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诸子百家”现象摘要: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及战乱不同,先秦时期的文化思想方面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黄金时期”。
先后出现了儒道墨法等各个学派,即所谓“诸子百家”,进而产生了所谓的“百家争鸣”的现象。
思想文化的如此繁荣,这在之前从未出现,在之后由于统治者对思想方面的压制也不复出现。
诸子百家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而我们今日所说的中国文化,大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扎根发芽,从而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诸子百家产生影响正文:人们时常说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是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
恩格斯在盛赞文艺复兴运动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在天翻地覆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也处在这样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群英荟萃的时代。
那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们在表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独立意识,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群体品格。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孔子、孟子、曾子、旬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孙子等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以公孙龙、施惠为代表的名家思想,以鬼谷子、苏秦、张仪等为代表的纵横家思想等构成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奠基的时期。
他们的这些人格魅力和智慧之光,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永远地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
“诸子百家”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天子的暗弱,诸侯们逐渐开始争夺霸权。
不久后,春秋时代四大国:齐楚秦晋相继崛起,相互争夺霸权。
再到春秋后期,多数诸侯国内部也都出现了士大夫权倾国君的局面。
在旧的社会体系崩溃的时候,新的思想必须出现以使得人们的心理去除因为没有精神依靠而形成的恐慌,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新的民族思想支柱。
浅谈为什么“百家争鸣”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大家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大发展时期,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大放异彩,很多著作直到当代依然是经典,那么,为什么“百家争鸣”会出现在春秋战国,而不是其他时期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教。
第一,在三皇五帝时代,当时人们还处在蒙昧的童年时期,而且没有文字记载,所以百家争鸣就没指望了。
而在夏商时代,更多的是玩巫术,到了西周,礼法逐渐地取代了比较原始愚昧的巫术占卜,而古文字已经相对成熟,生产经济也有了更大的发展,为思想家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
所以说,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之前,还不具备大思想家争鸣的必要基础。
不过,这并不是说那时候的中国在思想上毫无建树,像伏羲八卦,文王八卦的出现,阴阳学说的萌芽,据说易经也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这些都为东周的思想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并为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定下了基调。
第二,在西周出现了两件非常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事,第一件是平民暴动,无道的周厉王被平民驱逐,这意味着官权和民权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此后,形成了一种趋势,统治者们再也不敢忽视民众的力量了,须让三分,民众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当然也包括了思想的自由(当然是相对而言,和现代社会肯定没法比),只是当时的民众还不具备普遍接受教育,获得文化知识的条件,所以创作与发挥自由思想就由知识分子们完成了。
想一想孔子为什么对鲁国权贵经常冷嘲热讽,但依然能相当高调地收了三千弟子,还著书立传,一点事情都没有。
孟子甚至直接问齐王君王如果失职,是不是应该换换,而齐王只能是“顾左右而言他”。
这些事情在没有思想言论自由的社会环境中是无法想象的,孔子会被戴上帽子收监,孟子就更惨了,直接被凌迟处死,株连九族!另一件大事我们就更熟悉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来犯,西周变东周,这是周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众所周知,那时是搞分封的,这是类似于美利坚和苏联但是比其更为松散的政治体制,诸侯们拥有很强的独立性。
[键入文字]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能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的局面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这是一个复杂深刻的形成过程。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最根本的原因便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推广运用,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占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是社会地位却不高,因此急需提高自己的地位。
再就是当时诸侯争霸,连连战争,各国君主都渴望得到人才的辅佐,客观上形成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各种流派的人都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见解,而且诸侯国为了招揽人才,还会给人才营造良好的经济物质条件,这也促使各种人才终年奔波,周游历国,寻找能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学说的君王。
当时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一些有理想的普通士子也渴望学习知识文化,在政治上谋得一席之地,所以不满足传统的官府办的贵族学校的教育,纷纷拜师学艺,这就促进了私人办学的兴起,孔子便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这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不同学派的人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有所不同,形成了三教九流并存的局面,各种学派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有所学习有所排斥,互不相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诞生了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多个学术流派。
一些大的学术流派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通过著书立说要宣传自己的思想见解,对后世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多的促进作用,因此后人一般都对这一时期的学术争鸣持正面评价。
百家争鸣是哪百家
1。
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
《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
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
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
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
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
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
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
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
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
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
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
“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
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
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
“士”的成分很复杂。
他们分属各个阶级。
“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
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
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
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战国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当代启示作者:何小娟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年第01期【摘要】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次规模空前、影响巨大的盛会,百家思想如璀璨的群星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发明、著述层出不穷,为我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局势、空前发展的社会经济、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扩散、教育下移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这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战国;百家争鸣;原因;文化发展;启示一、战国百家争鸣的体现战国时期,政治經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流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名家、阴阳家、杂家、兵家、农家等也在这一时期活跃于各国政治经济生活,统称为“诸子百家”。
各家各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战线上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一)动荡的社会局势天下纷扰,各国皆千方百计谋求富国强兵之策,社会的变革促使文化走向民间,游说之士面对剧烈动荡的社会,莫不以匡君求世为己任,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著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
[1]各诸侯国为“混一天下”而进行争霸战争,这在客观上需要富国强兵之政,也需要救世之方。
“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总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使得百家思想有了得以萌生的土壤,诸侯争霸使百家争鸣有了依附的对象和发展的动力,动荡的社会局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广的学术氛围,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牛耕和铁犁的推广,解放了劳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的剩余产品增加,经济所有制形式向地主所有制转化,农村有了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士阶层的出现,壮大了各学派的人员规模,推动了百家爭鸣的出现。
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间段呢?一、原因:1、时代变迁所致。
春秋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实力增强,为了兼并和扩大实力而发动兼并战争;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出现土地私有制;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卿大夫夺取诸侯的权力,出现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现象;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文化上,诸子百家为宣传自己而奔走。
2、性质变化所致。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崩溃时期,表现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经济上的井田制崩溃;文化上,等级序列的传统礼仪被漠视。
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表现在:战争不再是争霸,而是为了统一;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文化上的法制观念逐渐确立。
二、分期:1、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2、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士”阶层受到各诸侯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各自的主张。
(3)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学者,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影响(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法家韩非子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以法治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
【典例引领】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为什么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为丰富的时期。
诸子百家,争奇斗艳,盛况空前。
为什么那个年代会出现那样的文化现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周朝封建制度的崩溃。
严格地说,周朝不是统一的王朝,但是建立了较为统一的文化体系。
周朝的贵族和官员,自幼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饱读诗书,多才多艺。
各诸侯国的士大夫,同样承袭了周朝的文化,薪火相传,磅礴郁积。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天下突然大乱,王室失去对诸侯的控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社会动荡不安。
拥有丰富知识的士大夫们,开始对这个世界朝廷重新观察和反思。
他们处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境遇,感受到不同的喜怒哀乐,再加上南北迥异的精神气质,自然也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原的儒家,从先贤的学说中汲取营养,期望通过重整政治秩序来安定天下;南方的道家,生性恢谐,阔达开朗,认为百姓痛苦的根源就是政治家太多了,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法家看到了儒家的局限,吸取了道家的某些观点,力图改变人治而导向法治……诸子百家,由此产生。
其次是贵族与平民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被打破。
春秋之前,文化教育均掌于王官,平民连姓氏都没有,根本没有资格接受教育。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等级制度开始崩溃。
很多贵族,沦落民间,
成为平民。
《左传》中对此多有记载,如“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又如晋国的很多大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降在皂隶”。
反过来说,随着战争规模地扩大,很多平民因为有才能,得以跻身于统治阶层。
这种阶级变迁,使得文化教育开始具有普遍性,也使得各种思维得发生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
比如墨家,出于平民,主张兼爱,与儒家格格不入。
但是墨子最初接受教育,却是拜儒者为师,后来“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所以才脱离儒家,另立山头。
第三,人才竞争激烈。
春秋战国,列强争雄,得人才者得天下。
但凡聪明一点的统治者,都是求才若渴,不仅仅是从本国发掘人才,而且还要挖别人的墙脚,把别国的人才吸引过来。
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本事,东家不请西家请,不愁找不到工作,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有志之士,莫不精研学问,而且标新立异,以博取眼球,迅速成名上位。
虽然有急功近利之嫌,但是总体来说,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
诸子百家之说,由此而变得更加广博,日益精练。
打个不恰当地比方,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好比资本主义的完全竞争时期,各方势力与人才都卯足了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种万紫千红的盛况,是生活在垄断时期的人们难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