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劳动的歌
- 格式:docx
- 大小:20.67 KB
- 文档页数:17
【导语】《芣苢》是⼀⾸描写妇⼥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
“芣苢”即车前⼦,古⼈认为车前⼦可以治妇⼥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中的主⾓是妇⼥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六课《芣苢》课⽂原⽂ 采采芣苢,薄⾔采之。
采采芣苢,薄⾔有之。
采采芣苢,薄⾔掇之。
采采芣苢,薄⾔捋之。
采采芣苢,薄⾔袺之。
采采芣苢,薄⾔襭之。
2.部编版⾼⼀上册语⽂第六课《芣苢》教案 【学情分析】 ⾼⼀学⽣的语⽂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本品味鉴赏的⾃觉性不够,对《诗经》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去努⼒改变。
【素养⽬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诗的特点。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培养和提⾼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和⽅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培养和弘扬民族⽂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提⾼诗歌鉴赏能⼒。
【教学⽅法】诵读法和点拨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诗经》⽤语⾔为我们描绘的美妙意境,从⼩便萦绕在我们⼼头,培育着我们的民族⼼,⽂化根。
今天,让我们⼀起再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朴素⽽浪漫的时代,⼀起感悟这⾸《芣苢》诗歌。
⼆、⽂化常识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作者,绝⼤部分已⽆法考证。
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
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今。
孔⼦曾概括《诗经》宗旨为“⽆邪”,并教育弟⼦读《诗经》以作为⽴⾔、⽴⾏的标准。
音乐教案:《初中劳动的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歌曲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劳动歌曲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初中劳动的歌》,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感受劳动的喜悦和自豪。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引导学生从歌曲中汲取劳动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介绍:《初中劳动的歌》是一首富有节奏感的劳动歌曲,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展现了劳动的喜悦和自豪。
2. 歌曲结构:歌曲共四句,每句四小节,节奏明快,旋律简单。
3.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掌握劳动歌曲的演唱技巧。
4.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劳动歌曲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歌曲。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初中劳动的歌》,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歌曲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劳动场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义。
5. 演唱展示:各小组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歌曲的价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初中劳动的歌》。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中的劳动场景,体会到劳动的喜悦和自豪。
3.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节奏和音准。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练习和演唱展示,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对学生音准和节奏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2. 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歌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以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音乐(学科)上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1、本册教材分析:本册的教材重点、难点在于教会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并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让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个别学生在音准方面有偏差;也有个别同学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唱歌音量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1、学段总目标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时段目标第一课:同一首歌本课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使学生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演唱时能够用抒情的、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感情,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
聆听欣赏曲《我的祖国》和《大中国》,能够背唱歌曲的音乐主题;辨别并说出歌曲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表现歌曲情感关系;能够辨别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能创造性地为歌曲《大中国》编配秧歌舞的动作。
第二课:草原牧歌本课要求学生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能够根据《小黄鹂鸟》及《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还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芣苢》《插秧歌》【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六义,能在吟诵中体会诗歌之美2、能简易从字形角度分析《芣苢》中劳动的节奏3、能从精神内涵、场景画面、语言表达上看出两首诗共同之处【教学重点】能从精神内涵、场景画面、语言表达上看出两首诗共同之处【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背景了解(1)《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2)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
比较常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有《采薇》、《鹿鸣》等。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人音版六年级第六课歌曲《军民大生产》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军民大生产》是九年义务教育人音版六年级第六课劳动的歌曲,歌曲又名《边区十唱》,《解放区十唱》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
《军民大生产》表现了当年在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战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这首歌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曾广泛流传,原曲有十段歌词,歌词内容表现开荒,纺线,习武等劳动战斗生活,歌词还以“嗬嗨”“淅沥沥里擦啦啦啦”等富有劳动特色的衬词,渲染了歌曲热闹的气氛,表现边区军民们的乐观精神。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要做到独立创编歌词,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由此,在本节课里,要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还得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军民大生产》能够对我国的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体验歌曲的风格和特点。
2.能演唱《军民大生产》并理解歌曲的创作和劳动的关系,积极参与歌词的创编活动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能够顺利的完成歌词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完整演唱《军民大生产》完成齐唱,领唱和轮唱。
教学过程。
音乐劳动的歌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音乐劳动的相关概念和意义;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录音机、CD、教学实物等;2. 教材准备:《音乐劳动的歌》CD、同步教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劳动的歌》CD,激发学生对音乐劳动的兴趣,让学生感受音乐劳动的魅力。
2. 学习歌词教师逐句带领学生学唱《音乐劳动的歌》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含义和主题。
通过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对音乐劳动的感受,引导学生对音乐劳动的认识和思考。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演唱一段《音乐劳动的歌》。
让学生自行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小组合作顺利进行。
4. 制作音乐劳动实物教师发放制作音乐劳动实物的材料,如乐器、手摇铃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劳动实物。
教师可以在制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5. 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演唱表演和音乐劳动实物。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感受,互相学习和借鉴。
教师在展示和分享过程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和反思通过讨论和总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音乐劳动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音乐劳动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劳动知识和技能,参与学校音乐劳动活动,如校园音乐会、校园乐队等。
2.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音乐纪录片或音乐剧,进一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和音乐欣赏能力。
3. 组织学生讨论音乐劳动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音乐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音乐劳动的概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分组合作和制作音乐劳动实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劳动的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节课是一节美育课,主题为劳动的歌。
通过学唱劳动的歌曲,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劳动的重要性,掌握劳动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劳动技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情感认同。
四、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劳动的歌曲教材。
2.教学工具:音响设备、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老师播放一段劳动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人们劳动的过程和劳动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学唱劳动的歌曲(30分钟)让学生集体学唱劳动的歌曲,如《劳动最光荣》、《白手起家》等。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和情感表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分组合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劳动的歌曲,编写一段表演剧本,展示劳动的场景和故事。
要求每个小组的表演内容都要体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4.表演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通过表演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的内涵和意义。
5.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美好,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小组表演的表现。
2.评价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态度的改变。
七、拓展延伸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体验各种实际劳动,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唱劳动的歌曲和小组表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参与热情。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劳动的疏远和不重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价值观。
第六课《劳动的歌》第六课《劳动的歌》教学目标: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其中一首。
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示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难点:1、激发同学对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示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的导入,聆听《军民大生产》,感受与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1、揭题,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于1945年,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
表示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
2、再次聆听歌曲,找找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哪里?(歌曲的衬词)3、跟着音乐,自身想像劳动的形式,一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局面”中。
4、同学带着劳动时积极的情绪,一起来朗读歌曲中的衬词,为后面学习歌曲做铺垫。
5、歌曲第一段歌词,跟着节奏朗读。
6、指导朗读的情绪。
6、学习歌谱。
7、把歌词带入歌谱中学唱。
8、老师指导。
9、自学歌曲的二——五段。
10、检查学习情况。
三、音乐活动——根据平时的劳动局面创编歌词。
1、自由讨论,平时什么劳动局面最让你印象深刻。
2、分小组创编,要求带上动作。
3、分组展示,评价。
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军民大生产》二、欣赏获取《连连夯》1、老师简介歌曲:它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
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
《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
词多即兴编唱,有时也引用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类的内容。
2、初步聆听,感受歌曲旋律。
3、让同学讲讲听后的感受。
4、请同学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做打夯的动作。
5、说说体验的心情。
三、小结。
第三课时一、开课1、播放《大长今》的歌曲,让同学边唱边想,朝鲜歌曲在节奏和歌曲风格上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
2、同学自由发表意见。
3、师生一起总结出朝鲜歌曲的节奏多为和点节奏。
二、学习歌曲1、初步聆听歌曲《翁嘿呀》,感受哪些地方表示出有吃歌曲的节奏特点。
2、按节奏,自由朗读第一段歌词。
3、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歌谱。
4、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唱。
5、老师指导、纠正。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7、自学第二段歌曲。
8、自身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来指导第二段的演唱情绪。
9、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三、音乐活动——在有“翁嘿呀”的地方加上节奏。
四、小结。
第四课时一、复习歌曲《翁嘿呀》二、欣赏歌曲《船工号子》1、老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它是影片《旋涡里的歌》的一首插曲。
歌曲吸取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表示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
2、初步聆听歌曲,感受旋律。
3、同学交流歌曲带给大家振奋人心的感受。
4、跟着音乐,带上拉纤的动作来感受。
5、试着哼唱歌曲。
三、小结。
第六课《劳动的歌》教学目标: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其中一首。
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示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难点:1、激发同学对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示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的导入,聆听《军民大生产》,感受与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1、揭题,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于1945年,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
表示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
2、再次聆听歌曲,找找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哪里?(歌曲的衬词)3、跟着音乐,自身想像劳动的形式,一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局面”中。
4、同学带着劳动时积极的情绪,一起来朗读歌曲中的衬词,为后面学习歌曲做铺垫。
5、歌曲第一段歌词,跟着节奏朗读。
6、指导朗读的情绪。
6、学习歌谱。
7、把歌词带入歌谱中学唱。
8、老师指导。
9、自学歌曲的二——五段。
10、检查学习情况。
三、音乐活动——根据平时的劳动局面创编歌词。
1、自由讨论,平时什么劳动局面最让你印象深刻。
2、分小组创编,要求带上动作。
3、分组展示,评价。
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军民大生产》二、欣赏获取《连连夯》1、老师简介歌曲:它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
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
《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
词多即兴编唱,有时也引用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类的内容。
2、初步聆听,感受歌曲旋律。
3、让同学讲讲听后的感受。
4、请同学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做打夯的动作。
5、说说体验的心情。
三、小结。
第三课时一、开课1、播放《大长今》的歌曲,让同学边唱边想,朝鲜歌曲在节奏和歌曲风格上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
2、同学自由发表意见。
3、师生一起总结出朝鲜歌曲的节奏多为和点节奏。
二、学习歌曲1、初步聆听歌曲《翁嘿呀》,感受哪些地方表示出有吃歌曲的节奏特点。
2、按节奏,自由朗读第一段歌词。
3、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歌谱。
4、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唱。
5、老师指导、纠正。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7、自学第二段歌曲。
8、自身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来指导第二段的演唱情绪。
9、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三、音乐活动——在有“翁嘿呀”的地方加上节奏。
四、小结。
第四课时一、复习歌曲《翁嘿呀》二、欣赏歌曲《船工号子》1、老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它是影片《旋涡里的歌》的一首插曲。
歌曲吸取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表示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
2、初步聆听歌曲,感受旋律。
3、同学交流歌曲带给大家振奋人心的感受。
4、跟着音乐,带上拉纤的动作来感受。
5、试着哼唱歌曲。
三、小结。
第六课《劳动的歌》教学目标: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其中一首。
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示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难点:1、激发同学对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示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和乐观情绪。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的导入,聆听《军民大生产》,感受与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1、揭题,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于1945年,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
表示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
2、再次聆听歌曲,找找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哪里?(歌曲的衬词)3、跟着音乐,自身想像劳动的形式,一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局面”中。
4、同学带着劳动时积极的情绪,一起来朗读歌曲中的衬词,为后面学习歌曲做铺垫。
5、歌曲第一段歌词,跟着节奏朗读。
6、指导朗读的情绪。
6、学习歌谱。
7、把歌词带入歌谱中学唱。
8、老师指导。
9、自学歌曲的二——五段。
10、检查学习情况。
三、音乐活动——根据平时的劳动局面创编歌词。
1、自由讨论,平时什么劳动局面最让你印象深刻。
2、分小组创编,要求带上动作。
3、分组展示,评价。
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军民大生产》二、欣赏获取《连连夯》1、老师简介歌曲:它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
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
《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
词多即兴编唱,有时也引用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类的内容。
2、初步聆听,感受歌曲旋律。
3、让同学讲讲听后的感受。
4、请同学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做打夯的动作。
5、说说体验的心情。
三、小结。
第三课时一、开课1、播放《大长今》的歌曲,让同学边唱边想,朝鲜歌曲在节奏和歌曲风格上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
2、同学自由发表意见。
3、师生一起总结出朝鲜歌曲的节奏多为和点节奏。
二、学习歌曲1、初步聆听歌曲《翁嘿呀》,感受哪些地方表示出有吃歌曲的节奏特点。
2、按节奏,自由朗读第一段歌词。
3、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歌谱。
4、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唱。
5、老师指导、纠正。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7、自学第二段歌曲。
8、自身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来指导第二段的演唱情绪。
9、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三、音乐活动——在有“翁嘿呀”的地方加上节奏。
四、小结。
第四课时一、复习歌曲《翁嘿呀》二、欣赏歌曲《船工号子》1、老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它是影片《旋涡里的歌》的一首插曲。
歌曲吸取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表示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
2、初步聆听歌曲,感受旋律。
3、同学交流歌曲带给大家振奋人心的感受。
4、跟着音乐,带上拉纤的动作来感受。
5、试着哼唱歌曲。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