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21
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有什么口诀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夏冬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春分和秋分为长短分界点。
1昼夜长短怎幺变化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
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安徽明光中学周兵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为什么昼夜长短总在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地球自转使得日夜交替,而地球公转则导致不同季节的昼夜长度不同。
这种变化是地球运动的自然规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完成一圈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天。
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完成一圈所需的时间约为36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昼夜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的光线只能同时照射到一部分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某一地区处于白天时,另一地区则处于黑夜。
而随着地球自转的进行,昼夜不断交替,形成了我们熟悉的日夜变化。
地球自转并不是匀速的,而是有一定的倾斜度和偏离。
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轴之间存在一个倾斜角度,这就导致了昼夜长度的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时,接受太阳光的地区就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昼夜长度的不同。
除了地球自转的影响外,地球公转也是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之一。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规则的圆形。
这就意味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接受太阳光的地区。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这个地区就会接受到更多的太阳光,昼夜长度就会相应缩短。
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这个地区就会接受到较少的太阳光,昼夜长度就会相应延长。
地球的轨道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地球的轨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受到其他星球的引力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就导致了地球公转的轨道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昼夜的长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所决定的。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的光线只能同时照射到一部分地球表面,从而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而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轴之间的倾斜角度以及地球轨道的椭圆形都会影响到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和范围,从而导致昼夜长度的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对生物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昼夜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理和行为,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活动规律都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邻水二中xx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xx各地反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邻水二中邓明红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以稳定的方式公转自转,使得人们能够享受到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以及相关的科学原理。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轨道运动。
自转则是指地球自身绕着地轴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自转的周期为一天。
二、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变化当地球公转时,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因为太阳高度角的不同而产生昼夜的变化。
当某个地区的太阳正好位于当地观测点的正上方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正午,此时太阳在天顶直射,太阳光最强烈,这时候是白天。
而当地区的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夜晚。
实际上,地球上的任何一点都会经历昼夜变化,只是时间长度的不同。
三、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引起了昼夜时间长度的变化。
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重要点是:夏至点和冬至点。
夏至点是指太阳直射点达到南纬23.5度的时刻,这一天称为夏至,此时南半球将迎来最长的白天和最短的夜晚。
冬至点则是指太阳直射点达到北纬23.5度的时刻,这一天称为冬至,此时北半球将迎来最长的夜晚和最短的白天。
对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来说,地球公转不会带来明显的昼夜时长变化,因为阳光垂直照射,使得昼长夜短相对平衡。
而对于极地地区来说,在冬至时,这些地区会经历极长的极夜,即连续的黑暗,而在夏至时,则是极长的极昼,即连续的白天。
四、科学原理地球公转和昼夜变化的产生是由于地球轴倾斜的原因。
地球的轴与公转平面之间的倾角导致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的光线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地球的不同地区,从而产生了昼夜的变化。
当地球上某个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较大时,太阳光的照射范围更广,产生了白天;而当太阳照射角度较小时,太阳光的照射范围较小,产生了夜晚。
五、地球公转昼夜变化的影响地球公转昼夜变化对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和行为往往受到昼夜变化的调节。
昼夜的交替也影响人类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人类往往根据昼夜的变化来决定工作、休息和社交的时间。
图解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二、昼夜长短的计算1、昼长数=昼弧度数÷15°夜长数=夜弧度数÷15°求出图中A、B、C、D四地的昼长答案:A:24,B:8,C:16,D:16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算昼夜长短地方时12:00把白天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地方时0:00把夜晚平分成相等的两份3、根据昼长、夜长算日出日落时间日出=12-1/2昼长日落=12+1/2昼长计算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刻答案:A:极夜昼长0小时;B:昼长8小时8点日出16点日落;C:昼长8小时8点日出16点日落;D:昼长12小时6点日出18点日落;E:昼长16小时4点日出20点日落;F:昼长12小时6点日出18点日落;G:昼长18小时3点日出21点日落;H:极昼昼长24小时。
三、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1、纬度分布规律(1)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如30°N的昼长等于30°S的夜长,30°N的夜长等于30°S的昼长。
(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5)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拓展延伸】二分二至日昼长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点线表示二分日,虚线表示夏至日,实线表示冬至日。
二分日全球各纬度昼夜等长(即昼长为12个小时);二至日极圈内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即昼长为24小时或0小时)【特别说明】白夜现象并非极夜在中高纬度地区(接近极圈,但在极圈外)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
为什么昼夜长短总在变化
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采光和月相变化是昼夜长短的主要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
地球每天以恒定的速度自西向东自转一周。
当某一部分地
球被太阳照亮时,我们称它为白天(昼间),当太阳离开这个地区时,我们称它为黑夜
(晚间)。
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太阳有一个倾角,这就是导致我们在南半球的夏天日照
时间长而在北半球的冬天日照时间短的原因。
另一方面,地球的公转也会影响昼夜长短。
地球每年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转一周。
在这条轨道的不同点上,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
在夏季,当地球最靠近太阳时,昼长夜短,因为太阳照射面积最广;在冬季,地球离太阳最远,昼短夜长,因为太阳照射面积最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影响昼夜长短。
例如地球的自转轴不是完全垂直于
地球的公转平面,而是面向太阳的倾角约为23.5度。
这导致了地球的两极相对于太阳有
时会倾斜向太阳,有时则向远离太阳,进一步导致南北极季节性的昼夜变化。
总之,昼夜长短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自转轴倾斜等自然变化而变化。
这些变化
是地球的固有属性和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昼夜长短总在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非常有趣并且影响生活的现象。
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变化,昼夜长短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个现象造成了我们在一年中经历不同的季节,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
那么,为什么昼夜长短总是在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天,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则是24小时。
这两个运动的结合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这就导致了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我们需要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地球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面对太阳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当地球某一地区的自转轴倾斜向太阳时,这个地区就会经历更长的白天和更短的黑夜;当地球某一地区的自转轴倾斜离开太阳时,这个地区就会经历更短的白天和更长的黑夜。
这就是为什么昼夜长短总是在变化的原因。
我们需要了解昼夜长短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昼夜长短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
在夏季,白天更长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休闲娱乐;而在冬季,黑夜更长则意味着我们要更早地结束一天的工作和活动。
昼夜长短变化还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也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渔业捕捞等行业。
昼夜长短的变化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也是一个影响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
昼夜长短总在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原理所决定的。
这种变化导致了我们在一年中经历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生活节奏。
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自然规律,也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读者能够对昼夜长短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