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人类的三个人-袁隆平-钱学森-程玉华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爱国科学家事迹作为一个科学家,无论在哪里都应该始终保持一颗爱国的心,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科学研究领域,有很多爱国科学家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这些事迹展示了他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
本文将介绍几位著名的爱国科学家及其事迹。
一、钱学森钱学森,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等职。
1955年,钱学森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回国工作,在担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院院长期间,他、完成了我国第一款能够无声无烟高空巡视的飞行器IR CMOS传感器的研制工作。
此后,他又主持了中国第一次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全球第三个拥有自主研制卫星的国家。
钱学森作为一名爱国科学家,始终心系祖国,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中国空气动力、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等职。
邓稼先的爱国情感深厚,严谨的科学精神、高超的理论水平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成为了他胜任重大科研任务的关键。
20世纪50年代,邓稼先和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历时5年建立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的工程实现了自主可控,为中国自主发展核武器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后,他还主持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使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法国、英国之后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邓稼先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充分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以杂交稻的研制闻名于世。
他在改进水稻品种方面,创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繁育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从而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1994年的亚洲博览会上,袁隆平成功地将杂交水稻推介给了世界,从此,中国水稻也正式走向了世界。
他多次表示:“为祖国的粮食安全而奋斗,为全人类的福利而努力。
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感人故事。
以下是几位最伟大的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1.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他在 20 世纪 50 年代率领团队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枚导弹,
还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中国数亿人的温饱问题。
他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使得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 钱三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能
之父”。
他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的国防事业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竺可桢: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
气象之父”。
他对中国的气候、地理和气象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在抗日战争中挽救了中国的气象事业。
5. 李四光:中国地质学家和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地质之父”。
他对中国的地质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为中国的地质事业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和遗产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造福中国人的三个人:袁隆平、钱学森、程玉华“吃”的问题: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
这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
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1975年大面积制种成功。
当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杂交水稻。
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1。
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
6%,而总产量占18。
5%。
十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12。
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群众交口称誉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行”的问题: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1989年6月29日在美国纽约召开的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Rockwell,Jr.)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表彰他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作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
为国家奉献的杰出人物的故事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1964年到1965年,袁隆平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开始了杂交育种的研究。
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回到祖国的怀抱,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从1958年至1986年的28年间邓稼先都全身心地投入“两弹”的研发工作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一次成功研发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原子弹,但也因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这几年的工作中,连家人都不知道他的工作,直
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才知道他为国家做出了多大的奉献。
中国科学家精神事迹中国科学家精神事迹中国科学家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话。
这些杰出人物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毅力,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难关,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事迹。
一、钱学森:从“两弹一星”到太空之旅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更是我国自主研制导弹和卫星的缔造者。
他早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我国第一颗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时代。
二、屠呦呦:为世界抗击疟疾贡献巨大屠呦呦是一位著名的药学家,她首次发现了广谱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并研制出了青蒿素的制剂。
青蒿素是一种具有“快速、激烈、短期”的抗疟功效的全新药物,她的成果改变了传统的疟疾治疗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疟疾治愈率。
三、袁隆平:研发水稻“两系”杂交技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率领团队研发出“两系”杂交稻,使全国水稻产量再创新高。
他的科研成果解决了我国粮食问题,也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四、屈原: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屈原是一位早期中国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离骚》和《九歌》等,从古至今都被百姓传诵。
他的诗歌作品紧扣着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王阳明:开创了理蕴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原理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提出了“气质大道论”,强调知行合一,以实践为基础,以自我反省为主要方法,开创了理蕴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原理,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事迹充分展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强大实力,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为我国做出贡献的人物事迹儿童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国家,有一位超级厉害的爷爷,他叫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不怕辛苦,天天在稻田里工作。
不管是大太阳还是下雨天,他都坚持着。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成功啦!他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产量特别高,让我们国家好多好多人都不再挨饿。
袁隆平爷爷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用他的智慧和努力,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粮食,让我们能快乐地长大。
我们要记住袁隆平爷爷,感谢他的付出!《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叔叔,他叫杨利伟。
杨利伟叔叔是我们国家第一位去太空的人哦!那时候,太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神秘、特别遥远的地方。
但是杨利伟叔叔不怕,他勇敢地坐上了火箭,飞向了太空。
在太空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和危险。
可是杨利伟叔叔很勇敢,他完成了好多任务,还安全地回到了地球。
从那以后,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厉害啦!杨利伟叔叔就是那个勇敢的开拓者,为我们打开了探索太空的大门。
我们要向他学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糖丸爷爷”顾方舟》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吃过甜甜的糖丸呀?这颗小小的糖丸背后,有一位很伟大的爷爷,他叫顾方舟。
以前,有一种很可怕的病叫脊髓灰质炎,好多小朋友都因为这个病不能走路了。
顾方舟爷爷为了让小朋友们不再生病,努力研究疫苗。
他自己先喝下疫苗,确定没问题后,又给小朋友们吃。
那个甜甜的糖丸,就是疫苗哦。
因为顾方舟爷爷的努力,我们再也不怕这种病啦。
顾方舟爷爷就像守护我们的天使,用他的爱心和勇气,保护着我们健康长大。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奶奶》小朋友们,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位很厉害的奶奶,她叫屠呦呦。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很可怕的病叫疟疾,很多人都因为它生病了。
屠呦呦奶奶一直在想办法,要把这个病治好。
她找了好多好多的草药,做了无数次的实验。
终于,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个东西可以治好疟疾。
因为屠呦呦奶奶的发现,好多人的病都好了,她可真是我们的大英雄!我们要向她学习,不怕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
强国梦涌现的优秀人物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记得有一次在饭桌上,我挑食不想吃米饭,妈妈就给我讲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她说袁爷爷为了研究出高产的水稻,在田地里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吃饱饭。
我看着碗里的米饭,想象着袁爷爷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样子,心里满是敬佩,从此不再挑食。
2. 钱学森爷爷坚定地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那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飞机,我说起了钱学森爷爷的伟大贡献,小伙伴们都很好奇。
我们一起想象着钱爷爷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钻研导弹技术,那是多么了不起啊!我们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像钱爷爷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3. 钟南山爷爷讲:“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
”记得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很难受,妈妈说要是钟南山爷爷在就好了。
我问妈妈钟南山爷爷是谁,妈妈就给我讲了钟爷爷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的事迹,我听了特别感动,觉得钟爷爷就像一位超级英雄。
4. 屠呦呦奶奶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
”有一天我看到电视上在讲屠呦呦奶奶发现青蒿素的故事,我好奇地问爸爸,爸爸就详细地给我讲了起来。
我仿佛看到屠奶奶在实验室里一次次试验的场景,她的坚持让我明白了只要不放弃就能成功的道理。
5. “氢弹之父”于敏爷爷说:“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我听老师讲过于敏爷爷的故事,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于爷爷隐姓埋名,为了国家的安全默默奉献。
我和同学们都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我们说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也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6. 杨利伟叔叔自豪地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记得那次看神舟五号发射的纪录片,我激动得不行。
看着杨利伟叔叔飞向太空,我心里充满了向往,想着要是我也能去太空看看该多好啊。
7. 黄旭华爷爷说:“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有一次参观科技馆,看到了黄旭华爷爷的介绍,我了解到他为了研制核潜艇,付出了多少艰辛。
传承红色基因中国近现代在科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家的精神内核和动力源泉,下面是一些在科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家: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钱学森便从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工作,为新中国打造核盾牌、空间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更有一颗爱国心。
华罗庚:一生献给数学研究。
华罗庚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等领域的研究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文俊:计算机专家。
吴文俊是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先驱之一,他在人工智能、定理证明、自动推理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
他的研究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哲学等,具有深刻的跨学科意义。
袁隆平:解决粮食问题的大功臣。
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研究涵盖了杂交水稻育种、栽培等多个方面,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的伟大开拓者。
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第一人,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她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中国家做贡献的人物事迹1、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
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
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11月,袁隆平和李必湖(右一)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
2、王进喜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祖籍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石油工人。
1960年3月,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发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结束“洋油”时代而顽强拼搏。
他组织全队职工把钻机化整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奋战三天三夜把井架耸立在荒原上。
打第一口井时,为解决供水不足,王进喜带领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运水保开钻。
打第二口井时突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水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制服井喷。
邓稼先(1924.6.25—1986.7.29),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邓稼先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2021年5月22日13时07
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
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
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焦裕禄精神”缔造者,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
造福人类的三个人:袁隆平、钱学森、程玉华“吃”的问题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
这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
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1975年大面积制种成功。
当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杂交水稻。
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1。
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
6%,而总产量占18。
5%。
十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12。
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群众交口称誉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行”的问题: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1989年6月29日在美国纽约召开的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Rockwell,Jr.)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表彰他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作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
我国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婿。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工程控制论”创始人(1954年),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医”的问题:
程玉华1928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吉林大学生物系创始人、中国酶工程创始人、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授。
他开创了我国酶工程的先河,对我国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医药卫生、能源开发及环境工程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推动酶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使得酶工程达到国际水平,应用越来越广泛。
1955年程玉华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
1958年程玉华教授出国留学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攻读当时世界上生物尖端学科——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学。
回国后,建立起吉林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在吉林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酶工程的创始人,现在生物酶解技术、活性酶培养、提取技术等都是起源于程教授的研究和指导。
1984年程玉华教授任分子生物学系第一任系主任,分子生物学系下设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专业。
1997年吉林大学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成立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7-09-01程玉华教授出版个人自传《冬春旅痕》,出版社是吉林大学出版社。
他是一位科学家,尊重科学与事实,本书以回忆的形式记载了一个奋斗和不断进取的人生。
酶工程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大?酶工程就是将酶或者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等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一门科学技术。
酶工程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食品工业,轻工业,医药工业,石油领域,造纸行业等等。
程玉华教授对我国生物科技应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