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第3讲)
- 格式:ppt
- 大小:443.00 KB
- 文档页数:61
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视角与途径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公共政策作为衡量政府治理效果的标尺趋于重要。
因此,加强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需求。
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探索政府决策制定和执行的原理、方法与技能。
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刻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概念、视角、途径和实践方法,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目标•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流程和方法;•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能够应用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公共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思考水平。
三、课程大纲第一讲:公共政策分析的概念和意义•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分析的意义;•公共政策分析的实际意义。
第二讲: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公共利益理论;•利益冲突分析理论;•政治代表理论。
第三讲:公共政策分析的途径•研究政策的过去、现在、未来;•观察力、分析力、论证力;•选择加入决策的方式;•确定决策中的问题。
第四讲: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践技术•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策略规划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第五讲:公共政策分析实例分析•国际能源政策;•医疗保险政策;•教育政策;•交通政策;•环境政策。
四、教学方法1. 知识讲授讲解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并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实际应用情况。
2. 讨论课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思路,提出疑问和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3. 个案分析针对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让学生钻研分析,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对策。
4.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设置针对不同场景的练习,包括问答、作业、小组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期中测试:占总成绩的30%;•实践作业:占总成绩的20%;•期末论文:占总成绩的20%。
第三章政策模型第一节模型概述一、什么是模型?模型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讲并不陌生,如建筑模型、汽车模型、飞机模型等,在现代生活中并不鲜见。
模型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
通过模型进行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
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点,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便于人们把握。
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的问题。
一般来讲,模型可划分为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两类。
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这些模型对原型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里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
而抽象模型主要是指用语言、符号、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模型不仅仅是现实世界的简单替代物,而且是现实世界抽象化的代表。
在政策科学中,概念模型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这些概念模型是政策科学工作者在公共政策研究中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其社会的效果,思考和预测未来的发展,不断总结出来的。
这些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为理解公共政策和进行政策分析提供了多种途径。
第三章政策模型第一节模型概述二、模型评述在分析公共政策的时候,我们需要组织我们的思想和概念。
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场所,为了理解这种复杂,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简化,因而我们构建了模型。
进行政策分析,如果不使用模型的方法,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当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正在把主观强加于客观,人为地创造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从看似并不存在程序的现实中提炼出一种程序。
模型事实上的确来源于人类的经验,但它们绝不是经验的再现和翻版,而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一种认识方式,是人们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个人信仰的综合体现。
因而,在政策研究领域,我们不得不非常谨慎地对待模型所代表的"真实"。
《公共政策学》复习材料名词解释部分1、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调查方式,拟定调查问卷并提供背景材料,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后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
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的分析方法。
2、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Method)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
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3、结构适中(优良)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4、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阻碍,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5、政策目标:公共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6、政策合法化: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7、定性分析方法: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分析,往往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分析。
8、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
显著特征之一是,数学、统计学知识的大量运用。
9、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
或者更具体地说,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就问题构建、未来预测、行动建议、实施监控、执行评价展开分析,并创造相关的知识成果。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分析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 Analysis课程编号:C04二、总学时:54学时三、学分:3学分四、课程简介: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管理硕士(MPA)的核心必修课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政策活动的理论指导,是政策实践的分析框架。
本课程以公共决策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中的基本理论体系。
在教学课程中,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政府公共政策形成的原因,公共政策的目标与手段,公共政策形成和执行的过程与环境等,从而使学员对公共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政策问题,建立分析框架,提出政策方案。
五、教材: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六、教学目的:本课程既重视学理研究和学术功底的培养,以加强和提高学习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又重视当代公共政策实践问题的了解和把握,以加强和提高同学对公共政策问题的感应能力、领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应对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修习,选课同学应当进一步熟悉当代公共政策的主要的理论和政策问题,进一步掌握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注意追踪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的发展动态,进而能够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有价值的研讨七、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读书并重,集中面授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讲授与个人阅读并重,穿插课堂讨论;课堂教学将按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师主讲,学生参与;每一讲座设置相关主题,并设有相关参考书目。
本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积极的、活跃的、严谨的、具有创意的思考和争论;倡导“参与式”学习,主张课上与课下、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倡导“网络化”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与学、读书与写作、课堂内与课堂外、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广泛地连接起来。
八、考试方式:按照《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60分为通过。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会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应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不同的政策现象,而不同的公共政策实践亦需要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这就使得对公共政策概念的解释遇到一些麻烦。
在学术领域,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歧义颇多,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界定和彼此的认同。
这里我们只提及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并加以适当的讨论。
这一定义主要是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界定,对理解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作用,但它很不全面。
首先,制定政策的人不只限于政治家,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还有公众、社会不同阶层和各种利益团体的代表,以及政府机构的一些公务人员;其次,执行政策的人也不仅限于国家公务人员,还应包括一些政治家、司法人员和有关群众;第三,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范围远比法律法规更为宽泛,如政府的大型计划、政治首脑的讲话和指示、政府会议通过的决议等。
∂行政学鼻祖,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Wilson)先生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哈罗德• 拉斯维尔(Harold 这种定义强调了公共政策的设计功能及其目标取向,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理性的政策制定通常会有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程序。
但是,行动计划和方案难以含盖所有的公共政策,而且,把目标要素作为公共政策的必要条件也欠妥当,因为公共政策的目标有时并不十分明确。
∂sswell)在创立政策科学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en)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
”•这种定义是从传统政治学原理的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侧重的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
其中所涉及的“价值”应从广义去理解,它是指所有有价值的东西,不仅包括实物、资金和知识,还包括权力、声誉和服务。
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20 年月日A4打印/ 可编辑公共政策概论Intr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江远山一、课程简介第一,提供大学部同学对于公共政策的基本认识,能够深刻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等。
第二,通过现实政策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模型路径,掌握具体的决策与分析技术,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和途径,了解西方国家与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历史经验、教训。
第三,除了作为深入了解政治现象的基础,本课程也为政策设计与分析等实务操作提供必要的训练。
This course has three main objectives. Firstly, this course helps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the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policy, and to deep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ublic policy and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Secondly, students can grasp the values, methods, models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 through case study. In addition,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specific decision-making and analysis technology, identify the main body and ways of public policy making, and know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policy both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Thirdly, this course not only serves as a foundation for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phenomena, but also provides necessary training for practical operations such as policy design and analysis.二、课程性质政治学与行政学必修课及其相关专业选修课三、考核方式1.出勤与课堂讨论占40%;2.期末考试占60%。
公共政策分析1、公共政策的本质及特征本质: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特征:(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
明显的政治倾向与阶级性,会强烈地表现于每一项政策之中。
(2)整体性;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3)超前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
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
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不同类型的政策之间并非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有主次之分。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现代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由政府职能的日益拓展所决定。
多数人把政府职能分为政治统治、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职能。
(6)合法性;体现政治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它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
从作用结果来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即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最佳分配?3、公共政策分析框架的构成要素(1)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