通常不应进入分隔带或穿越分隔线除非在紧急情况下避免紧迫危险(紧迫危险是指两船接近到单凭一船的行动已不能避免碰撞的局面船舶在航道中行驶一般都处于紧迫局面随时可能发展成紧迫危险)在分隔带内从事捕鱼是允许的6 船舶在分道通航制区域端部附近行驶时应特别谨慎7 船舶应尽可能避免在分道通航制区域内或其端部附近锚泊8 不使用分道通航制区域的船舶应尽可能远离该区9 从事捕鱼的船舶不应妨碍按通航分道行驶的任何船舶的通行(可进入航道和分隔带捕鱼)10 帆船或长度小于20 米的船舶不应妨碍按通航分道行驶的机动船的安全通行(航道内机动船的机动较为困难)11 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当在从事作业时(航道疏浚或是航标维护)在执行该作业所必需的限度内可免受本条规定的约束第二节船舶在互见中的行动规则第十一条适用范围本节各条适用于互见中的船舶第十二条帆船让路船判定先左舷后上风(左舷受风向右避让的幅度更大上风比下风的感觉上动力更加足一些)第十三条追越1 不论能见度如何被追越船观测是否充分任何船舶在追越任何他船时(无论是机动船还是非机动船)均应给被追越船让路2 一船正从他船正横后大于22.5度(看见尾灯看不见舷灯)的某一方向赶上他船时即该船处于追越船的位置3 当一船对其是否在追越他船有任何怀疑时(行动可能使他船认为是本船在追越)该船应假定是在追越4 追越船应给被追越船让路直到最后驶过让清为止第十四条对遇局面1 当两艘机动船(机动船要让非机动船)在相反的或接近相反的航向上相遇致有构成碰撞危险时各应向右转向从而各从他船的左舷驶过2 当一船看见他船在正前方或接近正前方即在夜间能看见他船的前后桅灯成一直线或接近一直线和两盏舷灯(舷灯可能由于距离太远不能看到)在白天发现他船形态时处在正对是则应认为存在这样的局面3 当一船对是否存在这样的局面有任何怀疑时该船应假定确实存在这种局面第十五条交叉相遇局面当两艘机动船(机动船要让非机动船)交叉相遇致有构成碰撞危险时要让开右舷的船还应避免横越他船的前方第十六条让路船的行动须给他船让路的船舶应尽可能及早采取大辐度的行动宽裕地让清他船第十七条直航船的行动1 两船中的一船应给另一船让路时另一船应保持航向和航速然而当保持航向和航速的船一经发觉规定的让路船显然没有遵照本规则各条采取适当行动时该船即可独自采取操纵行动以避免碰撞2 当规定保持航向和航速的船发觉本船逼近到单凭让路船的行动不能避免碰撞时也应采取最有助于避碰的行动(首先满足避碰的需求然后再满足直航船保向保速的要求)3 在交叉相遇局面下机动船处于直航船的位置上但却发现和其他船有碰撞的可能如当时环境许可不应对在本船左舷的船采取向左转向4 本条并不解除让路船的让路义务(不能因为直航船有采取避碰行动的可能而让路船不采取避碰的行动)第十八条船舶之间的责任除狭水道分道通航制追越另有规定外1 机动船在航时应给下述船舶让路失去控制的船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从事捕鱼的船帆船(帆船追越机动船帆船要给机动船让路)2 帆船在航时应给下述船舶让路失去控制的船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从事捕鱼的船3 从事捕鱼的船舶在航时应尽可能给下述船舶让路失去控制的船舶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要尽可能地让开航道里的船)4 除失去控制的船舶或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外应避免妨碍限于吃水的船舶的安全通行(3盏环照灯红红红圆柱) 限于吃水的船舶应充分注意到其特殊条件特别谨慎地驾驶5 水上飞机地效船应宽裕地让清所有船舶并避免妨碍其航行避碰适用船舶之间避碰的规定第三节船舶在能见度不良时的行动规则第十九条船舶在能见度不良时的行动规则1 本条适用于在能见度不良的水域中或在其附近航行时相互看不见的船舶2 每一船舶应以适合当时能见度不良的环境和情况的安全航速行驶机动船应将机器作好随时操纵的准备3 在遵守本章第一节各条时(任何能见度下的行动规则)每一船舶应适当考虑到当时能见度不良的环境和情况4 一船仅凭雷达测到他船时应判定是否正在形成紧迫局面(紧迫局面是指两船接近到单凭一船的行动已经不能保证在安全距离上驶过的局面就是能不能不改变航向航速而直接通过)或存在着碰撞危险(碰撞的可能)若是如此应及早地采取避让行动要是采取转向避让则应除对被追越船外(追越船可能从左舷或是右舷追越)对正横前的船舶不要采取向左转向对正横或正横后的船舶不要朝着它转向(要让船尾对准它)每一船舶当听到他船的雾号显似在本船正横以或者与正横以前的他船不能避免紧迫局面时(紧迫局面是指两船接近到单凭一船的行动已经不能保证在安全距离上驶过的局面)应将航速减到能维持其航向的最小速度(维持方向需要一定的速度) 必要时应把船完全停住(距离较近或雾号显似在本船正前方)应极其谨慎地驾驶直到碰撞危险过去为止第三章号灯和号型第二十条适用范围1 本章各条在各种天气中都应遵守2 有关号灯的各条规定从日没到日出时(光线暗的时候)都应遵守不应显示容易被误认的号灯或者削弱号灯的能见距离或显著特性或者妨碍正规了望的灯光3 本规则各条所规定的号灯如已设置也应在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从日出到日没时显示并可在一切其他认为必要的情况下显示4 有关号型的各条规定在白天都应遵守5 本规则各条订明的号灯和号型应符合本规则附录一的规定(号灯布置的细节)第二十一条定义1 桅灯是指安置在船的首尾中心线上方的白灯在225度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灯光其装置要使灯光从船的正前方到每一舷正横后22.5 度内显示2 舷灯是指右舷的绿灯和左舷的红灯各在112.5度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灯光其装置要使灯光从船的正前方到各自一舷的正横后22.5 度内分别显示长度小于20 米的船舶其舷灯可以合并成一盏装设于船的首尾中心线上3 尾灯指安置在尽可能接近船尾的白灯在135度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灯光,其装置要使灯光从船的正后方到每一舷67.5度内显示4 拖带灯是指具有在135度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灯光,其装置要使灯光从船的正后方到每一舷67.5度内显示的黄灯(垂直尾灯上方)5 环照灯是指在360度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灯光的号灯6 闪光灯是指一秒两次闪光的号灯第二十二条号灯的能见距离本规则各条规定的号灯在下列最小距离上能被看到50米12到50米12米以下6 海里 5 海里(20米3 海里) 2 海里桅灯3 海里 2 海里 1 海里舷灯3 海里 2 海里 2 海里尾灯3 海里 2 海里 2 海里拖带灯3 海里 2 海里 2 海里白红绿或环照灯用于表示信号的白色环照灯5海里提示注意的白色环照灯 3 海里如宽度小于25 米在前后两端或接近前后两端处各显示一盏环照白灯12米以下机动船可用环照白灯取代桅灯尾灯尽量装在首尾中心线上7米以下7节以下可用环照白灯取代桅灯舷灯尾灯第二十三条在航机动船1 在航机动船应显示在前部一盏桅灯第二盏桅灯后于并高于前桅灯(锚泊白色环照灯后于并低于)小于50 米的船可以这样做两盏舷灯一盏尾灯在航机动船正视在航机动船右侧在航机动船尾视2 气垫船在非排水状态下航行时除装有桅灯舷灯尾灯外还应显示一盏环照黄色闪光灯地效船环照红色闪光灯气垫船正视气垫船左视气垫船尾视第二十四条拖带和顶推机动船当拖带时应显示垂直两盏桅灯(无论是50米大于50米还是小于50米桅灯的数目代表船的长度)当从拖轮船尾量到被拖物体后端的拖带长度超过200 米时垂直显示三盏桅灯两盏舷灯一盏尾灯一盏拖带灯垂直于尾灯的上方当拖带长度超过200 米时在最易见处显示一个菱形号型(对拖轮来说)拖带船正视拖带船右侧拖带船尾视当一顶推船和一被顶推船牢固地连接成为一组合体时则应作为一艘机动船显示机动船的号灯机动船顶推或旁拖时显示两盏桅灯(表明机动船正从事拖带作业)两盏舷灯一盏尾灯机动船旁拖正视机动船旁拖右侧机动船旁拖尾视机动船顶推正视机动船顶推右侧机动船顶推尾视除不易被察觉物体外被拖船或被拖物体应显示不显示桅灯两盏舷灯一盏尾灯当拖带长度超过200 米时在最易见处显示一个菱形体号型(被拖船或被拖物体)被拖船左侧被拖船尾视任何数目的船舶如作为一组被旁拖或顶推时应作为一艘船来显示号灯一艘被顶推船但不是组合体的组成部分应在前端显示两盏舷灯(对水移动都要亮舷灯尾灯)一艘被旁拖的船应显示一尾灯并在前端显示两盏舷灯一艘不易觉察的部分淹没的被拖船舶或物体或者这类船舶或物体的组合体应显示除弹性拖曳体不需要在前端或接近前端处显示灯光外如宽度小于25 米在前后两端或接近前后两端处各显示一盏环照白灯如宽度为25 米或25 米以上时在两侧最宽处或接近最宽处另加两盏环照白灯如长度超过100 米使得这些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00 米在最后一艘被拖船舶或物体的末端或接近末端处显示一个菱形如果拖带长度超过200 米时在尽可能前部的最易见处另加一个菱形凡由于任何充分理由一被拖船舶或物体不可能显示合适的号灯或号型时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使被拖船舶或物体上有灯光或者至少能表明这种船舶或物体的存在凡由于任何充分理由,使得一艘通常不从事拖带作业的船舶不可能按拖带顶推旁拖的规定显示号灯这种船舶在从事拖带另一遇险或需要救助的船舶时就不要求显示这些号灯但应采取招引注意的措施来表明拖船与被拖船之间关系的性质尤其应将拖缆照亮第二十五条在航帆船和划桨船在航帆船应显示没有桅灯(非机动船或者是没有动力的船舶一般不显示桅灯)两盏舷灯一盏尾灯小于20 米的帆船上舷灯和尾灯可以合并成一盏装设在桅顶或接近桅顶的最易见处在航帆船正视在航帆船右侧在航帆船尾视小于20米合并舷灯尾灯正视小于20米合并舷灯尾灯右侧视小于20米合并舷灯尾灯尾视在航帆船除显示舷灯和尾灯外还可在桅顶或接近桅顶的最易见处垂直显示两盏环照灯上红下绿(向右转向)但这些环照灯不应和舷灯和尾灯的合色灯同时显示在航帆船上红下绿正视在航帆船上红下绿左侧在航帆船上红下绿尾视小于7 米的帆船可用白光电筒和一盏白灯来显示舷灯和尾灯划桨船可用白光电筒和一盏白灯来显示舷灯和尾灯用帆行驶同时也用机器推进的船舶应在前部最易见处显示一个圆锥尖端向下第二十六条渔船从事捕鱼的船舶(正在捕鱼)不论在航还是锚泊(在航还是锚泊都可以捕鱼)只应显示本条规定的号灯和号型船舶从事拖网作业即在水中拖曳爬网或其他用作渔具的装置时应显示垂直两盏环照灯上绿下白(取代桅灯)或一个由上下垂直尖端对接的两个圆锥(无论拖网还是非拖网)小于20 米的船舶可以显示一个篮子一盏桅灯后于并高于那盏环照绿灯(50米以下不要求)当对水移动时除显示上绿下白还应显示两盏舷灯和一盏尾灯从事捕鱼的船舶除拖网作业者外应显示垂直两盏环照灯上红下白或一个由上下垂直尖端对接的两个圆锥(无论拖网还是非拖网)小于20 米的船舶可以显示一个篮子当有外伸渔具其从船边伸出的水平距离大于150 米时应朝着渔具的方向显示一盏环照白灯或一个尖端向上的圆锥在邻近其他从事捕鱼船舶处从事捕鱼的船舶可以显示相邻处捕鱼船的额外信号船舶不从事捕鱼时不应显示本条规定的号灯或号型而只应显示为其同样长度的船舶所规定的号灯或号型第二十七条失去控制或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失去控制的船舶应显示垂直两盏环照灯红红垂直两个球体当对水移动时垂直两盏环照红灯还应显示两盏舷灯和一盏尾灯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除从事清除水雷作业的船舶外应显示垂直三盏环照灯红白红(没有完全失去控制中间有个白色环照灯)垂直三个号型球菱球当对水移动时环照灯(红白红球菱球)舷灯尾灯当锚泊时红白红球菱球从事一项使拖船和被拖体双方在偏离所驶航向的能力上受到严重限制的拖带作业的机动船除显示桅灯舷灯尾灯拖带灯还应显示红白红球菱球从事疏浚或水下作业的船舶当其操纵能力受到限制时应显示环照灯红白红球菱球对水移动桅灯舷灯尾灯此外当存在障碍物时还应显示在碍障物存在的一舷垂直两盏环照红灯或两个球在他船可以通过的一舷垂直两盏环照绿灯或两个菱形当锚泊时(正在从事疏浚或水下作业)应显示(红白红球菱球)以取代锚泊(一盏环照白灯一个球)当从事潜水作业的船舶其尺度使之不可能显示红白红球菱球时则应显示。
第一章海上避碰规则概述第一节适用范围1.本规则条款适用于公海和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一切水域中的一切船舶。
2.本规则条款不妨碍有关主管机关为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任何港外锚地、港口、江河、湖泊或内陆水道所制订的特殊规定的实施。
这种特殊规定,应尽可能符合本规则条款。
3.本规则条款不妨碍各国政府为军舰及护航下的船舶所制定的关于额外的队形灯、信号灯、号型或笛号,或者为结队从事捕鱼的渔船所制定的关于额外的队形灯、信号灯、号型的任何特殊规定的实施。
这些额外的队形灯、信号灯、号型或笛号,应尽可能不致被误认为本规则其他条文所规定的任何号灯、号型或信号。
4.为实施本规则,本组织可以采纳分道通航制。
5.凡经有关政府确定,某种特殊构造或用途的船舶,如不能完全遵守本规则任何一条关于号灯或号型的数量、位臵、能见距离或弧度以及声号设备的配臵和特性的规定时,则应遵守其政府在号灯或号型的数量、位臵、能见距离或弧度以及声号设备的配臵和特性方面为之另行确定的尽可能符合本规则条款要求的规定。
考点一:适用的水域—4星根据本条1款的规定,《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简称《规则》)适用于公海以及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一切水域。
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指各国内水或群岛水域、领海及专属经济区以外的,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管辖或支配的海域。
连接于公海而可供海船航行的水域,通常指专属经济区、领海、内海以及与海相连并可供海船航行的港口、江河、湖泊或内陆水道等一切水域。
所谓“连接”,英文原文为connected,意为“连通”,即通过水域与公海连接。
因此,不论是间接连接还是直接连接,抑或自然连接还是人工连接都属于《规则》所指的“连接”于公海的情况。
“可供海船航行”一词强调的是适用《规则》的必备条件。
通常认为,可供海船航行的一切水域,是指海船能够到达的一切水域。
而“海船”是指设计为从事海上运输或作业的一切船舶。
考点二:适用的船舶—5星《规则》适用于上述水域内的一切船舶,而不仅仅限于海船。
第29卷 第6期世界海运
V ol.29,N o.6
2006年12月
World
Shipping
Dec.2006
《避碰规则》中“地效船”条款探讨
周文涛
X 1
,田云凯2,李 冰
3
(1.上海海事局,上海 200086;2.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6;
3.大连海事局,辽宁大连 116001)
【关键词】避碰规则;地效船;避让责任
【摘 要】通过对《避碰规则》中“地效船”相关条款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和明确“地效船”与其他船舶相遇时的避
让责任,并对《避碰规则》提出修改建议。
中图分类号:D 996.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728(2006)06-0045-02
0 引 言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避碰规则》)的制订和实施避免或减少了船舶的碰撞行为,同时也为碰撞事故发生后双方民事赔偿责任的划分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力地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交通管理和航海技术的发展,《避碰规则》自1977年生效以来,已进行过多次修正,在2001年修正案中,引入了“地效船”相关条款。
笔者对地效船条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明确阐明地效船的相关条款,帮助海事管理机构、地效船管理和操纵人员、引航员等正确理解和严格执行《避碰规则》,从而避免或减少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并对其中不完善之处提出了修改建议,以供参考。
1 “地效船”相关条款释义1.1 定义
第三条第1款规定:“船舶”一词系指用作或者能够用作水上运输工具的各类水上船筏,包括非排水船舶、地效船和水上飞机。
和修改前相比,适应航运发展引入“地效船”,使“船舶”的外延更广。
第三条第13款规定:“‘地效船’一词系指多式船艇,其主要操作方式是利用表面效应贴近水面飞行。
”“表面效应”是指飞行器在贴近水面、冰面和平坦地面飞行时,机翼升力增大(机翼下面的压力升高),同时机翼的诱导阻力则因气流流过的条件改变而减小的一种空气动力特性。
地效船有低速排水航行、特超低空飞行、高空飞行3种操作方式。
要说明的是:¹当地效船一旦进入高空飞行,则应视为“飞机”,而不是《避碰规则》范畴中的“船舶”,本文所讨论的“地效船”也不包括这一种情况;º本文所讨论的“地效船”不包括其失控、锚泊等特殊状态;»当地效
船在水面操作(低速排水)时,应作为一般的机动船,遵守《避碰规则》第二章各条规定。
1.2 地效船和其他船舶相遇时的避让责任
《避碰规则》第十八条第6款规定:“(1)地效船在起飞、降落和贴近水面飞行时应宽裕地让清所有其他船舶并避免妨碍他们的航行。
(2)地效船在水面上操作时,应作为机动船,遵守本章各条。
”第(2)项比较容易理解,下面主要讨论第(1)项所涉及内容。
“应宽裕地让清所有其他船舶”这一短语与第十六条“让路船的行动”条款对让路船的要求看似相同,但实际存在一定区别,并不能因条款中有“让清”二字就判定“地效船应是一艘让路船”。
因为往往只有在构成碰撞危险时才会产生“让路权”和“直行权”的避让责任问题(“追越”除外),而本款并没有对“是否构成碰撞危险”作说明。
另外,条款中“并避免妨碍它们的航行”已清楚表明地效船属于一艘“不应妨碍他船安全通行的船舶”,而且考虑到其优越的操纵性能,《避碰规则》对其提出了比一般“不应妨碍船”更高的要求,即“应宽裕地让清所有其他船舶,并避免妨碍其航行”。
也就是说,地效船应根据当时环境的需要及早地采取行动,留出足够的水域,供他船安全通过以避免形成碰撞危险。
如果地效船未能及早地采取行动留出足够的水域导致与其他船构成碰撞危险时,即使地效船被指定为一艘直航船,其仍不能解除“不应妨碍”的义务。
综上所述,不管是否存在碰撞危险,地效船自始至终负有“宽裕地让清所有其他船舶并避免妨碍它们的航行”的责任。
但笔者认为:此句中的“所有其他船舶”不包括与
X [收稿日期]2006-08-02
[作者简介]周文涛(1982-),男,湖北天门人
其同样处于起飞、降落和贴近水面飞行的地效船。
1.3 地效船和水上飞机相遇时的避让责任
《避碰规则》第十八条第5款规定:“在水面上的水上飞机,通常应宽裕地让清所有船舶并避免妨碍其航行;然而在有碰撞危险的情况下,则应遵守各款的规定。
”本款中的“所有船舶”应包括地效船。
而《避碰规则》第十八条第6款中也有“所有其他船舶”一词,应该包括“水上飞机”。
第5款和第6款是并列条款,因此,《避碰规则》对地效船和水上飞机相遇时两者的责任没有作明确的规定。
下面从两个方面对相遇时两者之间的责任和关系进行探讨。
(1)地效船和水上飞机构成追越局面时。
根据《避碰规则》第十八条前言“除第九、十和十三条另有规定外”一句,如果地效船和水上飞机构成追越局面,将优先适用《避碰规则》第十三条追越条款。
(2)地效船和水上飞机构成其他局面时。
比较《避碰规则》第十八条第5款和第6款条文,我们会发现第5款多了“通常”一词。
这就意味着,虽然水上飞机负有“应宽裕地让清所有船舶并避免妨碍其航行”的责任,但相对较轻。
第5款后半段有“然而在有碰撞危险的情况下,则应遵守各款的规定”一句,这表明:水上飞机的“让清和避免妨碍责任”通常仅限于“碰撞危险”形成以前,“碰撞危险”形成后,让路船还是要负主要责任。
而第十八条第6款却无相关规定,也就是说,如果地效船与他船发生碰撞,绝大多数是地效船承担主要责任。
因此,从《避碰规则》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地效船的避让责任比水上飞机要重。
考虑到地效船可利用襟翼实施倒退悬停,以及垂直起降,通过方向舵、升降舵、襟翼可进行无坡度急转弯,甚至就地回转,升空速度也比水上飞机要快,根据《避碰规则》“操纵能力较好的船舶应尽可能避让操纵能力较差的船舶”的一般原则,地效船和起飞、降落或贴近水面飞行的水上飞机相遇时,地效船应尽可能避让水上飞机。
1.4 地效船和地效船相遇时的避让责任
纵观《避碰规则》全文,笔者发现,地效船之间,除处于“追越”和作为“机动船”看待的“在水面上操作”两种状态时有明确的避让规定外,其他状态如起飞、降落和贴近水面飞行的地效船之间的避让责任条款几乎没有。
由于地效船速度比一般船舶要快很多,出现碰撞危险后留给操纵人员思考和协调避碰的时间很有限,对遇状态下的思考和协调避碰的时间尤其短暂,“先协调后避让”的“一般原则”在地效船之间的避让行动中往往行不通;同时,地效船一方在考虑如何避让对方地效船的同时,还要宽裕地让请所有其他船舶并避免妨碍他们的航行(这种责任更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效船与地
效船之间的避让行动。
因此,起飞、降落和贴近水面飞行的地效船的操纵人员,在航行和操作过程中应充分运用良好船艺,尽量避免地效船之间出现碰撞危险,当碰撞危险发生或可能发生时,应全面考虑其特殊情况,充分运用良好船艺,特别谨慎地驾驶,直到碰撞危险过去为止。
在笔者看来,除《避碰规则》第九、十和十三条另有规定外,起飞、降落和贴近水面飞行的地效船之间相遇致有碰撞危险时,两船负有同等避让责任。
2 对《避碰规则》的修改建议
(1)《避碰规则》第十八条第5款修改为“在水面上的水上飞机,通常应宽裕地让清除地效船以外的所有船舶,并避免妨碍其航行;然而在有碰撞危险的情况下,则应遵守各款的规定”。
(2)《避碰规则》第十八条第6款第二项修改为:地效船在起飞、降落和贴近水面飞行时应宽裕地让清所有其他船舶并避免妨碍它们的航行,但不包括与其同样处于起飞、降落和贴近水面飞行的地效船。
(3)在《避碰规则》第十八条第6款中增加新的第3项:起飞、降落和贴近水面飞行的地效船之间相遇致有碰撞危险时,双方应全面考虑当时环境和其特殊情况,充分运用良好船艺,特别谨慎地驾驶,直到碰撞危险过去为
止。
Discussing about the clauses of WIG in COLREGS
ZHOU Wen -tao 1
,TIAN Yun -kai 2
,LI Bing
3
(1.M SA S hanghai ,S hanghai 200086,China ;
2.Dalian Maritim e Univ .,Dalian 116026,China ;
3.M SA Dalian ,Dalian 116001,China )
[Abstract ]Based o n the r esearch and discussing about the clause of w ing -in-g ro und cr aft (WIG )in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io ns f or Pr eventing Collisions at Sea,1972(COL REG S ),t he aut hor raises a nd clear s the o bligation of anti-co llision when WIG meets o ther v essels,and put s fo rw ar ds so me necessary sug gestions to t he CO L REGS .
[Key words ]COL R EG S;W IG ;o blig atio n of anti-collision
46
世界海运 第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