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创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13《段太尉逸事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识记柳宗元及“状”文体的有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体会、学习本文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段秀实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体会、学习本文褒贬自现的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理清人物关系,分析段太尉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以提问“唐宋八大家”进入作者介绍二、学习目标多媒体屏幕显示:学习目标了解柳宗元以及本文相关背景。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相关的古文知识。
理解作者对太尉品质的赞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作者简介学生齐读,并增补课本注释上的内容。
多媒体屏幕显示: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人),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共同发起对我国散文发展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
四、题解学生齐读书本注释,并按照教师在屏幕显示的内容增补。
1、多媒体屏幕显示:段太尉:太尉,官职名。
其人叫段秀实。
逸事状:“状”,又称“行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实、爵里、行治、寿年等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是“行状”的变体,只记录人物逸事(即正史未载之事)。
2、教师讲述柳宗元写此逸事状的背景以及太尉生平。
多媒体屏幕显示:文史背景: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
官至司农卿。
唐德宗建中四年,发生叛乱,叛军拥戴节度使朱泚为帝,当时段在朝廷,怒斥朱泚,并以朝笏击其面额,被害,追赠太尉。
五、检查预习提问学生本文讲了太尉的几件逸事,并引导学生回答。
柳宗元文言文《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柳宗元文言文《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教学目的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二、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
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
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
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
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
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
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1、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教案标题:《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段太尉逸事状》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该文的主题和意义;2. 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活动展示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段太尉逸事状》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段太尉逸事状》的原文及翻译版本;2. 学生阅读材料和学习笔记;3. 讲解PPT或黑板;4. 讲解视频或音频资源;5. 学生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激发学生对《段太尉逸事状》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段太尉逸事状》这个故事有了解吗?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或猜测?”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个人阅读《段太尉逸事状》的原文或翻译版本;2.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疑问;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
三、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段太尉逸事状》的背景和作者;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3.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四、阅读理解与评价(15分钟)1. 教师提供相关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回答;2. 学生个人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进行答案讲解;3. 学生展示对文本的评价,包括喜欢的部分、触动的地方等。
五、写作活动(20分钟)1. 学生根据对《段太尉逸事状》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文本的观点和感受;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3.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进行课堂分享。
《段太尉逸事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二、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
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
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
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
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
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
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1、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背景段太尉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将领,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被封为太尉。
然而,他也因为一些逸事而被人所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在一次宴会上喝醉了酒,误把酒杯当成了宝剑,结果将宝剑挥舞起来,将桌子砍成了两半。
这个故事被流传了很久,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教案目的通过讲述段太尉逸事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内容1.介绍段太尉的生平和功绩,让学生了解他在明朝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2.讲述段太尉的逸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3.分析明朝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4.探讨历史和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方法1.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对段太尉的逸事产生兴趣。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结合历史和文化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了解段太尉的生平和逸事,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学生通过探讨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增强了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培养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总结本教案以段太尉逸事为主线,结合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教学设计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小测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5-9自然段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
3、学生复述以后,教师点评重点字词此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并在多媒体屏幕显示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归纳。
板书:二、爱民如子,卖马偿租,仁愧焦令谌。
1、焦令谌巧取豪夺,民不聊生,太尉卖马偿租。
2、尹少荣怒斥焦令谌不敬不仁不耻。
三、拒纳朱大绫,节显治事堂。
四、出入戍守之地,备得太尉遗事,叙述作状因由。
第三课时一、归纳总结第二、三件逸事的内容,即5-9自然段。
并总结每件事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介绍韩愈当时的身份,以详细解释及柳宗元作状的因由,是为了驳斥有些人诬陷太尉激于一时义愤反对朱的言论,以太尉逸事来表明太尉的高尚节操。
三、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1、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提问: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行状,也就是一篇记叙文,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生答: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2、人物个性化的言行提问:这篇行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善于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以体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哪些描写具体表现了太尉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总结:面对“一营大噪,尽甲”的乱军,文章写段太尉只身前往军营,“解佩刀,选老者一人持马,至门下。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杀一老卒,何甲也?吾带吾头来矣!’”先用白描手法,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大智大勇、胸有成竹的段太尉;接着具体描写调侃“甲者”的语言,神态自若、声情兼备,与那些极为紧张的士兵形成强烈的对比。
字里行间,我们分明感受到段太尉所独有的一股震人心的凛凛正气。
又如,见到含冤挨打的农民,“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农者,然后食。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仅寥寥数笔,却写得丝丝入扣,一个个性鲜明,正直、仁义满腔义愤却又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13. 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人物关系、情节等内容;•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能,如词语理解、语法解析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类似的语文题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阅读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分段阅读、理解句子结构等;•培养逐步深入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培养语文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解决类似的语文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并能够解析段太尉逸事状中的语言;•理解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人物关系、情节等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段太尉逸事状中的长难句结构;•独立思考并解答语文题目。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逸事状”这个词的含义;2.引入《段太尉逸事状》。
2.讲解(35分钟)1.让学生自读段太尉逸事状;2.指导学生分析段太尉逸事状的基本结构:分段阅读、理解句子结构等;3.向学生讲解段太尉逸事状的人物关系、情节等详细内容,并解释其中涉及的古语词汇的含义。
3.练习(35分钟)1.布置《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一些相关习题,请学生独立完成;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批改并讲解习题。
4.总结与反馈(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点名反馈学生的表现;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段太尉逸事状的基本结构和人物关系等内容,指导学生正确阅读;2.练习法:通过布置相关习题来巩固所学内容,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问题解答时,独立思考,自主寻找答案。
五、板书设计段太尉逸事状六、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测试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对于掌握不够的学生应进行个别辅导;2.收集学生的意见,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3.评估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程度。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教学设计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识记柳宗元及“状”文体的有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体会、学习本文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段秀实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体会、学习本文褒贬自现的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理清人物关系,分析段太尉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人),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共同发起对我国散文发展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
段太尉:太尉,官职名。
其人叫段秀实。
逸事状:“状”,又称“行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实、爵里、行治、寿年等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是“行状”的变体,只记录人物逸事(即正史未载之事)。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1、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文中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
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检查预习提问学生本文讲了太尉的几件逸事,并引导学生回答。
1、勇服郭军。
(1-4自然段)2、仁愧焦令谌。
(5、6自然段)3、节显治事堂。
高中语文《段太尉逸事状》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掌握本文文体:记录人物逸事的记叙文。
2.掌握段秀实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
3.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4.掌握本文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5.掌握本文运用倒叙手法的艺术效果。
[考核要求]1.领会与简单应用:段秀实的个性特征: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
2.简单应用: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综合应用: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练习]一、填空题1.柳宗元是唐代_______家,唐代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2.柳宗元,字_______,祖籍河东,称_______。
因死在柳州刺史任上,故又称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与_______齐名,并称“韩、柳”4.段太尉的名字叫做_______。
5.《段太尉逸事状》一文选自_______。
该文主要记述了段太尉勇服郭唏、_______和_______三件逸事。
6.勇服郭唏反映了段太尉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二、选择题7.以下哪个特征不是段秀实的个性特点?( )a.刚勇仁义b.谦虚好学c.外柔内刚d.勇毅见于平淡8.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字( )。
a.子舆b.子美c.子厚d.子思9.以下哪一特点不是《段太尉逸事状》一文的写作特点?( )a.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中心人物形象b.采用了倒叙手法c.纯用客观写实d.采用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10.以下哪位人物不是《段太尉逸事状》的人物?( )a.贺兰敬明b.尹少荣c.白孝德d.郭唏11.节显治事堂反映了段太尉( )a.刚勇b.柔中见刚c.仁慈d.廉洁12.《段太尉逸事状》的“状”指的是?( )a.文状 b 判决书 c.逸事状 d.行状 13.《段太尉逸事状》选自( ) a.《柳宗元集》b.《柳河东集》c.《柳宗元选集》d.《柳河东全集》三、解词题14.纵 (1)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2)王子唏……纵士卒无赖15.状(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2)太尉判状辞甚转巽(3)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段太阴逸事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段太阴的品德节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对课文内容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3. 启发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出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堂讨论,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优秀学生,鼓励进步学生。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段太阴逸事状》的具体内容,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描绘手法、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
七、教学步骤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堂讨论,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段太尉逸事状【教学目标】1.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2.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3.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教学重难点】1.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2.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
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
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
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
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
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
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
1.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能为公已乱。
无伤也,请辞于军。
尚书固负若属耶。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言未毕,晞再拜曰。
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
谢不能,请改过。
邠州由是无祸。
自占数十顷,给与农。
垂死,舆来庭中。
乃我困汝。
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段公,仁信大人也。
汝又取不耻。
汝将何以视天地。
泚固致大绫三百匹。
果不用吾言。
然终不以在吾第。
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窃好问老校退卒。
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赏析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及倒叙的写作技法;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课文是如何记叙段太尉的“逸事状”的?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同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
作者依次写悍卒肆志,自荐平乱,诣营陈辞,请留宿营,突出了段秀实外柔内刚的性格。
事情的起因是郭晞纵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
作者先详细地叙述了士卒肆志之状:天天成群结队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不能满意,就奋击折人手足,将各种瓦器都砸碎,狼籍满地,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至撞杀孕妇人。
写暴行之惨烈,如在眼前。
接着作者指出了士卒之所以敢为所欲为的症结所在,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白孝德只是心中忧伤却不敢说明。
紧接着作者又写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显示了的刚勇无畏。
不久,在郭晞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街市示众。
这里“注”和“植”两个动词,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实的“勇”。
这是一写其勇。
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郭晞士卒岂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
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
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
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
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
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
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至此,段秀实已渐居主动地位,他向郭晞慷慨陈词,指明利害关系后,终于折服了对方。
这是二写其勇。
至此,事件似已告终,不料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
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呢?掩卷细想,却又不难理解,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
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
这是三写其勇。
第二段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
段秀实除了以刚勇取胜对方外,还具有仁信爱民之心。
这则逸事叙述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
作者通过段秀实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他对农者的怜悯之情。
写这则事件的结局,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
第三段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
段秀实不仅具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而且还有清正廉洁的节操。
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
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
上述三则逸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名异,彼此间也无联系,但其精神是相通的。
从作者客观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赞颂之情。
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
2.思考讨论: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此文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
所记逸事的开头,作者都写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按顺序,“仁愧焦令谌”之事应在“勇服郭晞”之事前,作者将它移后,把“勇服郭晞”提前来写,其好处是能充分体现写作主旨。
因作者要反击小人诽谤段秀实以笏击泚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就一定要强调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的本质,而“勇服郭晞”最能说明这一点。
另外,这种先后倒叙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
作者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激烈的场面,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
然后写段秀实性格中仁信爱民的一面,对百姓的和好眷眷之意,文势跌宕起伏,布局富有变化。
这样安排,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本文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全文不着一句议论,寓情于事,以形传神,繁简得当。
作者在行文中不感情用事,完全让事实和形象说话,他精心选取了段秀实生活中的三则逸事,繁简得当。
“勇服郭晞”一事,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勇个性。
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仁愧焦令谌”一事,作者为展示段秀实的仁心爱民的品质,在描述其为被打成重伤的农者洗血、裹疮、注药、哺食、卖马、偿谷,不避琐细。
而“节显治事堂”,作者笔墨简略,用的是以简代繁的手法,叙事行文虽寥寥数语,然而由于能抓住主要环节,收到了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
3.思考:试归纳总结本文主题思想。
讨论后明确: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总结归纳本文的人物性格和写作技法;2.讲解讨论《优化设计》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一、人物性格分析:研讨: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1.诛杀暴卒刚正沉勇2.代民偿租仁慈宽厚3.拒收贿赂清廉正直二、写作技巧分析。
1.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反衬,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
2.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讨论后明确:《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1)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2)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议论;(3)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首先是精心选材,全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
第一件逸事是“勇服郭晞”,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辞,抓住要害说服郭晞,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慑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
第二件事是“仁愧焦令谌”,表现了段秀实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第三件事“节显治事堂”,他对朱?的拉拢行贿早有提防,他“戒其族:‘过岐,朱幸作万一讲’致货币,慎勿纳。
”朱果真送来三百匹大绫,他的女婿实在推托不掉,不得以收下。
段秀实事后才知道此事,一面指责他的女婿,一面命令将大绫放在治事堂的房梁上,坚决不许把大绫放在家中。
这件事表现了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政廉洁。
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钩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
柳宗元在本文中未发一句评论,而是用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来表现段秀实的思想性格。
如第一件事,郭晞部下十七人依仗郭氏父子势力,到集市抢酒闹事,段秀实将这十七人“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显示了他平定乱军、安抚民心的决心和魄力。
乱军“一营皆噪,尽甲”,为了化解矛盾,消除动乱隐患,明示道理,段秀实决定只身独往军营,文章是这样描写行为言语的:“解配刀,选老嬖者一人持马,至门下。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并且乘机开导官兵们:难道郭氏父子对不起你们吗,“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秀实勇闯军营,仅仅几句话就点明了问题的要害,致使郭晞及其部下不得不垂首俯教。
读到此,不能不为柳宗元善于用个性化的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所折服。
叙述“仁愧焦令谌”一事时也是以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段秀实对无故挨打的农民倾注了自己的仁爱,文中描写道:“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