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动力性能分析与计算
- 格式:docx
- 大小:132.94 KB
- 文档页数:6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辆动力学特性分析与控制优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普及,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一大趋势。
其中,新能源电动汽车是当今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类型。
然而,在该类型汽车的设计和控制过程中,考虑到车辆动力学特性对整车的性能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辆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车辆控制优化的相关技术。
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辆动力学特性新能源电动汽车以电动机为动力源,从机械稳定性、节能环保、低噪音等方面其优势明显。
然而,由于其传动方式与传统燃油汽车不同,因此在车辆动力学特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分别从对重心高度、转向机构、能量回收系统和电池组等方面来分析其特性。
1. 重心高度的影响电动汽车一般都在底盘中心或者车顶上方装有电池组,因此其重心较高。
相比传统燃油汽车的重心较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重心高度会对车辆的横向稳定性、超车性能、刹车失控和滑移控制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2. 转向机构的变化新能源电动汽车通常采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在转向灵活性和安全性上比机械转向系统更优。
同时,这种转向机构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向角度调节转向力矩,有利于车辆的控制。
3. 能量回收系统的作用新能源汽车的能量回收系统可以将制动能量和惯性能量转化为储能电量,对车辆的能源管理和运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能量回收系统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制动距离和经济性等方面。
4. 电池组的承载能力电池组是新能源汽车储存能量的重要部件,其能量存储容量、密度和成本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到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
因此,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承载能力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二、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控制优化技术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来说,车辆动力学特性的分析和控制优化技术的实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下面从驱动力控制、制动力控制和车身稳定性控制三个方面来讲解相关技术。
电动汽车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能源资源紧缺的担忧,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而电动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电池。
本文将详细解析电动汽车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
一、电动汽车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动汽车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正极通常使用锂离子化合物,如锂铁磷酸铁锂(LiFePO4)或三元材料(NiCoMnO2)等;负极一般采用石墨材料;电解质通常是有机溶液或聚合物电解质;而隔膜则用于隔离正极和负极,防止短路。
当电动汽车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锂离子从正极向负极移动,同时通过电解质和隔膜。
这个过程中,负极的石墨材料会嵌入锂离子,释放出电子,形成电流。
而正极的锂离子则会脱嵌,与负极反应,同时接受外部电路供给的电子。
这样,电动汽车就能够从电池中获得所需的电能,驱动电机运转。
当电动汽车充电时,电池工作原理则相反。
外部电源提供电流,使得正极的锂离子重新嵌入,负极的石墨材料则释放出电子,形成电流。
反应过程中,电动汽车电池的能量储存再次增加。
二、电动汽车电池的性能分析1. 能量密度电动汽车电池的能量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电能存储量。
高能量密度意味着电池存储的电能更多,车辆续航里程可以更长。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动汽车电池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相对较高,能够满足长距离驾驶需求。
2. 续航里程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续航里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电池容量、车辆质量、车辆动力系统效率等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逐渐增加,能够满足日常通勤和城市代步的需求。
3. 充电速度电动汽车电池的充电速度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快速充电技术是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的关键。
近年来,一些新型电池技术和充电设备的发展,使得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快速充电能够在短时间内为电池充满电,满足用户对长途驾驶的需求。
4. 寿命与耐久性电动汽车电池的寿命与耐久性直接影响其使用成本和可靠性。
电动汽车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改进,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选择。
然而,要想提高电动汽车的性能和效能,建立合理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有效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电动汽车的动力学建模是通过研究其运动学和力学特性,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
这对于车辆性能分析、控制策略制定和系统仿真至关重要。
一种常用的建模方法是使用电动汽车的整体动态方程。
这个方程包括了汽车的质量、阻力、增速器和动力系统的参数。
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动态建模以及考虑其他因素如电池特性、驱动系统效率等,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准确且可信的模型。
为了更好地控制电动汽车的性能,我们需要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可以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
开环控制是基于预定义的参考信号来实现汽车的期望行为。
它不考虑外部干扰和系统误差。
闭环控制则通过测量系统输出以及与期望输出的偏差来调整控制信号,以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
闭环控制通常包括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
反馈控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通过比较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偏差,根据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项计算出控制信号。
PID控制器的参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前馈控制则是通过预测汽车的未来行为,提前计算出所需的控制信号,并进行补偿。
前馈控制可以大大减小系统在跟踪参考信号时出现的误差。
除了PID控制器和前馈控制之外,还有一些先进的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MPC)、自适应控制和人工智能控制等。
这些算法能够更好地处理非线性系统和模型不确定性,并提供更快速、更精确的控制。
在进行动力学建模和控制之前,我们还需要进行系统辨识。
系统辨识是为了确定电动汽车的物理特性和参数,从而为建模和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
常用的系统辨识方法包括频域分析、时域分析和信号处理等。
在动力学建模和控制方面,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考虑。
例如,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问题,即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电池的能量以及优化整个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纯电动汽车整车动力性试验纯电动汽车在行驶中,由蓄电池输出电能给电动机,电动机输出功率,用于克服电动汽车本身的机械装置的内阻力,以及由行驶条件决定的外阻力消耗的功率。
与燃油汽车一样,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也可以用最高车速、加速性能与最大爬坡度来进行描述,但是与燃油汽车不同的是,电动机存在不同的工作制,如1min 工作制、30min工作制等,即存在连续功率、小时功率与瞬时功率,因此在描述或评价电动汽车的动力性时要做说明。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的试验标准按GB/T 18385-2001《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进行。
测试的内容包括:最高车速、加速性能、最大爬坡度等评价指标。
测试设备有五轮仪,现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非接触式传感器;记录与分析设备有日本小野、德国DA-TRON、瑞士KISTLER等公司的产品。
1.道路条件1)一般条件试验应该在干燥的直线跑道或环形跑道上进行。
路面应坚硬、平整、干净且要有良好的附着系数。
2)直线跑道测量区的长度至少1000m。
加速区应足够长,以便在进入测量区前200m内达到稳定的最高车速。
测量区与加速区的后200m的纵向坡度均不超过0.5%。
加速区的纵向坡度不超过4%。
测量区的横向坡度不超过3%。
为了减少试验误差,试验应在试验跑道的两个方向上进行,尽量使用相同的路径。
3)环形跑道环形跑道的长度应至少1000m。
环形跑道与完整的圆形不同,它由直线部分与近似环形的部分相接而成。
弯道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200m。
测量区的纵向坡度不超过0.5%。
为计算车速,行驶里程应为车辆被计时所驶过的里程。
如果由于试验路面布置特点的原因,车辆不可能在两个方向达到最高车速,允许只在一个方向进行测量,但应该满足以下条件:(1)试验跑道应满足要求;(2)测量区内任何两点的高度差不能超过1m;(3)试验应尽快重复进行两次;(4)风速与试验道路平行方向的风速分量不能超过2m/s。
2.试验车辆准备1)蓄电池充电按照车辆制造厂规定的充电规程,使电动汽车蓄电池达到完全充电状态,或按下列规程为蓄电池充电。
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它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性能和使用体验。
本文将通过对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探讨其组成结构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
一、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组成1. 电机系统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主要由电机系统、电池系统和电控系统组成。
其中,电机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机系统包括电动机、减速器和传动装置。
电动汽车通常采用交流电机或直流电机,其中交流电机又分为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
减速器主要是为了降低电机转速并提供合适的扭矩输出,传动装置则将电机的动力传输到车轮上。
2. 电池系统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能量存储和释放装置,也是电动汽车的能源来源。
电池系统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系统。
电动汽车常用的电池种类有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
电池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电池的监控和保护,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和寿命。
充电系统则提供电池组的充电功能。
3. 电控系统电控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智能控制中枢,负责监测和控制整个动力系统的运行。
电控系统包括控制器、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等。
控制器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调度中心,负责调节电机的工作状态和输出功率。
传感器用于采集各种关键参数,如车速、电机转速、电池状态等。
电子控制单元则负责数据处理和系统控制。
二、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1. 电机技术电机技术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技术。
随着电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电动汽车主要采用永磁同步电机或感应电机,这些电机具有高效率、高转速和高扭矩输出的特点。
另外,电机的轻量化设计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2. 电池技术电池技术是限制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锂离子电池是电动汽车常用的电池技术,它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快速充电的特点。
然而,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和安全性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设计与性能分析随着全球环保意识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当今的热门话题。
与传统的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而其核心技术之一就是动力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类型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
其中,纯电动汽车通过电池储存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实现车辆行驶;混合动力汽车则是将传统燃油汽车的动力系统与电池储能系统相结合,提高了动力性和经济性;燃料电池汽车则是利用氢气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电化学反应来产生电能,让车辆运行。
二、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1、电力控制系统电力控制系统是纯电动汽车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电力控制系统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电动机控制系统、充电管理系统和车载电气系统等。
电力控制系统要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和控制,并能够满足多种驾驶条件下的动力需求。
2、混合动力控制策略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较为复杂,需要实现传统燃油动力系统与电动机储能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
混合动力控制系统还需要考虑电机的能量回收和储存,在合适的时机将电能转换成动力输出,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燃料电池控制系统是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
该系统需要实现氢气电化学反应的高效转化,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驱动车辆。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还需要考虑氢气储存和输出,以及电池与电动机之间的协同控制。
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性能分析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性能分析可以从能效、动力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入手。
1、能效能效是衡量新能源汽车的能量利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能效高的车辆,可以通过少消耗一些能量而能够获得相同的运动能力和续航能力。
新能源汽车能量的来源主要是电池或燃料电池,在实际运行中,动力转换的效率、能量的回收和再利用等环节都会影响能效。
2、动力性动力性是新能源汽车另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动力性的好坏不仅跟电机类型、功率等因素有关,还取决于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电动汽车动力总成NVH的分析与优化电动汽车动力总成NVH的分析与优化摘要: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零排放、环保、低能耗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但是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振动、刺耳的电子噪声等问题也越来越显著,严重影响了乘坐舒适度和全车乘员声学环境。
本文使用有限元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对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NVH(Noise,Vibration and Harshness,噪、震、刺)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诸如电驱动电机噪声、齿轮噪声、结构振动噪声等问题进行了优化设计。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NVH分析方法和优化设计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动汽车的乘坐舒适度、降低NVH噪声水平,促进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关键词:电动汽车;动力总成;NVH;优化设计;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技术一、绪论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新能源政策的不断推进,电动汽车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交通工具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较传统的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环保、低能耗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但是,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对其所产生的噪音、振动、刺耳的电子噪声等问题提出异议。
因此,研究电动汽车的NVH特性,对于提高其乘坐舒适度和全车乘员声学环境,进而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有限元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对电动汽车动力总成NVH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优化设计。
首先,介绍有关NVH的定义和特点,接着分析电动汽车NVH问题的主要来源和表现,进而提出一套分析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NVH问题分析噪声、振动和刺激性(Noise, Vibration and Harshness)是汽车行驶过程中最突出的质量问题之一。
NVH问题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不仅严重影响汽车的乘坐舒适度,还对车身材料、零部件滑动磨损、动力总成传动系统等构件产生负面影响。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危机的加剧,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在技术和性能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动力系统的可靠性是消费者和制造商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对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深入分析。
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机、电控系统等组成。
这些部件的协同工作决定了车辆的性能和可靠性。
电池组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
目前,常见的电池类型包括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
电池的可靠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电池的化学特性、充放电循环次数、工作温度和湿度等。
在实际使用中,如果电池长期处于高温或低温环境,或者频繁进行深度充放电,都会加速电池的老化,降低其性能和寿命。
此外,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有效性也对电池的可靠性起着关键作用。
BMS 负责监控电池的状态,如电压、电流、温度等,并进行均衡管理,以确保电池组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电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关键部件。
电动汽车中常用的电机类型有永磁同步电机和交流异步电机。
电机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其设计、制造工艺和散热性能。
良好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可以保证电机的精度和稳定性,减少故障的发生。
同时,有效的散热系统能够防止电机过热,保护电机的绝缘材料,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电控系统则相当于电动汽车的“大脑”,负责协调电池组和电机的工作。
电控系统的可靠性受到硬件和软件的双重影响。
硬件方面,电子元件的质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软件方面,控制算法的合理性和优化程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如果电控系统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车辆动力输出异常、甚至无法行驶。
除了上述核心部件,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可靠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连接部件的可靠性,如电缆、连接器等,如果接触不良或出现松动,可能会引发电气故障。
此外,车辆的使用环境和驾驶习惯也会对动力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
在恶劣的道路条件下行驶,或者频繁急加速、急减速,都会增加动力系统的负担,导致故障的发生。
动力电池产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与评估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作为关键部件之一,其电化学性能的分析与评估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电化学性能的定义和评价指标出发,探讨动力电池产品的性能分析方法和评估标准,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评估技术。
1. 电化学性能的定义和评价指标动力电池产品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包括容量、循环寿命、功率密度、能量密度等指标。
其中,容量是指电池存储和释放电能的能力,循环寿命是指电池在一定充放电条件下可以循环使用的次数,功率密度是指电池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输出功率,能量密度是指电池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储能能力。
2. 动力电池性能分析方法(1)循环充放电测试:通过对电池进行一系列充放电循环,可以评价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容量衰减情况。
(2)静态容量测试:通过将电池放置在静态条件下进行放电,测量电池的容量,可以评估其电荷存储和释放能力。
(3)交流阻抗谱测试:通过对电池进行交流阻抗谱分析,可以获得电池的内部电阻、极化过程等信息,进而综合评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4)电化学放电测试:通过在恒定电流或恒定功率下进行放电测试,可以确定电池的放电特性及能量密度。
3. 动力电池性能评估标准(1)国际标准:例如,美国电动汽车协会(SAE)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评估标准,包括电池容量衰减率、循环寿命、电池温度特性等指标。
(2)国内标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也发布了一些动力电池性能评估标准,包括电池容量保持率、快充性能、安全性能等指标。
4. 动力电池性能评估技术(1)扫描电镜(SEM):通过SEM技术可以观察电极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而评估电极的结构稳定性和离子传导性能。
(2)红外热像仪: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组件的温度分布和异常情况,评估电池的热管理性能。
(3) X射线衍射(XRD): XRD技术可以确定电池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相变情况,评估电池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4)电化学阻抗谱(EIS):通过EIS技术可以测量电池的内部电阻、电极/电解质界面的极化等信息,评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性能分析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能源危机的担忧,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动力电池的设计与性能分析对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设计原理、性能评估和优化方法,旨在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设计原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是指用于提供电动汽车动力的电池组。
其设计原理包括电池类型选择、电池组配置和电池管理系统(BMS)设计等。
首先,选择适合的电池类型至关重要。
目前,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类型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和燃料电池等。
不同的电池类型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成本效益考量来选择合适的电池类型。
其次,电池组的配置也是决定动力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
合理的电池组配置可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常见的配置方式包括串联和并联两种。
串联可以增加电池组的电压,提高车辆的整体电压,从而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
并联可以增加电池组的电流输出能力,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
最后,动力电池需要设计适合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用于监测和控制电池的状态、温度、电压和电流等参数。
BMS的设计需要考虑电池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BMS还需要提供充电管理、放电管理、平衡管理和故障诊断等功能,以保证动力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第二部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评估动力电池的性能评估是判断电池质量和性能优劣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电池容量、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等指标的评估。
首先,电池容量是评估电池能量储存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电池容量越高,车辆的续航里程就会更远。
电池容量的评估方法包括实际行驶里程测试和剩余能量测试等。
其次,循环寿命是电池使用寿命的关键指标。
循环寿命指电池经过多少次充放电循环后能够保持正常工作性能。
循环寿命的评估需要进行严格的循环测试和容量衰减测试。
电动汽车与传统内燃机汽车之间的主要差别是采用了不同的动力源,它由蓄电池提供电能,经过驱动系统和电动机,驱动电动汽车行驶。
电动汽车的能量供给和消耗,与蓄电池的性能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和续驶里程,同时影响电动汽车行驶的成本效益。
电动汽车在行驶中,由蓄电池输出电能给电动机,用于克服电动汽车本身的机械装置的内阻力,以及由行驶条件决定的外阻力。
电动汽车在运行过程中,行驶阻力不断变化,其主电路中传递的功率也在不断变化。
对电动汽车行驶时的受力状况以及主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进行分析,是研究电动汽车行驶性能和经济性能的基础。
1、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分析
1.1 电动汽车的驱动力
电动汽车的电动机输出轴输出转矩M,经过减速齿轮传动,传到驱动轴上的转矩Mt,使驱动轮与地面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车轮与地面作用一圆周力F0,同时,地面对驱动轮产生反作用力Ft.Ft 与F0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t方向与驱动轮前进方向一致,是推动汽车前进的外力,将其定义为电动汽车的驱动力。
有:
电动汽车机械传动装置是指与电动机输出轴有运动学联系的减速齿轮传动箱或变速器、传动轴及主减速器等机械装置。
机械传动链中的功率损失包括:齿轮啮合点处的摩擦损失、轴承中的摩擦
损失、旋转零件与密封装置之间的摩擦损失以及搅动润滑油的损失等。
1.2 电动汽车行驶方程式与功率平衡
电动汽车在上坡加速行驶时,作用于电动汽车的阻力与驱动力始终保持平衡,建立如下的汽车行驶方程式:
以电动汽车行驶速度va乘以(2)式两端,考虑机械损失,再经过单位换算之后可得:
或
由(4)、(5)两式可以看出,电动汽车在行驶时,电动机传递到驱动轮的输出功率与体现在驱动轮上的阻力功率始终保持平衡。
将(4)变换可得:
式中PM为电动机的输出功率。
用曲线图表示上述功率关系,将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汽车经常遇到的阻力功率与对应车速的关系归置在x-y坐标图上得到电动汽车功率平衡图如图1所示。
利用功率平衡可定性分析电动汽车设计中的有关动力性问题,另外,根据功率平衡能看出电动汽车行驶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所以经济性分析中也常用到它。
1.3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计算
与内燃机汽车相似,电动汽车的动力性指标有三种,即最高车速、最大加速能力和最大爬坡度。
汽车的最高车速是指汽车在无风的条件下,在水平良好硬路面上所能到达的最高速度。
电动汽车的最高车速计算:
满足(7)式的最大值即为反映车辆动力性的指标Vamax。
汽车的加速能力用汽车原地起步的加速能力和超车加速能力表示,通常采用汽车加速过程中所经
过的加速时间和加速距离作为评价汽车加速性的指标。
电动汽车的加速时间计算为:
汽车的爬坡能力是指汽车在良好道路上以最低行驶车速上坡行驶的最大坡度。
电动汽车爬坡度的计算:
2、电动汽车主电路的负载电流分析
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需的阻力功率随时都在变化,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也将随阻力功率的变化而变化。
电动汽车主电路中传递的电功率也是在不断变化,但与所需的阻力功率始终保持平衡。
通常,电动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主电路中的电流变化较大,主电路电流的大小不仅影响系统的散热与正常工作,而且直接影响蓄电池的放电性能与使用寿命,同时影响一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
当采用交流感应电动机时,电动汽车的主电路是指给电动汽车行驶提供所需能量的电路,即动力蓄电池组到控制器和逆变器之间的直流电路,以及逆变器与交流感应电动机之间的交流电路,如图2所示。
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分析主电路的负载电流时总是假定蓄电池的端电压以及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保持不变。
电动汽车在平路上等速行驶时所需的功率换算至电机输出轴为:
假定电动汽车主电路的电压保持不变,根据图2即可计算电动汽车等速行驶工况的主电路负载电流。
电动汽车主电路中的直流电路的负载电流为(假设逆变器的效率为ηMI,电动机的效率为ηM):电动汽车主电路中交流电路的负载电流为:
同样,可以计算电动汽车在加速行驶时的主电路的负载电流或在坡道上等速爬坡时主电路的负载电流。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动汽车的动力性与其行驶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密切相关,因此,应当通过提高动力蓄电池的性能、降低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的能耗等措施来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
另外,由于行驶时电动汽车主电路电流的大小直接影响蓄电池的放电性能与使用寿命,同时影响一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因此在设计电动汽车时,应综合考虑电池的质量、驱动电动机的电压和额定电流、加速性能、续驶里程及安全性能等因素,通过系统优化来改进电动汽车的性能和降低成本。
作者单位:任国军(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淄博,255049)
杨久青(东营技术学院,东营,257097)
参考文献:
[1]Michael H Westbrook.The Electric Car[M].London:The 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2001.
[2]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何洪文,于晓江,陈逢春.电动车辆设计中的匹配理论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22(6):704-707.
[4]陈清泉,孙逢春,祝嘉光.现代电动汽车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汤蕴璮,史乃,沈文豹.电机理论与运行(上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