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共22页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发展历程1、萌芽、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在沿海地区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1)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2)清政府为偿还贷款,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黄金时期(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2)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实业救国成为思潮;(4)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5)有识之士的倡导。
4、凋敝萎缩:一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1)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3)国民党发动内战;(4)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5、获得新生: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1、先天不足:(1)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在经济技术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市场竞争力;(2)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3)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2、后天畸形: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东部沿海沿江地区,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注意:1、张謇创办实业的根本目的是挽救国家危亡;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的最主要原因是外因,即: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的主要原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内受封建主义压迫,外受帝国主义压迫。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严格按照中学历史课本来说:1。
诞生:19世纪60-7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中国民族工业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2。
第一次发展高峰:1895年之后。
由于《马关条约》的影响,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清***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逐渐放弃“抑商”政策,鼓励兴办工厂,民族资本快速扩大(虽然还是不大);3。
“黄金时代”、“短暂的春天”: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民国*** 在最初几年为兴办实业作了不少努力,在革命振奋下的广大工商业者、爱国华侨积极投资。
加上一战爆发,外国企业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排挤,战争期间不少出口货物需求大增,内外两方面因素使得民族工业发展迅速;4。
春天的结束:一战结束后各国资本卷土重来,很多民族企业受到很大的压力甚至破产。
一些战时出口热点消失,民族工业陷入萧条;5。
第二个发展高峰:南京国民 *** 前十年,采取了很多鼓励发展经济的举措,进行经济改革,加上统一全国之后政局比较稳定(其实也未必很稳定),民族工业再次获得发展。
很多经济资料此后多年内都没有被重新整理;6。
严重打击: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
战争的巨大破坏扫荡了来不及紧急内迁的民族工业,很多企业被日伪强占。
在国统区由于实行战时体制,经济管制加强,更兼一些官僚趁机敲诈,民族工业很难有良好的发展环境;7。
崩溃:抗战结束后美货又大量涌入,国货受到挤压。
战火频仍,国民*** 对民族企业的盘剥越发严重,恶性通货膨胀更是令民族企业陷入绝境。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以轻工业为主,以沿海地区为主,行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艰难曲折发展。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三个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发展程序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型别集中于轻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作者: 李时岳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14-17页
主题词: 中国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中国;甲午战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戊戌变法;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前;五四运动;封建势力
摘要: <正> 民族工业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工矿企业而言,它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曾经有过三度繁荣:一是戊戌变法前,即1895——1898年;叶是辛亥革命前,即1905——1908年;一是五四运动前,即1915——1918年。
每次繁荣为时都很短暂,而且紧接着衰退,表现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艰难的,迂迴曲折的。
1895——1898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开始阶段,同时,也是甲午战争结束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高涨的基础。
甲午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导入新课:“中国梦”无疑是时下的热门词语,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期望,砥砺着国人前行的方向。
“中国梦”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工业化强国之梦”。
课件展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教师讲解:首先明确民族工业的概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制造工业。
让我们一起回顾往年中考命题,对民族工业进行了多角度考察,是中考的高频考点,同学们要高度重视。
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确立本课学习重点,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课件展示: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过渡:说到民族工业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状元实业家张謇,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实现他的人生目标。
过渡:让我们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课件展示:大生纱厂大事年表,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阶段。
过渡:(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阶段特征?并说明阶段特征形成的原因?学生回答: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学生回答:第一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特征是萌芽时期,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辟通商口岸外国商品的涌入冲击了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统治阶级中的开明官员掀起“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采用机器生产,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
其中民用企业还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对一些地主、商人起了刺激作用,这些地主、商人纷纷的引进机器,开办工厂。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
投资设厂的利润丰厚,也刺激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新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