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小说(一)
- 格式:doc
- 大小:38.08 KB
- 文档页数:3
【导语】林徽因的⽂学著作包括散⽂、诗歌、⼩说、剧本、译⽂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间的四⽉天》,《九⼗九度中》等。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林徽因的现代诗,欢迎阅读!【篇⼀】林徽因的现代诗:《你是⼈间的四⽉天》 我说你是⼈间的四⽉天; 笑响点亮了四⾯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早天⾥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在 ⽆意中闪,细⾬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圆。
雪化后那⽚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莲。
你是⼀树⼀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间的四⽉天!【篇⼆】林徽因的现代诗:《莲灯》 如果我的⼼是⼀朵莲花, 正中擎出⼀⽀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 浮沉它依附着⼈海的浪涛 明暗⾃成了它内⼼的秘奥。
单是那光⼀闪花⼀朵 象⼀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次过客在宇宙⾥, 认识这玲珑的⽣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秋天,这秋天 这是秋天,秋天, 风还该是温软; 太阳仍笑着那微笑, 闪着⾦银,夸耀 他实在⽆多了的 最奢侈的早晚! 这⾥那⾥,在这秋天, 斑彩错置到各处 ⼭野,和枝叶中间, 象醉了的蝴蝶,或是 珊瑚珠翠,华贵的失散, 缤纷降落到地⾯上。
这时候⼼得象歌曲, 由⼭泉的⽔光⾥闪动, 浮出珠沫,溅开 ⼭⽯的喉嗓唱。
这时候满腔的热情 全是你的,秋天懂得, 秋天懂得那狂放, 秋天爱的是那不经意 不经意的凌乱! 但是秋天,这秋天, 他撑着梦⼀般的喜筵, 不为的是你的欢欣: 他撒开⼿,⼀掬璎珞, ⼀把落花似的幻变, 还为的是那不定的 悲哀,归根⼉蒂结住 在这⼈⽣的中⼼! ⼀阵萧萧的风,起⾃ 昨夜西窗的外沿, 摇着梧桐树哭。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1919-1949)
诗歌
冯至《昨日之歌》《十四行诗集》
☎戴望舒《望舒草》
☎七月派《七月诗丛》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汉园集》
艾青《大堰河集》《北方集》《旷野集》《黎明的通知》
穆旦……
小说
徐枕亚《玉梨魂》
李涵秋《广陵潮》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废名《竹林的故事》《桥》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老舍《离婚》《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龙须沟》《茶馆》☎沈从文《边城》《长河》《八骏图》
巴金《家》《春》《秋》《寒夜》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钟绿》
师陀《果园城记》《结婚》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施蛰存《将军底头》《梅雨之夕》
穆时英《公墓》《上海的狐步舞》
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
☎钱钟书《围城》
杨绛《洗澡》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小说卷
苏青《结婚十年》
林语堂《京华烟云》
徐訏《风萧萧》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孤独者》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
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三、《野草》与《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
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
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
《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2、“漫笔式”写法任心闲谈。
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
《狗·猫·鼠》(二)《野草》1、“独语体”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1生存困境与选择《死火》《影的告别》《过客》○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一、其二《求乞者》○3自我命运与形象《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一觉》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1、时代的忠实记录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
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
浪漫主义诗歌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始于18世纪后期,于19世纪初期达到了巅峰。
浪漫主义诗歌强调情感表达,个人感受和不羁精神,其主题包括爱情、自由、自然、人性等等。
下面是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分为四个部分。
一、《唐吉坷德》译序
《唐吉坷德》是一部著名的西班牙小说,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喜欢读骑士小说的老人的想象力,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冒险和浪漫主义的世界。
二、《波德莱尔》诗集
波德莱尔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和对人性的探索。
其代表作包括《受伤的天鹅》、《吟游诗人之死》等等。
三、《诺瓦莫拉》
《诺瓦莫拉》是意大利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之一,这是一部讲述追逐爱情的故事,诗歌中饱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诗人弗兰西斯科·彼
特拉基的个人情感和爱情观。
四、《春天里的鸟》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春天里的鸟》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诗歌之一,诗歌展现了弗罗斯特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其含义深远,感
人至深。
·题目、
1921年出版的郁达夫的小说集《 1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答案】沉沦
·题目、
《 1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答案】诗经
·题目、
戴望舒的《雨巷》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被叶圣陶称赞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从此享有“ 1 ”的美名。
【答案】雨巷诗人
·题目、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作于 1 年。
【答案】1927
·题目、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这里的“后主”指的是 1 。
【答案】李煜
·题目、
《 1 》是老舍话剧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发表于1957年《收获》杂志创刊号。
【答案】茶馆
·题目、
《左传》、《公羊传》、《 1 》被称为“《春秋》三传”。
【答案】谷梁传。
大学语文记分作业二(诗歌、小说部分)1.《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国风B.鲁颂C.大雅D.小雅2.下列作品中,属于楚辞体的是()A.《湘夫人》B.《前赤壁赋》C.《陌上桑》D.《行路难(其一)》3.《陌上桑》是一首()A.近体诗B.汉乐府民歌C.新乐府D.新题乐府诗4.我国古代第一个大量描写田园生活的诗人是()A.谢灵运B.王维C.孟浩然D.陶渊明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拟B.反问C.夸张D.借代6.《秋兴八首(其一)》中最能表现羁旅外地的伤感,从而对长安深深思念的一联是()A.首联B.颔联C.颈联D.尾联7.唐代写诗以平易晓畅,雅俗共赏著称的诗人是()A.李白B.白居易C.杜牧D.杜甫8.杜牧《早雁》诗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句中的胡骑是指()A.匈奴B.突厥C.吐蕃D.回纥9.“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中的“故国”是指()A.南唐B.后唐C.西蜀D.北宋10.《乐章集》的作者是()A.李煜B.柳永C.贺铸D.苏轼11.贺铸《鹧鸪天》“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设问B.比喻C.对偶D.反诘1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用以自喻的景物或事物是()A.过雁B.黄花C.晚风D.梧桐13.辛弃疾在《摸鱼儿》这首词中以()自喻,比况自己的遭际和心境A.杨玉环B.赵飞燕C.陈皇后D.司马相如14.《一句话》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A.隐喻象征B.借景抒情C.正反对比D.侧面烘托15.《再别康桥》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一句诗采用的抒情手法是()A.借象征抒情B.借举止抒情C.借典故抒情D.借比喻抒情16.《雨巷》中最主要的象征意象是()A.丁香姑娘B.寂寥的雨巷C.颓圮的篱墙D.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17.舒婷的诗集()曾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A.《双桅船》B.《会唱歌的鸢尾花》C.《始祖鸟》D.《心烟》18.裴多菲《我愿是一条急流》是献给妻子森德莱·尤丽亚的一首()A.叙事诗B.政治诗C.爱情诗D.悼亡诗19.小说《婴宁》中的鬼母是()A.王子服的岳母B.婴宁的母亲C.婴宁的姨妈D.王子服的姨妈20.《苦恼》一文的作者契诃夫是()作家A.英国B.俄国C.法国D.美国21.小说《苦恼》中车夫姚纳的真正苦恼在于:()A.儿子死了B.生意清淡C.生活艰苦D.苦恼无处诉说22.小说《苦恼》中最后倾听车夫姚纳的诉说的是()A.军人B.看门人C.年轻马车夫D.小母马23.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呈现“含泪的微笑”独特风格的美国著名小说家是:()A.莫泊桑B.契诃夫C.马克·吐温D.欧·亨利24.小说《婴宁》是()、云掩神龙的佳构A.先抑后扬B.意外巧合C.藏头露尾D.悬念丛生25.裴多菲的《格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本课程教学的目的(特别应注意从“以生为本”的角度指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本课程是为文学院学生在已修完文学理论等专业基础课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为:1、使学生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系统掌握自古希腊至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史的系统知识。
2、结合欧美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美学思潮,评析欧美文学发展史上出现的思潮、流派及重要的作家作品,注重以多种批评方法解读文本,提高学生分析和研究外国文学的能力。
3、注重勾勒欧美文学史上文学思潮、体裁、类型、主题、形象的发展演变史,培养学生的比较的文化学的文学观。
●学习方法指导教师根据本课程特点,采用讲授、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适当地安排课后思考题和作业,使学生对本课程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
学生在学习时,应做到:1、按照教学进度要求阅读外国文学教材、作品和相关的参考文献。
2、在分析文学思潮、流派和作家作品时,要将之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综合考察。
3、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自觉地进行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不同思潮、流派文学之间的比较,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
4、培养以多元文化视角和多种批评方法解析欧美文学作品的能力。
5、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活跃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5、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小论文,培养写作论文的能力。
●本课程的重、难点重点:1.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外国文学史的发展线索,系统掌握外国文学史知识,了解各时期主要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
2.掌握重要作家的创作个性、思想特征、审美追求,深刻理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难点:1、让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理解各时期代表作家创作思想和代表作品的价值与局限性。
2、结合哲学、宗教、美学背景分析欧美文学思潮和重要的作家作品。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根据教学进度要求按章、节及内容的一级标题详细编写内容纲要,同时写明各章或节的教学环节和相应学时分配,包括课堂讲授、实验、作业、课堂辅导、其他教学环节等。
高考小说阅读专练:诗化小说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牧羊哀话郭沫若我到了朝鲜之后,住在村南尽头一位姓尹的妈妈家。
每日里,无论天晴落雨,从早起来,我便去塔山探胜,抵暮始归。
有一天,我独坐九仙峰顶,仙人井畔,西望那夕阳里的金刚,色相庄严,云烟浮动。
忽然阵阵清风,从前山脚下,吹来一片歌声。
哀婉凄凉,分明是女儿声息。
侧耳听时,只听道:太阳迎我上山来,太阳送我下山去。
太阳下山有上时,牧羊郎去无归时。
羊儿啼,声甚悲。
羊儿望郎,郎可知?……女郎的歌声,早随落日西沉。
女郎的影儿,也被前山遮去了。
“客人,那是我们闵家佩荑小姐呢。
”我同尹妈二人,坐在堂檐边上,谈说日间所见。
尹妈把那牧羊女郎的姓名告了我。
“既是位名门小姐,为何在此亲自牧羊呢?”我这一问,似乎打动了尹妈无限心事。
她紧紧地望着空中皓月,半晌不曾回答我。
我从月光之下,偷看得尹妈的眼儿,早成两个泪湖。
我失悔我不该盘根究底,这样地苦了她。
我正屏息悬心,搔摩不着,尹妈渐渐拭了眼泪,重新转向于我。
“佩荑小姐本不是这里的人,十年以前,家住京城大汉门外。
小姐的父亲闵崇华,本是李朝的子爵。
只因当时朝里,出了一派奸臣,勾引外人结了什么合邦条约。
闵子爵一连奏了几本,请朝廷除佞安邦,本本都不见批示。
子爵见大势己去,不可挽回,使弃了官职携带一门上下,从京城里迁徙而来。
“子爵原配夫人金氏,十六年前早已病亡,继配夫人李氏别无生育。
金夫人死时,佩荑小姐才五岁,子爵怜爱异常,命我一人贴身侍奉小姐。
我们尹氏门中,先祖代代,都是闵府家人。
我的丈夫尹石虎,也是闵府中司事。
我从前本有个小儿……”说着说着,尹妈的声音便咽哽了起来。
“我的儿子名叫尹子英,是闵子爵替他取的名字。
子爵十分爱他,常叫他作‘英儿英儿’。
英儿比佩荑小姐长得一岁,小姐常叫他作英哥,英儿也僭分着叫小姐荑妹。
他们两人儿你怜我爱的,倒真正是如同同胞骨肉一般。
“闵子爵迁到这儿来后,便住在那高城静安寺中,摒去一切浮华,不干世务。
文学体裁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文学四大分类1.诗歌(1)诗歌的概念诗歌是我国最早是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民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形式上,一般以“行”为单位,分行排列。
(2)诗歌的基本特点①高度的概括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诗歌充分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③形象性,诗歌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④诗歌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3)诗歌的分类按题材: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按音律:古体诗(楚辞体、乐府诗等)、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
(4)诗歌的发展《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近代诗、新诗2.散文(1)散文的概念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能够迅速的反映现实生活。
(2)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见有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法。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这种说理常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
(3)散文的特点①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②意境深邃。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文章所借助的某种形象。
作者只有使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达到有机融合,才能使散文的主题深刻。
③语言凝练。
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又简明而生动、言近而旨远,往往带有哲理。
④表现手法灵活,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
诗意小说感受文学之美文学的魅力是无穷的,各种文学形式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自古以来,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都是人们欣赏和创作的重要途径,其中,小说作为一种最受人们欢迎的文学形式之一,通过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语言表达等手法,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我最近读了一本诗意小说,深感文学之美,下文将和读者分享我的感受。
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紧扣主题,引人入胜。
这本小说以一位著名画家和一位平凡女孩的故事为主线,将儿时的友情、初恋、分离、再相逢等情节巧妙融合,使整个故事完美呈现出读者期待的悬疑、唯美的情感世界。
男主角与女主角之间的那份淡定平和的真挚情感使人们不由得想到人生中那些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却珍贵的分享。
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逼真而不失个性,读者很容易被他们打动。
从画家的专注,到女孩的憧憬,以及画家父亲的一系列人生选择,小说将人物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每一个形象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深入读者内心。
除了情节和形象塑造外,小说的语言表达也非常优美。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流畅的叙述,打破了小说难以读懂、难以入门的传统印象。
每一句话都如同一幅展开的画卷,将人物、心境、环境等画面清晰地展现出来。
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使人感受到文学的无限魅力。
总的来说,这本诗意小说的美并不在于它的故事情节,而在于它用迷人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将丰富细腻的生活和人性呈现给读者。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之美。
小说不仅是故事,更是一场心灵的旅程。
只有在文学世界里,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震撼和情绪的共鸣,品读每一个字,便是一种愉悦。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追求实际和现实。
然而,小说作品作为文学美学的代表,可以给人们一个虚拟的精神空间,让人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欣赏和品味那些温馨、感人、唯美的情感。
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旅程。
诗化小说的特征诗化小说,也称为诗歌小说或诗歌式小说,它们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小说的主题,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 优美的语言:诗化小说的语言通常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韵律感,具有诗歌的美感。
它们通过精心挑选的词汇、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和富有节奏感的句式,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2. 高度的情感表达:诗化小说强调情感的传达,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丰富,充满激情。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深入挖掘,诗化小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3. 意境的营造:诗化小说善于营造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氛围。
这些意境有助于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沉浸在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
4. 结构的独特性:诗化小说的结构通常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它们不遵循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采用跳跃性的叙事方式,或者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让故事更具诗意。
5. 主题的深刻性:诗化小说往往关注人类的情感、命运和精神世界,作品中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诗化小说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他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6.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诗化小说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象征和隐喻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动物、植物、建筑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命运、爱情、死亡等。
通过这些象征和隐喻,诗化小说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考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7. 抒情与叙事的结合:诗化小说在强调抒情的同时,也注重叙事的描绘。
它们往往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通过生动的情节、丰富的细节和深入的心理描绘,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8. 内在的韵律感:诗化小说的语言具有内在的韵律感,这使得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这种韵律感可以通过押韵、排比、对仗等手法来实现,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9. 独特的审美价值:诗化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审美价值的文学形式,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结构吸引了无数读者。
【全唐诗】《短歌行二首(其一)》曹操古诗赏析【作品介绍】《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其中第一首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此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
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短歌行二首其一对酒当歌(1),人生几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
慨当以慷(4),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6)。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7)。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8)。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9)。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0)?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11),枉用相存(12)。
契阔谈?(13),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14),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5)。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
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
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
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
苹:艾蒿。
鼓:弹。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
【诗歌】书小学生诗歌书是我的朋友,我们总是在一起,在它的怀抱里,我可以尽情地阅读。
它有着许多故事,许多的神秘和奥妙,我可以读到童话、诗歌、小说和历史。
每当我翻开它时,它总是那么温暖,就像它在等我,想要跟我分享它的秘密。
在它的文字中,我感到一种渴望,好像它想要告诉我许多的道理和智慧。
书是我的老师,我们一起学习探索,在它的字里行间里,我看到了世界的精髓。
它让我明白,人生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索的事情,让我懂得,只要不懈追寻,就能获得成功。
它是我的指引,教导我怎样思考和分析,让我学会了如何发自内心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感到书籍是我的灵魂的启示和滋养,因为是它引导着我,让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书是我的安慰,陪伴我度过孤独和悲伤,在它的故事里,我看到了许多温馨和感动。
它让我知道,即使面临困难,也不要退缩,要坚定地向前走,不放弃自己的课程。
它教会了我成年人应该有的待人接物之道,让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智慧,更加从容不迫。
我喜欢上了书籍,因为它们可以让我快乐,因为它们可以成为我生活中最好的朋友。
书籍是我的希望,给我以勇气和信心,让我知道,只要努力,就能创造辉煌。
它让我懂得,任何事情都可以从简单开始,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有收获和成果。
它提示我,世上最生动的景象不在于眼前,在于它鼓励我们追寻内心,去发现我们自己。
我总是喜欢留在书堆里,一遍遍地触摸它们,因为我相信,在它有限的书皮内,有无限的追求。
总之,书籍是我的财富,会永远地陪伴我,即便我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仍会留下它的影响。
我爱书籍,因为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让我在快乐和冒险的旅程中,寻找安慰和欢欣。
我深信说不道的亲密感和感动,只能被那些到底多出最美好一面的书籍所呈现。
诗歌、小说强化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减字木兰花吕本中(宋)
去年今夜。
同醉月明花树下。
此夜江边。
月暗长堤柳暗船。
故人何处。
带我离愁江外去。
来岁花前。
又是今年忆去年。
⑴请简析词上片最后一句中两个“暗”字的表达效果。
(4分)
⑵赏析词的最后两句(4分)
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逆归陈力娇
大罗勒密河和小罗勒密河的汇集处,水深齐腰,宽五十米。
开拓民遣返的人流走到这里,望着江水黯然神伤。
这一行人有千名之多,他们要去葫芦岛,从那里乘船返回日本。
日本战败了,政府不管他们了,他们就像没妈的孩子,拼死也要找到母亲的乳头。
风大水急,没有船只。
他们只好把一根长绳拴在两岸的树上,然后捋着绳子过河,风把长绳吹成月牙,站不稳的人若抓不住,瞬间就被河水冲走了。
加滕代子很幸运,她抱着孩子到达了对岸,和剩余的七八百人继续赶路。
刚走了半个小时,前方传来枪声,他们吓得躲进了树林,也就是一根烟的功夫,一群人跑了过来,他们手里提着枪,身上流着血,细看是他们的同胞关东军,他们与苏军接了火,被打得溃逃下来。
为首的是坂元,坂元看到林子里这么多开拓民,眼睛一亮,命令他的兵,扔掉帽子,扯掉领章和肩牌,扮成开拓民躲在他们之中。
加滕代子瞅准空隙,来到坂元身边,她制止坂元:你们不能这样,不能和我们混在一起,中国人不杀开拓民,可他们会杀你们。
坂元眼露凶光,恶狠狠地回道,中国人不杀你们,可苏联红军不认你们,只要是日本人,谁都逃不过。
加滕代子不退步:我们是老百姓,你们是刽子手,我们来满洲,是政府逼来的,你们呢?坂元不愿和加滕代子罗嗦,他的肩膀还流着血,就四下里找卫生员包扎,顺便丢给加滕代子一句话,要死大家一起死,什么开拓民,还不一样来喝中国人的血?
天暗了下来,走了一天路的开拓民都饿了,背上的孩子们开始哭闹起来,吃奶的婴儿更不饶人,他们已将母亲的奶头吮破,恨不得吞下去。
坂元靠着树干假寐,他在估算战情,孩子们的吵闹让他心里不静,更要命的是会暴露目标,北面的炮声越来越近……
坂元不耐烦了,他气急败坏,指着加滕代子怀里的孩子吼道,别让他哭!
可是怎么能制止住,孩子们的哭声就像手雷,一个炸都跟着炸,顿时无数张小嘴,把树林都吵翻了。
他们太饿了,母亲的乳头似干柴棒,他们已经忍无可忍了。
离坂元不远的一棵树下,一名妇女怀里的孩子哭得最响,坂元怒气冲冲对警卫兵说,去,把他弄死!
警卫兵去了,可他下不了手,站在那里迟疑一会儿,他跑了回来,向坂元敬礼:报告,那是个健壮的孩子!
坂元火了,起身给了他一个耳光,然后自己冲到那妇女跟前,下最后通牒,他指着孩子对妇女说,如果他不死,你就得死;如果你不死,全团的人都得死,你选择!
妇女没有选择,她把孩子抱得更紧,惊恐的双眼,瞪得又大又直。
坂元一挥手,又过来一个士兵,士兵不敢怠慢,在坂元的注视下,抢过那个孩子,举过头顶,但是这当儿,他还是犹豫了一下,手抖了,孩子落地时,力量轻了些,孩子没死,没死的孩子哭声越发不依不饶了。
坂元骂了声叭嘎,拾起孩子,甩三节棍一样,把他掼在树干上。
全场的人都闭上了眼睛,他们听到噗的一声,孩子没声了。
其他抱着孩子的妇女,急忙用奶头堵紧孩子的嘴,唯恐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
可这只是暂时的,就像有谁在暗中操纵,一分钟后,孩子们集体的哭声更加嘹亮,如进军的号角一般,把坂元的腿都吓软了。
他抽出战刀,命令警卫兵传递下去,有孩子的妇女,都集中到林中的空地上,集中处置。
妇女们都来了,她们都紧紧地搂住自己的孩子。
坂元命令她们分帮坐好,八个人一堆儿,坐成十五个圈。
然后由他开始训话。
坂元说,大家都听好了,想活命的,就亲自动手送你们的孩子上路,不想活命的,就随你们的孩子一起去死,决不能让你们这些人影响了全体,大日本皇军是以帝国利益为重的!
没有人吭声,孩子们的哭声变成了抽泣。
起风了,树叶一阵阵摇晃,鸟儿预感到厄运来临,轰然起飞,寻找别的栖息地去了。
还是加滕代子先说了话,她把孩子放在另一位妇女的怀里,一步一步向坂元走来,她跪在地上,恳求坂元:就近找个村屯吧,把孩子们寄养给中国的老百姓,他们是仁善的,他们不会坐视不管的!
坂元的眼睛瞪得瓦亮,像两把尖刀,剌向加滕代子,他抬起他的大皮靴,瞬间把加滕代子踹倒,嘴里凶狠地吐出,叭嘎!他这话一出口,加滕代子就知道完了,没希望了。
但是她没有服输,她死也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她高扬着声音对坂元和卫兵们喊,你们不接受他们的恩赐,实则是你们对他们做孽太深,多少中国人死在你们的枪口之下?你们还要杀同胞!
加滕代子的话音刚落,一颗颗手榴弹甩在妇女和孩子们中间,浓重的烟雾腾空而起,大块大块的尸体夹杂在火光中,瞬间他们都变成了冤魂,碎肉挂在树上,对着日本呜咽……
1.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
⑴妇女没有选择,她把孩子抱得更紧,惊恐的双眼,瞪得又大又直。
⑵起风了,树叶一阵阵摇晃,鸟儿预感到厄运来临,轰然起飞,寻找别的栖息地去了。
2.小说多次写到“孩子的哭闹”的情节,请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4分)
3.加滕代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4.坂元为制止孩子们的哭声,起初不敢动用枪械而是将孩子摔死,但后来却不惜用手榴弹将孩子和妇女炸死。
情节这样安排似乎不符合情理,请予以探究。
(6分)
三、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90周年,精心筹备了一系列文化展览。
这引发了网友对传统传承的大讨论。
网友甲:传统是古人的,已经不适宜了,传承、阐释就是复古、尊古。
网友乙:注重传统形式的延续,不如关注传统精神的传承。
网友丙:传统都是沉淀下来的经典,对传统就要“顶礼膜拜”。
网友丁:传统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 ⑴两个“暗”字,描绘了一幅“淡云遮月,长堤上柳枝繁荫,遮蔽了停泊在堤畔的远行之船”的画面,(2分)抒写了作者江边送别的怅惘之情。
(2分)
⑵末两句作者虚实结合,立足眼前,想象到来年的今夜,会再到月下花前,重现今夜送别的情景;(2分)同时,此二句以景结情,抒发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1分)而“去年”“今年”“来岁”的循环往复,更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1分)
二1.⑴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1分)凸显了妇女不愿失去孩子及怕失去孩子的恐惧心理,反衬了日本军人的残暴。
(1分)
⑵环境描写,渲染了肃杀的氛围,(1分)衬托了坂元的残忍,暗示了遣返民面临的一场灾难即将来临。
(1分)
2.突出表现了开拓民的艰难处境,他们多日受饥挨饿,吃奶的孩子无奶水可吃;(2分)加剧了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孩子们因饥饿难耐的阵阵哭声增加了板元的恐惧,促使了他的对开拓民的残杀行动。
(2分)
3.她勇敢无畏,立场分明,她阻止坂元率领的日军化装为开拓民;她善良睿智,当坂元要杀孩子们时,她第一个站出来恳求坂元把孩子们寄养给中国百姓,她以善良之心知道中国百姓是仁善的;她具有强烈的正义感,憎恶残暴,临死痛斥板元。
(每点2分,回答出两点并各有分析即可。
)
4.符合人性发展的逻辑,坂元被孩子的哭声以及加藤代子阻止和痛斥激怒,使其丧失了理智,兽性大发,从而无所顾忌,充分突显了其人性恶的一面;符合作者情节设计的逻辑,暗示爆炸声必将引来苏军,坂元集团会招致覆灭的命运;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有助于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反思。
(每点2分,共6分。
若只答不符合不给分;答不符合,并说出合乎情理的理由酌情给分。
)
三、【写作提示】材料是四位网友对传统传承的不同认识。
从网友甲来看,是对传统的否定,认为传统与时代不符,传承就是复古,由此可从反面立意:(1) 对传承传统不可一味否定;(2)复古并非真正的传承;
从网友乙来看。
是对传统传承内容的认识,认为传承不仅妻传承形式,更要传承精神。
由此可确立如下立意:(1)要传承传统精神;(2)传统形式与传统精神的传承。
从网友丙来看,是对传统经典的膜拜。
由此可确立如下立意:(1)对传统经典不可一味膜拜;(2)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从网友丁来看,其认为对传统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
由此可确立如下立意:(1)传承传统需要创新;(2)传承与创新。
当然,也可将四者结合起来立意,将传承和创新与当前社会上的某些现象结合起来立意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