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气体
- 格式:docx
- 大小:111.22 KB
- 文档页数:6
气体、液体和固体化学品爆炸危险性1 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1)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当遇点火源时极易发生燃烧爆炸。
但燃烧爆炸并非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能发生,而是有固定浓度范围的。
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
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
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称为爆炸范围。
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可燃物不着火,更不会爆炸。
但要注意,在容器或管道中,可燃气体浓度虽在爆炸上限以上,若空气渗漏进去,则随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2)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爆炸极限用其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表示,而可燃粉尘用mg/m3表示。
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0%,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的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
通常的燥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的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它随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3)另外,某些气体在没有空气或氧存在的条件下,也可以发生爆炸。
如乙炔在没有氧的情况下,若被压缩到0.2MPa以上,遇到火星也能爆炸。
这种爆炸是由物质的分解引起的,称为分解爆炸。
针对乙炔分解爆炸的特性,目前采用多孔物质,即把乙炔压缩溶解在多孔物质上。
除乙炔外,其他一些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气体,也有同样的性质,如乙烯、环氧乙烷、丙烯、联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氯等。
2液体的燃爆危险性易(可)燃液体在火源或热源的作用下,先蒸发成蒸气,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
液体的表面有一定数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所处的温度,温度越高则蒸气浓度越大。
在一定的温度下,易(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叫闪燃。
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气体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可能导致火灾事故的气体主要是各种燃气,包括管道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甲类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10%)有:氢气、硫化氢、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乙炔、氯乙烯、甲醛、甲胺、环氧乙烷、炼焦煤气、水煤气、天然气、油田伴生气、液化石油气等;乙类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10%)有:氨、一氧化碳、硫氧化碳、发生炉煤气等。
可燃气体具备以下的危险性:1.燃烧性。
可燃气体一般遇到明火极易发生燃烧,容易引起大面积的火灾。
2.爆炸性。
可燃气体与空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后,遇明火可发生爆炸。
另外,液化可燃气体在容器中因受热等外界因素影响,体积快速膨胀,也会引起爆炸。
3.受热自燃性。
可燃气体有时不需要接触明火,只要受热达到一定温度就可能发生燃烧。
4.扩散性。
可燃气体一旦泄漏很容易向四周扩散,一旦成灾,往往波及面较大。
5.毒害腐蚀性。
可燃气体大部分有毒,人体吸入后能引起中毒。
有的气体燃烧时消耗掉空气中的大量氧气,也会导致人因缺氧而窒息。
由于有了以上的危险性,一旦可燃气体导致火灾的发生,其产生的危害更大。
因为气体火灾具备以下特点:1.容易蔓延扩展。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物质更容易着火,而且燃烧速度快,尤其是有可燃气体泄漏的火场,能快速蔓延扩展到气体所能充满的有限空间以及所波及的区域,造成大面积火灾。
2.容易发生爆炸。
如果未燃烧的可燃气体大量扩散,积累到一定的浓度,就容易爆炸;盛在容器中的可燃气体再受到一定压力或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也容易爆炸,危及人的生命。
3.容易复燃。
可燃气体在很多情况下是处于高压状态和压缩状态的,扑救从高压喷出的燃烧气体而导致的火灾是十分艰难的,因其燃烧值大、温度高,使灭火人员很难接近。
即使一时能够扑灭火焰,灼热的金属喷口还有可能重新点燃继续喷放的未燃气体。
有些候误以为气源断绝,火焰被扑灭,就停止冷却气罐及其喷放口,过了一段时间可能会复燃起火或爆炸。
易燃易爆危险品分类及危险分级易燃易爆危险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可燃性、可爆炸性或有爆炸性反应的化学品、物质或制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国际上的相关标准,易燃易爆危险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易燃液体易燃液体是指其闪点低于60℃的液体。
闪点是指液体蒸气与空气混合物与明火接触时,能够点燃的最低温度。
根据闪点的不同,易燃液体可分为三类:Ⅰ类闪点低于-18℃,Ⅱ类闪点在-18℃至23℃之间,Ⅲ类闪点在23℃至60℃之间。
2.易燃固体易燃固体是指在标准条件下容易燃烧的固体物质,或者受外界激发,能够生成可燃的气体。
易燃固体通常可以分为两类:(1)易燃固体废弃物:指那些燃点低于240℃的固体废弃物。
(2)自反应物:指在标准条件下容易进行自反应的固体,如遇到激发源或者受到热源刺激,会发生剧烈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3.易燃气体易燃气体是指易于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气体。
常见的易燃气体有:乙炔、丙烯、氢气等。
这些气体具有很高的可燃性,在不适当的条件下,可能引发爆炸事故。
4.易燃蒸气和易燃混合物易燃蒸气是指在标准条件下容易挥发出可燃性气体的液体。
易燃混合物则是指易燃气体与空气或者其他氧化剂混合而成的可燃混合物。
常见的易燃蒸气和易燃混合物有:醇类、酮类、酯类等。
除了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易燃易爆危险品还可以根据其爆炸危险性进行危险分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危险品的危险分级主要有四个级别:1.Ⅰ级(极其危险品)这类危险品的爆炸危险性非常高,即使在较小的规模和数量下,也能引发严重的爆炸事故。
常见的Ⅰ级危险品有:硝酸、硫酸、氢气等。
2.Ⅱ级(高度危险品)这类危险品的爆炸危险性较高,即使在中等规模和数量下,也可能引发严重的爆炸事故。
常见的Ⅱ级危险品有:醋酸、甲醛、焦油等。
3.Ⅲ级(中度危险品)这类危险品的爆炸危险性中等,在较大规模和数量下,有可能引发较大的爆炸事故。
易燃易爆危险品分类及危险分级易燃易爆危险品分类及危险分级易燃易爆危险品指遇火、受热、受潮、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容易燃爆的物质。
按形态,易燃易爆危险品可分为气体、液体、固体、粉尘等四类。
一、可燃气体可燃气体指凡是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燃爆的气体。
气体的燃烧与液体和固体不同,不需要蒸发、熔化等过程,速度更快,而且容易爆炸。
1·可燃气体危险特性分级可燃气体(蒸汽)按爆炸极限下限分为2级:(1)1级指爆炸极限下限(容积%)小于等于10的可燃气体,如氢气、甲烷、乙烯、乙炔、环氧乙烷、氯乙烯、硫化氢、水煤气、天然气等绝大多数可燃气体均属此类;(2)2级爆炸极限下限(容积%)大于10的可燃气体,如氨、一氧化碳、发生炉煤气等少数可燃气体属此类。
在生产或贮存可燃气体时,将1级可燃气体划为甲类火灾危险,2级可燃气体划为乙类火灾危险。
2·影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主要有:(1)温度爆炸性混合物原始温度越高,则爆炸下限越低,上限增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爆炸危险性增加;(2)氧含量混合物中氧的含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尤其是爆炸上限提高的更多。
如乙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2.2~31%,在氧中为2.8~93%;(3)惰性介质如果在爆炸性混合物中掺入不燃烧的惰性气体(如氮、二氧化碳、氩等),随着惰性气体百分数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当惰性气体浓度提高到某一数值后,可使混合物的爆炸性消失。
通常惰性气体对混合物爆炸上限的影响比对下限的影响更为显著;(4)压力混合物的初始压力对爆炸极限有很大影响。
压力增大,爆炸极限范围也随之扩大,尤其是爆炸上限提高显著。
当压力降至某一数值时,下限与上限重合成一点,压力再降低,则混合物将变成不可爆物质。
爆炸极限范围缩小为零时的压力称为爆炸的临界压力;(5)容器容器直径越小,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小。
当容器直径或火焰通道小到某一数值时,可消除爆炸危险,该直径称为临界直径或最大灭火间距;(6)能源能源强度愈高,加热面积愈大,作用时间愈长,爆炸极限范围越宽。
可燃气体燃爆特性凡是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或爆炸的气体,统称为可燃气体。
燃烧形式气体的燃烧与液体和固体的燃烧不同,它不需要经过蒸发、熔化等过程,气体在正常状态下就可具有燃烧条件,所以比液体和固体都容易燃烧。
有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两种形式。
(1)扩散燃烧。
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的,则发生稳定式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燃烧速度一般小于0.5m/s。
由于可燃气体与空气是逐渐混合的,并逐渐燃烧消耗掉,因而形成稳定式燃烧,只要控制得当,就不会造成火灾。
如火炬、气焊的火焰、燃气加热等属于这类扩散燃烧。
(2)动力燃烧。
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是在燃烧之前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的,形成预混气,遇火源则发生爆炸式燃烧,称动力燃烧。
在预混气的空间里,充满了可以燃烧的混合气,一处点火,整个空间立即燃烧起来,发生瞬间的燃烧,即爆炸现象。
此外,如果可燃气体处于压力而受冲击、摩擦或其他着火源作用,则发生喷流式燃烧。
像气井的井喷火灾,高压气体从燃气系统喷射出来时的燃烧等。
对于这种喷流燃烧形式的火灾,较难扑救,需较多救火力量和灭火剂,应当设法断绝气源,使火灾彻底熄灭。
分类按照爆炸下限分为两级。
(1)一级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10%,如氢气、甲烷、乙烯、乙炔、环氧乙烷、氯乙烯、硫化氢、水煤气、天然气等绝大多数气体均属此类。
(2)二级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10%,如氨、一氧化碳、发生炉煤气等少数可燃气体属于此类。
(3)在生产或贮存可燃气体时,将一级可燃气体划为甲类火灾危险,二级可燃气体划为乙类火灾危险。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下列几种因素:(1)温度。
混合物的原始温度越高,则爆炸下限越低,上限提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这是因为混合物温度升高,其分子内能增加,引起燃烧速度的加快,而且,由于分子内能的增加和燃烧速度的加快,使原来含有的过量空气(低于爆炸下限)或可燃物高于爆炸上限,而不能使火焰蔓延的混合物浓度变成为可以使火焰蔓延的浓度,从而改变了爆炸极限范围。
常见化学品危险性及火灾分类序号品名危险性类别主要危险特性火灾危险性类别1 H2氢气第 2.1类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甲类2 O2氧气第 2.2类不燃气体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乙类3 CL2氯气第 2.2类不燃气体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乙类4 NH3氨气第 2.3类有毒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乙类5 CO一氧化碳第 2.1类易燃气体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乙类6 SIH4硅烷第2.1类易燃气体硅烷为一无色、具窒息性的气味,会与空气反应,有窒息性影响。
与空气接触会自燃,燃烧时会释放出未结晶的二氧化硅浓烟。
高温或火焰时,若钢瓶的释压装置故障可能引起钢瓶爆炸。
若硅甲烷在高压下释放或在高流速下,可能与空气形成混合物而发生延迟性的爆炸。
甲类7 AsH3砷化氢第2.3类有毒气体强还原剂。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甲类8 PH3磷化氢第2.3类有毒气体强还原剂。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甲类9 CH4甲烷第2.1类易燃气体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甲类10 CH3F氟甲烷第 2.1类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化剂易燃烧爆炸。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氟化物气体。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甲类11 CH2F2二氟甲烷第 2.1类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化剂易燃烧爆炸。
2024年易燃易爆危险品分类及危险分级易燃易爆危险品指遇火、受热、受潮、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容易燃爆的物质。
按形态,易燃易爆危险品可分为气体、液体、固体、粉尘等四类。
一、可燃气体可燃气体指凡是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燃爆的气体。
气体的燃烧与液体和固体不同,不需要蒸发、熔化等过程,速度更快,而且容易爆炸。
1·可燃气体危险特性分级可燃气体(蒸汽)按爆炸极限下限分为2级:(1)1级指爆炸极限下限(容积%)小于等于10的可燃气体,如氢气、甲烷、乙烯、乙炔、环氧乙烷、氯乙烯、硫化氢、水煤气、天然气等绝大多数可燃气体均属此类;(2)2级爆炸极限下限(容积%)大于10的可燃气体,如氨、一氧化碳、发生炉煤气等少数可燃气体属此类。
在生产或贮存可燃气体时,将1级可燃气体划为甲类火灾危险,2级可燃气体划为乙类火灾危险。
2·影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主要有:(1)温度爆炸性混合物原始温度越高,则爆炸下限越低,上限增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爆炸危险性增加;(2)氧含量混合物中氧的含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尤其是爆炸上限提高的更多。
如乙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2.2~31%,在氧中为2.8~93%;(3)惰性介质如果在爆炸性混合物中掺入不燃烧的惰性气体(如氮、二氧化碳、氩等),随着惰性气体百分数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当惰性气体浓度提高到某一数值后,可使混合物的爆炸性消失。
通常惰性气体对混合物爆炸上限的影响比对下限的影响更为显著;(4)压力混合物的初始压力对爆炸极限有很大影响。
压力增大,爆炸极限范围也随之扩大,尤其是爆炸上限提高显著。
当压力降至某一数值时,下限与上限重合成一点,压力再降低,则混合物将变成不可爆物质。
爆炸极限范围缩小为零时的压力称为爆炸的临界压力;(5)容器容器直径越小,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小。
当容器直径或火焰通道小到某一数值时,可消除爆炸危险,该直径称为临界直径或最大灭火间距;(6)能源能源强度愈高,加热面积愈大,作用时间愈长,爆炸极限范围越宽。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火灾特点与扑救一、可燃气体火灾(一)火灾特点(1)易造成大面积燃烧爆炸。
可燃气体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燃烧爆炸性,当气体泄漏后,比空气轻的气体则有可能积聚于建筑物上空;比空气重的气体则扩散于低处聚集。
液化气体泄漏后由于急剧气化导致体积膨胀,很快形成大面积气雾区,遇火源则发生强烈的爆炸,瞬间形成大面积燃烧。
(2)储罐、气瓶在火灾时容易受热发生爆炸。
(3)储罐爆炸会引起相邻储罐发生连锁爆炸,导致灾情扩大,引发大面积火灾。
(4)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对易燃易爆气体火灾的研究表明,几乎没有任何一起可燃气体火灾不造成人员伤亡的。
(5)火灾扑救难度大。
易燃易爆气体火灾在爆燃时面积大,破坏性强,一瞬间即可覆盖整个气体扩散区,在形成稳定燃烧后则危险性相对减少。
(二)扑救方法 (1)可燃气体发生火灾,应首先扑灭泄漏处附近被引燃的可燃物火势,控制灾害*围,为进一步扑救泄漏处燃烧做好准备。
(2)气体泄漏着火后,不可轻易关闭阀门,更不能随便关停输送气体的设备,以防止回火引起爆炸。
应先关小阀门,控制阀门流量,降低气体泄漏压力后进行灭火,并事先做好堵漏准备,火焰熄灭后立即进行堵漏。
(3)气体泄漏起火后,不能盲目扑灭泄漏处燃烧,以防堵漏失败后大量可燃气体继续泄漏,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二次爆炸。
(4)如果确认泄漏口不大,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予以封堵,则可用水、干粉、卤代烷、蒸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灭火,然后组织人员迅速实施堵漏,同时用雾状水稀释驱散泄漏气体。
(5)如果泄漏口裂缝较大,确认难以堵漏或无法堵漏,则可用冷却着火容器及周围容器的办法,以防止发生爆炸,任其稳定燃烧,直至自行燃尽熄灭。
(6)对于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容器、气瓶或设备的冷却或灭火工作,要利用地形、地物、建筑物等为掩体,将容器放置其中,以防爆炸伤人。
如果有爆炸预兆,要果断将人员撤离。
二、易燃液体火灾(一)火灾特点(1)先爆炸后燃烧。
这是易燃液体储罐火灾时常见的特点。
编号:SY-AQ-09100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
气体
Combustion and expl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dangerous chemicals combustible gases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可燃气体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可能导致火灾事故的气体主要是各种燃气,包括管道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甲类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10%)有:氢气、硫化氢、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乙炔、氯乙烯、甲醛、甲胺、环氧乙烷、炼焦煤气、水煤气、天然气、油田伴生气、液化石油气等;乙类可燃气体(爆炸浓度下限≥10%)有:氨、一氧化碳、硫氧化碳、发生炉煤气等。
可燃气体具有以下的危险性:
1.燃烧性。
可燃气体一般遇到明火极易发生燃烧,容易引起大面积的火灾。
2.爆炸性。
可燃气体与空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后,遇明火可发生爆炸。
另外,液化可燃气体在容器中因受热等外界因素影响,体积迅速膨胀,也会引起爆炸。
3.受热自燃性。
可燃气体有时不需要接触明火,只要受热达到
一定温度就可能发生燃烧。
4.扩散性。
可燃气体一旦泄漏很容易向四周扩散,一旦成灾,往往波及面较大。
5.毒害腐蚀性。
可燃气体大部分有毒,人体吸入后能引起中毒。
有的气体燃烧时消耗掉空气中的大量氧气,也会导致人因缺氧而窒息。
由于有了以上的危险性,一旦可燃气体导致火灾的发生,其产生的危害更大。
因为气体火灾具有以下特点:
1.容易蔓延扩展。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物质更容易着火,而且燃烧速度快,特别是有可燃气体泄漏的火场,能迅速蔓延扩展到气体所能充满的有限空间以及所波及的区域,造成大面积火灾。
2.容易发生爆炸。
如果未燃烧的可燃气体大量扩散,积累到一定的浓度,就容易爆炸;盛在容器中的可燃气体再受到一定压力或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也容易爆炸,危及人的生命。
3.容易复燃。
可燃气体在很多情况下是处于高压状态和压缩状态的,扑救从高压喷出的燃烧气体而导致的火灾是十分困难的,因
其燃烧值大、温度高,使灭火人员很难接近。
即使一时能够扑灭火焰,灼热的金属喷口还有可能重新点燃继续喷放的未燃气体。
有些候误以为气源断绝,火焰被扑灭,就停止冷却气罐及其喷放口,过了一段时间可能会复燃起火或爆炸。
对于气体火灾的扑救,首先是切断气源,阻止扩散,使可燃气体不能进入燃烧区。
具体方法有:1.较小管道阀门跑气引起着火,厨房内一般可用泥土即可堵熄;切断了气源,火势一般就会逐渐减弱,最终熄灭。
当钢瓶喷火被扑灭之后,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切断气源。
如果钢瓶角阀损坏,无法关闭,可先用绑扎等临时措施阻止气体外喷;再将气瓶移至远离火种的安全地点。
2.气体着火,在尚无把握切断气源的时候,对灭火问题要慎重考虑。
气体本身着火,一般是燃烧范围由大到小,最后只是喷口处稳定燃烧。
此时,应先扑灭外层火焰,防止火势向其他可燃物蔓延;对气瓶喷出的火焰,不一定立刻予以扑灭,可寻找方法,切断气源,这样可以有效地灭火。
3.气体火灾比较复杂,危险性也大。
火焰刚刚扑灭之后,仍有
继续喷气的可能,气瓶也还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因此,在一定时间内仍应严加监视,并禁止无关人员,特别是儿童进入现场。
发现液化气泄漏,首先应将儿童撤到安全可靠的地方之后,再行组织力量扑救。
4.当液化石油气钢瓶呈喷射状燃烧时,如果角阀没有坏,只要洒一把干粉灭火剂,或者戴上手套或持湿抹布等,按顺时针方向将角阀关闭,就可以有效地灭火。
当角阀损坏无法关闭时,不要轻易将火扑灭,可以把燃烧的钢瓶拖至安全地点,对钢瓶进行冷却,让其自然烧尽。
如果必须灭火,首先应将周围的火种熄灭,并冷却钢瓶,将火扑灭后,要迅速用雾状水把钢瓶喷出的气体驱散。
当钢瓶大量漏气,尚未发生火灾时,不要轻易打开气窗排气,首先要迅速通知周围邻居熄灭一切火种,然后才可以排气通风,并用肥皂头或湿棉被等将气瓶堵漏后搬到室外空地。
5.沉着冷静,不要惊慌。
液化气钢瓶着火时,往往伴有呼啸声,这时不要惊慌。
只要钢瓶是竖着的,钢瓶周围的环境温度不超过60摄氏度,钢瓶是不会爆炸的。
只有将竖着的钢瓶碰倒才是最危险的,
因为这时钢瓶里的液态气体会从喷嘴处大量流出,迅速胀大250—300倍,变为气体,加剧燃烧。
燃烧时的强烈火焰会产生高温,导致钢瓶爆炸。
因此,如果不慎将钢瓶碰倒要及时将它竖起来,并关闭阀门。
6.为了预防万一,平时应在液化石油气灶具附近准备简易的灭火工具。
如水桶、水缸、沙土,有条件的还可以添置灭火粉或灭火器。
以便一旦失火,及时扑救,不致带来大的伤害。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