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弥合的创伤
- 格式:ppt
- 大小:911.00 KB
- 文档页数:5
一、说教材《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说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理解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拒绝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是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三、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对于作者来说,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
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
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2.说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挥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心灵受过重大创伤的人的表现
心灵受过重大创伤的人常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种症状:
一、情绪不稳定
心灵创伤会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导致情绪失控,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易激动,甚至可能出现自杀倾向等情况。
二、回避与逃避
受过创伤的人会觉得过去发生的事情像一场噩梦般,会不自觉地回避那些能够引发不良情绪的事情,如避免谈论相关话题,远离能够引起回忆的地方等等。
三、社交障碍
受过重大创伤的人极易出现社交障碍,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容易孤独寂寞。
即使参加,也会因为过度焦虑而难以融入社交环境。
四、睡眠问题
睡眠问题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受过重大创伤的人常常出现失眠、噩梦
等问题,睡眠质量也大受影响,造成身体的健康上的损害。
五、注意力不集中
心灵创伤会打乱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人们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何一件事情,也容易陷入负能量循环中。
对于这些症状,受过重大心灵创伤的人应该及早寻求心理帮助,如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接受心理治疗等措施,同时也要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且进行适当的放松和调整,从而走出心理创伤的阴影。
新锐视点M O VIE LITERATU RE2014年第22期·电影文学\《言语的秘密生活》的心理创伤治疗解读■殷成洁(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言语的秘密生活》是西班牙著名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执导的电影,影片通过女主人公的遭遇主要从女性视角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此唤起人类对战争的反思。
同时对于遭受战争创伤的女主人公而言,在一个安全的场域中,通过言说与倾听,伴随着幽默、秘密、谎言、真相、痛苦的展开,男女主人公之间建立起富有安全感的亲密关系,女主人公的心理创伤最终得以疗愈。
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是最终治愈的力量,爱是人类最美的言语。
[关键词]爱;言语;心理创伤治疗《言语的秘密生活》是西班牙著名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执导的电影,2005年上映,电影主要讲述一位试图忘记过去、神秘孤独的女护士放弃了数年后的第一个假期,并且改为前去一个只有清一色男人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开始照顾在一起意外事故中被严重烧伤和暂时失明的一位男子。
在此过程中,男女主人公之间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亲密关系,由这种关系牵引出的人间真情从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一、心理创伤———难以言表的内心痛楚影片女主人公平凡朴素,每天在流水线的生产车间里过着程式化的生活,像个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一样干活,吃着一成不变的饭菜———白米饭、鸡肉和苹果,每天用杏仁香皂,每天在空荡荡的房间不言不语,每天带着一贯的表情,不喜不悲。
女导演用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冷色调的背景下,观众感受到的绝不是主人公的平静,更不是淡然,而是围绕着女主人公的一种压抑的氛围,甚至有些令人窒息的某种东西。
随着影片情节的展开,观众才明白,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电影,女导演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遭遇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影片借心理医生之口直接阐明了战争对人们肉体上特别是心灵上造成的巨大创伤,尤其是从女性视角揭示了战争对女性造成的无法弥合的伤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随堂练习一、填空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7分)1.(3分)理解下列词语。
不假思索:。
2.(3分)理解下列词语。
神志不清:。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能去掉吗?为什么?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4.(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能去掉吗?为什么?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5.(3分)(《在柏林》)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小说中两次写到两个小姑娘的笑,第一次用了“嗤笑”,第二次用了“傻笑”。
“嗤笑”的意思是讥笑;“傻笑”的意思是无意义地一个劲儿。
请说说同样是写两个人的“笑”,作者每次写的角度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6.(3分)根(《在柏林》)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老妇人疯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解到这个原因后你有什么想法?7.(3分)(《在柏林》)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8.(3分)(《在柏林》)这篇小说通过“老妇人”这一形象是为了表现怎样的主题:()A.老妇人疯了,两个小姑娘嘲笑她,小说要告诉人们不能随便嘲笑别人。
B.老妇人疯了,是因为失去了三个儿子,小说要告诉人们要坚强起来,勇敢面对灾难和挫折。
C.老妇人疯了,是因为失去了三个儿子,这是可怕的战争带来的灾难,他不该把儿子都送去战场。
D.老妇人疯了,是战争带来的灾难,像老妇人这样深受苦难和创伤的人还有很多,小说呼吁人类要和平共处。
9.(3分)(《在柏林》)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平实:疯老妇人重复着数”一、二、三……”,两个小姑娘重复着“笑”,一个老头用眼神制止……但结局出人意料,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揭露得淋漓尽致。
B.因为战争会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所以自古以来人类所有的战争都是错误的。
C.小说中的老妇人代表了在战争中所有受苦受难的母亲形象。
D.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战都是德国发起的,他们给被侵略国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自己国家人民造成深重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
《诗经·小雅·采薇》原文翻译及鉴赏《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诗经·小雅·采薇》原文翻译及鉴赏,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诗经·小雅·采薇》原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译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
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
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
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
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课文原文战争会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
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云南白药与邦迪的贴身战曾几何时,在消费者的眼中,“邦迪”就是创可贴的代名词。
然而短短几年之间,云南白药竟然毫不费力地在邦迪身上,撕开了一条难以弥合的伤口,令这个创可贴的开山鼻祖追悔莫及。
2008年12月,邦迪终于恍然发现,在中国每年5亿元的小创伤护理品市场中,有将近一半不得不拱手让给云南白药,而对手的的市销值从2001年的3000万元已经飙升至将近3个亿。
不经意间,云南白药创可贴一举超越邦迪,成为国内第一大品牌。
虽然不知道自家出产的创可贴,能否安抚邦迪的这道伤口,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星球大战”,将在这两家巨头间愈演愈烈……霸主一枝独秀20世纪初,美国强生公司的一名员工埃尔•迪克森将粗硬纱布和绷带粘合在一起,发明了一种外科轻微创伤用快速止血产品,公司将命名为——邦迪。
这种具有弹性的纺织物与橡皮膏胶粘剂组成的长条形胶布,迅速风靡全球,成为强生起家的基石。
1992年,当这个美国强生公司的明星产品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时,国内既有的一些杂牌子遭到强生公司摧枯拉朽式的围剿。
此后数年,“邦迪”迅速横扫国内止血产品生产厂家,成为中国市场的长期霸主。
在国际上,另一个重要的创可贴制造商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也不是它的对手,很快败下阵来。
实际上,邦迪来中国之前,中国的小创伤口护理市场一直由云南白药散剂占据,但这种惬意的好日子,在遭遇强生后便一路急转直下。
经过邦迪连续十年(1992~2001年)的精心布局,云南白药散剂一度在各大城市的药店中难觅其踪。
邦迪在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小面积开放性外科创伤的快速治疗,建立了一套难以撼动标准方案,这让众多竞争对手无从下手,纷纷黯然离去。
在巅峰期,邦迪创可贴的购买率高达44.5%,是排名第二的云南白药气雾剂的2.29倍,是云南白药外用散剂的20.19倍,显示了其无与伦比的领导地位。
在中国创可贴市场,邦迪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70%左右。
邦迪的成功,意味着“小胶布”止血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诗经-采薇赏析第一篇:诗经-采薇赏析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包含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其中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诗。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其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名的诗篇之一。
全诗六节,用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描述了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阴雨霏霏,雪花纷纷的寒冬,踽踽独行在返乡的途中。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当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接下来,我就将对《采薇》中的写作手法、结构和主题思想进行简要的评论。
首先,《采薇》主要采取兴的写作手法,前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起兴,以此来引起下文。
“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粮草不续,士兵只好以它充饥。
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