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6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与实践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
为了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需要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
一、实验课程设计考虑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和重点,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实验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实验内容的创新在实验内容方面,应该尽可能体现环境微生物学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采用与时俱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比如PCR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2.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在实验课程的设计方面,最好能够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比如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生物学等,以实现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3.实验数据处理的实用性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教授学生怎样使用常用的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实前预测分析,对分析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以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
二、实验措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满足教学目的和要求外,还需要进行以下实验措施:应采用新颖的实验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云教学、翻转课堂等,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实验教材的精细化在制定实验教材时,需要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实验的设计、操作、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减少学生的操作失误和提高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实验设备的完备性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基础上,应配备完备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条件,以确保学生的实验安全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三、实验效果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涯规划。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实验效果:1.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通过不断的实验练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实践工作中的需要。
通过实验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以适应复杂环境下的实际工作情况。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性、与现实环境工程实践脱节等。
本文将围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出一些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提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与拓展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基础知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境工程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课程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与拓展。
在微生物基础知识方面,可以增加最新的微生物分类、微生物代谢和生理等内容;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方面,可以拓展到微生物在环境修复、废水处理、污泥处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案例;在环境微生物学技术方面,可以引入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等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更新和拓展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和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增加实践环节与案例分析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实践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如废水处理实验、微生物鉴定技术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引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领域的典型案例,如生物膜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微生物驯化技术在生物气体生产中的应用等,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加强与实际工程实践的联系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往往与实际工程实践脱节,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需要加强课程与实际工程实践的联系。
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工程师或专家来进行现场讲解,介绍微生物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可以组织学生到环保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让他们亲身参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相关项目的研究和实践。
环境微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环境微生物课程作为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和活动规律,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也变得愈发重要。
传统的环境微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着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境微生物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课题以环境微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为目标,通过重构课程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效果评估、建设优质的教学团队以及分享成功案例,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环境微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旨在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促进环境微生物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环境微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促进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评估,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案,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通过实践效果评估来验证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的教学团队,搭建互动合作的平台,分享教学案例,相互借鉴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环境微生物研究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 正文2.1 教学内容设计与改革教学内容设计与改革是环境微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我们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优化。
我们注重将环境微生物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引入具体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我们注重引入前沿的研究进展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开展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拓展。
我们在课程中增加了与环境微生物相关的最新研究热点和技术,如环境微生物组学、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等,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方法。
医学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医学科技也不断地在发展和创新中,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作为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微生物学在医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传统医学教育中,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且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和深度思考的环节。
而面对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完善医疗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针对此情况,医学院校开始进行微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要。
首先,医学院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展和深化。
针对微生物在临床诊断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增加了临床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以及现代医学中微生物检测、鉴定和培养技术的应用。
同时,针对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增加了相关内容的教学,包括微生物药物的发现、筛选、优化、生产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微生物与医学的最前沿的研究进展。
其次,医学院校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微生物学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讨论的学科。
医学院校改变了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出疑点、交流与讨论,并在课程中加入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探究实例来进行,通过思考问题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并提高了知识的融合度。
再次,医学院校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中,多数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缺乏实践操作环节。
针对此情况,医学院校坚持以实验为核心,将实践操作作为主要工具,以实验教学为基础,并将学生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实验和创新课程设计。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能亲身体验知识,在实验操作中融合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并加强动脑思考的能力,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最后,医学院校注重课程评价的改良。
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的模式,医学院校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展示等,通过多种形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评价自身学习成果。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与实践环境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长、代谢和功能特性。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也是地球上最多样化和数量最多的生物。
它们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对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生物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实验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由于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较为复杂,因此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传统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和存在问题传统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代谢功能的研究等方面。
学生在实验课上需要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然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生长特性,最后进行鉴定和代谢功能研究。
传统实验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往往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实践操作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1. 实验内容丰富多样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和鉴定实验内容较为单一,我们可以在这基础上增加一些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实验,如微生物的生物处理能力、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等方面。
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价值,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实验操作灵活多样在实验操作方面,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如PCR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这些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3. 实验环境改善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场所,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心态都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需要改善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安全卫生条件,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4. 实验引导和评价在实验课程中,老师的指导和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医学院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心得,从《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对《环境微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的探索,具体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教改中的一些想法。
医学院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随着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广泛重视,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在环保领域的不断渗透,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监测方面已凸显出它的巨大作用。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微生物知识的人才,不仅熟知生物处理法处理污染物的原理,而且能够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与时俱进地解决环境问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就对环境微生物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琐碎繁杂,感性认识差,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对课程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兴趣逐渐降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在考试方法上,单一化,多采用笔试,影响了学生能力全面的提高。
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是摆在我们每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师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1]。
1.突出《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色与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增加“医院环境”内容,以适合医学院校内环境类专业学生使用。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是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而设立的核心课程之一。
其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和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实际应用,为从事废物、废水生物处理、污染场地微生物修复等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应用技能。
笔者在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过程中发现,环境专业的高职学生从事水污染治理的占相当大的比例。
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污水的生化处理装置缺乏应有的职业应对能力,较难适应环境污染治理岗位。
经常有毕业参加工作后,又回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如生化装置开车调试、污泥的驯化、生化装置应急处理等这方面的问题。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课程适合项目教学1.1《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课程实践性强需要项目载体《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是高职类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而设立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关于微生物学原理和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其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与污染治理相关的微生物技术,为将来可能从事废物、废水生物处理、污染场地微生物修复等职业的学生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应用技能。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现有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以微生物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辅以少量微生物技能培训。
这样的课程体系常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理论性太强,教学效果欠佳。
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是以微生物学原理和技术为基础的,比较全面而又扎实的微生物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往往把微生物学原理讲的太细,太深,而我们很多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同时我们专业也不可能开设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配套课程。
这就造成许多学生觉得这门课内容枯燥、听不懂,教学效果差。
(2)实训课所开设技能培训针对高等教育而非高职教育。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通常会开设一些如: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培养基的配制,玻璃器皿的包扎与灭菌等实训课程。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而微生物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具备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科学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
传统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滞后、教学手段陈旧,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3. 学科交叉:当前,环境微生物学已经成为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如环境科学、生物学、地学等。
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改革,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融合和发展。
1. 目标: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具备环境微生物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环境问题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 方向:(1)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对环境微生物学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强调环境微生物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2)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实验课、科研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3)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学内容更新:结合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重点介绍环境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废水处理、土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2. 教学手段改进:除了传统的讲授外,引入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增加课堂互动和趣味性。
3. 实践环节加强:通过设置小组实验课、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环节,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或实习,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与实践环境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的研究,可以为环増生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生物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实验课程之一,其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与实践1. 实验内容的更新传统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以培养纯培养物和传统的鉴定方法为主,这些实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需求。
在教学中,应该围绕环境微生物学的热点、前沿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如微生物在环境修复、资源利用、生态净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也应该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如环境生态学、环境保护等,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验教学内容。
2. 实验方法的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实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鉴定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需求。
实验方法的创新包括引入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对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机制、代谢途径、遗传变异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验探究。
实验方法的创新也包括引入新的实验装备和设备,如高通量测序仪、多功能微生物实验箱等,提高实验效率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实验设计的多样化实验设计是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实验设计主要是围绕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数量、代谢特性等进行的,实验设计比较单一。
对实验设计的改革与实践,应该多样化实验设计,包括对微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资源利用能力、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实验手段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在传统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中,学生的实验报告往往是单一的实验记录和数据报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比较匮乏。
应该在实验报告的要求上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鼓励学生从实验中提出新的问题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角色和功能,对于揭示生态系统的微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变得愈发重要。
传统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层面,缺乏对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的深入讲解,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由此,有必要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深度。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模式,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为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2 问题现状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在现代生态学、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及时跟上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只是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缺乏真实案例和实践环节,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环境中去。
急需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问题现状】1.3 研究目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对现有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以案例分析和实践成果展示教学改革的效果,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目的。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与实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实践。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作为大学生物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内容应当贴合时代需求,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探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一、原实验课存在的问题二、内容改革与实践的方向1. 强化实践操作实验课内容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设计具体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仪器、技术和操作流程,让其亲身感受微生物学实验过程,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设计微生物培养实验、微生物鉴定实验、微生物生态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微生物,了解不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2. 关注环境问题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应当关注当前的环境问题,结合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等内容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实验课内容可以设计为微生物在废水处理、土壤修复、生物能源等方面的应用实验,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环境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其环境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引入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微生物学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
实验课内容应当引入新技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新技术的操作和应用。
可以引入基因工程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了解并体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改革与实践的具体做法1. 设计新的实验项目针对内容改革与实践的方向,可以设计一些新的实验项目,比如环境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微生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微生物在能源生产中的应用等。
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角色和作用,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2. 整合实验资源为了支持新实验项目的开展,需要整合实验资源,确保实验条件和设备的完备。
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摘要:《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应用性不强的片面看法,做了热点话题引入教学过程;强调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知识回顾与应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等四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对本课程应用性有了较好的认识。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应用性;教学改革;实践一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路《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体[1-2]。
本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后续课程中都有较多应用,是环境污染生物处理技术与监测检测技术的关键和核心。
该课程的开设不仅为后学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显示了该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与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
但是,在几轮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学生认为该课程是一门纯理论性的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没有太大的应用。
因此,有些同学课堂听讲不认真和实验课上草率应付等不良现象,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改革,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较强应用性的认识。
二教学实践内容与效果1.热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凸显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热点话题对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轻学生来讲永远都具有吸引力,因此引入热点话题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在讲到微生物呼吸链的时候,多个电子受体与电子供体参与的复杂的电子传递过程实际上确实有些枯燥和难懂,也是个教学难点。
我们引入全球气候变化的例子来激发同学积极思考:土壤系统中大量存在的微生物的呼吸所排放的CO2就是通过呼吸链产生的。
要降低微生物排放CO2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就要在不影响微生物生存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微生物的电子传递速率。
尽管这个问题目前还是科学界的难题,同学们并不能提供有建设性的答案,但是这激发了同学们的听课兴趣,个别同学已经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参与课堂讨论。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结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从互动式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通过整合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对课程的总体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分析.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应用学科中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微生物的生态分布与作用、微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等方面[1]。
环境微生物的研究为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可以将环境微生物的知识应用到资源环境的相关领域,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结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的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从互动式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一)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本课程通过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师生双方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收教师讲授的知识。
师生间可以就问题进行对话、讨论,这样学生能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及交流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微生物生态这一部分时,提问学生土壤作为“微生物的大本营”,你们知道土壤中哪部分微生物最为丰富吗?为什么土壤表面的微生物数量比较少呢?通过师生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理论联系实际.(二)注重实践教学由于教学计划的变动,《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总学时缩减到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2学时,实验学时仅10学时,合理的安排实验内容和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作者:任丽英秦鹏飞卫静郝晓东李宝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23期摘要:基于新工科建设要求,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力求达到以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课程坚持“科教融合、校企融合、理政融合”三相融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重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课程构建德育和能力同步育人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过程融德育、能力、知识于一体,全方位培养学生;通过学生特长融入课堂参与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改革的实施,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提升,为实现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微生物;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教学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039-04Abstrac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course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is oriented to social needs, and strive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s, so as to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is research insis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re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We have built a teaching system of simultaneous educ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bility, so that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integrates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and knowledge, and trains students in an all-round way. Through the method of integrating students' strengths into class participation, we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and fully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teamwork consciousn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reform has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complishment, and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raining goal of composite engineering talents.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ystem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提出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要求[1],自此推进了新工科教育模式的发展。
医学院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和教学
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心得,从《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对《环境微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的探索,具体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教改中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医学院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随着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广泛重视,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在环保领域的不断渗透,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监测方面已凸显出它的巨大作用。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微生物知识的人才,不仅熟知生物处理法处理污染物的原理,而且能够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与时俱进地解决环境问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就对环境微生物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琐碎繁杂,感性认识差,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对课程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兴趣逐渐降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在考试方法上,单一化,多采用笔试,影响了学生能力全面的提高。
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是摆在我们每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师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1]。
1.突出《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色与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增加“医院环境”内容,以适合医学院校内环境类专业学生使用。
医院环境问题是非医学院校的环境专业的弱项,医学院校办环境专业可以充分发挥医学特色,结合“环境微生物学”特点解决医院环境问题,使医学和环境科学很好地交叉;同时,可以增加学校新专业特色和增加学生就业渠道。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增加“医学环境微生物治理”、“耐药性菌株”等相关主题。
编写相关的讲义,内容增加:①医院废水微生物处理技术;②抗辐射和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③细菌耐药性对医院废水的生物治理的影响;④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与课堂讲授内容相联系,应用到课堂教学。
例如在讲病毒繁殖过程时,除了讲解教材中所列举的大
肠杆菌T4繁殖过程外,同时补充讲解SARS、AIDS及H1N1病毒的结构,繁殖过程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应如何防范该类致病性病毒。
将这些例子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2]。
《环境微生物学》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生物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有前有后,如何避免与先上的课程某些内容重复,又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突出本学科的特有内容,这就需要优化理论授课内容,确定一些不属于本门课程的必要内容,在讲授中少讲或不讲;同时,要注意经常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相互交流,倾听学生的反映,对涉及到前面课程已学过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仅作重点提示,让学生提前预习回顾,上课时以重点提问的形式,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平行授课的课程内容,则与授课教师相互商定,力求使课程之间在内容授课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重复讲授[3]。
如:“微生物的营养”一章中的微生物细胞成分,在生物学、生物化学的课程中作了详细介绍,我们只是要求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本课程不必讲授;在能量代谢中,生物化学课程详述了糖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本课程只讲丙酮酸以后的几个不同发酵途径,如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柠檬酸发酵、醋酸发酵等,以及不同菌群特殊的电子传递途径及其呼吸类型;“微生物遗传”一章,重点讲述“微生物菌种选育”,避免与遗传学重复。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环境微生物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4]。
在教学计划中要保证40%的实践教学时间,更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即以学生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5]。
针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增开新的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增强教学实验的趣味性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突出实验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研究,经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对象需要活的、新鲜材料,因此大部分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材料都要提前一定时间做准备。
由于学生实验时间有限,过去这些实验材料多半都是由实验教师准备[6]。
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把有些实验材料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如培养基配制、细菌培养,使学生较为完整地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2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
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在《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实验内容上拟增加“医学环境微生物的监测”和“医院环境污染物生物治理”。
以往我们的实验内容大都是为了加深对《环境微生物学》基本理
论的理解,增强对各类微生物的感性认识而设计的验证性实验,各个实验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全部的实验材料都是由教师预备的,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做完就忘。
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与验证性相结合,增加了系统性和学生的动手机会[7]。
例如“从土壤中分离并初步鉴定芽胞杆菌”的设计性题目,就是把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纯种分离与接种技术、细菌的形态观察、细菌的特殊染色法、细菌大小测定与计数、细菌生理生化实验等,几个独立的实验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又为他们今后从事微生物工作或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2.3增加实践结合实际的实验内容。
将过去的一些传统型实验融入新的综合实验中,让实验教学紧跟科学技术的前列,让学生尽快地接触到当今的先进技术,很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实验探索的主动参与。
如在做“发酵酸奶的制作”实验时,我们就设计了用奶粉和购买的酸奶作为菌株自己发酵酸奶。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使实验教学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2.4实验考核。
实验课结束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20%,实验课程的考核分两部分:(1)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到课情况、实验完成后实验室的整洁卫生、预习考察、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六项。
(2)实验设计考核:实验项目、实验原理、步骤、实验分析共四项。
这部分考核是我们针对本专业的特点,适应人才培养要求,新增加的改革性环节,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以书面形式完成。
在实验课结束后一周内交回教
师评阅。
考核内容包括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镜技术、微生物培养和分离技术、微生物计数方法、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等,教师对这些内容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
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口试为辅。
口试内容包括实验原理、试剂的用途、注意事项、结果分析等。
通过考核,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实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