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11.15 MB
- 文档页数:26
《地貌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的概念、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2.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岩质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地貌形成与发育的基本因素。
5.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6.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及类型2.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成因分析3.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4.大陆边缘的类型、特征及成因5.陆地构造地貌的分区及类型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成因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物理风化作用与化学风化作用的实质及相互关系2.风化壳的特征及发育阶段3.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4.崩塌、滑动的特征及形成条件第四章流水地貌1.坡面流水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2.沟谷的类型、特征与演变3.洪积扇的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变形4.河道水流的运动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5.河流的作用6.河谷的基本形态特征7.侵蚀基准面的类型以及其变化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8.河床地貌的类型9.冲积河床的类型及其特征10.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结构的特征11.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其类型12.造成河谷不对称的原因13.入海河口的分段及其水文、地貌特征14.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沉积结构及其类型15.水系的类型16.河流袭夺的地貌标志17.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的主要思想第五章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2.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性3.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类型4.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5.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1.风沙流的结构和特征2.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3.沙丘移动的原因及其特点4.荒漠的类型及其特点5.黄土的特性及其对黄土地貌发育的影响6.黄土风成说的主要思想及其根据7.黄土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第七章冰川地貌1.全球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2.冰川运动的特点3.冰川类型及其特点4.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5.冰川地貌类型的组合规律6.冰期划分的方法第八章海岸地貌1.海岸带及其组成2.深水波浪的特性及浅水波浪的变形3.海岸带的动力作用及其对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4.海蚀地貌的类型及成因5.泥沙横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6.中立线的概念及均衡剖面的形成7.泥沙纵向运动的特征及沉积物流所形成的地貌8.堆积海岸的类型及其特征9.常见的海岸分类法。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黑土地黄土地1、位置: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4、典型土壤“黑土地”:东北平原。
“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有甜菜、棉花、大豆等。
3、农业特征:耕地多为旱地,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4、华北平原的农业发展制约条件: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措施: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发展方向: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东北三省的美称:“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等。
2、位置与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3、地形和河流(1)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3)河流中俄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中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境内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4)山河分布大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二、东北三省的气候1、气候的主要特征:冷湿。
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冬季以降雪为主。
2、成因:纬度较高,又紧邻亚洲冬季风源地。
三、从“北大荒”到“北大仓”1、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农业地位: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4、大面积开荒带来的问题及对策(1)问题: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2)对策:停止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
四、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1、工业地位:东北三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指由黄土构成的地貌景观。
它是中国特有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份。
黄土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矿物质含量而闻名,被誉为地质宝库。
本文将介绍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黄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同时受到季风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地面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黄土层由各种矿物质、有机物质以及粘土等组成,其色泽呈现出黄褐色,因此得名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平坦、丘陵和峡谷等。
黄土地貌平坦的地形和起伏的丘陵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平坦的区域,黄土层覆盖着广阔的土壤,形成了宽广的农田和牧场。
而在丘陵地区,黄土地貌形成了起伏的地形,给人一种丰富多样的景观感。
此外,黄土地貌还包括一些陡峭的峡谷和深沟,这些地形是由于长期水流的侵蚀所形成的。
黄土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还富含着丰富的矿物质。
由于黄土层的形成过程中,大量的矿物质被沉积在土壤中,这使得黄土地貌成为中国的宝库。
在黄土地貌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动植物化石和化石矿床,这些发现为研究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黄土地貌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土地貌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使得它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黄土地貌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并能够有效保持水分,提高土壤肥力。
其次,黄土地貌还具有重要的水源保护功能。
黄土层的密实结构和较高的含水量能够减少地下水的流失,稳定水源供应。
此外,黄土地貌还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护了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的利用,黄土地貌正面临着一些问题。
大规模的采矿和土地开发导致了土地的破坏和水源的减少。
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和过度的牧草放牧也加剧了黄土地貌的水土流失问题。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第二章构造地貌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地貌复习题第⼆章构造地貌1、名词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地貌。
海岭:海岭是⼤洋盆地内部⼤型正地形的总成,不包括⼤洋中脊。
⼤洋中脊:⼤洋中脊是⼀条纵观世界各⼤洋的洋底⼭系,全长约80000km,通常位于⼤洋中部,但在太平洋洋脊则在⼤洋东侧。
2、简述构造地貌分哪⼏个级别。
全球构造地貌----⼤洋和底部;⼤地构造地貌----如⼤陆上的褶皱⼭脉,⼤型拱起⾼原,海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是地壳运动,⼤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等作⽤形成的地貌。
是断裂、褶皱和⽕⼭等作⽤所形成的地貌,有的是地质构造经外⼒剥蚀出露的产物。
3、简述洋底地貌类型与特征。
洋底的地貌类型:1 海岭,是⼤洋盆地内部⼤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洋中脊的⽕⼭海岭,断裂海岭、陆壳海岭;2 深海平原,是⼤洋盆地中被海岭分割开的低地,也称为海盆,⼤多⽔深5---6km,有巨厚的沉积层,平坦;3 海沟,地球表⾯最低的地⽅,狭长槽状洼地。
多分布在与⼤陆相接的地⽅并伴⽣⼀条与海沟相平⾏岛弧或沿岸⼭脉。
4 ⼤洋中脊4、根据新⽣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陆边缘可分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陆边缘可分为稳定⼤陆边缘和活动⼤陆边缘。
稳定⼤陆边缘以⼤西洋西侧的美洲和欧洲、⾮洲⼤陆边缘⽐较典型,这种⼤陆边缘通常有⼏千⽶以上的中、新⽣代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宽阔的⼤陆架没有活⽕⼭,地震活动极少;活动⼤陆边缘⼴泛分布于太平洋周围,也称太平洋型⼤陆边缘,此外也分布于⼤西洋的西印度群岛、马来半岛。
其结构⽐稳定⼤陆边缘复杂的多,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现代⽕⼭作⽤和地震活动相当普遍。
5、简述陆地板块边界活动带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陆地板块边界活动带构造地貌类型分为新⽣代褶皱⼭带与⼤陆裂⾕带。
新⽣代褶皱⼭带构造运动强烈,有频繁的地震,某些地段近期还有⽕⼭活动。
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风积作用与风积地貌2.荒漠的类型3.黄土特性对黄土地貌发育的影响本章内容:第一节风沙流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在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
一、起动风速与起沙风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
它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和沙子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切超过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
二、风沙流的结构风沙流中沙粒的运动,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有下列三种运动形式:①悬移②跃移③蠕移其中,以跃移为主要运动形式。
三、风沙流的特征L风沙流的含沙量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绝大部分的沙子集中在离地面30cm的范围内,其中又特别集中在近地面O-IOcm的气流层中。
2.风沙流的含沙量与风速成正比。
3.风沙流的含沙量与气流经过的地面性质有关。
第二节风蚀地貌一、风蚀作用1、吹蚀作用2,磨蚀作用二、风蚀地貌形态L石肉:2,风蚀塔卷和风蚀桂:3,风蚀谷和风蚀成幺:4.风蚀雅丹:5,风蚀洼地:第三节风积地貌一、风积作用产生风积作用的原因主要有:①风速减小②地面结构或下垫面性质改变③气流运行受到阻碍,产生阻碍堆积二、风积地貌形态沙丘是沙漠里最基本的风积地貌形态。
按风向与风积地貌形态的相互关系,风积地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沙丘地貌:如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复合型沙丘链等。
②平行于风向的纵向沙丘地貌:新月形沙垄、纵向沙丘、沙垄和复合型沙垄等。
③多方向风作用下的沙丘•地貌:如金字塔沙丘等。
(-)沙堆沙堆是沙丘地貌的初级形态。
是风沙流通过草灌丛植物时,风速减弱,发生大量沙粒堆积在植物根部形成。
最初的形态为蝌蚪状,以后,随沙堆的增高而掩埋草灌丛发育成盾形沙堆。
(二)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是最简单的一种横向沙丘。
它是在一组比较稳定的单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
L新月形沙丘∙的形志特征平面图形如新月,故名为新月形沙丘;具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凸出而平缓,坡度5°—20°,背风坡凹而陡,坡度28°—34°;有两对对称的叉角,叉角延伸方向与主风向一致;有一弧形的丘脊线,丘脊线的延伸方向与主风向相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