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消化道广基息肉套扎及电凝切除治疗术
- 格式:pdf
- 大小:185.83 KB
- 文档页数: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发表时间:2014-08-11T14:23:01.8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5期供稿作者:霍毅芳朱志华杨悦军陈耀成欧锦溪[导读] 传统的内镜下息肉圈套、电切技术对有蒂的消化道息肉具有较好疗效,但对广基息肉往往难于彻底、安全地切除。
霍毅芳朱志华杨悦军陈耀成欧锦溪(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梧州 530021)【摘要】目的探讨黏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广基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
方法采用胃镜、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40例共47个胃、大肠广基息肉。
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胃镜、结肠镜随访。
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最大的2*3cm,无手术并发症。
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20例,腺瘤样息肉13例,腺瘤癌变位于黏膜内1例,边缘及基底均无浸润。
幼年性息肉1例,炎性息肉1例。
随访中,1例腺瘤样息肉癌变,基底部及切缘无肿瘤组织残留,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术后1月、3月及24个月复查未见复发。
结论 EMR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消化道息肉腺瘤【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062-0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来发展的内镜治疗新技术,常用来治疗广基息肉、消化道早期癌及黏膜下肿瘤。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按形态可简单分为有蒂和广基两种。
传统的内镜下息肉圈套、电切技术对有蒂的消化道息肉具有较好疗效,但对广基息肉往往难于彻底、安全地切除。
本院采取EMR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内镜中心2010年1月—2013年1月的40例消化道广基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共47个息肉。
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7-80岁,平均年龄52.5岁。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1、目的: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2、适应症: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禁忌症: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4、术前准备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
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
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
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一、消化道息肉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 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配合王桂芳【摘要】@@ 消化道息肉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1].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1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更高[2],所以临床上一旦发现息肉应积极处理,在排除黏膜下肿物后,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已成为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宽蒂、大息肉(直径大于2.0cm 者)[3]既往仍是内镜治疗的禁区[3].本院自2005年以来, 采用经结肠镜尼龙绳套扎或钛夹钳夹后,再予高频电圈套器摘除, 疗效满意.现将我院开展的21例配合资料报告如下.【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2(025)002【总页数】2页(P207-208)【关键词】内镜;消化道巨大息肉;配合【作者】王桂芳【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消化科,湖北省武汉市,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消化道息肉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1]。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1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更高[2],所以临床上一旦发现息肉应积极处理,在排除黏膜下肿物后,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已成为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宽蒂、大息肉(直径大于2.0cm 者)[3]既往仍是内镜治疗的禁区[3]。
本院自2005年以来,采用经结肠镜尼龙绳套扎或钛夹钳夹后,再予高频电圈套器摘除,疗效满意。
现将我院开展的21例配合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器械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3月-2011年8月我院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共173例,应用经结肠镜尼龙绳套扎和/或钛夹钳夹+高频电圈套器摘除的大肠宽蒂、大息肉共21例,占同期肠镜治疗大肠息肉(173例)的12.14%,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2~86岁,21例患者中便血或黏液血便7例(33.33%),腹泻10例(47.62%),便秘8例(38.10%),消瘦4例(19.05%)。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1、目的: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2、适应症: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禁忌症: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4、术前准备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
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
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
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一、消化道息肉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 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
控制经胃镜消化道息肉的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治疗及护理介绍消化道息肉是指体内管壁上凸起的小肿块,通常出现在胃或结肠。
这种疾病相当常见,尤其是在中老年人之间。
如果不及时治疗,消化道息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
对于小型息肉,经胃镜消化道高频电凝切除术是一种有效、低风险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切除息肉,同时还能减少治疗后的疼痛和恢复时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经胃镜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治疗及护理。
高频电凝切除术高频电凝切除术(简称“电切术”)是经胃镜消化道切除息肉的一种方法。
这种手术通常在局麻下完成。
医生会将电刀引入消化道苏木蓝标记的息肉部位。
电刀极快地烧灼息肉,使其和周围的组织分离。
同时,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消化道管壁将切口钳缝合。
这种手术具有以下优点:1.低风险:经治疗后疼痛症状轻微,通常不需要住院治疗。
(“低风险”的说法还需专业医生确认)2.有效:电切术高精度的烧灼,可以割断人体组织连接。
同时,它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复发风险。
3.无割痕:通过消化道管壁将切口钳缝合,消化道壁的损伤很小,消化道恢复期较短。
治疗在电切术治疗前,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身体状况和患者的家族病史。
同时还要进行肠内镜检查,确定病变的部位及程度。
此外,患者必须在接受治疗前提供详细的饮食和药物使用史。
1.饮食:在手术前2-3天,患者应该遵循高纤维、低脂肪、低残渣的饮食原则。
消化道息肉术后也需要遵循同样的饮食规律,以防止出现新的病变。
2.药物使用:在接受治疗前,患者必须告诉医生他们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电切过程或增加术后疼痛的风险。
如果您正服用这些药物,您的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在治疗前停止使用。
电切治疗本身可能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使用消化道镜进入患者的胃或大肠,并将电刀埋入危险区域。
电刀会将息肉割断,使它从消化道壁上分离。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凝套扎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许峰【摘要】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高频电凝套扎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胃肠道息肉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单纯圈套组(49例,行高频电凝切除术)和EMR组(6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种术式的完整切除率、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率、术后出血率、术后穿孔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山田Ⅰ~Ⅱ型息肉,单纯圈套组完整切除率(70.83%)低于EMR组(96.77%)(P<0.05);但治疗山田Ⅲ~Ⅳ型息肉,两组的完整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圈套组术中出血率(22.45%)高于EMR组(6.35%)(P<0.05).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出血率和术后穿孔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山田Ⅰ~Ⅱ型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高频电凝套扎术.【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7)005【总页数】3页(P440-442)【关键词】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高频电凝套扎术【作者】许峰【作者单位】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安徽池州 2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6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可继发消化道出血并有癌变风险。
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治疗已成为息肉治疗的主要手段。
高频电凝套扎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临床常用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较好,但息肉切除不完整、并发出血穿孔的病例也时有报道。
本研究将我院同期收治的胃肠道息肉共112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高频电凝套扎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种术式的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和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胃肠道息肉患者112例(息肉数172枚),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圈套组和EMR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