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
- 格式:ppt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29
P2P协议是什么P2P协议,即点对点协议(Peer-to-Peer Protocol),是一种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它允许网络中的节点直接与其他节点通信,而无需通过中央服务器。
在P2P网络中,每个节点既可以充当客户端,也可以充当服务器,节点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
P2P协议的基本原理P2P协议的基本原理是将参与网络通信的节点分为两类:客户端和服务器。
客户端节点既可以向其他节点请求数据,也可以向其他节点提供自己拥有的数据。
服务器节点则负责维护网络中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P2P协议的基本工作流程如下:1.节点加入网络:节点通过向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发送请求,加入P2P网络。
2.节点发现:新加入的节点通过与其他节点通信,发现其他可用的节点。
3.资源发现:节点通过搜索其他节点的资源索引,找到所需的数据或资源。
4.数据交换:节点之间直接建立连接,进行数据交换和传输。
5.节点退出:节点可以随时退出P2P网络,不影响其他节点的正常运行。
P2P协议的优点P2P协议相比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去中心化:P2P网络中没有中央服务器,节点之间通过直接通信进行数据交换,使网络更加去中心化,减少了单点故障的风险。
2.可扩展性:P2P网络的规模可以根据需求动态扩展,节点的增加不会对整个网络的性能造成显著影响。
3.节省带宽:由于节点之间直接通信,不需要经过中央服务器转发,可以节省网络带宽。
4.数据共享:节点可以共享自己拥有的数据和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效益。
P2P协议的应用场景P2P协议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文件共享:P2P协议可以用于实现大规模的文件共享网络,如BitTorrent等,用户可以通过P2P网络快速下载和分享文件。
2.即时通信:P2P协议可以用于实现即时通信应用,如Skype等,用户可以通过P2P网络实时传输语音、视频和文字信息。
3.分布式计算:P2P协议可以用于分布式计算平台,如BOINC等,利用P2P网络中的节点协同计算,提高计算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p2p对等通信方式的概念-回复P2P对等通信方式的概念:构建去中心化网络的传输方式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传统的中心化服务器架构虽然功能强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单点故障、性能瓶颈和易受攻击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探索一种去中心化的通信模式,即P2P对等通信方式。
本文将从对P2P对等通信方式的定义开始,逐步解释其工作原理和优势,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最后,我们还将讨论当前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P2P对等通信方式的定义P2P (Peer-to-Peer) 对等通信方式是一种在网络中直接连接两个或多个终端设备,让它们能够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方式。
在这种通信方式中,每个终端设备都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即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
二、P2P对等通信方式的工作原理P2P对等通信方式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步骤:发现、连接、通信和资源共享。
1. 发现:在P2P网络中,每个终端设备都需要通过一种发现机制找到其他设备。
常见的发现机制有基于中心服务器的发现、基于广播的发现和基于DHT (分布式哈希表) 的发现。
2. 连接:一旦发现了其他设备,终端之间就可以建立直接连接。
这种连接可以是点对点的,也可以是多对多的。
3. 通信:一旦连接建立,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直接交换数据包来进行通信。
这种通信方式可以是对称式的,即每个设备都既是发送方,也是接收方;也可以是非对称式的,即设备之间的角色分工不同。
4. 资源共享:P2P对等通信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直接连接,终端设备可以共享自己的计算、存储和带宽等资源,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效率和可扩展性。
三、P2P对等通信方式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中心化服务器架构,P2P对等通信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去中心化:P2P对等通信方式不依赖于中心服务器的存在,每个设备都可以直接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什么是P2P?P2P的产生及原因P2P指是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而P2P理财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中介机构,把这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在网站上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
借款方可以是无抵押贷款或是有抵押贷款。
出借方可以为个人。
而中介一般是收取双方或单方的手续费为盈利目的或者是赚取一定息差为盈利目的的新型理财模式。
【招财猫理财整理】P2P理财模式P2P的产生P2P小额借贷是一种将非常小额度的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商业模型。
它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个人资金需求、发展个人信用体系和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三个方面,由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孟加拉国)首创。
1976年,在一次乡村调查中,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把27美元借给了42位贫困的村民,以支付他们用以制作竹凳的微薄成本,免受高利贷的盘剥。
由此开启他的小额贷款之路。
1979年,他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创立了格莱珉(意为“乡村”)分行,开始为贫困的孟加拉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业务。
P2P其中P是英文peer的意思。
主要是指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在收取一定费用的前提下向其他个人提供小额借贷的金融模式。
客户对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资金借出的客户,另一个是需要贷款的客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P2P小额借贷逐渐由单一的线下模式,转变为线下线上并行,随之产生的就是P2P网络借贷平台。
这使更多人群享受到了P2P小额信贷服务。
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这种借贷方式来缓解人们因为在不同年龄时收入不均匀而导致的消费力不平衡问题。
由此可知,现行的P2P是线下民间借贷的一种渠道发展,是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生活的不断贴近而促生的产物。
P2P产生的原因分析1、银行的存储利息低P2P中的贷款人,其手里有一些闲钱,几十万或者是几百万,放在银行里利息太小,又有贬值的可能。
这些人想拿闲钱理财,放贷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
P2P金融又叫P2P信贷。
其中,P2P是peer-to-peer 或person-to-person 的简写,意思是:个人对个人。
P2P金融指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需要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
借款者可自行发布借款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实现自助式借款;借出者根据借款人发布的信息,自行决定借出金额,实现自助式借贷。
在国内P2P平台争相和小贷、担保公司结盟获取借款项目来源时,专注于纯线上模式则广泛布局在消费金融领域.P2P理财平台利融网数据研究中心在央行最新报告中发现,全国居民储蓄总额约为43万亿人民币,人均3万元。
每人3万元储蓄的中位数估计全中国60%的人是很难达到的,但是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一家几口3万元的存款还是有的。
这个钱有的是存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的,比如老人生病、孩子上学这种情况下用的,不能动;有的就很简单,存了一年下来有三万元了,并且还在继续努力的存钱,这部分钱就应该用来投资产生收益。
巴菲特所谓复利滚雪球的理念深入人心,可是怎么让雪球越滚越大而不是越滚越小,这个事情在全球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P2P模式撮合的是个人与企业的借贷。
专家认为,P2P互联网小微金融模式的优势是面向具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优质中小企业。
解决了投资者投资信息不对称、投资起点高、投资风险高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时间长的问题。
结构化设计理念,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事,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对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帮助广大中小企业“速效”融资;另一方面,引入线下金融担保机构的多担保合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互联网金融风控诚信的原则性问题;同时,在融资过程中实现去媒化,剥离诸多中间环节,实现投资者直接获利,年化收益率上对投资者有着极高的吸引力。
P2P模式,有效整合各角色的参与度,高度发挥各自优势,并让投资者的收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案例分析:P2P平台:MB月光宝盒是由盛信恒远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P2P网贷平台。
P2P技术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
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
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什么是对等网络(P2P)技术?P2P技术属于覆盖层网络的范畴,是相对于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来说的一种网络信息交换方式。
在C/S模式中,数据的分发采用专门的服务器,多个客户端都从此服务器获取数据。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数据的一致性容易控制,系统也容易管理。
但是此种模式的缺点是:因为服务器的个数只有一个(即便有多个也非常有限),系统容易出现单一失效点;单一服务器面对众多的客户端,由于CPU能力、内存大小、网络带宽的限制,可同时服务的客户端非常有限,可扩展性差。
P2P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对等网络结构。
在P2P网络中,每个节点既可以从其他节点得到服务,也可以向其他节点提供服务。
这样,庞大的终端资源被利用起来,一举解决了C/S模式中的两个弊端。
对等网络的基本结构(1)集中式对等网络(Napster、QQ)集中式对等网络基于中央目录服务器,为网络中各节目提供目录查询服务,传输内容无需再经过中央服务器。
这种网络,结构比较简单,中央服务器的负担大大降低。
但由于仍存在中央节点,容易形成传输瓶颈,扩展性也比较差,不适合大型网络。
但由于目录集中管理,对于小型网络的管理和控制上倒是一种可选择方案。
(2)无结构分布式网络(Gnutella)无结构分布式网络与集中式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它没有中央服务器,所有结点通过与相邻节点间的通信,接入整个网络。
在无结构的网络中,节点采用一种查询包的机制来搜索需要的资源。
具体的方式为,某节点将包含查询内容的查询包发送到与之相邻的节点,该查询包以扩散的方式在网络中蔓延,由于这样的方式如果不加节制,会造成消息泛滥,因此一般会设置一个适当的生存时间(TTL),在查询的过程中递减,当TTL值为0时,将不再继续发送。
p2p和cs模式的区别与对⽐区别:P2P(Peer-to-Peer端到端)模型是与C/S(客户/服务器)模型相对应。
基于C/S的⽤户间通信需要由服务器中转,在C/S中的服务器故障将导致整个⽹络通信的瘫痪,⽽基于P2P的⽤户间则是直接通信,去掉了服务器这⼀层,带来的显著优点是通信时没有单⼀的失败点,⼀个⽤户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p2p⽹络。
P2p通信模型在p2p⽹络中,任何两个端点之间可实现直接通信。
在基于C/s的⽹络中,客户端可以通过向服务器注册来实现定位(获得IP和端⼝)。
在p2p⽹络中,是如何实现彼此之间的定位和通信,下⾯做⼀阐述。
获得⽹络中可以通信端点的ip和端⼝假设有⼀个端点a,欲与p2p⽹络中的其他端点通信,在通信之前,端点A必须⾸先把⾃⼰的ip和端⼝通知p2p⽹络中的其他每⼀个端点。
其他每个端点收到这个信息后,就获得了端点A的ip和端⼝,随后向端点A反馈⾃⼰的ip和端⼝信息,使端点A也获得P2P⽹络中的每个端点的ip和端⼝。
这⾥有两个技术可以完成端点A向其他端点通知其Ip和端⼝的⼯作,⼀是⼴播技术,⼆是多播技术。
⼴播技术主要在局域⽹中使⽤,在局域⽹中的每⼀个端点(主机)都不得不接受并处理⼀个⼴播数据包,因此为了避免⽹络阻塞,路由器均限制⼴播数据包的通过。
所以设计基于互联⽹的p2p程序不适合采⽤⼴播技术。
多播技术是⼀种允许⼀个或多个发送者(多播源)发送单⼀的数据包到多个接收者(⼀次的,同时的)⽹络技术。
多播源把数据包发送到特定多播组,⽽只有属于该多播组的地址才能接受到数据包。
多播可以⼤⼤的节省⽹络带宽,提⾼了数据的传送效率。
减少了主⼲⽹出现拥塞的可能性。
多播组中的端点(主机)可以是在同⼀个物理⽹络,也可以来⾃不同的物理⽹络(如果由多播路由器的⽀持)。
因此,多播技术是我们的选择。
P2P诈骗典型案例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P2P诈骗典型案例分析P2P诈骗典型案例分析问题平台案例警示1、优易网事件(2012年)江苏平台优易网,2012年8月上线,2012年12月21日歇业。
受害人60余位,涉案金额2000万。
当时由于涉案金额巨大,还曾一度被媒体称为“网贷第一案”。
三名主犯一度在作案后逃逸,后被抓回。
目前如皋市检察院定性其为集资诈骗罪,缪忠应为主犯,王永光为从犯,蔡月珍无责不予追究。
优易网的受害投资人至今未能获得一分钱补偿。
早在优易网跑路前,网贷**麦田便在论坛中发帖预警风险:优易网存在运营主体不明、网站备案信息不全等问题。
但当时投资人尚未形成风险意识,也未对此重视。
事发前,几乎无人去优易网实地考察过,并且因为优易网24小时均可提现并快速到帐而相信优易网。
事实上,对于这种反正常工作规律的情况,更应该成为平台的疑点。
2、科迅网事件(2014年)2014年6月,上线仅4个月左右的深圳P2P平台科迅网跑路。
该事件涉及受害者千余人,金额超5000万元。
科迅网在运营中存在许多造假的地方,如团队介绍造假,执行董事“高大上”的学历等皆为虚构,团队人员照片是从别的网站抄袭过来的;宣传资料造假,早在其成立一个月余时便有投资人曝光网站的合作项目是PS得来的;注册地址造假,后来经实地查看,发现其注册地址上根本不存在这家公司。
但这些也都未引起投资人重视,当时的科迅网获得百度加V认证和百度财富推广,投资人们也就放松了警惕。
科迅网在纯粹诈骗平台中,属于涉案金额较大,影响较为恶劣的一种,应当引以为鉴。
3、网金宝事件(2014)网金宝是北京地区第一例P2P跑路案件,根据百度快照信息,截至2014年5月5日,网金宝累计成交金额达2亿6千多万元。
网金宝存在许多虚假问题:首先是办公地址虚假,经实地查探,其公布的办公地址实为虚构;其次,网金宝对外公布的合作担保公司否认与其的合作关系;第三,平台通过高大上的包装的手段迷惑投资人,如宣称自己与央行合作,平台介绍资料曾显示,“2014年2月27日,网金宝平台与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并配有签署协议之时的图片,但经过一些专业人士认证图片是经过PS的。
P2P的原理简介P2P简介P2P(Peer-to-Peer)这个词如果仅仅理解为一种网络拓扑结构,那不能称之为新鲜事物,因为早在许多年之前Internet刚刚诞生时就已经有了,而且当时的Internet 就是一个P2P结构的大网络。
人们之间完全是以“点-点”方式通讯的,根本不存在现在所谓的Server和Client。
这可以看作是P2P最原始的形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Internet上的资源逐渐丰富起来,并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态势。
而与此同时,资源的流向却趋于集中化,大量公开的资源以所谓的Server形式在Internet上提供,网络应用也多以集中化方式提供服务,比如:Web、FTP等。
不可否认,这种集中化的发展大大促进了Internet的普及与应用,成就了今天Internet的神话。
然而,在这个唯一全球互联的网络上,集中化的方式使服务缺少个性,并充满着浓烈商业气息,人们每天机械地访问几个熟悉的门户网站的Web Server,去Mail Server上收发Email,到各种FTP Server去下载文件,就连人们喜欢的ICQ、QQ等即时通讯也是基于典型的Client/Server模型。
今天的Internet已经完全“笼罩”在Server的控制中。
我们不否认Server对于Internet发展的重要贡献,因为“网络社会”同人类社会一样,也是由原始社会的“原始的民主”慢慢发展到“封建专政”,最后还会慢慢过渡到现代的民主,整个过程是在进步的。
但应该看到,Server集中式的服务方式有许多技术弊端。
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Internet最大的特点是全球互联,在Internet 上最大的资源拥有群不是Server而是Client。
可以说Client才是Internet的主体。
有资料统计,全球Server提供的资源加在一起还不足Internet资源总量的1%。
也就是说最多最好的资源实际上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PC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