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
- 格式:doc
- 大小:49.51 KB
- 文档页数:5
脾与胃作者:伏帅兰政文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2年第11期中医解读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故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脾的生理功能有三: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和运化水湿的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并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
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消瘦、气血不足和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水肿等病症。
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
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生血,是指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
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
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
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升清降浊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输布和脏腑位置相对恒定的功能。
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甚或脾气下陷,导致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胃●●●●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心、肝、脾(胃)、肺和月经的关系如何?心、肝、脾(胃)、肺和月经的关系如何?脏腑是人体的主要构成部分,血气生化之源,而月经必须由血气的充盛流通,方可及期而下五脏之生理功能正常,是月经按时蓄溢的基本条件之。
在产生月经的机理方面,与肾、肝、脾、肺的关系均较为密切。
有关肾与月经的关系已在面叙述。
兹将其它脏腑与月经的关系分述如下:(1)肝:与月经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肾,而肝与肾是“母”与“子”的关系,即所谓“肝为肾之子”,在五行上来说是“乙癸”同源。
肝可以分担某些肾不能起的作用,它们是既分工又合作的两(2)脾与胃: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又主统血;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水谷,为水谷之海,(3)心和肺:月经除与肾、肝、脾有密切关系外,与心肺也有一定联系。
心主血,其充在血脉;肺主气,宣布于全身。
女子以阴血为至,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心主血脉的功能如何,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妇女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只有心神畅达,心阳之气下降,心血下交于胞中,则月经才能按期来潮。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可见月经的通行与闭塞虽与多肺主一身之气而朝通百脉,有宣发肃降的作用。
肺气宣发,才能输送气血津液于全身,以营养各个脏器;肺气肃降,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人体水液的输布排泄;肺主气而朝百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周流全身,循环不息,若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不能朝通百脉,则心主之血不畅,肝失其疏泄,脾失其健运等,从而为月经病之肇端。
这也进一步的表明,月经的按期来潮,有赖于全身脏腑的协作,并非哪一脏器所能单独地完成。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
“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
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脾与胃脾脾的位置在腹腔上部,隔膜下面,与胃以膜相连。
藏象学说的脾系统从解剖位置来看是现代医学中的脾和胰,但生理功能上远超过这两个器官,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有后天之本之称。
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四时之长夏相通应。
脾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主运化、升清、统血,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主运化“运”是运送,“化”是消化吸收。
脾能把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和津液,将其吸收后转运到全身。
用于维持其他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营养来源是靠脾来运化,所以脾是后天之本。
运化水谷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和小肠的分清别浊后,再通过脾运化成水谷精微,一部分自己吸收后转输至全身,另一部分上输心肺化为气血散布全身。
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脾也是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消化吸收都没问题,全身脏腑都能得到营养正常运转;若脾失健运,不仅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消化系统症状,长期下去还会引起气血不足和其他脏腑的病理变化。
运化水液脾除了运化食物外还要运化水液,负责水液的吸收转输,配合肺和肾,对人体的水液代谢起到调节作用。
脾处于中焦,在人体中起到枢纽作用,不仅要把人体所需的水液转输到全身,还要把各个脏腑用剩下的水液转输给肾,再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不仅各个组织能得到足够水液滋养,还能让停留在体内的水液不至于过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这也是“脾虚湿困”“脾为生痰之源”的原因。
主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不仅是血液生成的主要来源,前面“精气血津液”中讲到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对血液有固摄作用,所以脾也有统血的作用。
脾运化功能正常,气血充盈,血液行于脉内而不溢出;脾运化功能失常,气血无源生化,就会气血亏虚,容易引起出血,常见的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大多都是因为脾虚导致脾不统血引起的。
主升清脾主升清说的是脾的生理特性,升是上升,清是精微物质,指脾将运化后的精微上输心肺,并有维持人体脏腑位置恒定的作用。
中医学关于“脾与胃关系”的概述脾与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包括水谷纳运协调、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
一、水谷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脾主运化的前提;脾主运化精微并转输,有利于胃的受纳。
两者密切合作,纳运协调,维持着饮食物的不断受纳、消化以及精微的不断吸收与转输过程。
故《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说:“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
”《景岳全书·脾胃》说:“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
”若脾失健运,可导致胃纳不振;而胃气失和,也可导致脾运失常;最终均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脾胃纳运失调之症状。
二、气机升降相因脾胃居于中焦,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而相成。
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脾气上升,将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向上输布,有助于胃气之通降;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食糜通降下行,也有助于脾气之升运。
脾胃之气升降相因,既保证了饮食纳运的正常进行,又维护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若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而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气升运功能;可见脘腹坠胀、头晕目眩、泄泻不止、呕吐呃逆,或内脏下垂等症状。
即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三、阴阳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主运化水饮,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主通降下行,喜润而恶燥。
故《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
”脾易生湿,得胃阳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湿;胃易生燥,得脾阴以制之,使胃不至于燥。
脾胃阴阳燥湿相济,是保证两者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
若湿困脾运,可导致胃纳不振;胃阴不足,亦可影响脾运功能;脾湿则其气不升,胃燥则其气不降,可见中满痞胀、排便异常等症状。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一)脾胃气虚主证:食欲不振,食昏脘闷腹胀或隐隐作痛、喜按,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气短懒言,大便稀薄或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淡苔白,脉细弱;若中气下陷,可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腹有重坠感等症。
可见于某些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内脏下垂等。
分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气虚,运纳失常,故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稀;生化不足,则气虚血少,故四肢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脾虚则不能统摄血液,故可见各种出血症状;脾气主升,脾虚则升举无力,故表现一系列内脏下垂或腹部有坠胀感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脾胃虚弱的表现。
治法:补脾健胃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升阳益气);当归生姜山药大枣炙甘草(温中健脾胃)。
(二)脾阳虚主证:面色少华,倦怠无力,食少、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肠鸣、大便稀薄或夹不消化食物,甚则可见浮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下坠、腰酸沉重,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神经官能症、营养性水肿等。
分析: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故见一系列消化不良或浮肿症状;阳虚生寒,寒性凝滞收引,脾阳不足,故见腹中肠鸣隐痛;得温得按,寒气稍散,痛可暂缓,故痛时喜热喜按;阳虚不能温布肌肤,故见面白少华、畏寒肢冷、倦怠无力,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胀坠、腰酸沉重,是寒湿下注之故;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是阳虚气少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方药:理中汤加减干姜附子陈皮白豆蔻木香(温阳理气);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砂仁(益气健脾)。
(三)寒湿困脾主证:头重如裹,肢体重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口不渴,恶心欲吐,大便溏或泄泻,小便不利,妇女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缓。
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肝炎等。
脾与胃的关系话说脾和胃的关系生活中经常听到“脾胃”一词,脾和胃是密不可分的,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互为阴阳表里。
为了让大家更形象地了解脾和胃的关系,打这样一个比方:胃就如同一个水库,由一位男士掌管;脾像一个水泵,由一位女士负责。
男士把周围的水引到水库中来,并进行处理;女士则要控制好水泵的正常运行,把水输送到庄稼田里。
这就是所谓黄梅戏唱的那样“你来挑水,我浇园”。
由上面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更好理解的是:胃属阳,脾属阴。
胃的功能是受纳与腐熟食物,生成脏腑及其他人体组织所需的水谷之气,是五脏六腑的“营养粮仓”。
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推动水谷之气滋养五脏六腑,保证充足的营养维持人体脏腑功能,维持人体健康。
水库不能干涸,水泵的某些部件不能进水,胃喜欢湿润而不喜干燥,脾喜欢干燥而不喜湿。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也就是说,脾主升清,以升为顺,脾将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借宗气以输步营养周身,上至头目,旁及四肢,内行脏腑,并把多余的水液(水湿)及时输送到肺脏与肾脏,化作汗液与尿液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的水湿代谢平衡。
而胃气以下降为和,胃主降浊。
胃上接食管,下连小肠。
食物进入口中之后,经过牙齿嚼碎与舌头搅拌之后,便通过食管落入胃中,胃将食物进行了初步的加工处理,即消化之后,其气又把没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继续向下推至肠道,这便是中医所称的“降浊”。
它与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的。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
正是这一升一降的过程,完成了人体受纳与排泄的两大功能。
升降相宜,互为因果,达到了某种相对的平衡和协调,使得人体气机生生不息。
因此可以说,保持脾胃升降功能的正常运行,是维护消化系统乃至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脾胃养生小方法——“饭后摩腹散步”具体做法:饭后0.5-1小时,放松心情去散步,一边散步一边搓热两手,上下按摩腹部,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对于防治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疾病也大有益处。
中西医对脾的认识与处理中医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
中医所描述的脾的形态,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而脾的功能与胃肠有关。
如脾的阳气能温煦鼓动胃的受纳与小肠的分别清浊的功能;脾气的转输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的代谢等。
从上而知,中医的脾,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不能将两者混淆。
中医认为脾为脏、属阴,主运化,喜燥而怕湿;而胃为腑、属阳,主受纳,喜润而怕燥。
牌与胃不但在经络上相互沟通,它们的功能属性相反相成,彼此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1)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如前所述,就是胃有接受容纳饮食物及初步消化的功能;脾主运化,就是脾有将胃和小肠内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以营养各个组织器官,维持生命所需能量的功能。
胃受纳和脾运化两种功能共同协作,才能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
脾或胃无论哪一方面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消化吸收而产生相应的病证。
如胃纳反常可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或多食易饥等症状,而脾运失调则表现为食后腹胀、便溏等现象。
受纳和运化经常相互影响,如食后不能运化,日久可导致饮食不能纳入。
受纳和运化,是脾胃功能的根本;脾胃功能的正常,又是人体气血、营养充足的保证。
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2)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将受纳而来的饮食物,经初步消化,下降传送于小肠,并使小肠和大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以传送糟粕,这就是胃气主降的功能;脾将饮食物的营养物质上输,通过心、肺的帮助(循环作用)而灌注营养全身,井维持内脏的功能,这就是脾气主升的作用。
在脾胃有病的情况下,如果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症状,还会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产生便秘、矢气少、腹胀等;而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可出现头昏目眩、泄泻、脱肛和内脏下垂等病证。
脾气升则强健,胃气降则和安,脾升胃降可保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因此维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在调理消化系统疾病中是十分重要的。
脾疼和胃疼的区别脾疼和胃疼是两种不同的疼痛感,虽然它们都与腹部不适相关,但在症状和病因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脾疼和胃疼的区别。
脾疼是指脾脏出现疼痛感,而胃疼是指胃部出现疼痛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脾脏和胃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脾脏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器官,位于左上腹部。
它是淋巴系统的一部分,起着产生和储存免疫细胞、滤除血液中的废物和细菌、促进血液凝固等功能。
胃则是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是食物首先进入的地方,起到存储、混合和消化食物的作用。
在症状上,脾疼和胃疼也存在一些区别。
脾疼往往伴随着脾脏区域的不适感,可能会感觉到胀痛、闷痛或钝痛。
脾疼还可能表现为左上腹部的隐痛或胃脘部、肋骨下方疼痛。
而胃疼一般表现为上腹部的隐痛或刺痛感,可能会伴随饱胀感、恶心、呕吐、胃胀气等症状。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两者的病因。
脾疼的主要病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脾虚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脾脏感染或炎症,脾脏肿瘤,脾脏出血或破裂等。
而胃疼的主要病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胃炎、胃溃疡、胃肿瘤、胃脂肪形成等。
此外,在诊断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区别。
对于脾疼的诊断,医生可能会通过脾脏的触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来辅助诊断。
对于胃疼的诊断,医生可能会通过胃部X光、胃镜等检查来确定病因。
治疗方面,针对脾疼,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中医药治疗、脾补气养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病例)。
而对于胃疼,治疗的方法则视具体病因而定,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抗菌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综上所述,脾疼和胃疼在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在面对腹部不适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病史,及时就医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我们也应做好日常的饮食、运动等保健工作,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和减少脾疼和胃疼的发生。
(本文仅供参考,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脏腑之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
食物进入身体后,要经过消、化、运三个环节,才能将食物中的精华合理分配到身体各部位,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脾胃就是如此。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出现问题,人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国医大师杨春波提出了“大脾胃”的概念,认为脾胃问题除了影响消化系统外,还与其他系统相关联。
此外,脾胃还被认为是能表达情绪的器官,本期文章中就介绍了,“心理上的小波动,脾胃都能未卜先知。
”由此可见,长夏季节的养生,更需精心、静心地调理脾胃。
身体里的物流公司与粮仓本刊记者/柴玉采访专家/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研究员脾胃一词,老百姓耳熟能详,但脾胃的作用了解的人却不多。
身体中,脾就像个物流公司,主要负责运化,中医讲“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具体来说是负责把消化吸收来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并参与水液代谢。
胃就像个大粮仓,被称为“太仓”,可容纳各种食物,它负责初步加工,磨碎食物、腐熟水谷。
“中医的‘脾胃学说’基于升降理论,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胃主纳;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张雪亮总结道。
还有医家把脾胃比喻成夫妻,脾是五脏(心、肝、脾、肺、肾)之一,胃为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之一,脾和胃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化生气血津液。
后天之本——脾说到脾脏,大家都会问,在身体的什么地方?中医所说的五脏,从现代医学来说,脾与胃都在腹腔,脾在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胃的左边。
和现代医学说的同一个名称的器官,不完全是一回事。
张雪亮说:“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医学体系,更注重实体,看得见摸得着;中医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其思维方式等都很有自身特色,对五脏的概括比现代医学器官的概念范围大。
”中医与现代医学对脾胃有不同认识从现代医学来说,脾与胃都在腹腔,脾在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胃的左边。
当遇到没胃口、消化不良等症状,人们常会说脾胃不好。
健脾和胃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
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南瓜味道甘甜,纤维素丰富,是温性食物,多吃可以调理脾胃蜜饯姜枣龙眼(《泉州本草》)【原料】龙眼肉250克,大枣250克,蜂蜜250克,姜汁适量。
【制法】将龙眼肉、大枣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煮至七成熟时,加入姜汁和蜂蜜,搅匀,煮熟。
起锅待冷,装入瓶内,封口即成。
【服法】日服3次,每次吃龙眼肉、大枣各6~8粒。
【功效】健脾益胃,滋补心血。
【应用】脾虚血亏所致的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心悸怔忡等症。
[3]四个穴位经常按摩,可以调节血虚,分别是腹部肚脐下方约1.5寸处的关元穴,肚脐下方约3寸处的气海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的足三里穴,下肢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处的三阴交穴。
孙中山版的“四物汤”是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
黄花菜又名金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纤维素和铁又能健胃、补脾、通便。
木耳它具有养血、活血、收敛等作用。
木耳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物质。
豆腐与豆芽是我国发明的豆制品,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吃以下食物,治疗贫血比吃药还要好。
鹌鹑蛋对贫血、营养不良有疗效。
银耳+鹌鹑蛋=补益脾胃、润肺滋阴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猪肝、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虾仁、红糖等,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
猪肝、羊肝作用相同,补肝养血、明目的佳品,各型贫血都可以用。
大枣、龙眼肉、荔枝、桑椹、枸杞子、樱桃、甘蔗、南瓜、葡萄、黑豆、胡萝卜、面筋、金针菜、萝卜干。
黑木耳红豆浆黑豆也可以生血猪肝是补血补气的最佳选择用胡萝卜煮汤,是很好的补血汤饮。
红枣可以止渴生津,还能健脾养胃,针对各种贫血和气血不足莲藕含铁量较高,常吃可预防缺铁性贫血食用新鲜莴苣,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其实叶子比茎的营养更丰富。
鱼腥草拌莴苣。
具有清热解毒西兰花秋季多食用主治脾胃虚弱鸭蛋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2,是补充B族维生素必需品带鱼还有养肝补血鳊鱼亦称武昌鱼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鲳鱼(平鱼)具有益气养血,对气血虚弱有疗效鲈鱼能补肝肾、健脾胃、化痰止咳,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鳜鱼又名桂鱼脾胃虚弱者尤为适合,补虚劳,健脾胃,益气力”,为春季淡水鱼之上品草鱼——暖胃明目。
脾与胃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
现将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脾的生理病理(一)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有以下三种含义。
1.运化水谷精微:《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
水谷入胃。
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肌肉丰富,精力充沛等。
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
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2.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经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
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
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种;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
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二)脾统血统血是就指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
人体元气的生成主要是靠脾,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就能充分发挥“气能摄血”的作用。
所以脾能统血与“气”能摄血的作用基本是一个含意。
当病态时,若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血失统摄,血溢脉外或流至体外就会出现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多种出血症。
这种病理现象称为“脾不统血”。
(三)脾的特性1.脾气宜升;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升清:即升精。
“升”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
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由肺到心,以生化气血,营养脏腑。
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的,故称“脾气宜升”。
而上升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又称“脾主升清”。
(2)升举:脾气健旺,升举内脏,维持脏腑的恒定位置及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就会出现脾气下陷的改变,如内脏下垂,脱肛,久泻不止,少气懒言,息短声低,自汗易感,排便无力等。
2.脾喜燥恶湿:《素问》说:“五脏所恶……脾恶湿”。
脾属阴脏,性喜燥而恶湿。
脾虚不运则易生湿;反之,湿盛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湿困脾”,出现头身沉重,四肢困顿,脘腹闷胀,食少纳呆等。
故有“脾恶湿”之说。
(四)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人体肌肉之所以能强壮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主要是依靠饮食所化的精气。
这种气经脾转输以达四肢百骸。
故脾气健运则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
脾气虚弱则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
所以说,脾主肌肉、四肢主要是指脾供给四肢、肌肉正常活动的营养。
《素问》又说:“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因为口纳五谷,先入于胃,胃为脾之腑,故口为脾之外窍。
《灵枢》还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由此说明脾的精气通于口,脾气正常则口能辩味。
病态时若脾气虚则口淡无味,唇色无华,脾有湿热时则口中粘腻、泛甜,甚者口唇红肿糜烂。
(五)脾与胃的关系脾位于腹中,与胃以膜相连。
二者经络上互为络属,构成表里;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所以说脾与胃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两者又各有其特点,脾的主要特点是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
因此脾虚失运则有湿困于脾,中气下陷病理改变;胃的主要特点是受纳水谷及水液,若胃气虚弱则出现胃纳不佳。
胃气上逆等病理必变。
(六)脾与其他脏的关系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五脏之间均有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的关系。
1.脾与肾: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脾之运化功能必须有肾阳的推动,肾主水、藏精,又必须有脾运化之精微不断的滋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脾阳不振,临床上则出现腹胀,纳呆,形寒肢冷,浮肿便溏等脾肾阳虚之症。
当脾虚时则中阳不足,生化无权,致水谷精微难以化生人体之阴精,以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出现未老先衰,齿摇发掊,腰膝酸软,不育不孕等。
小儿则以发育不良为主要表现。
2.脾与肝(1)肝藏血, 脾统血,主运化,以生化血液。
若脾虚则运化失司,必然影响生血功能,则肝无血藏致肝血不足,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爪甲不荣,肢体麻木,耳鸣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经少色淡或闭经等。
(2)脾主运化,肝主疏泄。
脾气的运化功能必须要肝气来协助输布。
若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失常横逆犯脾临床称肝气犯脾,轻者称肝脾不和或肝旺脾弱。
出现胁下、上腹闷痛,嗳气纳呆,腹痛泄泻等。
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
图5-5 脾与其分脏的关系示意图二、胃的生理病理(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
如《内经》说;“胃为水谷之海”。
“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
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
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
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
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
故有“胃以降为顺”的说法。
若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时,则出现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症。
胃之所以能受纳饮食与腐熟水谷,主要是依靠“胃气”的功能。
胃气一般泛指胃的消化功能。
《灵枢》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可见人以胃气为本。
历代医学皆重视保护胃气。
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二)胃的特性1.胃气宜降:胃气以降为顺。
胃气下行,故水谷下降,以便消化,吸收与排泄。
它与脾气宜升的特点相反相成。
如胃失和降则出现胃气上逆等病症。
2.喜润恶燥:胃属阳,喜润恶燥,与脾属阴,喜燥恶湿相反相成,以保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临床多胃阴不足、胃热、胃火诸症,出现口干喜饮,舌干少津,饥不欲食等症。
“胃阴”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胃汁”,由水谷化生而成。
三、脾病的辩证论治(一)脾气虚弱主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四肢浮肿,小便清长等,或见:脱肛,阴挺,内肘下垂,二便滑泄不禁等。
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
脉缓无力。
辩证: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胃气亦弱,腐熟不及,运化失健,不能升清降浊,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生化无源,精微失布,则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舌淡脉缓无力等,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则四肢浮肿,苔白等,脾虚中气下陷,升举不能,脏腑维系无力,故见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健脾汤化裁或补中益气汤化裁黄芪、党参、炒白术、陈皮、山药、扁豆、茯苓、升麻、柴胡、当归、大枣等。
(二)脾不统血证主证:多种出血如: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等,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少气无力,食少纳呆。
舌淡苔白,脉弱或沉缓。
辩证: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征象为主要临床特征。
人体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虚衰,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见出血诸症,若渗于胃肠则便血、呕血;渗于膀胱则尿血;渗于肌肤则肌衄。
妇女可因脾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致月经过多或崩漏。
故有“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症”之说。
脾气虚加之失血,故面色萎黄或苍白,脉弱或沉缓。
治法:补气摄血方药:归脾汤化裁党参、黄芪、炒白术、大枣、炙草等(三)寒湿困脾证主证:脘腹胀闷,呕恶便溏,食少纳呆,舌淡粘腻,头身困沉,懒动懒言,脘腹隐痛,体虚浮肿,面色皮肤晦黄。
白带过多。
舌胖苔白滑腻。
脉濡缓或细滑。
辩证:本证以寒湿内盛,中阳受困为主要临床特征。
湿邪或寒湿之邪阻碍脾的正常气机,致使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又脾气虚,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致水湿停留。
可见湿盛与脾虚互为因果,以致出现以上诸症。
治法:健脾燥湿方药:香砂胃苓汤化裁苍术、炒白术、厚朴、法夏、草叩、佩兰、茯苓、甘草等。
四、胃病的辩证论治:(一)胃气虚寒主证:多与脾阳虚证合并出现。
胃纳减退,脘腹空痛、冷痛,得食、得暖、得按痛减,嗳气发凉,泛吐清水或清冷涎沫,口淡无味,大便稀溏。
四肢欠温,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
辩证: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苦寒之剂消伐脾胃阳气,以致阳虚中寒,寒气凝滞故见脘腹冷痛、空痛、得食、得暧,得按痛减,舌润胖嫩,苔白,脉沉无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
寒饮不化而上逆故嗳气发凉,泛清水或清冷涎沫。
脾阳不振,运化失司,则口淡无味,食欲减退等。
治法:温胃益气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炮姜,吴茱萸,肉桂,良姜,丁香,党参,黄芪,大枣等。
(二)胃阴不足主证:唇舌干燥,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饥不欲食,便干溲短,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多因火热耗伤阴液所致,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故唇干舌燥,光剥少津。
阴虚生热扰于胃中。
胃失津润,故脘痞不畅,饥不欲食,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津伤胃燥而及于肠故便干溲短。
治法:益胃生津,兼清胃热方药:益胃汤,麦门冬汤化裁鲜石斛,鲜芦根,生地,西洋参,沙参,花粉,麦冬,元参,玉竹,梨汁,藕汁等。
(三)胃火炽盛主证: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凉饮,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口臭齿衄或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辩证:多因清志过急,化火或邪热犯胃,过食辛热之品而致。
热邪郁胃,则胃脘灼痛。
热郁气逆则吞酸嘈杂,火有消谷之力故消谷善饥。
火逆循经上火故口臭,牙龈肿痛,舌红苔黄。
热灼血络,迫血妄行则齿衄。
热结阳明,消灼津液,故口干渴喜凉饮,大便秘结,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方药:清胃散加减生石膏,知母,栀子,黄芩,大黄,或加滋阴药如芦根,石斛,花粉等以防伤津。
(四)食滞胃脘主证:脘腹胀满、纳呆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辩证: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中焦气机受阻所致。
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故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吞酸。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化裁神曲,麦芽,焦山楂,沉香,旋复花,半夏,莱菔子等。
表5-3 脾胃病辩证论治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