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欠薪入罪221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9
恶意欠薪罪立案标准恶意欠薪是指用人单位有能力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而拒不支付或者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 90 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可以责令其加付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罚款。
同时,对于恶意拖欠工资的行为,劳动者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报酬,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构成恶意欠薪罪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28 条的规定,构成恶意欠薪罪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的数额较大,达到一定标准;2. 用人单位多次违法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或者拖欠期间较长;3. 用人单位恶意拖欠工资,造成劳动者生活困难,甚至影响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首先,对于拖欠工资数额的标准,一般来说,如果拖欠的工资数额较大,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标准,就有可能构成恶意欠薪罪。
此外,如果用人单位多次违法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或者拖欠期间较长,也会增加构成恶意欠薪罪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如果用人单位的拖欠行为是出于恶意,且造成劳动者生活困难,甚至影响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那么就更容易构成恶意欠薪罪。
在实际生活中,劳动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首先,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调解,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欠薪。
如果调解无果,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支付令,强制用人单位支付欠薪。
如果用人单位拒不执行支付令,劳动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支付欠薪并要求支付赔偿金。
总之,恶意欠薪是一种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恶意欠薪不仅会面临行政处罚,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对于劳动者来说,要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欠薪,并获得相应的赔偿。
希望广大劳动者能够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浅析恶意欠薪罪恶意欠薪罪是指企业主或单位负责人明知或应该知道自己欠薪、却拒不支付的行为,导致职工无法拿到法定工资或者足额工资的情况下,依法应该承担的刑事责任。
恶意欠薪罪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企业合法经营。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出现了恶意欠薪的现象,导致许多职工生活陷入困境,造成社会不稳定,而恶意欠薪罪的设立,则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制止这种不法行为。
在我国,《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恶意欠薪罪的规定,对于恶意欠薪的情况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如果企业主或单位负责人因各种原因导致职工无法拿到法定工资或足额工资,并且拒不支付引起恶性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就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
恶意欠薪罪构成的主要条件是:第一,必须是企业主或单位负责人。
第二,企业主或单位负责人必须明知或者应该知道自己欠薪了。
第三,企业主或单位负责人拒不支付欠薪的工资。
第四,拒不支付欠薪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恶性影响。
恶意欠薪罪的罚则是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并且,如果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也可以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因此,企业主或单位负责人一定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工资,避免恶意欠薪的情况发生,才能真正做到合法经营,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恶意欠薪罪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合法经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恶意欠薪罪的构成条件是企业主或单位负责人明知或应该知道自己欠薪、拒不支付欠薪、引起恶性影响。
对于这种不法行为,应该追究刑事责任。
企业主或单位负责人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工资,避免恶意欠薪的情况发生,才能真正做到合法经营,维护社会稳定。
恶意⽋薪司法解释全⽂遭遇恶意⽋薪是每⼀位劳动者都不愿意碰到的事情,但在我国恶意⽋薪⾏为仍然⽐⽐皆是。
恶意⽋薪⼊罪也成为了⼤家热议的焦点。
下⾯我们⼀起来了解⼀下最⾼法关于恶意⽋薪罪的司法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家更了解恶意⽋薪的相关知识。
恶意⽋薪司法解释全⽂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办理此类刑事案件适⽤法律的若⼲问题解释如下:第⼀条劳动者依照《中华⼈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规定应得的劳动报酬,包括⼯资、奖⾦、津贴、补贴、延长⼯作时间的⼯资报酬及特殊情况下⽀付的⼯资等,应当认定为刑法第⼆百七⼗六条之⼀第⼀款规定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条以逃避⽀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为⽬的,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百七⼗六条之⼀第⼀款规定的“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法逃避⽀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或者以其他⽅法转移、处分财产的;(⼆)逃跑、藏匿的;(三)隐匿、销毁或者篡改账⽬、职⼯名册、⼯资⽀付记录、考勤记录等与劳动报酬相关的材料的;(四)以其他⽅法逃避⽀付劳动报酬的。
第三条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百七⼗六条之⼀第⼀款规定的“数额较⼤”:(⼀)拒不⽀付⼀名劳动者三个⽉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万元以上的;(⼆)拒不⽀付⼗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万元以上的。
各省、⾃治区、直辖市⾼级⼈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研究确定本地区执⾏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民法院备案。
第四条经⼈⼒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者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以限期整改指令书、⾏政处理决定书等⽂书责令⽀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后,在指定的期限内仍不⽀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百七⼗六条之⼀第⼀款规定的“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付仍不⽀付”,但有证据证明⾏为⼈有正当理由未知悉责令⽀付或者未及时⽀付劳动报酬的除外。
浅析恶意欠薪罪
恶意欠薪罪的定义比较宽泛,在实践中有着较大的适用范围。
恶意欠薪罪的客体主要
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犯罪对象则是用人单位或者个人。
罪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侵犯
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因此需要国家依法严厉打击。
恶意欠薪罪属于刑事犯罪,其犯罪量刑标准也比较严格。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
于恶意欠薪罪,如果导致重大后果,则可以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
如果导致特别重大后果,则可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
而对于情节较
轻的恶意欠薪罪,在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仍应该加以惩罚,例如可以给予行政处罚,处
以罚款等。
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判定恶意欠薪罪需要考虑多个维度因素。
首先是欠薪的数额和时间,欠薪金额多少、时间有多长的情况下,才能认定为恶意欠薪罪。
其次是用人单位是否
存在主观故意,用人单位是否故意拖欠或者不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或者采取其他违法
手段侵犯劳动者权益等。
最后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案件具体情况,包括双方之间的协商过程、证据是否充分等因素。
总的来说,恶意欠薪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一旦发现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惩治。
政府和社会应该继续加强对恶意欠薪罪的打击力度,加大惩处力度,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
益得到保护,构建一个完善的劳动法律制度,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推动经济发展
合理有序的良好法治环境。
一、恶意欠薪罪立案条件1、拖欠工资数额较大。
2、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还不支付的。
3、以转移财产、潜逃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4、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5、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行为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侵犯,严重破坏了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惩罚,那么法律的权威和社会公众对稳定生活的向往将会受到巨大影响。
因此,在刑法中增设“恶意欠薪罪”,对规范劳资关系、稳定社会公共秩序和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感无疑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恶意欠薪罪”应单独设立。
6、201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查处衔接工作的通知》。
这意味着欠薪犯罪将受到更严厉的打击。
二、恶意欠薪罪的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
企业系指用人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自然人包括用人单位以外的自然人(尤其是《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两户一伙”)。
2、主观要件:故意。
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即主观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会产生劳动者不能及时实际得到劳动报酬的社会危害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发生。
3、犯罪客观方面:在犯罪客观要件方面,应既有危害行为又有危害结果,且两者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4、犯罪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劳动者的财产权,又妨碍了正常的劳动用工关系,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三、恶意欠薪罪怎么判刑1、《刑法修正案》在将恶意欠薪行为入罪,进行如下限定:(1)主观上必须是“恶意”.以非法占有劳动者的工资为目的这叫恶意。
(2)“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而不支付”,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逃避支付”和“拒不支付”两种行为,仅仅有这两种行为还不能构成本罪,在有这两种行为之后,经有关部门调查后,认定用人单位或雇主存在拖欠、克扣工资并责令其支付而拒不支付的才能认定。
浅析恶意欠薪罪恶意欠薪罪,是指用人单位故意拖欠劳动者劳动报酬并达到法定数额的行为。
下面将从恶意欠薪罪的构成要件、惩罚依据、实施机关、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恶意欠薪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是用人单位;二是故意欠薪必须达到法定数额;三是劳动者发现用人单位迟迟不支付劳动报酬。
恶意欠薪罪的惩罚依据主要是《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条和第二百六十六条。
根据这两条法律规定,故意欠薪违法行为中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构成恶意欠薪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不处罚金。
如果欠薪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恶意欠薪罪的实施机关主要是公安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
公安部门负责对用人单位欠薪行为进行刑事调查和侦破,并提交法院进行审理。
劳动保障部门则负责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进行保护和维护,包括协调用人单位支付欠薪、追缴拖欠工资、开展劳动保障宣传等工作。
恶意欠薪罪的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欠薪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者维权难度大。
一些用人单位为了争取利润最大化,常常故意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导致大量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二是刑事处罚力度有限,难以起到威慑作用。
尽管有关法律对欠薪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刑事处罚力度较轻,很多用人单位对此并不重视,还是存在逃避惩罚的情况。
三是监管不力,执行难度大。
在实际执法中,一些地方的劳动保障部门和公安机关对恶意欠薪行为的监管不力,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可以逃脱追责。
恶意欠薪罪是一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犯罪行为,需要公安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合作来进行打击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还需要加强立法、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社会对恶意欠薪行为的认识和谴责,以期形成有效的法治保障机制。
什么是恶意欠薪罪,及应该承担的后果农民工外出打工,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可到头来,老板如果跑路,找不到人,工资就会无着落。
很多老板就是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以为一跑就可以了之。
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冤有头、债有主,欠的帐迟早是要还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指出,对恶意欠薪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可见,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不仅仅是民事纠纷问题,有可能涉嫌犯罪,是要坐牢的。
实际中,近年来也有很多因恶意欠薪而入罪的案例报道。
那么,什么样的情形是恶意欠薪,查处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又会承担什么责任和后果呢?这一篇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上述国家文件,就来和大家一起说说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恶意欠薪?恶意欠薪罪改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以下恶意欠薪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的违法行为:第一、以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为目的下列情形之一的:1、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或者以其他方式转移、处分财产的。
2、逃跑、藏匿的。
3、隐匿、销毁或者篡改账目、职工名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等与劳动报酬相关的材料。
4、以其他方式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
第二、造成数额较大行为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
2、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
3、其他行为,比如在指定的期限内不支付的。
二、恶意欠薪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1、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企业系指用人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自然人包括用人单位以外的自然人(尤其是《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两户一伙”) 。
2、主观要件: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主观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会产生劳动者不能及时实际得到劳动报酬的社会危害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发生。
恶意欠薪遭判刑
来源:大律师网
日前,焦作市解放区法院对一起拒不付出劳动报酬案作出判定,一审以拒不付出劳动报酬罪分别判处单位焦作某科技开展5万元,判处被告人该公司王某有期徒刑一年,罚金两万元。
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在焦作某科技开展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时期,该公司和该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在有才能付出工人的情况下拒不付出,歹意拖欠公司67名员工7个月的薪酬合计30万元,形成员工生活艰难,导致集体上访事件,给社会形成了恶劣影响。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王某在有才能处理薪酬的情况下,不能积极处理所拖欠工人薪酬,逃匿避债,致使单位员工生活艰难;由于被告单位及被告人王某的歹意欠薪行动致使集体上访,形成了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鉴于被告单位及被告人王某当庭自愿认罪,能照实供述自个的犯罪事实,在量刑时依法能够从轻处分,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定。
宣判后,被告人王某表明不上诉。
(河南法制报记者刘华通讯员张海峰宋秀梅)。
恶意欠薪罪立案标准恶意欠薪是指用人单位故意不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或者拖欠工资报酬达到法定支付期限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
对于恶意欠薪的行为,劳动者有权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并有可能构成犯罪。
那么,恶意欠薪罪立案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要构成恶意欠薪罪,用人单位的行为必须是故意的。
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是有意为之,而非出于无法支付的情况。
这就需要劳动者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用人单位的故意行为,可以通过劳动合同、工资单、银行流水等方式来证明。
其次,拖欠工资的时间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构成恶意欠薪罪。
《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拖欠工资数额较大或者拖欠工资时间较长,情节恶劣的。
因此,劳动者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的时间标准来判断是否可以构成恶意欠薪罪,一般来说,拖欠超过三个月的工资就可以构成恶意欠薪罪。
再次,劳动者需要及时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并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
劳动行政部门将会对投诉进行调查,并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证据。
劳动者需要积极配合调查,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诉求,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工资单、银行流水等。
最后,如果劳动者的投诉得到了法律支持,用人单位仍然拒绝支付工资,那么劳动者可以考虑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刑事诉讼。
在提起诉讼之前,劳动者需要咨询专业律师,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诉讼的具体流程和要求。
总之,恶意欠薪罪立案的标准是严格的,劳动者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用人单位的故意行为和拖欠工资的时间,同时需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并在必要的时候考虑提起诉讼。
希望劳动者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应有的工资报酬。
The process of constantly discovering that the previous self was a fool is growth.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恶意欠薪会面临什么样的刑事处罚导读: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恶意欠薪被刑事处罚的条件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
企业系指用人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自然人包括用人单位以外的自然人(尤其是《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两户一伙”) 。
主观要件:故意。
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即主观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会产生劳动者不能及时实际得到劳动报酬的社会危害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发生。
应认定为故意的几种情况:1、明确表示拒不作为的即明确拒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应当然地认定为故意。
包括无正当理由拖欠,不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虽表示应支付,但主动实施作为,为不支付找借口的,应认定故意。
如无正当理由转移财产,造成无支付能力假像的; 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指使发放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工作人员逃匿,造成无法支付假像的; 非法克扣工资或罚款的。
浅谈恶意欠薪入罪刑法摘要:前不久在京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再次审议了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并拟在刑法中增加恶意欠薪罪。
这条规定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与会人员和专家的热议。
反对者、拍手称快者、疑虑丛生者都在这项拟制草案出炉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倾听了来自中国社会的各种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和他们各自的论据之后,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下为什么恶意欠薪还是应该入罪刑法。
关键词:恶意欠薪;违法;刑罚处罚我们来看一看,恶意欠薪这样一个词是如何出现的,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务工收入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随之而来的则是大量务工人员工资被拖欠,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并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面对这一“顽疾”,温总理帮助重庆农妇讨要被拖欠的工资为发轫,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予以清欠,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远远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往往是旧的积欠未完全解决,新的积欠又产生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立法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造成处罚手段薄弱,应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根据当前的法律设置,劳动者在处理被拖欠薪金的劳动工资争议中的权力救济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二是由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调解,三是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仲裁,四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这里,我们应当认清恶意欠薪所具有广泛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1.恶意欠薪具有广泛、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1 恶意欠薪严重侵害了众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工资是众多劳动者的生活来源,甚至是劳动者的唯一生活来源,是他们自身及其家人赖以生存的条件。
恶意欠薪直接侵害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侵犯了他们的财产权,阻断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来源,对劳动者及其家人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危害不亚于盗窃、诈骗等刑法犯罪,具有广泛性和严重性。
1.2 严重破坏了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
诚实信用是中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宗旨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恶意拖欠工资被抓后司法处理流程《恶意拖欠工资这点事儿》嘿呀,大家知道吗,这恶意拖欠工资被抓了之后,那司法处理流程可挺有意思的。
你想想看啊,那些个老板恶意拖欠工人工资,那工人们得多委屈啊,辛辛苦苦干了活,结果钱拿不到手!这不是欺负人嘛!那司法机关可不能坐视不管啊。
首先呢,一旦有人报案了,那相关部门就会行动起来,开始调查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这就好像是警察叔叔们要去抓坏人一样,得把事情搞清楚才行。
这时候那些恶意拖欠工资的老板可能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呢,还以为能躲过一劫。
等调查清楚了,证据确凿了,嘿,这老板就得被抓起来咯!这时候他可能就傻眼了,心想:哎呀,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呢!嘿嘿,谁让他干这种缺德事呢。
然后呢,就进入司法程序啦。
这就好像是一场大戏,各方人员都得上场。
公诉人会代表大家去指控这个老板的罪行,律师也会来辩护,当然啦,如果这老板确实是错得离谱,那辩护也没啥用。
审判的时候啊,那法庭上可热闹了,大家都在关注着这事儿呢。
要是这老板被判定有罪了,那就得受到惩罚啦。
这惩罚可轻可重,得看具体情况。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也让那些想恶意拖欠工资的人知道,乱来是要付出代价的!你说这事儿多有意思啊,恶意拖欠工资,本来就不是啥好事儿,非要搞到被抓起来。
那些老板们啊,就不能好好对待工人嘛,大家都不容易,何苦为难人家呢。
而且这司法处理流程也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嘛,让大家都知道,法律可不是闹着玩的。
其实啊,我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大家都能自觉遵守法律,不要去做这些坏事儿。
老板们要是都能按时给工人发工资,那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多好啊。
这样也省得司法机关忙前忙后,大家都省心省力。
总之呢,恶意拖欠工资被抓后的司法处理流程就是这么回事儿,让我们一起遵守法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吧!别让恶意拖欠工资这种事儿再发生啦,让大家都能愉快地工作赚钱,过上好日子!哈哈!。
目录一、歹意欠薪入罪的必要性 (2)(一)顺应民意 (2)(二)保护社会公平正义 (2)(三)保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固 (2)(四)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3)二、歹意欠薪入罪的不足 (3)(一)“有关部门”亟待明确 (3)(二)犯法主体界定比较麻烦 (3)(三)时刻、数额及“严峻后果”等规定需明确 (4)(四)劳动者承担举证责任难 (4)(五)无法摆脱执行不力的窘境 (4)三、歹意欠薪入罪的完善 (5)(一)明确歹意欠薪犯法主体的范围 (5)(二)在歹意欠薪的刑罚设置中增加管制刑 (5)(三)将歹意欠薪罪尚未造成严峻后果的,规定为自诉案件 (6)(四)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方便有效的维权渠道 (7)(五)成立健全欠薪保障机制, 增强工资保障制度建设 (7)参考文献 (8)浅析歹意欠薪入罪的不足及完善摘要:近些年来,因为歹意欠薪而致使的惨案不足为奇,严峻破坏了社会的稳固。
因此动用刑法来规制这种行为是合情合理之举。
刑法修正案(八)将逃避支付或拒不支付劳动者报酬的行为(暂名“歹意欠薪”)正式入罪,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惩罚金;造成严峻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惩罚金。
”该规定顺应了时期的潮流,对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稳固社会秩序和推动国家经济进展有着意义。
可是一个新罪名的设立在初期的适用上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在操作和执行上也不免会有困难。
因此,要想真正完全地肃除这种现象,还需要加大政府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成立健全欠薪保障机制,培育劳动者的自我维权意识。
如此多管齐下,才能把对歹意欠薪的惩处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歹意欠薪入罪;必要性;不足;完善歹意欠薪确实是歹意拖欠的行为。
劳动报酬是劳动者及其家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歹意欠薪行为切断了劳动者应有的生活和经济来源,不仅严峻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了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老实信誉的市场,造成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升级,诱发群体事件,无益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固。
目录一、恶意欠薪入罪的必要性 (2)(一)顺应民意 (2)(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三)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2)(四)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3)二、恶意欠薪入罪的不足 (3)(一)“有关部门”亟待明确 (3)(二)犯罪主体界定比较麻烦 (3)(三)时间、数额及“严重后果”等规定需明确 (4)(四)劳动者承担举证责任难 (4)(五)无法摆脱执行不力的困境 (4)三、恶意欠薪入罪的完善 (5)(一)明确恶意欠薪犯罪主体的范围 (5)(二)在恶意欠薪的刑罚设置中增加管制刑 (5)(三)将恶意欠薪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规定为自诉案件 (6)(四)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方便有效的维权渠道 (7)(五)建立健全欠薪保障机制, 加强工资保障制度建设 (7)参考文献 (8)浅析恶意欠薪入罪的不足及完善摘要:近些年来,因为恶意欠薪而导致的惨案屡见不鲜,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
所以动用刑法来规制这种行为是合情合理之举。
刑法修正案(八)将逃避支付或拒不支付劳动者报酬的行为(暂名“恶意欠薪”)正式入罪,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该规定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定社会秩序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有着意义。
但是一个新罪名的设立在初期的适用上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在操作和执行上也难免会有困难。
所以,要想真正彻底地根除这种现象,还需要加大政府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欠薪保障机制,培养劳动者的自我维权意识。
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把对恶意欠薪的惩治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恶意欠薪入罪;必要性;不足;完善恶意欠薪就是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行为。
劳动报酬是劳动者及其家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恶意欠薪行为切断了劳动者应有的生活和经济来源,不仅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了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造成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升级,诱发群体事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011 年2 月25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恶意欠薪行为正式列入为犯罪。
该法第41条明确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数额较大, 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 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 尚未造成严重后果, 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一规定倍受关注,社会各界反映强烈。
恶意欠薪入罪,凸显了我国法律加强了民生保护,重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时遏制恶意欠薪行为,因此,受到广大劳动者的拥护。
恶意欠薪入罪也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弥补了当前的立法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将视角转向法条规定本身,讨论研究其必要性和不足,进而为完善该规定提出意见与建议,以健全社会诚信体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恶意欠薪入罪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恶意欠薪入罪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呼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必要性。
(一)顺应民意恶意欠薪如果有刑法的规制可以让全体劳动者活得更有尊严。
2011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三个公开场合承诺,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
他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但是,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及救济途径有限的情势下,恶意欠薪是一种将劳动者逼上绝境、变相剥夺劳动者生存权的行为,这样的话极易导致受害的劳动者采用极端手段进而带来严重危害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地方政府在遇到劳动者采取极端手段讨要薪酬时,往往会出于稳定考虑,用政府财政代为清偿雇主所欠的薪酬,这样雇主应负的责任便最终转嫁给了全体公民;而普通民众作为劳动者,若容忍此类行为的发生,也很可能会遭到‘被欠薪’的厄运。
据此,恶意欠薪行为已经完全突破了社会民众的容忍底线,已到了不得不动用刑罚的地步”。
笔者认为,让每一个公民活得更有尊严,除了政府应该采取相关的保障措施外,最有效的就是法律制度层面的保障,用刑事立法打击恶意欠薪,能震慑无良老板,为劳动者提供公权救济,这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有着当然的紧迫性、正当性和社会民意基础。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干活拿钱,乃天经地义之事,而这在当今中国却不见得那么理所当然,实在是有违社会之公平和正义。
目前,农民工将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而同时他们成为被拖欠劳动报酬的主体。
据统计: 2009年,全国总工会共为41万多名农民工讨薪9.9亿元。
窥一斑而知全豹,对于统计之外的欠薪数目肯定是个天文数字。
而对拖欠劳动报酬的资方来说,违法成本很低。
将拖欠劳动报酬的行为入罪,能有效震慑恶意欠薪的不良雇主。
而且将“恶意欠薪”行为入罪的意义还不光是针对拖欠农民工劳动报酬的情况。
其他很多案件,比如对于“黑砖窑事件”,大学老师拖欠、侵占学生劳务报酬等情况都有很好的警示和惩治作用,这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都有着积极作用。
(三)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中国对拖欠劳动者报酬的行为,制裁措施一直不够严厉,特别是没有上升到刑法的高度,使得拖欠一方事无忌惮。
被欠薪员工因为讨薪被雇主或雇佣黑社会力量殴打、伤害事件屡见不鲜,很多政府部门也不愿过问。
而通过仲裁、诉讼的方法,讨薪者往往在时间、精力、财力上都难以承受,特别是对于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的农民工兄弟来说,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跳楼讨薪、聚众讨薪”,此类事件使得劳资关系纠纷升级为关涉社会稳定的公共事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因此将“恶意欠薪”行为入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起到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的作用。
(四)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曾有这么一个段子,说在某个国际经济论坛上,一德国经济学家说21世纪中国将领跑世界经济,中国与会专家就表示客气,说我们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等等。
德国学者说,你们一定会在经济发展上突飞猛进,因为你们可以连员工工资都不发,那企业发展能不快吗?此虽为笑谈,但拖欠工人劳动报酬的情况,严重损毁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
反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惩治欠薪行为有着明确而完善的法律规定。
如在新加坡、美国等国,拖欠员工工资的老板不能到高档场所消费,不能有自己的私家车,情节严重的触犯刑律,面临牢狱之灾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雇佣(修订)条例草案》中,规定雇主蓄意欠薪最高可罚35万港元及监禁3年。
因此,刑法修正案(八)将恶意欠薪入罪不仅符合国际惯例,也能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裨益。
二、恶意欠薪入罪的不足恶意欠薪行为虽已入罪,但对恶意欠薪行为未能起到预期的威慑作用。
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有关部门”亟待明确刑法修正案(八)规定,逃避支付或拒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行为,还需要“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才构成犯罪,该规定不太明确,政府“有关部门”指的是哪个或那些部门,需要进一步做出说明。
而实际生活中,很多农民工不懂得有关程序,大都是直接向雇主索要,而不会想到事先还要去找政府“相关部门”去“责令”。
因此,这里规定“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的前置程序,反而间接保护了无良雇主。
本人认为,只需直接规定“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的行为”即符合定罪条件。
(二)犯罪主体界定比较麻烦对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表面上看是雇主直接拖欠员工工资,比如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但实际生活中往往存在以下一种常见情况,以工程建筑为例:包工队的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但造成的原因是由于乙方(承包方)没有把工资及时交付给包工队的工头;而乙方没有及时交付又是因为甲方(发包方)的拖欠造成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谁是犯罪主体就比较复杂,需要法律解释进一步明确。
(三)时间、数额及“严重后果”等规定需明确有关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数额和拖欠的时间,都是构成改罪不可缺少的因素,需要法律或解释进行明确。
“造成严重后果”有可能指的是因讨薪造成的人员伤亡或危害社会秩序的情况,包括那些具体情况也需要进一步明确,还有待于相关司法解释出台。
根据当前的法律设置,劳动者在处理被拖欠薪金的劳动工资争议中的权力救济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二是由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调解,三是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仲裁,四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协商和调解是一种较为便捷的途径,周期短,成本低,但由于内置于用人单位的体制内,实际效果往往极为低微。
仲裁和诉讼在裁决、判决生效后具有强制执行力,但程序较为繁琐,同期较长,费用较高,对于既缺乏经济基础又缺少相关法律知识的劳动者一方来说,执行裁决、判决难本身就是一顽疾,因而,通过这两种方式解决劳动工资关系纠纷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民事纠纷转换至刑事制裁的规范问题,成为实践中操作的难题。
(四)劳动者承担举证责任难在司法程序中,证据的充分、真实、完整,对于案件的认定和审判有着重要作用。
由刑事案件自身性质所决定,刑事案件对证据的要求更为严格,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将视线转移到证据的收集上来。
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用人单位经常处于强势地位,而劳动者则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情况对于证据的收集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劳动者合同意识、维权意识的淡薄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首先,绝大多数劳动者不懂得充分利用缔结劳动合同的机会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不懂得对薪金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应该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约定;其次,劳动者的风险意识比较差,对于能证明相关薪金事项的证据,不懂得妥善保管和留存;再次,司法机关证据收集力度不够,用人单位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通过较为隐蔽的方式来逃避法律责任,这就需要司法机关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收集证据,对用人单位的财政能力、主观形态、危害性程度等做充分的证明,正确引导劳动者来收集证据,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
(五)无法摆脱执行不力的困境在恶意欠薪入罪之前,我们有《劳动合同法》的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劳资权益,有劳动监察部门监督和查处企业的欠薪行为,但现实却是,通过这些途径劳动者的权益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如果“恶意欠薪罪”不落到实处,只通过增加一个罪名就想彻底解决问题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因此,如果只是设置一个罪名,而执法者却不把解决民工被拖欠工资的问题落到实处的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是没有办法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