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蛋白和氨基酸总量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0.82 KB
- 文档页数:2
粗蛋白和全氮的换算公式粗蛋白是饲料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评价饲料蛋白质含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而全氮则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饲料分析中,通常通过测定全氮含量来推测粗蛋白的含量。
因此,粗蛋白和全氮之间的换算关系成为了研究和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粗蛋白和全氮之间的换算公式是根据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含量以及氨基酸间的氮原子比例来确定的。
在饲料分析中,常用的换算公式包括几种常见的计算方式,比如Kjeldahl方法、Dumas法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情况下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精度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Kjeldahl方法是一种经典的全氮分析方法,通过将样品加热与硫酸和催化剂反应,将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基态氮,然后用硫酸盐酸反应生成氨气,最后转化为硝酸盐并用氧化剂氧化为氮气,测定生成的氮气量从而确定样品中的氮含量。
在这种方法中,需要根据氮气的量来计算出样品中的全氮含量,再通过一定的公式来推算得出粗蛋白的含量。
Dumas法则是一种利用燃烧氮的方法来确定全氮含量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将样品进行燃烧,利用燃烧炉中的高温使有机氮转化为氮气,再将生成的氮气收集,测定氮气的量从而确定样品中的全氮含量。
同样,通过一定的公式来计算出粗蛋白的含量。
这种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比Kjeldahl方法便捷,同时也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手段。
除了Kjeldahl方法和Dumas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氮元素分析方法,比如红外法、紫外法等。
这些方法在全氮分析中也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根据具体实验要求和条件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在应用中,由于样品的不同性质和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导致全氮测定值和粗蛋白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因此,需要在实验中注意精确操作,避免实验误差的累积,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粗蛋白和全氮之间的换算系数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样品的来源、处理方法等。
因此,在进行饲料分析时,需要结合具体样品情况来确定适用的换算系数,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各营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第九章各类营养物质间的互相关系1. 氨基酸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是协同、转化与替代、拮抗作⽤。
2. 饲粮各种氨基酸之间存在着协同、拮抗、转化和替代的关系。
3. 能量和蛋⽩质是畜禽营养中的两⼤重要指标。
注:本题考畜群营养中的指标的掌握。
P1484. 饲料三⼤有机物质蛋⽩质、碳⽔化合物、脂肪是动物饲粮最主要的营养成分。
5.进⼊动物组织中的氨基酸通过协同作⽤,构成体内的各种组织蛋⽩。
6. 能量和蛋⽩质是畜禽营养中的两⼤重要指标。
7.饲粮各种氨基酸之间存在着协同、颉颃、转化和替代等关系。
8.饲料中补加硫酸盐可减轻动物硒酸盐中毒症,但对亚硒酸盐和硒的有机物中毒⽆效。
9.畜禽营养中的两⼤重要指标是能量和蛋⽩质。
10.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有协同、转化与替代、颉颃。
11. 随着饲粮粗纤维⽔平的升⾼,其有机物的消化率和能量的利⽤效率呈下降趋势。
12. 维⽣素D对维持动物体内的钙、磷元素平衡起重要作⽤。
13. 补饲锰盐可治疗雏鸡__滑腱症_ ,但饲粮中必须含有⾜够的_尼克酸__。
14.动物种类和性别、⽣产⽬的、⽇粮的营养浓度、⽇粮的全价性和环境温度等是影响饲粮能量利⽤率的主要因素。
(×)15. 能量和蛋⽩质是畜禽营养中的两⼤重要指标。
16. 饲料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取决于粗蛋⽩⽔平17. 动物体内三⼤有机物质的代谢,转化与利⽤依赖⼀定的维⽣素和矿物质元素18. 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有:协同、转化与替代、颉颃作⽤。
19. CU 盐可促进维⽣素C氧化的作⽤。
20. 饲料中三⼤有机物质是蛋⽩质、碳⽔化合物、脂肪。
21. 畜禽营养中两⼤重要指标是能量和蛋⽩质22. 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有:协同、转化与替代和拮抗作⽤。
23. 畜禽营养中的两⼤重要营养指标是能量、蛋⽩质25. 氨基酸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有协同、拮抗、转化与替代。
26. __维⽣素D 对维持动物体内的Ca、P平衡起重要作⽤。
27. 各种氨基酸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协同、拮抗、转化与替代等28. 饲料中各种氨基酸存在协同、颉颃、转化和替代关系。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一、非反刍动物饲料中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一)粗蛋白质CPCP反映饲料或饲粮含氮物质的总量,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配合饲粮的基础指标。
测定方法简单,应用广泛。
(二)可消化粗蛋白质DCP饲料中蛋白质能够被消化吸收的部分,是饲料总蛋白质减去粪中排出的部分。
即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乘以消化率。
饲料可消化蛋白质含量是表达蛋白质质量的指标之一。
(三)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表观生物学价值(ABV)指动物沉积氮与吸收氮之比。
食入氮-(粪氮+尿氮)ABV =──────────×100% 食入氮-粪氮真生物学价值(TBV)在ABV基础上从粪氮中扣除内源的代谢粪氮(MFN),从尿氮中扣除内源尿氮(EUN)。
食入氮-(粪氮-MFN)-(尿氮-EUN)TBV =──────────────×100% 食入氮-(粪氮-MFN)BV反映了蛋白质消化率和可消化蛋白质的平衡。
BV高,说明饲料中蛋白质可消化氨基酸组成与动物需要更接近。
(四)净蛋白利用率(NPU)指动物体沉积的氮与食入的氮的比。
沉积氮 食入氮-(粪氮+尿氮)NPU =─────×100%=──────────×100% 食入氮 食入氮也可以应用BV×氮的消化率。
净蛋白利用率是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指标,既反映了饲料蛋白质的消化性,也反映了消化产物中氨基酸组成的平衡状况。
(五)蛋白质效率比PER蛋白质效率比是动物体增重与食入蛋白质或氮的比例。
体增重(g)PER =────────── 蛋白质或氮的食入量(g)蛋白质效率比也是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指标,与净蛋白利用率相比,用体增重代替了蛋白质或氮的沉积量,更为简单、直观。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净蛋白利用率、蛋白质效率比、化学比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缺陷:都不具有可加性,反映的是单一饲料的营养价值,不能预测几种饲料配合使用时氨基酸互补效果,从饲粮原料的营养价值也不能推测出饲粮的营养价值。
饲料粗蛋白和氨基酸的消化、代谢与沉积的关系韩友文(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饲料中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在性质上并非单一化合物,是饲料中含氮物的总和。
人们根据蛋白质一般含氮(N)量为1/16,而常用(N×6.25)代表粗蛋白量。
氨基酸(Amino Acid ,AA)从饲料意义上讲则是蛋白水解的基本结构产物。
饲料蛋白中的AA不宜用定N或其他简单方法来估测,而是以氨基酸形态直接测定为好。
饲料中粗蛋白和氨基酸二者同源,但又各有特点互相有别。
在动物营养学中,与能量(Energy ,E)营养相似,CP、N和AA也有消化、代谢和沉积等可利用层次问题。
在这三个代谢利用层次上,又因测定和计算方法而派生出来“表观”和“真”的差异。
下面列出各利用层次的相关指标的英文缩写符号及其中文译名。
表 1 不同利用层次上的能量、粗蛋白和氨基酸的指标形式注:①灰色背景的各项指标只对禽类才有实际意义;②带*号肩标指标,习惯上用“利用”(Available ,A)替换了“代谢”(Metabolizable ,M)③各英文字符的代表含义:A(首字符) : Apparent ,表观;A(第二字符) :Available ,利用 ,Availability利用率;AA(末二字符): Amino Acid ,氨基酸;CP: Crude Protein ,粗蛋白;D:Digestible ,消化 ,Digestibility ,消化率;E:Energy ,能;M : Metabolizable ,代谢,Metabolizability ,代谢率;N: Nitrogen ,氮;NE: Net Energy ,净能;R: Retentive , Retention ,沉积,存留。
各层次指标如果用动物营养学中的平衡试验计算公式定义表达时,以能量为例:ADE=GE-FE ; TDE=GE-(FE-FEe) ; AME=GE-FE-UE ;TME=GE-(FE-FEe)-(UE-UEe) ; RE=GE-FE-UE-HP注:字符代表意义:G : Gross ,总;F : Fecal ,粪;U : Urine ,尿;e : Endogenous ,内源;HP : Heat Production ,产热。
粗蛋白测定方法—凯式定氮法粗蛋白crude protein;crude matter(DM)食品、饲料中一种蛋白质含量的度量。
不仅包括蛋白质这一物质,它涵盖的范围更广,包括含氮的全部物质,及真蛋白质和含氮物(氮化物)。
换句话说,粗蛋白是食品、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食物中以大豆的粗蛋白含量最高,肉类次之。
所以说,粗蛋白是一种既包括真蛋白又包括非蛋白的含氮化合物,后者又可能包括游离氨基酸、尿素、硝酸盐和氨等。
然而,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同,其氮含量不同,总氮量换算成蛋白质的系数也不同。
总之,粗蛋白是食品、饲料中一种蛋白质含量的度量。
我们可以通过粗蛋白测定仪即凯氏定氮仪来测量粗蛋白的含量,测量步骤如:蛋白质含氮量约为16%(这已通过多次试验得出),再用凯氏法测出总氮量,再乘以就可求得粗蛋白的含量。
一、实验原理蛋白质是由碳、氢、氧、氮及少量硫元素组成。
这些元素在蛋白质中含量都有一定比例关系,其中含碳50~55%、氢6~8%、氧20~23%、氮15~17%和硫~%。
此外在某些蛋白质中还含有微量的磷、铁、锌、铜和钼等元素。
由于氮元素是蛋白质区别于糖和脂肪的特征,而且绝大多数蛋白质的氮元素含量相当接近,一般恒定在15~17%,平均值为16%左右,因此在蛋白质的定量分析中,每测得1克氮就相当于克蛋白质。
所以只要测定出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再乘以,就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含氮有机物与浓硫酸共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氮则转变成氨,氮进一步与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铵。
由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通常称为”消化”。
为了加速消化,通常需要加入硫酸钾或硫酸钠以提高消化液的沸点(290℃→400℃),加入硫酸铜作为催化剂,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反应(1)(2)在凯氏烧瓶内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其特点是将蒸汽发生器、蒸馏器及冷凝器三个部分融为一体。
由于蒸汽发生器体积小,节省能源,本仪器使用方便,效果良好。
最新整理养猪饲养管理- 蛋白质、氨基酸与其他营养物质的关系整理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一般认为,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
只有当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同时存在且按需求比例供给时,动物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
饲粮中缺乏任何一种氨基酸,即使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 体蛋白质合成也不能正常进行。
同样,体蛋白合成潜力越大的动物(如高瘦肉型猪),对氨基酸的需求量就越高。
畜禽饲粮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取决于饲粮中的粗蛋白水平。
例如, 仔猪饲粮中蛋白质含量由10%增至22%时, 饲粮赖氨酸的需要量则从0.6 % 增至1.2 % 。
另一方面,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取决于氨基酸的平衡状况。
一般而言,依次平衡第一至第四限制性氨基酸后,饲粮的粗蛋白质需要量可降低2-4个百分点。
二、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在机体代谢过程中, 亦存在协同、转化、替代和拮抗等关系。
蛋氨酸可转化为胱氨酸,也可能转化为半胱氨酸, 但其逆反应均不能进行。
因此, 蛋氨酸能满足总含硫氨基酸的需要, 但是蛋氨酸本身的需要量只能由蛋氨酸满足。
半胱氨酸和胱氨酸间则可以互变。
苯丙氨酸能满足酪氨酸的需要, 因为它能转化为酪氨酸, 但酪氨酸不能转化为苯丙氨酸。
由于上述关系,在考虑必需氨基酸的需要时, 可将蛋氨酸与胱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合并计算。
氨基酸间的拮抗作用发生在结构相似的氨基酸间, 因为它们在吸收过程中共用同一转移系统, 存在相互竞争。
最典型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氨基酸是赖氨酸和精氨酸。
饲粮中赖氨酸过量会增加精氨酸的需要量。
当雏鸡饲粮中赖氨酸过量时, 添加精氨酸可缓解由于赖氨酸过量所引起的失衡现象。
亮氨酸与异亮氨酸因化学结构相似, 也有拮抗作用。
亮氨酸过多可降低异亮氨酸的吸收率, 使尿中异亮氨酸排出量增加。
此外, 精氨酸和甘氨酸可消除由于其他氨基酸过量所造成的有害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与它们参加尿酸的形成有关。
三、蛋白质、氨基酸与其他营养物质的关系(一)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关系蛋白质可在动物体内转变成碳水化合物。
氨基酸占鲜样、干样、蛋白、蛋白氮的比例计算公式(氨基酸含量计算公式)——大表格格式表1 氨基酸含量计算公式氨基酸占鲜样、干样、蛋白、蛋白氮的比例计算公式(氨基酸含量计算公式)——小表格格式表1 氨基酸含量计算公式Ⅰ氨基酸占鲜样、干样、蛋白、蛋白氮的比例计算公式(氨基酸含量计算公式)——WORD格式样品某种氨基酸含量(鲜样)氨基酸含量/(mg/g N)=—————————————×6.25×1000样品粗蛋白含量(鲜样)样品某种氨基酸含量(干样)氨基酸含量/(mg/g N)=—————————————×6.25×1000样品粗蛋白含量(干样)某种氨基酸占鲜样的比例(A%或Ag/100g)↑ ∣A=B×(1-X/100)∣ ∣B=A÷(1-X/100)←——————样品水分含量(X%)∣ ↓某种氨基酸占干样的比例(B%或Bg/100g) 粗蛋白在鲜样中含量(Y%)↑ ∣ ↑ ∣∣ ∣ Y=Z×(1-X/100)∣ ∣Z=Y÷(1-X/100)∣ ∣ ∣ ↓B=C×(Z/100)∣ ∣C=B÷(Z/100)←———————粗蛋白在干样中含量(Z%)∣ ↓某种氨基酸占蛋白的比例(C%或Cg/100g)↑ ∣D=C×62.5C=D÷62.5∣ ∣D=A÷Y×6.25×1000∣ ↓D=B÷Z×6.25×1000某种氨基酸占蛋白氮的比例(Dmg/g N)必须知道样品水分含量;粗蛋白在鲜样中含量、粗蛋白在干样中含量,二者必须知道其一;某种氨基酸占鲜样的比例、某种氨基酸占干样的比例、某种氨基酸占蛋白的比例、某种氨基酸占蛋白氮的比例,四者必须知道其一。
氨基酸占鲜样、干样、蛋白、蛋白氮的比例计算公式(氨基酸含量计算公式)——图片格式样品某种氨基酸含量(鲜样)氨基酸含量/(mg/g N)=—————————————×6.25×1000样品粗蛋白含量(鲜样)样品某种氨基酸含量(干样)氨基酸含量/(mg/g N)=—————————————×6.25×1000样品粗蛋白含量(干样)某种氨基酸占鲜样的比例(A%或Ag/100g)↑∣A=B×(1-X/100)∣∣B=A÷(1-X/100)………样品水分含量(X%)∣↓某种氨基酸占干样的比例(B%或Bg/100g) 粗蛋白在鲜样中含量(Y%)↑∣↑∣∣∣Y=Z×(1-X/100)∣∣Z=Y÷(1-X/100)∣∣∣↓B=C×(Z/100)∣∣C=B÷(Z/100)……………粗蛋白在干样中含量(Z%)∣↓某种氨基酸占蛋白的比例(C%或Cg/100g)↑∣D=C×62.5C=D÷62.5∣∣D=A÷Y×6.25×1000∣↓D=B÷Z×6.25×1000某种氨基酸占蛋白氮的比例(Dmg/g N)必须知道样品水分含量;粗蛋白在鲜样中含量、粗蛋白在干样中含量,二者必须知道其一;某种氨基酸占鲜样的比例、某种氨基酸占干样的比例、某种氨基酸占蛋白的比例、某种氨基酸占蛋白氮的比例,四者必须知道其一。
蛋白质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和比例是否恰当的问题。
而在实际生产中,常用饲料的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与动物需要相比,大多不够理想,有的还相差甚远。
因此,如何平衡饲粮氨基酸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直接涉及饲粮蛋白质的质量和利用率。
( 一) 饲粮氨基酸含量的表示法1 .氨基酸占饲粮的百分比氨基酸占饲粮的百分比是指整个饲粮中各种氨基酸占饲粮风干物质或干物质的百分比。
在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中多采用此表示方法,便于配合饲粮。
2 .氨基酸占粗蛋白质的百分比指饲粮中各种氨基酸含量占饲粮粗蛋白质的百分比。
此种表示法常用于比较蛋白质的品质,以便于了解饲粮各种氨基酸与理想蛋白的差距。
( 二) 氨基酸的缺乏一般在低蛋白质饲粮情况下,可能有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
氨基酸缺乏不完全等于蛋白质缺乏。
某些情况下,如我国南方常使用机榨菜籽饼作为猪的主要蛋白质饲料,有可能饲粮蛋白质水平超过标准,而个别氨基酸(如赖氨酸)含量仍不能满足需要;或者蛋白质不足,但个别氨基酸并不缺乏。
( 三) 氨基酸的不平衡氨基酸的不平衡主要指饲粮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所需氨基酸的比例不一致。
一般不会出现饲粮中氨基酸的比例都超过需要的情况,往往是大部分氨基酸符合需要的比例,而个别氨基酸偏低。
不平衡主要是比例问题,缺乏主要是量不足。
在实际生产中,饲粮氨基酸不平衡一般都同时存在氨基酸的缺乏。
( 四) 氨基酸的互补氨基酸的互补是指在饲粮配合中,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含量和比例的不同,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饲料蛋白质配合,相互取长补短,弥补氨基酸的缺陷,使饲粮氨基酸比例达到较理想状态。
在生产实践中,这是提高饲粮蛋白质品质和利用率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 五) 氨基酸的拮抗某些氨基酸在过量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肠道和肾小管吸收时与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产生竞争,增加机体对这种( 些) 氨基酸的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氨基酸的拮抗。
例如,赖氨酸可干扰精氨酸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增加精氨酸的需要;缬氨酸与亮氨酸、异亮氨酸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苯丙氨酸与缬氨酸、苏氨酸,亮氨酸与甘氨酸,苏氨酸与色氨酸之间也存在拮抗作用。
猪的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一)粗蛋白质饲料中含氮物质总称为粗蛋白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含氮量比较稳定,一般为16%,通常测定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就是先测定含氮量,然后再除以16%计算出来的。
粗蛋白质包括纯蛋白质与氨化物两部分。
纯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化物是一类非蛋白质含氮物,主要有未结合成蛋白质分子的个别氨基酸、蛋白质全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植物蛋白质经酶类和细菌分解后的产物,另外还有有机碱、生物碱、酰胺类及某些配糖体等。
一般籽实饲料中氨化物含量很少、占总氮量的3%~10%,而且主要是氨基酸氮,和纯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差别不大。
鸡粪含粗蛋白质33%左右,其中氨化物占粗蛋白质的一半以上,主要是尿酸、氨、肌酸、尿素等,作为饲料喂猪,其利用率较低,不如牛羊利用率高。
(二)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指标与方法蛋白质营养价值是指饲料蛋白质能满足猪新陈代谢和生产产品对氮和必需氮基酸需要的程度。
评定和衡量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和方法很多,指标主要有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可消化蛋白质量、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理想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等;评定方法主要有化学评定法、生物测定法、酶评定法等。
1、粗蛋白质饲料中粗蛋白南的量通常以百分数或每千克饲料中所含克数来表示。
实际中多采用凯式定氮法测出饲料中氮的含量,再乘以6.25,即为该饲料粗蛋白质含量。
不同饲料粗蛋白质的含量不同,它与饲料的种类、植物的生长阶段、成熟度、加工方法等有关。
如饼粕类饲料含粗蛋白25%~45%,禾谷类籽实含10%左右,大豆粕含蛋白一般在42%上,豆饼含蛋白一般42%以下。
粗蛋白质这种表示方式的缺点是只说明了数量,没有反映质量,而相同数量、不同质量的蛋白质,猪对其消化率和利用率是不同的。
猪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多用粗蛋白质表示。
2、可消化蛋白质饲料中可消化粗蛋白质是以百分数或每千克饲料中所含克数来表示,等于粗蛋白质乘以粗蛋白质消化率,或食入氮一粪氮/食入氮×6.25。
蛋白质与氨基酸需要量的关系蛋白质与氨基酸需要量到底如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方面要求蛋白、氨基酸含量多少,另一方面也需要顾及成本的增加;包括教保料、肥育猪的成本和效果;而经常越是高档的产品,蛋白含量要求越高,成本增加就越快,教保料在超过17%以上蛋白时,每增加一个蛋白都会导致80~100元/吨成本的增加。
只是增加蛋白含量,没有相应的能量、氨基酸水平增加,也会导致腹泻、环境问题的增加。
需要对蛋白、氨基酸、能量直接的关系做一分析和描述。
氨基酸和蛋白的关系:氨基酸的含量,包括外加晶体氨基酸本质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单一的氨基酸本身不构成蛋白质沉积,这是一个对外加晶体氨基酸的正确观念,与产品配方使用效果直接相关。
在动物的不同阶段,由于动物自身蛋白质组成结构和生理需要的变化,动物所需要的蛋白质组成结构也应作相应的调整,而不能靠某一个“理想氨基酸”或者“理想蛋白质”来满足动物所有阶段的需要。
在动物幼龄有以生长为主要目的时,赖氨酸显示更为重要的影响,而在成年动物,赖氨酸就没有那么重要,而体现第二性征和生理特点的含硫氨基酸可能更为重要,以及其他氨基酸水平对体况的影响会更大;盲目的增加某一氨基酸,例如增加赖氨酸的水平,并非一致的表现为生产性能的增加。
在乳仔猪阶段,赖氨酸的含量与生产性能有着线型关系,但前提是赖氨酸是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或沉积效率为目的的;会涉及到赖氨酸与蛋白含量的关系;例如教槽料的产品设计中,一般的蛋白含量为18~20%,或者更高,赖氨酸的含量一般为1.4~1.6%,是否将赖氨酸的水平提高至1.8,甚至更高,会有正面的效果吗?当然不会,那么在教保料中,赖氨酸与蛋白含量的关系的正确界定方法是多大呢?观念一:氨基酸水平是蛋白质有效利用的条件,单一的氨基酸水平不构成动物的直接生产性能。
在教槽料阶段,赖氨酸的含量水平,可能需要达到蛋白含量的7.6~8.4%;例如:蛋白含量18%的教槽料,赖氨酸的水平可能需要18×0.076~0.084,实际的含量需要1.36~1.52%的赖氨酸,如果蛋白含量20%,就需要1.52~1.68%的赖氨酸才能保证蛋白质有效利用,对于其他的氨基酸需要量有相同的道理;如此,每增加一个蛋白含量,就需要相应的,包括赖氨酸在内的所有氨基酸水平的含量,每增加一个蛋白,也需要相应的成本支持,蛋白含量越高,成本提升的速度就越快,配方设计的难度也会因为原料条件的限制而大幅度增加。
蛋白质和氨基酸价值评定方法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一)粗蛋白质CPCP反映饲料或饲粮含氮物质的总量,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配合饲粮的基础指标。
测定方法简单,应用广泛。
(二)可消化粗蛋白质DCP饲料中蛋白质能够被消化吸收的部分,是饲料总蛋白质减去粪中排出的部分。
即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乘以消化率。
饲料可消化蛋白质含量是表达蛋白质质量的指标之一。
(三)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表观生物学价值(ABV)指动物沉积氮与吸收氮之比。
食入氮-(粪氮+尿氮)ABV=──────────某100%食入氮-粪氮真生物学价值(TBV)在ABV基础上从粪氮中扣除内源的代谢粪氮(MFN),从尿氮中扣除内源尿氮(EUN)。
食入氮-(粪氮-MFN)-(尿氮-EUN)TBV=──────────────某100%食入氮-(粪氮-MFN)BV反映了蛋白质消化率和可消化蛋白质的平衡。
BV高,说明饲料中蛋白质可消化氨基酸组成与动物需要更接近。
不同饲料对猪的表观生物学价值(BV)饲料鸡蛋牛奶鱼粉肌肉大豆(热处理)BV969276-907575饲料小麦麸生大豆棉籽玉米豌豆BV64646454-6048不同饲料对猪的表观生物学价值(BV)饲料马铃薯酵母谷物(四)净蛋白利用率(NPU)指动物体沉积的氮与食入的氮的比。
沉积氮食入氮-(粪氮+尿氮)NPU=─────某100%=──────────某100%食入氮食入氮也可以应用BV某氮的消化率。
净蛋白利用率是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指标,既反映了饲料蛋白质的消化性,也反映了消化产物中氨基酸组成的平衡状况。
(五)蛋白质效率比PER蛋白质效率比是动物体增重与食入蛋白质或氮的比例。
体增重(g)PER=──────────蛋白质或氮的食入量(g)蛋白质效率比也是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指标,与净蛋白利用率相比,用体增重代替了蛋白质或氮的沉积量,更为简单、直观。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净蛋白利用率、蛋白质效率比、化学比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缺陷:都不具有可加性,反映的是单一饲料的营养价值,不能预测几种饲料配合使用时氨基酸互补效果,从饲粮原料的营养价值也不能推测出饲粮的营养价值。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一般认为,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
只有当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同时存在且按需求比例供给时,动物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
饲粮中缺乏任何一种氨基酸,即使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 体蛋白质合成也不能正常进行。
同样,体蛋白合成潜力越大的动物(如高瘦肉型猪),对氨基酸的需求量就越高。
畜禽饲粮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取决于饲粮中的粗蛋白水平。
例如, 仔猪饲粮中蛋白质含量由10%增至22%时, 饲粮赖氨酸的需要量则从0.6 % 增至1.2 % 。
另一方面,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取决于氨基酸的平衡状况。
一般而言,依次平衡第一至第四限制性氨基酸后,饲粮的粗蛋白质需要量可降低2-4个百分点。
二、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在机体代谢过程中, 亦存在协同、转化、替代和拮抗等关系。
蛋氨酸可转化为胱氨酸,也可能转化为半胱氨酸, 但其逆反应均不能进行。
因此, 蛋氨酸能满足总含硫氨基酸的需要, 但是蛋氨酸本身的需要量只能由蛋氨酸满足。
半胱氨酸和胱氨酸间则可以互变。
苯丙氨酸能满足酪氨酸的需要, 因为它能转化为酪氨酸, 但酪氨酸不能转化为苯丙氨酸。
由于上述关系,在考虑必需氨基酸的需要时, 可将蛋氨酸与胱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合并计算。
氨基酸间的拮抗作用发生在结构相似的氨基酸间, 因为它们在吸收过程中共用同一转移系统, 存在相互竞争。
最典型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氨基酸是赖氨酸和精氨酸。
饲粮中赖氨酸过量会增加精氨酸的需要量。
当雏鸡饲粮中赖氨酸过量时, 添加精氨酸可缓解由于赖氨酸过量所引起的失衡现象。
亮氨酸与异亮氨酸因化学结构相似, 也有拮抗作用。
亮氨酸过多可降低异亮氨酸的吸收率, 使尿中异亮氨酸排出量增加。
此外, 精氨酸和甘氨酸可消除由于其他氨基酸过量所造成的有害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与它们参加尿酸的形成有关。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一般认为,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
只有当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同时存在且按需求比例供给时,动物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
粗蛋白和全氮的换算公式粗蛋白和全氮是食品和饲料中常见的两种营养成分,它们的含量对于评价食品和饲料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粗蛋白是指食品或饲料中含有的所有氨基酸和氨基氮的总和,而全氮则是指其总氮含量。
由于粗蛋白和全氮之间存在一定的换算关系,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计算,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其营养价值。
粗蛋白和全氮的换算公式是根据两者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而确定的。
在常见的食品和饲料中,粗蛋白主要由氨基酸组成,而全氮则包括氨基氮和非氨基氮。
根据氨基酸和氨基氮之间的摩尔比例,可以将粗蛋白和全氮进行相互转换。
具体来说,粗蛋白的计算公式为:粗蛋白(%)=全氮(%)×6.25。
这是因为氨基酸的分子量约为氮的14%,故而以氮的含量乘以6.25可以得到粗蛋白的含量。
换算公式的使用在食品和饲料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动物饲料中,粗蛋白和全氮的含量是评价其营养价值和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全氮的含量,可以据此推算出粗蛋白的含量,从而进一步评估饲料中氨基酸的供给情况。
这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在食品行业中,粗蛋白和全氮的含量也是评价其品质和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
通过换算公式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食品中粗蛋白的含量,为人们选择健康食品提供了依据。
同时,食品行业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分析氨基酸的含量,评价食品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指导人们制定更健康的饮食结构。
在实际应用中,粗蛋白和全氮的换算公式虽然简单,但是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首先,换算公式是基于一般规律和经验推导而来的,不同类别的食品或饲料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具体分析时需要谨慎对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其次,换算公式只能提供粗略的估计值,实际含量可能因样品的处理和测定方法、精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在实验测定中进行进一步验证。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粗蛋白和全氮的换算公式在食品和饲料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评价其质量和营养价值提供依据。
干基蛋白与粗蛋白换算公式干基蛋白与粗蛋白是食品中常见的蛋白质指标。
干基蛋白是以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除以食品的总干重得出的蛋白质含量百分比。
而粗蛋白是以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除以食品的总重量得出的蛋白质含量百分比。
两者之间的换算公式需要考虑食品的水分含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干基蛋白与粗蛋白的换算公式。
对于干基蛋白与粗蛋白的换算,需要知道食品的水分含量。
假设食品的水分含量为W%,粗蛋白含量为C%。
换算公式为:干基蛋白=粗蛋白/(100-W)×100粗蛋白=干基蛋白×(100-W)/100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换算公式的应用。
假设有一种食品,其粗蛋白含量为15%,水分含量为70%。
需要计算其干基蛋白含量。
根据换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干基蛋白=15/(100-70)×100=50%所以该食品的干基蛋白含量为50%。
同理,可以根据干基蛋白和水分含量计算粗蛋白含量。
假设有一种食品,其干基蛋白含量为30%,水分含量为80%。
需要计算其粗蛋白含量。
根据换算公式,可以计算出:粗蛋白=30×(100-80)/100=6%所以该食品的粗蛋白含量为6%。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干基蛋白与粗蛋白的换算公式是根据食品的水分含量进行计算的,其中干基蛋白不受水分影响,而粗蛋白受到水分的影响。
通过使用换算公式,可以准确地计算出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换算公式只适用于蛋白质是主要组成成分的食品。
对于其他成分较为复杂的食品,可能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此外,食品的水分含量也会随着加工和储存的时间变化,所以需要在适当的时候重新进行测量和计算。
综上所述,干基蛋白和粗蛋白之间的换算公式是根据食品的水分含量计算得出的,通过这个公式可以准确地计算出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掌握这个换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食品的蛋白质含量,并对食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搭配。
粗蛋白和氨基酸总量关系
粗蛋白和氨基酸总量关系
粗蛋白是指在食物或生物体中存在的总蛋白质含量,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元。
粗蛋白质的含量与氨基酸的总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个关系。
1.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每种蛋白质分子都由多个氨基酸残基连接而成。
因此,氨基酸是构成粗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
2. 粗蛋白中的氨基酸含量:粗蛋白质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其中氨基酸的总量。
粗蛋白质含量越高,其中的氨基酸总量也相对较高。
这意味着在分析蛋白质的时候,可以通过测量粗蛋白质含量来推测其中氨基酸的总量。
3. 不同食物中的粗蛋白和氨基酸比例:不同食物源中的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之间的比例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如肉、鱼、蛋、奶制品等)的粗蛋白含量较高,而其中氨基酸的总量也较丰富。
植物性食物(如大豆、豆类、谷物、坚果等)中的粗蛋白含量相对较低,但其中氨基酸的总量也可以通过多样性的膳食组合来得到满足。
4. 氨基酸质量和平衡性:除了考虑粗蛋白质的含量之外,氨基酸的质量和平衡性也是衡量蛋白质质量的重要指标。
蛋白质中必需的氨基酸比例和含量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粗蛋白质的含量和其中氨基酸的总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这个关系对于合理评估蛋白质营养价值,制定科学的膳食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在食物选择和日常饮食计划中,需要综合考虑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的质量和平衡性,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功能和良好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