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睾丸炎43例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81.64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附睾结核7例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附睾结核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1月盐井、新寺两医院门诊收治的难治性附睾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0 d为1个疗程。
结果1个疗程治愈1例,2个疗程治愈2例,3个疗程治愈3例,1例未愈,转上级专科医院治疗。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附睾结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难治性附睾结核;中西医结合Treating 7 cases of refractory tuberculosis of epididymis in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YU?Dehai1??QU?Zhizhong21.Hospitals of Yanjing Township,Zhang County 748300,China;2.Center Hospitals of Xinsi Town,Zhang County 748305,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tuberculosis of epididymis. Methods To choose 7 cases with tuberculosis of epididymis patients in Yanjing and Xinsi hospital from July 2009 to January 2012 which were selected and treated in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30 days for a course. Results The first course cure 1 case,the second course cure 2 cases,the third course cure 3 cases,1 case was not cured,left to go to superior specialized hospital for treatment. Conclusion It has a good clinical efficacy that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tuberculosis of epididymis, and it is worthy for clinical.[Key words] Refractory tuberculosis of epididymis;Integrative medicine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式共治疗难治性附睾结核7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附睾炎200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自拟“睾炎汤”合用抗生素治疗急性附睾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300例急性附睾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0例,以自拟“睾炎汤”合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100例以左氧氟沙星治疗。
观察3组临床综合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与中医证候疗效中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合用抗生素可显著提高急性附睾炎的临床疗效。
标签:中药抗生素治疗附睾炎急性附睾炎多发生于一侧,发病以20—40岁中青年较多,常继发于前列腺炎、精囊炎或后尿道炎,中医把此病归类于“子痈″的范畴[1],是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中的常见病变。
临床治疗中,我们以自拟“睾炎汤”与抗生素合用可使急性附睾炎的疗效比单用抗生素明显提高。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纳入的300例病人为我们门诊2008年7月到2011年6月的患者,均符合急性附睾炎西医诊断标准。
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00例,年龄18—50岁,平均26.8岁;病程1—14天,发病1—3天就诊者136例,4—7天者42例,8—14天者22例;对照组100例,年龄19—50岁,平均25.9岁;病程1—14天,其中发病1—3天就诊者66例,4—7天者22例,8—14天者12例。
1.2 西医诊断标准[2] ①自觉症状:发病较急,局部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区及腰部。
继而疼痛加重,阴囊肿大,坠胀,发热,全身不适。
可伴随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②体征:附睾触诊局部发热,附睾体积早期可成倍增大,质较硬,触痛明显,体温可达38—40℃。
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增高;尿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增多及脓细胞。
④B超显示:附睾体积增大,回声不均匀。
1.3 中医辨证标准[3] ①湿热下注证:尿频,尿急,茎中热痛,尿液黄赤,血淋,白浊。
阴囊红肿热痛,囊内积液。
苔黄腻,脉滑数。
②气滞痰凝证;小腹会阴部胀痛,阴囊皮肤红肿,附睾肿大,触痛明显。
附睾炎附睾炎是发生于附睾(有时也累及睾丸)的非特异性感染。
多发生于青年和中年人,根据发病情况可分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两种。
慢性附睾炎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于肾子(即睾丸、附睾)部位,将其归属于“子痈”、“子痛”范畴。
一、病因病机附睾炎多由致病菌经输精管逆行进入附睾造成炎症,多继发于后尿道炎、前列腺炎及精囊炎;尿道器械操作或长期留置导尿管,也可因此感染引起附睾炎;细菌亦可经淋巴、血行感染。
中医认为子痈多由感受寒湿,或湿热下注,或饮食肥甘,或房室不节,或热毒炽盛,或跌仆外伤等引起。
与肝、肾二经密切相关。
其病机为寒湿侵犯肝经,脉络阻塞,气血瘀结于宗筋,则肾子肿胀疼痛。
湿热流注下焦,气机不畅,血脉瘀滞,壅而成痈。
嗜食肥甘,化火生痰酿湿,亦可形成湿热下注。
房室不节,情志不舒,跌仆损伤,均可导致肝经疏泄不畅,气郁血瘀,结于宗筋而成子痈。
二、诊断要点(一)急性附睾炎 1.症状:初起自觉阴囊疼痛,沿精索放射至腹股沟部位,甚则放射至腰部,疼痛剧烈。
睾丸非常敏感。
局部迅速肿大发硬,有触痛。
伴全身发热或高热。
如果脓肿形成则局部有波动感,脓溃则形成瘘管。
2.体征:体检可触及肿痛发硬的附睾。
3.理化检查:血白细胞升高;尿中可有白细胞;B 超检查可协助诊断。
(二)慢性附睾炎1.症状:一般无明显症状,有时有阴囊疼痛、坠胀。
2.体征:患者附睾轻微肿大,稍硬,有压痛,与睾丸界限清楚。
三、鉴别诊断(一)睾丸扭转多在剧烈活动后,与精索扭转同时发生。
睾丸剧烈疼痛伴下腹部和腹股沟部位疼痛、恶心呕吐,甚则发生休克。
体温及血白细胞偶有升高,阴囊皮肤也可红肿发热。
检查时可见睾丸因提睾肌痉挛、精索缩短而上移,睾丸有明显压痛。
附睾不在正常位置,而是在睾丸的前面、侧面或上方。
兜起阴囊后疼痛非但不减轻反而加重。
(三)结核性附睾炎临床表现为慢性过程,附睾逐渐增大,多无明显疼痛,肿大的附睾与阴囊粘连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窦道长期不愈。
也可表现为急性过程,病人突然发热,阴囊疼痛肿胀,脓肿形成并破溃,然后转入慢性阶段,形成长期不愈的窦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囊炎疗效观察作者:江铭来源:《右江医学》2011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精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收治的84例精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精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均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患者精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下降更明显(P<0.01)。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囊炎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囊炎;中西医结合;红细胞数量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4-0426-02 中图分类号:R 697+.4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4.010精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男性疾病之一,多见于青壮年。
因精囊腺位置紧邻前列腺,故精囊炎常伴有前列腺炎或后尿道炎等,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血精、射精痛、会阴部及阴囊疼痛[1]。
以往精囊炎的治疗多采用口服抗生素等全身用药治疗,但是疗效往往不佳[2],而结合中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我院在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收治的42例精囊炎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于我院的84例精囊炎患者,均为已婚男士,年龄24~52岁,平均(30.8±2.5)岁;病程1~6个月,平均(2.6±1.5)个月。
所有患者均符合精囊炎的诊断标准[3]:有血精史;镜检精液以红细胞为主;超声扫描显示精囊壁微厚,且其边缘毛糙,囊腔增大,囊内透声较差;直肠指诊扪及精囊,按压精囊区可见咖啡色液体;部分有性功能减退、早泄、射精痛等现象;均排除精囊癌、精囊结核、前列腺癌、尿道肿瘤等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40例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80例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采用中西药联合超短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联合超短波治疗盆腔炎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盆腔炎;中西医结合;超短波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系指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组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疾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据统计,PID临床发病多表现为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盆腔炎多因急性期未能有效治疗,反复发作转为慢性,常常难以治愈,严重影响着妇女的健康、生活、工作、甚至孕育,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家庭与社会负担[1]。
临床及时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利于减轻患者的身体及精神压力,提高临床效果,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妇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0.4±6.3)岁,平均病程(1.8±0.5)月;对照组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31.6±5.2)岁,平均病程(1.6±0.6)月。
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纳入标准,参考《妇产科学》第七版[1]拟定。
症见下腹部坠胀、刺痛或腰骶酸痛;多伴有低热、月经不调、阴道分泌物增多及不孕等。
常在劳累、性生活及月经前后加剧;体检:子宫增大或正常,活动受限或黏连固定,伴附件发炎时,可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包块,或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B超及其他检查提示盆腔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辅助诊断。
中西医结合防治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1例报告【关健词】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中西结合防治;病例报告1 临床资料男性,15岁,学生。
主诉“高热,阴囊红肿疼痛一天”。
患者自2010年3月23日起感头痛,食欲减退,右侧腮部肿痛,次日左侧腮部也出现肿痛,自购板兰根冲剂口服6天后,腮部肿胀有所消退。
3月30日夜晚起发热加剧,阴囊红肿、疼痛而就诊。
查体:体温40.5℃,脉搏112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00/70mmHg。
神志清楚,体形消瘦,急性病容。
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双侧腮部仍有肿胀,双侧腮腺导管口充血减退,压之未见浓性分泌物。
阴囊深红,肿胀变形,皮温升高,右侧睾丸触之剧痛,右侧睾丸及附睾显著肿大(约为左侧睾丸及附睾的4倍多)。
心率112次/分钟,心律齐,各辦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两肺呼吸音清晰。
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
血像升高,WBC14x109、N70%、L30%。
临床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
预防: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患者尿液用漂白粉消毒2小时后倒入便池。
易感者接触患者戴口罩,同班同学,未接种腮腺炎疫苗者,补种腮腺炎疫苗。
治疗:患者卧床休息,起床后用丁字带托起阴囊。
给予炎琥宁0.16+0.9%的生理盐水250cc,静脉点滴,每日2次;强的松10mg口服,每6小时服一次,连服3天后减量;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2cc,立即肌肉注射。
中药方龙胆消毒饮加橘核、荔枝核、大黄、青皮、莪术,每日一剂煎服。
治疗5天后,腮肿消退,阴囊红肿消退;右侧睾丸及附睾略大于左侧睾丸及附睾。
停止静脉点滴用药,停服强的松,中药去橘核、莪术,再服3剂,痊愈。
一年后随访,患者阴囊正常,双侧睾丸等大,无异常。
2 讨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痄腮”“蛤蟆瘟”。
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液产生第一次病毒血症,随血液循坏播散至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复制后,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未受累的器官,如胰腺、睾丸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阴囊湿疹120例分析
刘若缨;杨玉峰;杨瑛;阮爱星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4(22)6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阴囊湿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以口服开瑞坦、外搭派瑞松软膏为对照组 ,中药外洗结合以上西药为治疗组 ,治疗观察 2 40例阴囊湿疹患者。
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67% ,与西药对照组 79.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4) ,在减轻阴囊潮红、渗液、肿胀三方面皮损、降低疾病复发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阴囊湿疹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能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
【总页数】2页(P1113-111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阴囊湿疹;治疗;临床疗效
【作者】刘若缨;杨玉峰;杨瑛;阮爱星
【作者单位】深圳市中医院;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23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阴囊湿疹89例疗效分析 [J], 徐士兴
2.祛风燥湿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阴囊湿疹46例 [J], 简卫东
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阴囊湿疹50例疗效观察 [J], 邓翠荣;陈红路
4.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阴囊湿疹临床疗效分析 [J], 吴斯金
5.中西医结合治疗阴囊湿疹35例 [J], 后文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