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的火灾危险性及燃爆特性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88.50 KB
- 文档页数:22
危险化学品火灾危险性分类|附灭火介绍。
..。
危险化学品火灾危险性分类1、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注:1 在生产过程中,如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质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以按实际情况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的类别。
2 一座厂房内或防火分区内有不同性质的生产时,其分类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但火灾危险性大的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5%(丁、戊类生产厂房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它部位,或采取防火设施能防止火灾蔓延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
2、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注:难燃物品、非燃物品的可燃包装质量超过物品本身质量的四分之一时,其火灾危险性应为丙类。
3、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4、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危险化学品火灾常用灭火剂火灾种类根据着火物质及其燃烧特性划分为以下6类: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B类火灾:指甲、乙、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E带电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F厨余类火灾。
为了能迅速扑灭火灾,灭火时应按照现代防火技术、生产工艺特点、着火物质的性质、灭火剂的性质及取用是否便利等原则来选择灭火剂。
常用的灭火剂有水、水蒸气、泡沫液、二氧化碳、干粉、卤代烷等。
下列就这几类灭火剂的应用范围作一简要的介绍。
水可用于扑救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如煤炭、木制品、粮草、棉麻、橡胶、纸张等),还可扑救闪点大于120℃、常温下呈半凝固状态的重油火灾。
也可用于扑灭可燃粉尘、纤维状物质、谷物堆囤等固体物质的火灾、电气设备火灾。
2、不能用水扑灭的火灾①密度小于水和不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等油品。
(密度大于水的可燃液体,如二硫化碳,可以用喷雾水扑救,或用水封阻火势的蔓延。
危化品火灾特点及灭火救援对策摘要:危险化学品是指带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危化品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火灾、爆炸等方面,从近年来相关火灾事故的情况来看,危化品所产生的影响不仅难于控制,而且波及面广,污染持续时间长。
因此,火灾救援应遵循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原则,在第一时间选择优势兵力,迅速控制火场,进而消灭火灾,尽可能将损失和影响降至最低。
关键词:危化品;火灾;特点;灭火;救援;1危化品火灾的特点1.1火势蔓延速度快危化品带有易燃易爆特征,各类固体、液体、气体危化品如管理不善发生泄漏,引起火灾,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燃烧和蔓延。
相对普通物体及建筑火灾,危化品燃烧速度通常是其两倍,火场温度很高,因而会造成热量的快速传递,波及周围的设备设施及可燃物,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更大范围的燃烧。
一些化工企业的生产装置管道纵横交错,布局呈立体式,当危化品燃烧时会形成立体火灾,不仅火势发展速度快,燃烧中还会产生有毒物质,使施救难度增大。
另外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常涉及液体原料的使用,液体危化品泄漏后会快速流淌,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使燃烧蔓延。
1.2火灾燃烧与爆炸并存危化品火灾不仅仅是出现燃烧,爆炸风险也很高。
例如化工生产中所用危险品,因操作失误或管理不善泄漏时,随着危化品浓度的变化,火灾极易引起爆炸。
易燃物在相应浓度并遇电火花、高温等条件时,可直接引发爆炸,并带来火灾。
所以危化品火灾事故中燃烧与爆炸经常相互交织。
受生产装置形状、构造、布局等方面影响,爆炸既有独立发生也有相继发生的情况,且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都可能涉及。
危化品生产作业装置在火灾影响下,内部温度升高,也会因为压力过大而爆炸。
此外火灾也可能是由爆炸引发,例如放置在密闭型压力容器中的危化品,如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明火、高温爆炸时,就会引发火灾。
1.3火灾潜在影响多危化品火灾的危害不只是严峻的火场形势和爆炸危害,还包括燃烧、爆炸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炸特性分析与控制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一定毒性、腐蚀性、易燃性、爆炸性等性质的化学物质。
在工业生产、实验室操作以及运输过程中,危险化学品的不当使用和管理可能导致严重的火灾和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对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炸特性进行分析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一、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炸特性分析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炸特性是指其在火灾或爆炸事件中所表现出的特定性质和行为。
了解和分析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炸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首先,对危险化学品的燃烧性能进行评估是分析其火灾特性的重要环节。
燃烧性能包括燃烧速率、燃烧温度、燃烧产物等因素。
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可以确定危险化学品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能力以及可能产生的燃烧产物。
其次,了解危险化学品的爆炸性质对于预防和控制爆炸事故至关重要。
爆炸性质包括爆炸极限浓度、最小点火能、爆速等要素。
通过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爆炸实验和模拟计算,可以确定其爆炸的极限条件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性。
最后,危险化学品的热分解特性也需要进行分析。
热分解是指危险化学品在高温下分解产生可燃气体或易燃物质的过程。
通过对危险化学品的热分解温度和分解产物进行研究,可以评估其在高温环境下的火灾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二、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炸特性控制针对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炸特性,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减少潜在的火灾和爆炸风险。
首先,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的存储和使用规定。
危险化学品应储存在专门的储存区域,采取密闭、防火和防爆设计。
使用危险化学品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设备,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火防爆措施,并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
其次,建立完善的火灾风险评估体系,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全面的火灾炸特性分析。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安全操作规程,提前准备好应对突发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紧急处置措施。
此外,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火灾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员工应熟悉各类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安全逃生知识,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火灾和爆炸事故。
危险化学品火灾危险性分类--附灭火介绍危险化学品火灾危险性分类 | 附灭火介绍危险化学品火灾危险性分类1、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类别火灾危险性特征甲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1.闪点<28℃的液体2.爆炸下限<10%的气体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等于或超过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乙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1.闪点≥28℃至<60℃的液体2.爆炸下限≥10%的气体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5.助燃气体6.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液体雾滴丙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1.闪点≥60℃的液体2.可燃固体丁具有下列情况的生产:1.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它用的各种生产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戊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燃烧物质的生产注:1 在生产过程中,如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质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以按实际情况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的类别。
2 一座厂房内或防火分区内有不同性质的生产时,其分类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但火灾危险性大的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5%(丁、戊类生产厂房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它部位,或采取防火设施能防止火灾蔓延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
2、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类别火灾危险性特征甲1.闪点<28℃的液体2.爆炸下限<10%的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气体的固体物质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乙1.闪点≥28℃至<60℃的液体2.爆炸下限≥10%的气体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5.助燃气体6.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物品丙1.闪点≥60℃的液体2.可燃固体丁难燃烧物品戊非燃烧物品注:难燃物品、非燃物品的可燃包装质量超过物品本身质量的四分之一时,其火灾危险性应为丙类。
常有化学品危险性及火灾分类危险性类火灾危序号品名主要危险特征险性类别别第 2.1 类与空气混淆能形成爆炸性混淆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
甲类H2 氢气易燃气体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藏时,漏气上涨滞留屋顶不1 易排出,遇火星会惹起爆炸。
O2 氧气第 2.2 类是易燃物、可燃物焚烧爆炸的基本因素之一,能氧化大多半乙类2 不燃气体活性物质。
CL2 氯气第 2.2 类是易燃物、可燃物焚烧爆炸的基本因素之一,能氧化大多半乙类3 不燃气体活性物质。
第 2.3 类与空气混淆能形成爆炸性混淆物。
遇明火、高热能惹起焚烧乙类NH3氨气有毒气体爆炸。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响。
若遇高热,4 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CO 一氧化第 2.1 类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淆能形成爆炸性混淆物,遇乙类5 碳易燃气体明火、高热能惹起焚烧爆炸。
第 2.1 类硅烷为一无色、具窒息性的气味,会与空气反响,有窒息性甲类易燃气体影响。
与空气接触会自燃,焚烧时会开释出未结晶的二氧化SIH4 硅烷硅浓烟。
高温或火焰时,若钢瓶的释压装置故障可能惹起钢瓶爆炸。
若硅甲烷在高压下开释或在高流速下,可能与空气6 形成混淆物而发生延缓性的爆炸。
AsH3 砷化第 2.3 类强复原剂。
与空气混淆能形成爆炸性混淆物。
遇明火、高热甲类7 氢有毒气体能惹起焚烧爆炸。
PH3 磷化第 2.3 类强复原剂。
与空气混淆能形成爆炸性混淆物。
遇明火、高热甲类8 氢有毒气体能惹起焚烧爆炸。
CH4甲烷第 2.1 类易燃,与空气混淆能形成爆炸性混淆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甲类9 易燃气体烧爆炸的危险。
第 2.1 类与空气混淆能形成爆炸性混淆物。
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甲类CH3F 氟甲易燃气体化剂易焚烧爆炸。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氟化物气体。
气体比烷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10 燃。
第 2.1 类与空气混淆能形成爆炸性混淆物。
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甲类CH2F2 二易燃气体化剂易焚烧爆炸。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化学危险品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化学危险品
化学危险物品是一些可引起人类和环境危害的物质,包括爆炸品、易燃液体、气体、自燃品、氧化剂、毒性物质以及腐蚀性物质等。
这些危险物品不仅会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还会对
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化学危险物品的燃
爆特性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化学危险物品的燃爆特性是指这些物品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
自燃、爆炸和火灾等现象的特性。
不同危险物品的燃爆特性不同,
但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易于燃烧:这些物质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燃点和自燃点,在一
定条件下很容易燃烧,甚至能够自行燃烧。
2.易于爆炸:这些物质在受到外部能量刺激后,会迅速产生大
量的热能,从而引发爆炸或火灾等危险事件。
3.易于挥发:许多化学危险物品具有较高的挥发性,这使得它
们在空气中蒸发的速率很快,从而形成易燃的危险气体。
由于化学危险物品的危害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
预防措施来避免燃爆事故的发生。
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储存:化学危险物品应该储存在装有特殊防护措施的容器中,并置于安全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避免与其他物质接触,减少火源。
2.使用:使用化学危险物品时,必须穿戴防护装备,同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关闭电器用具,限制烟火等。
3.处理:化学危险物品的处理必须由专业的机构进行,处理时应注意防护措施,避免产生有害的化学反应。
化学危险物品的燃爆特性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任何不当的操作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化学危险物品的安全,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火灾特点与扑救范文一、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火灾特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火焰,并能迅速蔓延,引发火灾的物质。
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度危险性: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具有极高的火灾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易于燃烧: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具有很高的燃点和闪点,一旦接触到明火或高温源,即可迅速燃烧起来,并产生大量的热和火焰。
3. 快速蔓延: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火灾燃烧速度快,火势蔓延迅速。
火焰可以跳跃、爆炸,形成火网。
4. 毒性较大: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燃烧产生的烟雾和气体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对人体和环境具有较大的危害。
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火灾的扑救措施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火灾扑救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下面是一些扑救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火灾的基本范文:1. 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戴好防护用具,如防火服、防毒面具等。
2. 迅速切断火源:如果火灾的起因是明火或高温源,应立即采取措施将其切断,如用灭火器喷射、用湿布或泥土覆盖等。
3. 防止蔓延:用湿毛巾封闭门缝、窗缝等燃烧处的漏洞,防止火势蔓延。
4. 切勿使用水贸然灭火:对于油类、酒精等易燃液体的火灾,切勿使用水贸然灭火,如使用水会加剧火势扩散。
可以使用泡沫、二氧化碳等灭火剂来灭火。
5. 使用灭火器:根据火灾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灭火器,使用正确的灭火方法进行扑灭。
6. 寻找逃生通道:如果火势无法控制,应立即寻找逃生通道,保证自己的安全。
7. 扑灭小火:对于较小火灾,如在初始阶段,可以使用适当的灭火器具进行扑灭。
8. 报警求援:在扑灭火灾的过程中,应及时报警求援,通知消防队进行进一步救援。
总之,在面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火灾时,我们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采取正确的扑灭方法,并及时报警求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加强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安全防范意识,合理储存、运输等,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