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比库227戒相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4
缅甸帕奥禅林简介有人说,这里是世外桃源;有人说,这里是人间净土。
有人说,这里地灵人杰;有人说,这里藏龙卧虎。
有人说,这里犹如回归佛陀时代;有人说,这里能觅回行将湮没的遗教传承……无论如何,追求真理、热爱正法的人们,这里确实能为您提供潜心禅修的一方净土——缅甸帕奥禅林一、帕奥禅林概况1、禅林位置帕奥禅林(Pa-Auk Forest Monastery),缅文为Pa-Auk Tawya(音译:帕奥多雅),是一所注重教导和实践止观禅修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
禅林位于缅甸南部蒙邦(Mon State)毛淡棉市(Mawlamyine)南郊15公里(9英里)处的帕奥村,以村名作为寺院之名。
帕奥禅林创建于1926年,现在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国际禅修中心,并且还在不断扩建之中。
2、气候帕奥禅林滨临印度洋安达曼海,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分为热、雨、凉三季。
从二月到四月为热季,天气干燥而且缅甸帕奥禅林简介炎热,但有风,最高温度约在38℃左右。
从五月到九月约五个月的时间为雨季,有时连续十几天下雨,空气非常潮湿,蚊虫较多,但天气不热,温度在22℃-30℃之间,适合禅修。
从十月℃℃之间,至一月为凉季,气候凉爽而不寒冷,温度在20-28十二月底最低温度也在15℃左右,非常适合禅修,很多旅游爱好者也多会趁此凉季入境观光旅游。
3、住众缅甸与泰国等其他南传佛教国家一样,盛行短期出家的风俗,连戒尼1也不例外。
同时,缅甸佛教界云游参学之风颇盛,所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帕奥禅林的住众人数随着季节而略有变化,但一般都维持在七、八百人左右,其中上座部比库2有四百位左右。
在缅甸新年(阳历4月13日-17日)人数最多时可达一千多位。
从1990年开始有外国禅修者前来帕奥禅林求法,到1995年最多时才三十来位,如今已增至一百多位,其中华人占半数以上,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还有来自斯里兰卡、韩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希腊、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的禅修者。
佛法有五种缘起(五台山比丘果戒)师开示:藕益大师重制毗尼的时候就说过,玄奘法师当年去印度求学的时候,就看到印度有大乘、声闻各种不同的寺庙,这和我们国家的禅宗、净土宗、律宗各种道场共同存在是一回事。
像我们国家的律宗道场就是以学修声闻戒为根本,重在树僧相,为了自利,类似于印度的小乘道场。
而菩萨戒是以利生为根本,禅宗就是以大乘菩萨戒为主,相当于印度的大乘道场,而净土宗还是摄在大乘里面。
所以,我们国家的三坛大戒重在利生,但是在利生之前你首先得自利,因此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先受比丘戒,如果没有比丘戒,你连僧相都树立不起来,你连自利都拿不下来,你怎么能利益众生呢?居士问:有人说,过午吃饭是畜生的种性,这个对吗?师答:贪著物欲是饿鬼的种性,贪著情欲是畜牲的种性,求知而解惑是人道的种性,知见坚固、争强好胜是修罗的特点,清高傲慢不染俗流是天道的特征,噌恨炽盛、心狠手毒是地狱的种性。
除此之外,佛法有五种缘起,分别是业感缘起,属于藏教;阿赖耶缘起,属于通教;真如缘起,属于别教;法界缘起,属于圆教。
此外就是密宗的六大缘起。
佛在上午应供,畜生在下午应供,饿鬼在晚上应供,这是业感缘起。
修什么因就感什么果,这对修行人们来说不能不谨慎,所以佛教的每个戒律都会感应相应的果报,三皈、五戒最为重要,受八关斋戒和菩萨戒的居士及所有的出家人等,对持午、不贪金钱等,所有的戒都如果能努力守护的话,果报岂在人天?当知如来制戒,不为增生,只为一切众生令得正觉菩提。
当然,通教对藏教而讲是了义的,所以我们就依通教,而不依藏教。
如果把别教和通教放在一起,别教就是了义的,我们就依别教而不依通教。
当别教和圆教放在一起,我们就依圆教。
所以,有智慧者,于其学中能取能舍,而不立知见及诸我相、人相、众生及寿者相等,只为断惑而求菩提。
四教是一个比一个了义,我们依法不依人,但法不破法,只有当机不当机一说。
因为每一种法都有其对应根基的众生,所以哪个法都不能破其它的法!论法的时候必须对当机的众生来论。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张勇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笔名笮人,宾川县人,1954年生,管理学硕士、文史学者、书法名家、宗教学专家,现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云南文史编委会主任、云南国学研究会副会长,从事多年宗教事务管理文史研究,主编有《翰墨精华》、《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先生之风》,著有《云南史话》、《云南宗教信徒群体行为与管理研究》,云南文史论坛名主持人、云岭大讲堂优秀主讲嘉宾,曾荣获云南省社科研究优秀管理者。
前言宗教知识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我们每一个同志的知识结构里面,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我们对宗教知识、对宗教文化有所了解对于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好处的。
再加上从现实的情况来讲,我们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众多,宗教种类最齐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民间信仰非常的多,所以我们云南的宗教文化的历史积淀非常的厚重。
那么我们闲话少讲,书归正传。
要讲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传佛教文化。
在我们国家,南传佛教仅仅是我们云南一省独有,这是我们真正的文化特产。
(宗教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知识结构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而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宗教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并且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积淀。
在这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我国仅云南省独有,那么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南专上座部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听一听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
)一、佛教及其基本教义所以,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呢?我们知道佛教作为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他公元前三世纪创立于古印度。
从广义上来讲额,佛教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包括它的经典,它的仪式、它的教义、它的习惯、它的僧团、它的寺院、它的组织等等。
那么,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一句话就是佛陀的言教,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应该叫做佛法,法律的法,佛法,也就是说是佛所讲的教法。
详解六、七、八识(五台山比丘果戒)摘录于《三皈仪规显密双解》问答摘录居士问:成为罗汉后,就不再退转了吧?师答:是的,不退转了。
居士问:您说的这个心,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师答:对,完全正确。
居士:请师父详细讲解六、七、八识。
师答:六、七、八识是根据你的习气种子的坚固程度和影响的深浅程度来分的。
有的东西你三天五天就忘了,这在第六识里面。
落在我执里面的是第七识。
有的东西你到死也忘不了,这在第八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灵魂。
六、七、八识之间没有截然、明显的分别,它的差别只在深浅而论。
我们打一个妄想,它的完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我们通过六根接触到外面的六尘,眼睛一看,耳朵一听,这六尘通过六根,落在六识里面。
比如说“见”,我们看见一辆车,眼睛是根,车是尘,你的第六识马上分别,说这是车。
然后第七识起作用,马上就起我执,说我怎么怎么样。
第七识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我执,平时我们说的打七,就是要打掉这个第七识,即是我执。
最后是第八识里的习气种子起现行,说我也想要一辆这样的车,就是贪的习气种子。
同样,“听”也是一个道理。
外面说话,那是尘,耳朵是根,第六识马上分别听到的内容,第七识的“我”马上起作用,要把这个内容一定和“我”联系起来,第八识的习气种子起现行,说我要什么什么,如果不如我的意,我就要恨!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妄想。
我们平时都以为一个念头的产生是很简单的,其实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微细的。
因为佛法是修心的,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千大千世界归根到底,不离一念之心。
所以,佛教对心的研究是最详细、最圆满的。
我们修行人坐在那里,就是在观察自己的心,分析自己的心,解剖自己的心。
乃至每一念的来龙去脉,从何而生,为什么而生?如何而灭,为什么要灭?都要观察的清清楚楚。
最后把每一个念头全部给破了,就没有心了。
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心否定了,那么请问,他还有什么事情可干呢?所以,修行功夫越好的人,他越了解自己的心。
比如用功很好的人,妄想刚一起来,他马上就能发现。
南传《大般涅盘经》述略陈士强南传巴利文《大般涅盘经》是南传佛教三藏中《长部》 ( 又称《长部经典》的第十六部经,近代由江炼百据日译本转译为汉文,经沙门芝峰校证之后,刊行于世。
初收入《普慧大藏经》,后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本经是南传《长部》所收三十四部经中篇幅最长、记述佛陀晚年行历、教化以及涅盘前后情况最详的一部经。
全经分为六品:一、《第一诵品》,记述佛从王舍城灵鹫山至巴吒厘村之间的行事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灵鹫山时,摩揭陀王阿 世想征伐邻国跋祗国,特派大臣禹舍 ( 婆罗门 ) 前去征询意见。
佛先问身边的阿难一个问题:你是否听说跋祗国人经常集会议事,参加的人很多 ? 阿难回答:是的。
佛说:如果能这样,跋祗国人可望繁荣,当无衰亡。
接着,佛又问了六个问题:你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共同集合,共同行动,一起做他们应当做的事 ? 是否听说跋祗国人不做尚未规定的事,不破坏已有规定的事,对以往制定的规制能遵奉而施行 ? 是否听说跋祗国人敬重老人,服侍供养,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 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对本族的妇女闺幼不强暴攫取,迫使同居 ? 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对城内外的宗庙尊崇维修,不废供养,供法合于以前的规定 ? 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对前来其国的修行者,妥善安排他们的住处 ? 阿难一一作了肯定的回答。
佛陀在阿难的每一回答之后说:如果能这样,跋祗国人可望繁荣,当无衰亡。
跋祗国人所做的这七件事,佛称之为“ 七不退转” 。
他对禹舍说:“ 我曾一时,在毗舍离萨烂陀庙,我于其处为跋祗国人说此七不退法。
婆罗门 ( 指禹舍 ) ! 跋祗国人间,存此七法,彼等依此七法,善受教训。
婆罗门 ! 故若尔者,跋祗国人可望繁荣,当无衰亡。
” ( 《长部经典》第 165 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7 年 6 月版,以下只注页码 )禹舍走后,佛陀派阿难通知王舍城附近的诸比丘,到讲堂集会。
佛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讲了佛教的五种“ 七不退法” 和一种“ 六不退法” ( 北传《长阿含经· 游行经》则有两种“ 六不退法” ) 。
南传佛教法号大全
1、空安空观释吉如寻知瑜
2、清宁皈无观空珈增雨念
3、修善殊轩文罗云心神尘
4、清缘勿空妄森无尘悦智
5、莲念莲足茂思培诃瑾涯
6、净杰幽行虚尘心梵黎池
7、青羽净棱如松本非镜尘
8、慧恩无枫明释辨空福空
9、伽衡无提梵卦禅蓝菩疆
10、净妄鉴严三相禅茗玄邑
11、道修谨闻修佑禅默遁城
12、念空空莲无胜禅语明轩
13、问初舍远无臻常音梵忘
14、悟念释灯如空尘德一凡
15、行明道涯无空吾机世观
16、释寂空悟善祥千铭慧洁
17、梵念十闻子真通尘忘蝉
18、处禅宥境妙尘净城圣庄
19、止方志信一树千心归心
20、慧迦夕深净善伽引庄尘
21、幽行虚尘心梵黎池青羽
22、净棱如松本非镜尘慧恩
23、无枫明释辨空福空伽衡
24、无提梵卦禅蓝菩疆灵玉
25、清霜静尘璇玑落霞曼衍
26、妙韵清芬银笙梦歌静文
27、乐仪婉悦烟寒彗本曼丽
28、婉静无宣慧杰存志琦玮。
南传毕业的名人
摘要:
1.南传毕业的名人简介
2.南传毕业的名人的成就
3.南传毕业的名人对社会的贡献
正文:
南传毕业的名人,是指那些曾经在南传佛教学院学习并毕业的杰出人物。
南传佛教学院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学院之一,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佛教学者和修行者。
南传毕业的名人不仅在佛教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传毕业的名人如释迦牟尼佛、舍利弗、目犍连等,他们在佛教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立者,他的智慧和教导,对世界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舍利弗和目犍连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们在佛教的传播和弘扬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传毕业的名人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通过弘扬佛教,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扰,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推动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南传毕业的名人在佛教领域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作为佛教传承中心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
佛教在这里深植民心,影响深广,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云南南传佛教弘扬佛教精神,以“三皈五戒”作为法本,强调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特别强调不摄生、不吃五辛,给人们切身体验了“禅学因味言”,教化了所有信众在日常生活中尽情地去感受佛教的精神价值。
在这里,佛教界与社会界的融合是件司空见惯的事。
佛教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管是在宗教歌舞中,还是在信众的钟爱和保护下,许多古寺庙得到了完美的保存和传承。
著名的凤凰山六圣寺、大观寺、舍利塔等传统寺庙,成为大量信众和游客前来参拜和观光的地方。
同时,佛教在云南南传寺院也有了自己的特色,许多寺庙兼有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成为南传寺庙中的瑰宝。
比如,地处玉溪的舍利塔,是一个融合了佛教文化、水族文化、壮族文化、傣族文化等等多民族文化的庙宇,这里的舞狮、祭‘火怪’等傣族传统节日也是成为游客们必去之处。
这种寺庙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大大增加了人们的了解和参与度,更是一种将佛教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进来的创新。
云南南传佛教的实践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寺庙的宗教活动中。
一些社会组织和私人团体也常常组织佛教义工、义诊等公益活动。
比如,分布在昆明七彩云南园内的三宝寺、万藏寺等庙宇中,都有自己的义诊中心,为当地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此外,云南南传佛教在“以慈为本”的基础上推广了慈善事业,更成为云南南传佛教世俗化实践的一部分。
佛教信众能够通过捐赠、帮助弱势群体等形式,将慈善行为变为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给我们娓娓道来了佛教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诠释。
这种寓教于乐、通达普及的方式给人们了解佛教,认识佛教提供了另一种形式。
这也许是佛教因世俗化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序朋友送了三颗「神秘果」。
他说吃了一颗之後,三十分钟之内,吃再 的柠檬、柑橘、△梨…都会变得很甜蜜。
我看著这三颗貌不起眼,有点类似发育不良的小红枣子,心里想著:「世间真有这种事?人的味觉感官这么轻易就能改变?那世间还有什么 涩的东西?」不过,怀疑、犹豫、猜测、逃避、否定…都不是清问题的有效方法。
於是顺手拿来一个橘子,先尝一瓣,果然很 。
半信半疑地吃了一颗「神秘果」之後,再尝试原来那个橘子,答案立即揭晓:好甜喔!朋友的话真实不虚,一点也没有夸大。
一切的疑虑、臆测都因此一扫而空,连描述、说明都显得多馀。
由於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让我联想到了另一个品种的「奇妙果」。
公元1971年11月间,它从斯里兰卡经由法国辗转到台湾来的时候,虽然我并没有吃到它的果肉,但却闻到了它的芳香。
这一嗅,非同小可,整整2 ̄3个月,所有过去所遭遇过的 涩味道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生从未有过的美味。
後来,虽然又回复到原有的感官状态—继续品尝种种 涩的滋味,一如从前;但是,这深刻的印象却是一生一世也不会忘记的 (注1) 。
由於不晓得这颗「奇妙果」的学名,也没有种子,更不知道它的栽种、培植方法,所以往後13年间,四处寻找,遍访国内的专家也都莫明其妙。
幸好,我知道它的原产地是印度,又在1984年间找到了汉译的古籍(注2),里面明白记载了栽种、培植这种「奇妙果」的「四个要素」,总算弄清楚了它的品种、学名和功效。
精读汉译古籍之後,发现有关栽种、培植「奇妙果」的「第四要素」记载欠详,还是无法完整地栽种、培植。
幸而在1989年间,我已经把前面的「三个要素」都弄清楚了,也就开始著手试种看看。
其间由於英译和巴利典籍(注3)的对照,更让我知道了汉译古籍中的缺失和错误。
但是,因为初次培植的缘故,「第四要素」总是弄不清楚,也老是做不好。
因此,种了十年的果树,还是经常落花缤纷,就是结不成果子,当然也就尝不到它奇妙的滋味了。
到了1999年间,有机会再细读锡兰传来的古书(注4),总算是把「第四要素」的细目进一步地弄清楚了。
南传出家人托钵时供养须知无论在什么场合或地点看到穿着南传袈裟的出家人正在托钵,施主有生起意念要供养之心时,切记不要往钵内放进金钱或红包。
佛陀制定钵的目的,只是让出家人用來在托钵時接受食物而已,纵然是为自己的父母亲托钵也好,哪怕即将病死也好,没有任何一种理由或情况之下,钵被利用来接收金钱或红包。
南传出家人在托钵时,施主可以依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喜好来供养一些主食或副食品,荤食[14]或素食皆可,要供养出家人的肉食是必须很明确是三净肉[15]和佛陀所允许的肉类[16]。
同时可以布施水果[17]、糕点、饼干、甜品等小食。
此外,也可以布施南传出家人午后果汁[18]、佛陀允许的七日药[19]、终生药[20]或混合药[21]。
不要在午后供养食物给南传出家人,因為南传出家人必须持守不非時食学处,既过了午后就不再进食,同時也不能貯存食物。
应只在南传出家人允许进食的時间內供养食物,即天亮后至日正当中这一段時间,其余时候则为非时。
过午一直到明天黎明之前这段时间是诸佛与诸阿拉汉(arahant,阿罗汉)不用餐的时段,故称为「非时」。
马来西亚过午的时间大概是在一点到一点半之间。
一些在泰国受戒的出家人仍然依据泰国过午的时间,即过了大马时间中午十二点后不再进食。
不过施主可以在过午后供养南传出家人被允许饮用的非时果汁,也可以在任何時候供养药品。
同時也不要供养南传出家人不适合的物品,例如:烟酒[22]、化妆品、香水、娱乐用品、游戏器材[23]、金银、宝石、装饰品等。
佛陀说假如有人明知故犯,供养不如法的东西给如來或如來的弟子,他将获得「非福」(apunna)[24]。
由于南传出家人托钵時是必须赤着脚的,所以为了对三宝表示恭敬,施主在供养時也应该脫掉鞋子,并下跪亲手奉着供养品放进出家人的钵。
在托钵的清净出家人犹如一块「流动的福田」,有智慧的施主们总是时常把握机会在无上的福田耕耘播种,以累积福慧、明与行的种子和菩提道的资粮。
为了累积更殊胜的善业,一个有正信的施主在供养一位或多位出家人的时候内心会作意为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而不是在供养个人,如此作意就不必去在乎接受供养的出家人是否戒行清净、品德修养高低、瓦萨[25]大小等,对每一位出家人都是一视同仁,一律视为僧团的代表。
南传比库227戒相戒德金阶2010-07-21 11:16:06 阅读1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巴利律藏227 条戒律—佛教正法的命脉本文在此只列出律藏227 条戒律的条款。
整套律藏总共有六本,其中包含了批注和对戒律的种种问题。
想深入律藏的人们能学巴利文或英文,来充份阅览律藏。
「诸比丘,这三种东西是亳无隐瞒的照耀给人们看的。
三者为何?一为明月、二为炎阳、三为如来经律也。
」《增支部.第3.13.129经》「诸比丘,海平而其水不溢于大洋,戒严而不惜身躯持之。
」《律藏.小品》「缘于此事,诸比丘,我当为比丘立下戒条。
我如此做有十个目的,即为了:1僧团的优越、2僧团的和平、3克制无耻者、4善自制的比丘得安宁、5制伏今世诸漏、6防止来世诸漏、7令无信者生信、8令有信者其信增长、9建立正法,10以及守护戒律。
」《南传律藏.经分别.波罗夷》「只要诸比丘仍然正道而活,世上就不会少了阿罗汉。
」《长部.大般涅槃经》那先尊者:「陛下,如有位王中之王对儿子们说:『儿子们,这大国在每一方都遍布远至大洋,以我们现有的军备,要长久维持这国土是很难的。
当我不在世时,你们最好舍弃边境区域。
』如此,陛下,当他们的父王死后,那些王子们是否会舍弃边境区域?」弥陵陀王:「不会,尊者。
诸王的贪婪不只如此。
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欲忘,那些王子只有可能会并吞比本身国土大上两三倍的国家,但绝不会舍弃己拥有的国土。
」那先尊者:「如是,陛下,佛陀是为了考验诸比丘才这么说:『阿难陀,当我入灭之后,若僧团愿意,则可废除小小戒。
』陛下,为了彻底解脱痛苦,以及为了正法,诸佛子甚至愿意不只多持守一自五十戒,如此他们怎么可能会舍弃世尊原本已制的戒呢?」《弥陵陀王问经》四波罗夷法(Parajika)犯此法规的比丘必须被逐出僧团,并一生之中不能再做比丘。
这是律藏里最严重的处份。
1. 有任何性行为,甚至是跟一只动物。
犯Parajika.2. 有任何盗窃的行为,或拿取未被给予的东西,在有人住的地方或在森林里。
犯Parajika.3. 有意杀人,或指使人杀,或夸赞死亡的优点,或煽动他人去死。
犯Parajika.4. 除了是自我评估过高以外,如果夸赞自己拥有超人类的能力,超知识,等等。
犯Parajika.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Sanghadisesa )1. 有意图的射精,除非是在梦里。
犯Sanghadisesa.2. 为情欲所征服,动了心,和女人有身体接触,握她的手,握她的头发,抱她身体的一部份。
犯Sanghadisesa.3. 为情欲所征服,动了心,用猥亵的话暗示女人上床,像年轻男女一样。
犯Sanghadisesa.4. 为情欲所征服,动了心,用赞美他自己的感官的语言来暗示女人上床。
犯Sanghadisesa.5. 从事男女之间的婚姻和关系。
犯Sanghadisesa.6. 拿由乞讨而获得的利益来建自己的小屋时(无赞助者),地点,屋子大小,和仪式必须合律藏规定。
不然犯Sanghadisesa.7. 为自己建大型住处时(有赞助者),地点和仪式必须合律藏规定。
不然犯Sanghadisesa.8. 当生气,不满,和恶意控告另一位比丘犯Parajika 而无凭证时,犯Sanghadisesa.9. 当生气,不满,恶意,只是为了娱乐控告另一位比丘犯Parajika 时,犯Sanghadisesa.10. 动摇僧团并想其分裂,如果被训诫三次仍不改,犯Sanghadisesa.11. 一群比丘(一人,二人,或更多) 崇尚一个比丘而不允许他人训诫他,如果这群比丘因这事被训诫三次仍不改,犯Sanghadisesa.12. 如果一个比丘因性格而难受他人训诫,在合乎戒律的规则下被他人训诫而不受,如果超过三次仍不改,犯Sanghadisesa.13. 如果一比丘是村庄或镇里家庭的腐败者,他的行为是卑鄙的。
当这事被看见和听见,而那些受害家庭被看见和听见。
如果他被训诫三次仍不改,犯Sanghadisesa二不定法(Aniyata)比丘犯这条戒律将受到不定的处份。
1. 任何比丘私下独自和女人坐在一起,足够可以发生性行为。
而一位可被信任的女信众看到了他们,她可能将其叙述为犯了以下三种戒律:Parajika, Sanghadisesa, 或Pacittiya. 而这位比丘承认了有坐在那里,有可能受任何这三种处份:Parajika, Sanghadisesa, 或Pacittiya. 或者任何其它女信众所描述的情况。
这件事是不一定的。
2. 任何比丘私下独自和女人坐在一起,不足够可以发生性行为,但足够可以对她说猥亵的字语。
而一位可被信任的女信众看到了他们,她可能将其叙述为犯了以下两种戒律:Sanghadisesa, 或Pacittiya. 而这位比丘承认了有坐在那里,有可能受任何这两种处份:Sanghadisesa, 或Pacittiya. 或者任何其它女信众所描述的情况。
这件事也是不一定的。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Nissaggiya Pacittiya)比丘犯这条戒律要告白和受到「没收.」第一章:僧袍布1. 当比丘完成他的僧袍制做之后,他最多只能保留一块多的僧袍布十天,超过的话犯Nissaggiya Pacittiya.2. 当比丘完成他的僧袍制做之后,他如果离开他的三件僧袍一晚-- 除非被比丘们同意,犯Nissaggiya Pacittiya.3. 当比丘完成他的僧袍制做之后,如果他被赠予它季的僧袍布,他可以接受,一旦接受了,他必须马上划记(成为他的比丘四需要中之一),如果布不够的话,他可以先将布放在一边最多一个月,等候其它的布。
如果他保留这布超过时间,犯Nissaggiya Pacittiya.4. 任何比丘由一位和他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尼帮他洗,染,或刷他用过的僧袍,犯Nissaggiya Pacittiya.5. 任何比丘接受一位和他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尼的僧袍布-- 除非是交换,犯Nissaggiya Pacittiya.6. 任何比丘向与他无(血缘) 关系的男众或女众要僧袍布,除非是在适当的情况下(比丘的僧袍被偷了或破了),犯Nissaggiya Pacittiya.7. (接上一个规定) 如果那男众或女众赠予比丘许多块布,他只能接受最多足够他的上僧袍和下僧袍。
如果他接受更多,犯Nissaggiya Pacittiya. 7. (接上一个规定) 如果那男众或女众赠予比丘许多块布,他只能接受最多足够他的上僧袍和下僧袍。
如果他接受更多,犯Nissaggiya Pacittiya.8. 如果一位男众或女众准备了一套僧袍给一位与他(她)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而这位比丘在还没被邀请前对他(她)说,「这是很好的,你(妳)能供养我这样的一件僧袍」-- 只是为了好东西的欲望,犯Nissaggiya Pacittiya.9. 如果两位男众或女众各准备了套僧袍给一位与他(她)们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而这位比丘在还没被邀请前对他(她)们说,「这是很好的,你(妳)们能供养我这样的僧袍」-- 只是为了好东西的欲望,犯Nissaggiya Pacittiya.10. 如果一位信众赠予比丘买僧袍布的钱,比丘不能接受,必须由他的管理员(非比丘)接受。
然后比丘(如果需要僧袍布)必须提示他的管理员去购买僧袍布二或三次,如果管理员仍未去买,比丘必须安静的站着最多到六次,如果到了这种情况而管理员仍未去买,而比丘持续还再提示,则犯Nissaggiya Pacittiya. (钱必须送回赠予的人)第二章:丝绸11. 任何必丘拥有一条毛毯是有丝绸材料的,犯Nissaggiya Pacittiya.12. 任何必丘拥有一条毛毯是用纯黑羊毛作的,犯Nissaggiya Pacittiya.13. 当比丘在做一条毛毯时,须依律藏规定,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14. 当比丘在完成一条毛毯时,他最少要保留六年(才能做新的),除非是经比丘们同意,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15. 当比丘在做一条坐毯时,须依律藏规定,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16. 如果比丘在行旅被赠予羊毛,他可以接受。
一旦接受了,他必须自己用手拿,不能走超过30 哩的距离。
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17. 任何比丘由一位和他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尼帮他洗,染,或刷羊毛,犯Nissaggiya Pacittiya.18. 任何比丘拿取金银,或使人拿,或允许人放在他身旁,犯Nissaggiya Pacittiya.19. 任何比丘作任何金银交替,犯Nissaggiya Pacittiya.20. 任何比丘作任何金钱交易,犯Nissaggiya Pacittiya.21. 一个多余的钵只能被保留十天,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22. 如果一个比丘的钵没有破五个洞并要求一个新的钵,犯Nissaggiya Pacittiya.23. 有些律藏规定的食物可以给生病的比丘吃,接受了以后最多只能保留七天,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24. 比丘只能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开始找雨季的浴布,在热季的最后半个月开始穿(作好的布),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25. 任何比丘在给予一块僧袍布给另一比丘后,感到气愤和不满,将其抢回或使人抢回,则犯Nissaggiya Pacittiya.26. 任何比丘要求了织线后,要求了缝制工缝一件僧袍,犯Nissaggiya Pacittiya.27. 如果一位男众或女众使缝制工缝一套僧袍给一位与他(她)无(血缘) 关系的比丘,而这位比丘在还没被邀请前对缝制工说,「这件僧袍是给我的。
把它作长,作大,缝紧,缝好 ..。
也许我回报你一些东西,」如果比丘说完之后给他们一点东西,甚至食物,犯Nissaggiya Pacittiya.28. 在第三个月Kattika 月圆的前十天,如果有块僧袍布因紧急被赠予给比丘,他可以以紧急的情况作出接受。
一旦接受,他只能保留至那个季节,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 29. 有些地区是可疑和危险的。
一个住在这种地区的比丘在第四个月Kattika 月圆过去后,可以将他三件僧袍的一件留在村庄里。
如果他有其它理由和他的僧袍分开,他最多只能分开六晚,除非被其它比丘们同意,不然犯Nissaggiya Pacittiya.30.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将给僧团的利益转为自己的,犯Nissaggiya Pacittiya.九十二波逸提法(Pacittiya )Pacittiya比丘犯这条戒律要告白。
第一章:谎言1. 一个存心的,故意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