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23.04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以及文学艺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认识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及其影响,建筑和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平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这一课主要内容有: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等;明朝的建筑成就,如北京城、明长城等;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书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展示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本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涉及明代王阳明、育英堂、明代航海、明代通典等与明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相关的知识点。
本节课重点明确明代科技和文学的特点和成就,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视角,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科技、建筑、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了解明朝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
2、感受并理解明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3、培养学生探究和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明代科技的主要成就,明代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明代文学的主要作品等几个方面,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成就和作品进行评价和发挥展现。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观察、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1.科技的主要成就展(1)明代王阳明的思想:“致良知”等(2)明代育英堂的刻书术等科技成就(3)明代炮、火器、钟表、造船和海航知识的蓬勃发展2.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品展(1)明代宫殿和陵墓的建筑风格(2)明代宏伟壮观的故宫和长城(3)明代明孝陵和天坛等建筑的特色和价值3.文学的主要作品展(1)《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著名的小说作品(2)《东周列国志》、《永乐大典》等重要的文献作品(3)明代文学的主题、风格、特点等综合评价四、互动交流与思维启发1.结合故宫、北京城市遗址、古城墙等千年古迹的参观和讲解,寓教于游、寓学于乐。
2.家长作业:让学生到家中或街道上寻找古建筑、文物、古籍、器具等,并进行拍照或录像,写下相关的感受和有关历史文化的积累。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本节课通过对明代科技、建筑、文学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而通过观察和思考古迹和文物,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珍视。
但是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启示和讨论引导,让学生自主调查和探究,并理解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第三单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基于课标与学情,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为两部分: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
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生的爱国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材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理论依据:根据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和《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另外,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自学,学生绘制路线图、讲解所见所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以此加深学生的认识。
(2)难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给学生带来不便。
12.材料分析
材料一:所谓“八献”,就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玺、王允
献貂蝉、黄盖献苦肉计、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计、张
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计。
材料二:施耐庵为写《水浒传》,为突出英雄打虎时的神
威,亲自到森林中观虎,并找了许多有经验的猎户,了解偷盗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材料三:如右图(电视剧照)。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八献”出自我国历史上的哪部小说?其作者是谁?
(2)《水浒传》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你知道小说中塑造的打虎英雄是谁吗?
(3)材料三的剧照出自根据哪一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4)上述三部小说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学后记。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技名著。
难点:小说和戏剧。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明朝时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戏剧三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三个方面内容并列呈现,对科技、建筑内容着笔有所侧重。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应在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它们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科技名著1.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2.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3.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二、雄伟建筑1.明长城2.北京城三、小说和戏剧1.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2.施耐庵和《水浒传》3.吴承恩和《西游记》4.汤显祖和《牡丹亭》。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在于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隐藏着停滞的危机。
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各个历史事件并从中学习先哲的可贵品质,同时吸取教训立志建设祖国。
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
②通过对长城、北京城和在特定情况下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养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④通过组织学生课后调查家乡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其建筑风格、用途、文物保护状况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北京故宫、长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历史人物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其它实物资料(如邮票、门票等等)学习收集、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运用学生手中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受到故宫建筑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认识到故宫体现了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历史,较好地解决历史的过去性问题。
④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6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三个方面,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科技:介绍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如水稻栽培技术、瓷器制作工艺、货币制度等。
2.建筑:介绍明朝时期的重要建筑,如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以及建筑风格和特点。
3.文学:介绍明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以及文学流派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明朝的皇帝、政治制度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明朝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如水稻栽培技术、瓷器制作工艺、货币制度等。
3.操练(15分钟)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与《农政全书》三部科学巨著。
2.明朝时期文学艺术。
难点: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甘肃的嘉峪关和河北的山海关遥相对应,雄峙于明长城的东西两边,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修建于明朝初年,屹立在两山之间,地势极为险要。
关城略呈梯形,城墙高约十米,城上四面阁楼高耸,飞檐凌空,雄伟壮观。
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诗中写道:“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据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
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
那么,明朝是怎样修建长城的?除了长城还修建了什么伟大的工程?明朝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
【新课探究】1.科技名著(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①史料研读:材料一李时珍(1518—1593),蕲州(今湖北蕲春)人。
自幼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便决意放弃功名仕途,继承祖辈的事业,终于成为著名的医生。
他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药学书籍,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决心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
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上千个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写成《本草纲目》。
材料二《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余万字,收入药物1800余种,比前人增加了370多种,记载药方11000多则,比前人增加4倍,纠正了前人的错误,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的医药学成就。
材料三材料四《本草纲目》共分52卷、16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2类(目)。
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②问题探究:结合材料一说出李时珍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在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了解明代的小说和戏剧;2、通过对长城、北京城和在特定情况下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养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提高审视明代小说和戏剧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而且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掌握建筑成就、科技成就的特点。
了解小说和戏剧的繁荣。
多媒体课件、图片【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图片:山海关、嘉峪关教师引导:大家看到这些图片,知不知道今天的长城主要是历史上哪个朝代长城基础上留存下来的呢?教师讲述:今天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遗留下来的。
那个时代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为人类还创造很多宝贵的财富和文化遗产,今天上我们一起来学习。
【讲授新课】一、科技名著猜一猜:快速浏览课本,猜猜这些插图来自哪本科技名著图一图二图三细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