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的文化思辨
- 格式:pdf
- 大小:150.64 KB
- 文档页数:4
王维诗歌的哲学思考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而闻名。
王维的诗歌融入了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等深刻问题的思考,表现出了他对于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力。
本文将从王维诗歌中提取出几个重要的哲学思考主题,以此来探讨他的诗歌哲学意蕴。
一、自然与人生的关系王维的诗歌中经常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相联系。
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生的经历具有相似性,人生如同一场旅行,而自然是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维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山水、花草、季节等自然元素,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呈现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他的诗歌描绘了人们与自然的互动,突显了自然与人生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在王维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了对内心平静与寂静的追求。
他认为,在繁忙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是一种修养和境界。
通过对山水、松风等自然景物的描绘,王维表达了他对内心平和与宁静的向往。
他的诗歌中常常倡导人们远离喧嚣的尘世,去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以此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人生的满足。
三、对于时光流逝的思考王维的诗歌中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入思考。
他关注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对光阴的消逝充满感慨和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他用朝霞、夕阳等意象来象征时光的变迁和生命的短暂。
他通过对时间和生命的思索,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敬畏时间的流逝,并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真理与精神的满足。
四、对宇宙和存在的思辨王维的诗歌中还体现了对宇宙和存在的哲学思辨。
他对宇宙的广袤和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诗歌来传递他的哲学观点。
在他的作品中,他借助山川河流、星辰宇宙等大自然元素,表达了对宇宙存在及其奥秘的思索。
他意识到宇宙与人类之间的微妙联系,并试图从中寻找存在的真理和意义。
总结:王维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而著称,他的作品融汇了自然、人生、时光和宇宙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洞察力。
他借助自然景物和内心愿望的描绘,唤起读者对于存在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论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
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也被称为“同情的节奏”,既反映了王维的抒
情散文,也体现出他的文学风格和技巧。
三重境界是指:
一、神景调和:
王维在自然情景和宗教信仰的熏陶下,写出了独特的神景调和诗歌。
这种调和感使他的诗歌有一种深刻的宗教精神,令人深受鼓舞。
比如
他的《隋宫谣》,将神祗、朝廷、人民以及历史融为一体,节奏规整
而婉转,令人感受到绝佳的宗教调和气氛。
二、无拘无束的舞蹈:
王维的诗歌是有节奏感的,它像一场音乐舞蹈,既不失灵活性,又不
失节奏感。
这种文学方法使他在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新的可能性,使他
的作品特别有吸引力。
比如《宿鹤洞》中,充满喜悦和悲伤节奏的美
妙和谐,使人难以自拔。
三、灵巧的情感:
王维让诗歌充满了尊严和哲理,这被称为灵巧的情感。
他以温和冷静
的语调焕发出深远的哲理,带给人们不仅是兴奋,更有一种灵巧的安
宁心情,如《渔父》中细腻的文字叙述,将充满悲伤的无望和欣喜的
温馨真实融为一体,给人以节奏的起承转合,使人体会到灵动的情感。
总之,王维的诗歌三重境界是一种性格鲜明的节奏,它鼓舞着读者,充满着宗教信仰、灵动情感和节奏美。
王维诗歌中的自然意境与人生哲思引言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深远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的独特描绘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王维诗歌中的自然意境及其所引发的人生哲思。
自然意境传递内在情感王维以他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形象语言,在他的诗歌中刻画出美丽辽阔的自然景色。
例如,他常用山水、花草、鸟兽等元素来表达他内心深处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
通过描述四季变换、山水之间流动变化的景致,王维将读者带入一个虚拟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内外交融、身心舒适之感。
这种对于大自然万物推陈出新、面貌多样性揭示了王维对于现实世界持有温暖积极态度。
自然意境勾勒人类命运通过描写自然意境,王维不仅仅展示了美丽壮丽景色,也折射了人类的命运。
他善于以自然景物来暗示人生哲思,借以表达对人类生命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例如,他描绘孤树独立于山谷之中、长河流向无尽的大海等情景,将人类置于宇宙间微不足道的位置,强调世界更广阔、人生更渺小,促使读者思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思想境界与诗歌写作王维致力于追寻真理和超越凡俗的人生智慧,在他笔下的自然意境中融入了深邃而独到的哲学观点。
他通过具象地描绘自然之美,提供给读者一种对于内心平静、心灵升华的感知机会,并将这种感知转化为自己独有风格的诗歌语言。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对于生命、时间和宇宙等永恒主题深刻思索,并通过这些思考告诉读者如何积极面对自己复杂多变的心灵。
结论王维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自然意境带给我们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并通过自然景观来引发对人生哲思的反思。
他的作品在唐代以后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我们要欣赏并理解王维诗歌背后所蕴含的自然意境与人生哲思,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雅、含蓄精致、自然婉约而著称。
王维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下面将从王维诗歌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角度展开解读。
王维的诗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倾向的独特魅力。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借景抒情,表现出“山水田园”之美。
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在“涧底松声寒,山深翠阴浑”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运用“松声寒”、“翠阴浑”等描写自然景物的形象语言,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留恋之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诗歌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王维的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意蕴的深远。
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一种“虚幻冥冥,若有若无”的审美状态,让人感觉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意蕴和超越现实的境界。
在《送别》一诗中,“落日照大旗,马嘶风吹柳”,王维通过对落日、大旗、风、柳等景物的描绘,勾勒出别离之情,令人感受到离别的凄凉和感伤。
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幽远之感,让读者在意境中徜徉,品味其中的深意。
王维的诗歌追求“意在笔先”的审美境界。
他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着深意和内涵,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在《山居秋暝》一诗中,“斜月照高林,流水落花风”,王维通过“斜月”、“高林”、“流水”、“落花”等形象语言,传达出对山居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他运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给人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第二篇示例:王维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意蕴深远而著称,被誉为“山水之诗”。
王维的诗中融汇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清新之美。
王维的诗中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山水意境:王维的诗作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揣摩,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王维诗词中的审美内涵和鉴赏
王维的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审美内涵丰富而深远。
以下是对王维诗词审美内涵的一些分析和鉴赏:
1. 自然美:王维的诗词中经常描绘自然风光,这些自然景象不仅表现了美的形式,还透露出内在的神韵。
他通过对山水、草木、鸟兽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美的魅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2. 禅意美:王维的诗词中经常蕴含着禅宗思想,表现出一种静谧、淡泊、超脱的禅意美。
他通过抒发对禅宗的领悟,表达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使人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平静。
3. 情感美:王维的诗词中还表现出真挚的情感美。
他的作品常常抒发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感慨和感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使人感受到情感的深沉和真挚。
4. 意境美:王维的诗词中善于运用意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意境。
这些意境既有具体的景象,又有抽象的感悟,让人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感受到无限的美好和遐想。
5. 语言美:王维的诗词语言质朴自然,优美动人。
他的作品用词简练、含蓄,富有音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鉴赏王维的诗词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还需要品味其语言的优美和精妙之处,感受其艺术魅力。
通过深入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王维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王维诗歌的文化思辨(一)王维生活在唐代统治者奉行“儒以治外,佛以治内,道以为祖,三教并举”治国方略的盛唐时期,他一生历尽坎坷,晚年虽身居高位而心意彷徨,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王维以诗赋情,借诗咏怀,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左右下中国诗人共同的思想轨迹。
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考察其对诗人及诗作的影响,对文学批评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于其诗作能将佛之真谛演绎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被尊为“诗佛”。
清人赵殿最在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的题序中,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空外之者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
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
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这不仅从美学特质与审美效果两方面给王维以至高评价,而且明白指出王诗达到如此高度的原因在于他深通佛理,能以诗释佛。
毋庸讳言,王维精通佛理,笃信禅宗,并能将禅理幻化成人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将禅之境界融之为生命的体味,以至诗作达到独标高格的境地,但由此认为王维“以诗释佛”或“以佛入诗”,并将其尊为“诗佛”,则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了。
作为意识形态的诗歌创作,都毫无例外地受到诗人所处特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哲学、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影响到诗人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也影响到他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旨趣,更重要的是,影响诗人创作的,还有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
因此,研究一个诗人的创作,首先应探讨其所处的那个特定时代。
王维所处的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问,统治集团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思想七采取儒、道、佛三家兼容的态度。
首先,科举取仕,以儒家经典为要,确定了儒家思想在人才选拔与使用方面的统治地位,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持儒家入世进取的精神,在人生信仰、价值取向、生活情趣诸方面均受儒家思想支配。
其次,唐朝统治者自称李耳后代,利用道教来抬高自己的门第,以抗衡门阀势力的挤压。
论王维诗歌的典雅之美王维是唐代诗人中的开山祖师之一,他的诗歌具有典雅、自然、悠远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维的诗歌不仅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还有独特的诗歌艺术之美,表现了人的情感态度和对生命的领悟,使其成为唐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首先,王维诗歌的典雅之美展现在其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上。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无繁琐的修饰,让人感到自然而真诚。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使用汉字生僻的音韵来进行调和,形成幽静的氛围。
比如《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子规啼尽梨花白,山静芜城杏子垂”等,这些汉字拼音难度较高的词语不仅富有韵味,更是对古汉语的传承,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词句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
其次,王维诗歌的典雅之美还展现在其所描绘的意境之美上。
他的诗歌常常借助自然景色来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他把山水、花草等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入到诗歌中,形成出美丽的诗歌世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山中杂诗》中写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所见》中写到“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清川带长莨促织招”,这些诗句可以说是意境极其美丽,直击人心灵深处,让人感到一份安详、宁静和超脱。
最后,王维诗歌的典雅之美展现在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上。
他的诗歌深刻地表现出他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与领悟,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从而更具有思想内涵。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厚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他的诗歌在传递思想的同时,也教育了读者对生命的慷慨、对自然的珍视、对人心的拯救,成为唐代诗歌的代表。
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被疑未满岁,弄笛已三年”的诗句,传达了对年轻人进取心的崇尚和对乐器艺术的喜爱。
再比如他的《鸟鸣涧》中的“归鸟自多情,故人留断肠。
人在岸上船在水,惆怅江南江北梦”这一段诗句,表现了对远方故人的怀恋和对生命的深沉感悟。
综上所述,王维诗歌的典雅之美,不仅表现在其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更表现在其所描绘的意境之美以及蕴含的哲学思想上。
论王维诗歌的典雅之美王维(701-761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以其典雅之美而著称,被后人称为“王维诗风”。
王维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婉婉的情感和清新的意境,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风貌。
王维的诗歌典雅之美表现在他的清新淡雅的意境之中。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以山水为素材,运用细腻的笔触将山、水、花、草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例如他的《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秋日的山居景象,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仿佛就能感受到山间的清新气息和朦胧的夜色。
王维的诗歌典雅之美还表现在他的深邃的哲理之中。
王维的诗作中经常包含着对生活、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展现出他深邃的哲学修养。
例如他的《终南别业》中写道:“中有岩窦可寓贤,处可扪蕃逸民田。
其平如机细安石,渠行无声深未半。
不惊负倚余成液,含虚未满欺磷融。
须臾我济去尘累,勖吾郑代好儿孙。
”这首诗反映了王维在终南山隐居的心境,透过崇山峻岭的景色,抒发了他对世俗的淡漠和对清净的向往,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远境界的哲学情怀。
王维的诗歌典雅之美还体现在他的婉约的情感之中。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婉约而不失含蓄。
例如他的《相思》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通过对红豆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深沉而婉约,让人回味无穷。
王维的诗歌以其典雅之美而著称。
他的清新淡雅的意境、深邃的哲理和婉约的情感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貌,使得他的诗作在千百年来仍然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感动。
王维的诗歌典雅之美,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华文化艺术传统的瑰宝,无愧于“诗仙”的美誉。
论王维山水诗的深层文化意蕴一、王维的禅宗意识与山水艺术王维早年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但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导致他对儒学的怀疑而遁于禅门:“植福祠迎叶,求仁笑孔丘”(((与胡居士皆病》)。
要求人们远离尘世、归依自然,又主张以“识自本心”而“顿悟见性”的佛教,对晚年“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无疑极具吸引力。
王维信仰的禅宗,以“无念为宗”,吸取魏晋玄学放任自然的思想,又接受儒家性善重孝的观念,发展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学派。
在“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政治旋涡中,在家庭不幸的打击下,王维超脱世俗、清静无为的禅念更加浓郁。
他追求的南宗禅的心空境界,即生死不染、去往自由的境界,提倡“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在主体抛舍自我之后获得一种透视:“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渴操禅师》)。
消除各种感观欲望,冥合人物之别,实现心空,就能在自然外物中直观永恒的宇宙至理,即可实现永恒的涅架。
王维心中因此产生一种超越与闲静:“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坛经》),因而因俗世之累所生的怨躁,就在他耽禅的心灵中得以消解。
禅宗是崇尚山林的佛教,特别强调山水自然对证禅理的重要作用。
用禅宗的眼光观察自然,其人与自然合一的宇宙观直接引发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审美追求,从而进人常人难以达到的一种特殊审美境界。
怀着禅念歌咏山林生活,赞美大自然的和谐,王维创作出造诣极高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了身处人间社会难以得到的另一种融入自然的乐趣,闪耀着向理念深化所悟出的理趣与禅趣。
诗人在简单清纯的山居生活中,发现了一任自然天性的美,一种令人忘却人间种种不平与烦恼的自然之趣。
他的代表作《山居秋螟》可见一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院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清新澄澈的明月清泉之美境,与同样自然清纯的归院渔猎的山野生活,在诗人似禅非禅的意念融合下,在他诗画妙笔的艺术呈现里,使人领略到一种人与大自然同乐的妙境,陶醉在空灵清逸的山林境界之中,涤尽尘嚣俗累而忘归。
试论王维诗歌中的盛唐隐逸文化摘要:通过王维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空间,可以归纳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隐逸文化,透析出盛唐文人在大唐盛世背景下走向隐逸的深层原因,即有唐代统治者对文人士族话语权的限制,“终南捷径”和庄园别业的兴起。
关键词:王维诗歌;盛唐;隐逸文化;原因王维的五古《送某毋潜落第还乡》,此诗一开头便是“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自己不愿隐居,也劝勉友人不能隐居的积极用世的态度,格调激昂,使人联想到盛世氛围中文人士族的积极人世的精神面貌。
但值得思考是:他在另一首五古《送摹毋校书弃官还江东》中先写自己与萦毋校书仕途相似,再用“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等四句对友人的品格予以赞颂,接着用六句紧扣秋天江水写出空旷清幽的景色,然后写盛世难容不得不归隐的处境和原因,最后说“我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明确表达了自己归隐山林的心情。
这种前后矛盾的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其背后折射出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王维生活在大唐盛世圣代,他生活的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帝国强大、疆土辽阔,使文人士大夫有条件去纵情山水。
本来无限美好的山川风光应激起诗人的豪迈之情,但我们在王维诗歌中更多看到的是隐逸归田之意、恬淡虚静之境。
王维现留存在世的诗歌350多首,其中表达归隐之意有202首,占其诗的58%。
这是为什么呢?更值得注意的是,王维只是盛唐时期有隐逸之意诗人中的一员,还有一批和他有共同理想的诗人,如孟浩然、储光羲、李白、丘为、祖咏、裴迪、高适等。
可见,隐逸在盛唐形成了一股风气,由此形成的盛唐隐逸文化与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不得不令我们进行深人的探讨和研究。
一、唐代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文化措施,尤其在用人方面,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代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给唐代文人志士提供了一条入仕的道路,唐代的不得在他们面前有相当宽广的出路,从而激起了他们对事业功名的幻想。
到了盛唐时期,在统治者的引导下,追求立功更成为知识分子最为关切的事情。
收稿日期:2007-01-10作者简介:曹国荣(1958-),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40卷 第4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 Vol.40 No.4J OU RNAL OF ZH EN GZHOU UN IV ERSIT YJ uly 2007 王维诗歌的文化思辨曹国荣(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 要:王维生活在唐代统治者奉行“儒以治外,佛以治内,道以为祖,三教并举”治国方略的盛唐时期,他一生历尽坎坷,晚年虽身居高位而心意彷徨,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王维以诗赋情,借诗咏怀,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左右下中国诗人共同的思想轨迹。
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考察其对诗人及诗作的影响,对文学批评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王维;诗歌;儒;道;佛;杂糅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4-0019-04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由于其诗作能将佛之真谛演绎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被尊为“诗佛”。
清人赵殿最在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的题序中,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空外之者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
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
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这不仅从美学特质与审美效果两方面给王维以至高评价,而且明白指出王诗达到如此高度的原因在于他深通佛理,能以诗释佛。
毋庸讳言,王维精通佛理,笃信禅宗,并能将禅理幻化成人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将禅之境界融之为生命的体味,以至诗作达到独标高格的境地,但由此认为王维“以诗释佛”或“以佛入诗”,并将其尊为“诗佛”,则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了。
1 作为意识形态的诗歌创作,都毫无例外地受到诗人所处特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哲学、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影响到诗人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也影响到他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旨趣,更重要的是,影响诗人创作的,还有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
因此,研究一个诗人的创作,首先应探讨其所处的那个特定时代。
王维所处的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统治集团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思想上采取儒、道、佛三家兼容的态度。
首先,科举取仕,以儒家经典为要,确定了儒家思想在人才选拔与使用方面的统治地位,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持儒家入世进取的精神,在人生信仰、价值取向、生活情趣诸方面均受儒家思想支配。
其次,唐朝统治者自称李耳后代,利用道教来抬高自己的门第,以抗衡门阀势力的挤压。
他们给道士极高的地位,有时甚至将道教排在儒、佛之前,为道教的发展提供政治上的保障。
再次,佛教在唐代亦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禅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将其教义深深楔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土壤之中,使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统治集团三教兼收并蓄,唐玄宗既亲注《孝经》,又亲注《道德经》,同时又亲注《金刚经》,颁行天下。
儒、道、佛三家在皇权倡导下,不断强化着各自在思想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唐代统治者“儒以治外,佛以治内,道以为祖,三教并举”的方针,其实质就是“以儒学治世,以佛学治心,以道学养性”的统治方略,儒、道、佛三家在融合的基础上,各有妥协。
妥协的结果,深深影响着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在诗歌领域,诗人的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三家思想的影响。
就某一诗人甚至某一流派而言,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夹杂佛道的学说;或以道家思想为主导,杂之以儒佛思想。
甚至某一诗人、某一特定时期亦会受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左右。
有的诗派乃至诗人,其诗作体现了道家回归自然、遗世高蹈的洒脱与清逸,糅之以禅家超凡脱俗、因色悟空的静谧旨趣;有的诗派乃至诗人,其诗作既体现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入世情怀,亦不乏道家奇异的想象与瑰丽的纵逝。
凡此种种,皆因诗人不同的人生追求、个人境遇、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至于专一于某一特定的宗教学说,用诗作演绎特定的宗教思想,只有如僧侣或道徒方能自觉担当其职责。
王维秉佛不是僧侣,趋道亦非道徒。
作为一介儒生,一生历尽坎坷。
晚年虽身居高位,但依然心意彷徨,无意于仕途荣辱。
尽管创制了不少饱含佛趣、佛机的佳作,综观其诗作,依然是儒、道、佛杂糅,以诗抚情,借诗咏怀,只是由于不同年代的人生轨迹造成其诗作不同的人生感悟和情感表达而已。
2 王维一生创作的近400首诗作演绎了他的生命轨迹,表达了不同时期、不同境遇的情感诉求。
盛唐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开明,中外交流贯通,鼎盛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他们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的感召下,用诗歌表达远大的报负和美好的理想,王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其人生追求的。
15岁起,他游学长安,追求功名,希求实现宏大理想。
现存几首其早期作品,如《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桃源行》等,声调高朗,气魄宏大,表达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美好的生活理想。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桃源行》)这是王维19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全诗32句,写透了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的美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的勃勃生机,表达了王维青年时期美好的生活愿望,格调高远,情绪开朗,儒家进取的精神溢于言表。
王维21岁擢进士,释褐太乐丞,不久因事获罪,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便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开元二十二年,34岁的王维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进,第二年官任右拾遗,心情极为兴奋,以为自此即可施展抱负。
不久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执掌朝政,排斥异己,权势日炽,王维产生归隐的念头,此时的不少诗作表达了超脱归逸的情绪。
尽管如此,其基本的人生态度尚是积极的。
其间,王维一度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这一时期创制的边塞诗依然洋溢着阔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诗人将豪逸之气融贯于塞上景物之中,那无尽的长河,戈壁的落日,孤堡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诗作撷取军使飞马告急的特定片断,渲染了危急的形势和紧张的气氛,透露出热烈而镇定的情绪,字里行间充满着必胜的信念。
王维母亲崔氏笃信佛教,“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王维早年不可能不受到佛学的影响,但此时的诗作却了无禅机,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儒家的文化精神。
修、齐、治、平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由家而国、家国一体,与之相适应的是思想观念和社会规范。
儒家文化要求以个人修养为中心,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以报效国家为目标,以实现宏图大志为己任,这种精神的昭示,构成了士人的价值取向。
他们在高扬的目标指引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奋发进取的风貌去铸就人生的辉煌,即使遇到挫折,也依然处之泰然。
应该说,王维的诗作反映的正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精神状态。
如果说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的精神文化,那么道家则是出世的精神文化。
道家学说的核心是老庄思想。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符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规律,人生无须由天主宰,更无须由人安排,一切要顺应自然,只有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才能得到无限的自由。
庄子强调消除名利,“削迹捐势,不为功合”。
这样,捐弃功名,淡泊名利,归隐山林,以求得与自然的贯通与融合,成为不少仕宦在受到官场打击失意时的人生选择。
与其他士人一样,王维也同样以这样的思辨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诗人在劝慰友人“不得意”的心情时用“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道出的却是个人的苦衷和隐逸的志趣。
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那山中的白云没有尽时,一个人只有在白云深处才能感悟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逍遥优游。
正如道家所强调的,人只有按照自然本性生活,不为名利所诱,不为物欲所困,保持心灵的恬淡虚静,才能达到与天合而为一、与道同为一体的境界。
归隐山林,在隐逸中求得心灵的解脱,并希求与自然幻化为一,实现“齐物我,齐是非”的至高境界,显然是王维宦海失意后的一种人生追求。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漆园》)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过形之为“偶寄”,只要“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与魏居士书》),便无可无不可了,这就表达了王维归隐山林的生活旨趣。
必须指出的是,道家和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王维厌弃道士们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说教,但并不能就此推衍出王维反对道家,在精神追求上没有道家颖悟的结论,否则,就无法去体味王维为数不少的归隐诗所表达的蕴意。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起,至德元年,叛军攻陷长安,王维被迫接受伪职。
次年两京收复,他被定罪下狱,旋即得到赦免,官复原职。
尽管后来步步高升,以至任尚书右丞,但官场的云谲波诡,尔虞我诈,已使他无意于仕途,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处,以赋诗咏怀,参以禅诵为事。
王维系佛家信徒,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据《旧唐书・本传》载:“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王维所处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且受母亲的影响,他一生几经沉浮,对人生的价值和命运在不断思考后,总要在佛理中找出精神解脱的方法和依据。
对佛禅密宗不断地探讨和思辨,使他的佛学造诣达到了相当深度,诗歌中充满了禅机和禅趣。
然而,诗中所寄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就非常值得探讨了。
宦海沉浮,王维一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故,造成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就才学而言,他有超人的秉赋,在对时世作出判断后,却又不敢坚持一己之见,不得不采取回避的方式,虽然保全了生命,但不仅没能消弥痛苦,而且更加郁积了愁思和苦闷。
在张九龄被黜,李林甫相政后,王维的痛苦甚至酿为恐惧,“舍人下兮春宫,据胡床兮书空。
执戟疲于下位,老夫好隐兮墙东。
”(《登楼歌》)生动地传达出他在李林甫“罗钳吉纲”之中避世远祸的心理状态。
安史之乱被俘,为了求生,他只能含辱忍垢。
王维自己说虽早已“倦于仕途,厌于奉制”,而所以“沉吟未能去”者,多因“世纲婴我故,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趣,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偶然作六首》其三)。
诗人厌恶仕途的“人情翻覆似破澜”(《酌酒与裴迪》),又慨叹“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官场的倾轨,人生的艰险,使其要逃脱现实,但又为生存而累,佛学的义理,恰好给这种心态提供了寄托。
王维在佛学中感悟到了生命存在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