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9周生物“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5)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标:1. 理解DNA是生物体内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了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笔。
2. 生物教科书。
3. 示例DNA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DNA是什么吗?它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2. 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答案。
知识讲解:1. 解释DNA的含义:DNA是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它是构成生物体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
2. 展示DNA的分子结构:使用教学课件或黑板,向学生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并解释该结构是由核苷酸单元组成的。
3. 解释DNA的功能:DNA负责储存和传输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基因表达。
活动:1. 分发或展示DNA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DNA的结构。
2.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DNA的结构特点,并与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3. 让学生尝试标记出DNA模型上的核苷酸单元,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知识拓展:1. 讲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解释DNA如何通过DNA复制和基因表达来传递遗传信息,以及如何决定生物体的特征和功能。
2. 提问学生关于DNA在遗传中的应用,例如PCR技术、基因工程等。
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题或在黑板上提问,让学生回顾和复习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在小组之间讨论和解答问题,并进行答案讲解。
展示和总结:1. 结束教学过程,进行知识总结,强调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他们对DNA的学习收获和理解的总结。
拓展活动:1. 给学生分发或指导他们自己制作DNA模型。
2. 扩展讨论DNA的其他相关话题,如RNA、DNA测序等。
材料推荐:1. 生物教科书相关章节。
2. DNA双螺旋的模型或图片。
3. 练习题库。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调整教学过程。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按如下6步探究模拟科学发现过程,发展其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学法:1)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过程探究1――对照分析体验方法;4)过程探究2――设计实验分析评价;5)过程探究3――引导分析突破难点;6)反思――提高认识,建立知识体系。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一)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的证明和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的证明及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提出问题:谁是遗传物质?设计意图:以史导史,认同科学是一个过程。
同时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对照分析体验方法探究过程1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等指导学生阅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
2. DNA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原则。
3.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遗传信息的存储、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
4. DNA的实验操作:DNA提取、观察DNA分子和基因表达的实验。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DNA的结构特点。
3.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 开展小组讨论和报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案。
2. DNA模型教具和实验材料。
3. 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遗传的案例,引发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基本概念:介绍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特点。
3. 结构特点: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引导学生通过模型教具观察DNA的结构。
4. 功能与作用:阐述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包括遗传信息的存储、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DNA提取实验,观察DNA分子的形态和分布,让学生亲身体验DNA的特性。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进行课堂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DNA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DNA提取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结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DNA知识的运用。
七、扩展活动1. 让学生研究不同生物的DNA结构,比较它们的异同。
2. 组织学生参观基因实验室,实地了解DNA研究的最新进展。
高中化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DNA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结构特点,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
2. 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复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DNA的结构和功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3.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DNA结构模型、DNA复制过程动画等。
2. 教学素材:相关实验报告、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DNA?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阐述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
4. 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DNA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5. 互动环节提问: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如何发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绘制DNA结构模型、分析典型案例等。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DNA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DNA指纹鉴定、基因测序等。
2. 引导学生关注DNA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七、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设计相关实验,如DNA的提取和观察,增强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
八、学习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DNA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DNA是一种分子,它承载着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
DNA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体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中,DNA的概念是生物学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教授DNA的结构、功能和遗传信息传递的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遗传机制,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兴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节关于DNA的教学课程。
一、教学目标1.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DNA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的。
3.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4.了解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5.掌握DNA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DNA的结构:DNA是由核苷酸组成的螺旋双链分子,包括脱氧核糖、磷酸基团和氮碱基。
学生需要了解DNA的化学结构以及螺旋双链结构的特点。
2.DNA的功能:D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负责传递和保存遗传信息。
学生需要了解DNA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意义。
3.DNA复制:DNA复制是生物体内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生物体繁殖和生长的基础。
学生需要了解DNA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4.基因的概念和功能:基因是DNA上的一段编码特定蛋白质的序列,它决定了生物体的特征和功能。
学生需要了解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5.DNA与蛋白质的关系:DNA编码了蛋白质的合成信息,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功能和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DNA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DNA的结构、功能和遗传信息传递的机制。
2.实验: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DNA的提取和观察,加深对DNA的理解。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DNA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4.练习:设计相关的习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DNA的理解。
5.展示:让学生自主展示他们对DNA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DNA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掌握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定义和结构2. DNA的功能和特点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 DNA的复制和转录5. 实验:DNA的提取和观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结构特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2. 教学难点: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的详细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结构和功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教具,直观地展示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DNA的提取过程。
4. 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染色体和遗传物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DNA的作用。
2. 讲解:介绍DNA的定义、结构和功能,解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3.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教具,展示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DNA提取实验,观察DNA的形态和结构。
5. 总结:强调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DNA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DNA提取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对DNA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2. 模型教具:直观地展示DNA的结构。
3. DNA提取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4. 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遗传物质的种类和作用,如RNA和蛋白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加深对DNA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DNA的结构特点和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
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复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 的奥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材、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介绍DNA的定义: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是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
(2)讲解DNA的结构特点: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
(3)阐述DNA的功能:DNA作为遗传物质,负责存储和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
3. 课堂互动(1)提问: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回答: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围绕一个中心轴盘绕而成的。
(3)提问:DNA如何传递遗传信息?(4)学生回答:DNA通过复制自身,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精确地复制自身,确保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4. 实验环节(1)实验目的: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实验原理:利用染色剂将DNA染成红色,观察细胞中DNA 的分布情况。
(3)实验步骤:步骤1:取材。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取口腔上皮细胞。
步骤2:制片。
将牙签上的细胞涂抹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并覆盖一张盖玻片。
步骤3:染色。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染色剂,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使染色剂浸润整个样本。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DNA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定义: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2. DNA的结构特点: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由两条长长的互相盘绕的链组成,构成双螺旋结构。
3. DNA的遗传作用: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定义、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
2. 教学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DNA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DNA的结构和作用。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基因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DNA?它在生物遗传中有什么作用?2. 讲解DNA的定义:介绍DNA的概念,让学生理解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 展示DNA的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4. 讲解DNA的遗传作用:阐述DNA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DNA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DNA的定义、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DNA结构示意图,加深对DNA结构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DNA的分布: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2. 讲解DNA的复制:DNA复制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关键过程,通过复制,DNA能够在细胞分裂时准确地传递给子代细胞。
七、案例分析1.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DNA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如DNA指纹鉴定。
2. 讨论DNA测序技术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如基因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DNA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的主要遗传物质,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NA带有由四种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组成的序列,这个序列决定了生命中所有基因的表达和结构。
本篇教学设计主要介绍DNA的相关概念、结构和功能,并设计基于这些概念和知识的实验和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一、教学目标1. 了解DNA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2. 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基础,探究其在遗传学中的作用;3. 掌握PCR技术的原理和应用;4. 学会分析PCR实验结果,判断DNA序列。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1课时)- DNA的发现和历史- DNA的组成和结构- DNA与RNA的区别和联系3. PCR实验的原理和应用(2课时)- PCR技术的概念和历史- PCR实验的步骤和原理- PCR在基因检测和医学诊断中的应用4. DNA序列分析案例探究(3课时)- 通过PCR实验获取DNA样本- 利用DNA序列比对软件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的解读和讨论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成果。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的手段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锻炼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讨论教学法:通过案例和实验的结果展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PCR实验仪、电泳仪、PCR试剂盒等;2. 教材和辅助教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手册》等相关教材和科普读物;3. 计算机软件:DNA序列比对软件、PCR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等。
五、教学评估六、教学点拨1. 认真理解PCR的原理和应用,掌握PCR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2. 了解DNA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其在基因表达、突变和进化中的不同作用。
3.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