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绝壤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康藏史地大纲康藏历史地理大纲康藏是中华民族众多民族中最为特殊和神秘的一个民族。
该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地区,素有“高原上的瑰宝”之称。
一、历史文化康藏地区历史文化悠久。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商代,康藏地区就出现了先秦时期的羌族、巴族等。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封建制度的建立以及佛教的传入,奠定了康藏历史的基础。
此后,噶举派与萨迦派等宗教势力的兴起,更是深刻地影响了康藏地区的发展与变革。
二、建筑艺术康藏地区的建筑艺术独特而充满着神秘感。
主要体现在藏传佛教寺庙、宫殿等建筑陈设上。
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此外,藏族建筑更是突出了其民族特色,如宗教意义的经幢、麦秸房等。
三、民族饮食康藏地区的饮食习惯极具特色,主要以牦牛肉、羊肉、青稞米、酥油茶等为主要食品。
其中,酥油茶是藏族人不可或缺的饮品,被誉为“滋补止渴的饮品”。
四、自然环境康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范围广阔,包括高原、山地、戈壁滩、河流湖泊等。
这其中,高原是康藏地区的最大特色。
位于世界的屋脊上,高原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
同时,孕育着藏族人丰富的文化、传说和民俗。
五、民间文化康藏地区的民间文化博大精深,主要表现在歌舞咏叹、藏族舞蹈、传统服饰、神话传说等方面。
其中,唐卡绘画、藏医药和金刚杵舞等属于康藏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旅游资源康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旅游景点主要包括布达拉宫、大昭寺、净土禅寺、普安寺、才德康藏文化博物馆等。
此外,康藏地区的民俗、特色手工艺品等也是旅游者必去之处。
七、社会风俗康藏地区的社会风俗自古以来就被广大游人所瞩目。
康藏人尊敬天地、爱护环境、重视宗教信仰,建立了宗教生态文明实践。
此外,康藏人更是以家庭为重要社会单位,家庭文化良好,族人感情亲密。
总之,康藏历史地理与文化遗产璀璨夺目,是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财富。
帮扶有力文化有“劲” 作者:朱万生陈贤凤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1年第04期2020年11月20日,一场高水平、高规格的非遗成果展在上海外滩举行,来自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壤巴拉觉囊非遗传习所的精美非遗作品为上海市民呈现了一场壤巴拉文化的盛宴。
壤塘县地处阿坝州西部,享有“悬天净土·壤巴拉”美誉。
2012年,綿阳市与壤塘县“牵手”,在美丽的壤巴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以文化为突破口,绵阳市整合社会资金、发动社会力量打造壤巴拉文化产业园,打响“悬天净土·壤巴拉”文化品牌,让社会帮扶成为壤塘文化发展的“助推器”,推动壤塘特色文旅资源“走出去”。
绵阳市对口帮扶壤塘县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寇天才感慨:“看着壤巴拉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以文化为突破口,撬动社会资源壤塘在藏语里是“财神居住的地方”,也是嘉绒、安多、康巴等藏民族聚居地,文化资源独特且丰富——省州级的文化资源上百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国家级文保单位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座,国家级自然生态风景保护区2处,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壤塘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大的动力是文化、最大的出路也是文化。
”绵阳市对口帮扶壤塘县工作队领队邹大世说。
深挖文化潜力,既要突出原生性保护,还要实现错位竞争。
“工作队从一开始就把挖掘壤塘文化潜力作为帮扶突破口,力争通过外界牵引性‘输血’,实现本地持续性‘造血’。
”邹大世介绍,借助绵阳市人才、资金、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吸引高校、企业等社会帮扶力量持续用力于壤塘文化发展,把文化作为引领发展、助推脱贫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凸显壤塘文化优势,变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硬支撑”。
“虽然看花节、插箭节、川西北民歌和觉囊文化等成就了壤塘文化的稀缺性和唯一性,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小众化发展、传承单一易流失等现实问题。
”寇天才道出了壤塘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苍茫净土阿万仓作者:马旭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07期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浩浩荡荡东下,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椭圆形的环流433公里,形成天下“黄河第一湾”的甘肃玛曲县地,也成就了该县阿万仓乡那片得天独厚的高原湿地。
阿万仓,由于高拔辽远,也是一片原生态的、苍凉而壮丽的草原,有着天然自成的优质草地,十分安详的河流与牧场。
夏季,这里是黄河的蓄水池;冬季,大雪封山时,阿万仓就似乎与外界隔绝了。
诗人曾这样描写阿万仓:“这里/草/牦牛/和几匹陷入冥想中的马/都像被一双潮湿的大手刚刚抚摸过。
”阿万仓是我国著名湿地若尔盖、尕海、曼扎塘湿地的核心区。
国际湿地泥炭地专家组考察黄河首曲后,高度评价阿万仓时说:“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原始、最完好、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最好的泥炭地,这里是自然遗产和人类有独特性质的文化歷史遗产相结合保存最完好的典范。
”阿万仓的美,离不开贡赛尔喀木道。
贡赛尔喀木道,是贡曲、赛尔曲、道吉曲这三条发源于雪山的河流与黄河汇合之处。
这三条河流,给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优美的曲线。
远看阿万仓,河流迂回,千山竞形,海拔4500米的拉日玛峰和稍低于其的沃特峰,隔河对峙,犹如两尊雄壮的金刚武士,守护着阿万仓的门户。
阿万仓地势险要,谷幽峡长,盆地平缓,牧草青翠,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游牧民族通向陇南、川西和青海的咽喉要道。
由是,古人说:“欲得河曲,先占阿万仓。
”阿万仓乡政府所在地即曲麦洒桑,只有一条10多分钟就能走完的土街,街道两旁排列着商铺。
穿着藏袍、骑着马的乡民,不时和车辆一起混行于街上;而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则喜欢用色彩鲜艳的围巾把脸围得严严的,只露出两只眼睛。
恍惚间,你会感觉自己在美国的西部漫步。
阿万仓那些上百年历史的木质民房,曾层叠过无数先人的体温,它们所承载的传统生活仍在继续。
远处不时有天籁般的牧歌飘过,原始古朴,一切是那样的静谧、和谐。
千百年来,历史兴衰更替,阿万仓容颜依旧,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现代文明的污染。
黄南故事(一)作者:来源:《群文天地》2018年第05期一个国家的昌盛离不开文化的昌盛,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富集地区,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始终是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重要任务。
伴随着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建设区有声有色的不断推进,厚重黄南的秘境底色也被一点点揭开。
一热贡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载体。
从宗教的角度看,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伊斯兰等多宗教文化;从地域角度看,有雪域文化、河湟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文化。
各文化之间兼容并蓄、多元共存、和而不同。
黄南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
东南望,你会发现明熹宗题匾“西域圣境”的黄南———一河九水四道天,土村白塔古寺院,草山良川隆务险,奇崖古树蝴蝶滩。
在九曲黄河第一湾,因泽曲、洮河、隆务河的沃养,千山环绕,万木飘香,也因这片梦想成真的热贡谷地,让中华文明圈的想象,能够从茫茫雪域冰封千里的风光,一直寻获到杏花春雨的风雅钱塘。
再把历史的镜头拉远,循着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千年回响的蹄音,纵览碧水丹山的坎布拉,俯瞰恢弘壮丽的李家峡,凝神金顶佛光的隆务寺,流连旖旎清婉的麦秀林,品味清澈甘洌的天湖水,探秘幽深奇特的仙女洞,慨叹手凿石砌的经墙,回望离离原上的大野。
当它进入你的视线,恰似一波又一波的绚烂色彩冲击着你的双瞳,犹如一缕又一缕扑面清风令你沐浴无尽的惬意。
世代更迭,时光悠远。
内地人已然模糊了对青海大地的印象,黄南的个性也淹没在青藏高原的群山茫茫中。
二今天,当你疾驶在省会西宁到黄南的高速公路上,驶过隆务穿过麦秀跨过泽曲,是否还想知道,隔着千年的宏大时间,是谁与你在此同路?时至今日,当现代文明与历史遗存交汇于此,感召于人神共娱的巫风傩祭,惊艳于传承久远的堆绣唐卡,“秘而不宣”的金色谷地,一时间竟成了喧闹之地,来到这里的人们,丝毫没有置身于秘境之中的踟蹰,目光中却分明流露出一探究竟的清朗。
黄南,位居青海省东南部,因地处黄河南滨而得名,全州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95万人,辖灵秀尖扎、热贡同仁、圣境泽库、天域河南四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
四川壤塘金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及其找矿方向马荣刚(四川地勘局川西北地质大队) 摘要:通过对壤塘金矿带已知矿床及物化探异常等成矿信息的研究,确认“地层、岩浆岩、构造”三位一体的复合成矿条件,总结找矿标志,提出找矿方向。
初步认为本区金矿的工业富集形成于晚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期后)热液活动阶段,表生淋积作用对矿床改造富集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关键词:壤塘金矿 成矿条件 找矿方向壤塘金矿带西起川、青两省交界的翁沟,东至东风牧场,长80km余,宽约10km,呈北西西向展布。
区域构造隶属于松潘—甘孜印支造山带若尔盖地块西南缘金汤弧形构造带范筹(图1)。
壤塘金矿的发现,是近年来在川西北“金三角”地区金矿普查的又一重要进展。
笔者从金木达金矿普查评价中搜集到的地质资料,对其成矿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成矿条件,找矿方向的初浅认识,供进一步找矿参考。
图1 壤塘金成矿带地质构造略图1—古生代地层;2—三叠纪地层;3—壤塘金成矿带;4—温泉;5—金矿床及矿(化)点;Ⅰ摩天岭地块;Ⅱ若尔盖地块;Ⅲ金汤弧形构造带;Ⅳ“三江”构造带;Ⅴ龙门山构造带1 金木达金矿床简介金木达金矿床是壤塘金矿带中最早发现,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的矿床。
本文即以该矿床为基础开展讨论。
1.1 矿区地质金木达金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侏倭组(T3zh)和新都桥组(T3x)。
侏倭组以变质砂岩与板岩互层为特征;新都桥组以板岩为主夹少许变质砂岩,为矿区赋矿围岩。
矿区构造主要为北西西延展的日基沟向斜,并被同方向的剪切断裂所破坏。
由北而南划分有波日阿格(F2)、蚕部沟(F1)、鱼托寺(F3)和上杜柯(F4)等断裂构造(图2);矿区及外围尚普遍发育近南北向和北东向断裂。
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为晚印支期—燕山期浅成相及超浅成相脉岩。
岩石类型有变质辉绿(玢)岩,蚀变石英闪长玢岩及少量花岗闪长斑岩。
变辉绿(玢)岩在区内尚属首次发现,表明金成矿带有深源(幔源)岩浆沿下地壳(或超壳)断裂侵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增)·394·J O U R N A L O F N E U I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2010)浅谈康巴藏族与嘉绒藏族的区别——以云南迪庆州和四川阿坝州为例彭云茜1,唐堰琳2,彭毅3(内江师范学院责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四川内江641100)掩妻:藏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但是。
其内部结构还有层次挂,其深广和丰富性构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其中康巴藏族和嘉绒聋族是重要的两大分支且独具特色.了解藏族不同分支丈化,便于认识其内部结构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
有利于从整个空间区域上把握文化的区域差异性、相似性.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藏族文化。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关■词:康巴藏族·嘉绒藏族l文化内涵中圈分类号:C95--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z o lo)s2-0394-02一个发展着、进步着的民族的文化.必须既具有自己代景.迪庆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特点为藏传佛教为主,多种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
又具有不断吸收、融合不同宗教并存。
同其他藏区一样。
藏族几乎全民信教.全州僧侣、地区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才能使自己生存并逐渐丰富繁荣教徒众多.寺院、庙宇遍布。
州内其他民族有信天主教、伊斯起来。
纵观藏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在经历吐蕃王朝、过兰教、东巴教、道教等.嘉绒地区在吐蕃第九代赞酱布德贡渡时期、封建农奴时期后.藏文化的形成、衍变也随着生存环甲时期。
苯渡教由吐蕃传人了州境,并逐渐兴宏起来.佛教在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索而改变,其语言和文化观念也有了赤松德赞时期才在州内发展起来。
由于受宗教文化为中心长是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康巴藏族和嘉绒藏族。
这是长的畦蕃文化的长期影响.佛教逐渐成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军事占领与统治.经过一千多年的一、所属分支、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背量融合、同化.与吐蕃长期的相互交往.从而形成今日统一的嘉近些年来。
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9.21•【字号】阿府发[2006]32号•【施行日期】2006.09.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阿府发〔2006〕32号)各县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卧龙管理局:州人民政府批准文化局确定的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47项),现予公布。
我州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民族走廊”,民族文化底蕴浓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各县、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第一批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六年九月二十一日附件:第一批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编号│项目内容│主要分布地区│├──┼────┼─────────────┼──────────────────┤│1│Ⅰ-1│木姐珠与斗安珠│汶川县、理县、茂县│├──┼────┼─────────────┼──────────────────┤│2│Ⅰ-2│羌戈大战│汶川县、理县、茂县│├──┼────┼─────────────┼──────────────────┤│3│Ⅰ-3│开天辟地│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4│Ⅰ-4│阿米格东│小金县抚边乡墨龙村│├──┼────┼─────────────┼──────────────────┤│5│Ⅰ-5│万人坟│小金县崇德牧场│├──┼────┼─────────────┼──────────────────┤│6│Ⅰ-6│战神阿米格东│马尔康县党坝乡、白湾乡、脚木足乡│├──┼────┼─────────────┼──────────────────┤│7│Ⅰ-7│圣者白诺扎拉│马尔康县卓克基镇│├──┼────┼─────────────┼──────────────────┤│8│Ⅰ-8│红军树的来历│马尔康县卓克基镇│├──┼────┼─────────────┼──────────────────┤│9│Ⅰ-9│燃比娃取火│茂县曲谷乡河西村│├──┼────┼─────────────┼──────────────────┤│10│Ⅰ-10│大禹王的故事│茂县曲谷乡河西村│├──┼────┼─────────────┼──────────────────┤│11│Ⅰ-11│释比和金丝猴│茂县黑虎乡鹰嘴河村│├──┼────┼─────────────┼──────────────────┤│12│Ⅰ-12│日月星辰的来历│茂县维城乡四瓦村│├──┼────┼─────────────┼──────────────────┤│13│Ⅰ-13│大录仙女海的来历│九寨沟县大录乡│├──┼────┼─────────────┼──────────────────┤│14│Ⅰ-14│九寨沟魔鬼岩│九寨沟县漳杂镇│├──┼────┼─────────────┼──────────────────┤│15│Ⅰ-15│达布人帽子上的鸡毛│九寨沟县马家乡、勿角乡、草地乡│├──┼────┼─────────────┼──────────────────┤│16│Ⅰ-16│奥太基山的故事│黑水县芦花镇、麻窝乡│├──┼────┼─────────────┼──────────────────┤│17│Ⅰ-17│打古山的形成│黑水县西尔乡│├──┼────┼─────────────┼──────────────────┤│18│Ⅰ-18│芦花的来历│黑水县芦花镇│├──┼────┼─────────────┼──────────────────┤│19│Ⅰ-19│小乞丐娶亲│阿坝县麦尔玛乡│├──┼────┼─────────────┼──────────────────┤│20│Ⅰ-20│公主与奴仆│阿坝县阿坝镇│├──┼────┼─────────────┼──────────────────┤│21│Ⅰ-21│兔子的分配法│阿坝县阿坝镇│├──┼────┼─────────────┼──────────────────┤│22│Ⅰ-22│乾隆打金川│金川县安宁乡│├──┼────┼─────────────┼──────────────────┤│23│Ⅰ-23│观音菩萨的来历│金川县观音桥镇│├──┼────┼─────────────┼──────────────────┤│24│Ⅰ-24│徐向前在崇化│金川县安宁乡│├──┼────┼─────────────┼──────────────────┤│25│Ⅰ-25│哈拉玛的传说│红原县安曲乡二村│├──┼────┼─────────────┼──────────────────┤│26│Ⅰ-26│青稞种子的来历│红原县安曲乡、壤口乡│├──┼────┼─────────────┼──────────────────┤│27│Ⅰ-27│赵家天子杨家将│理县甘堡乡甘堡村│├──┼────┼─────────────┼──────────────────┤│28│Ⅰ-28│狐皮帽子的来历│理县古尔沟镇│├──┼────┼─────────────┼──────────────────┤│29│Ⅰ-29│人是青蛙变成的│理县桃坪乡增头中寨│├──┼────┼─────────────┼──────────────────┤│30│Ⅰ-30│松赞干XXX比丘│壤塘县南木达乡│├──┼────┼─────────────┼──────────────────┤│31│Ⅰ-31│王子和牧童│壤塘县上杜柯乡│├──┼────┼─────────────┼──────────────────┤│32│Ⅱ-1│南坪小调│九寨沟县永乐镇、安乐乡、永丰乡、双河│││││乡、郭元乡、保华乡│├──┼────┼─────────────┼──────────────────┤│33│Ⅱ-2│白马藏族酒曲子│九寨沟县马家乡、勿角乡、草地乡│├──┼────┼─────────────┼──────────────────┤│34│Ⅱ-3│羌族仪式歌│理县薛城镇、桃坪乡、朴头乡│├──┼────┼─────────────┼──────────────────┤│35│Ⅱ-4│羌族口弦吹奏│汶川县、理县、茂县│├──┼────┼─────────────┼──────────────────┤│36│Ⅱ-5│花儿纳吉(情歌)│理县桃坪乡、薛城镇通化乡│├──┼────┼─────────────┼──────────────────┤│37│Ⅱ-6│四土酒歌│马尔康县梭磨乡、卓克基镇、松岗镇、党│││││坝乡、马尔康镇│├──┼────┼─────────────┼──────────────────┤│38│Ⅱ-7│草登山歌│马尔康县草登乡│├──┼────┼─────────────┼──────────────────┤│39│Ⅱ-8│纳吉纳那(情歌)│茂县三龙乡勒依村│├──┼────┼─────────────┼──────────────────┤│40│Ⅱ-9│沙朗曲│茂县赤不苏片区、沙坝片区、较场片区│├──┼────┼─────────────┼──────────────────┤│41│Ⅱ-10│端午祭祀歌│小金县新格乡│├──┼────┼─────────────┼──────────────────┤│42│Ⅱ-11│求雨歌│汶川县威州镇│├──┼────┼─────────────┼──────────────────┤│43│Ⅱ-12│婚礼十二歌│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44│Ⅱ-13│摘花椒歌│汶川县雁门乡罗卜寨│├──┼────┼─────────────┼──────────────────┤│45│Ⅱ-14│登基调│若尔盖县求吉乡│├──┼────┼─────────────┼──────────────────┤│46│Ⅱ-15│藏族口弦吹奏│若尔盖县、小金县、黑水县│├──┼────┼─────────────┼──────────────────┤│47│Ⅱ-16│会供颂歌(祈祀歌)│若尔盖县求吉乡下旺寨│├──┼────┼─────────────┼──────────────────┤│48│Ⅱ-17│黑水藏族多声部民歌│黑水县红岩乡、知木林乡│├──┼────┼─────────────┼──────────────────┤│49│Ⅱ-18│丧歌嘛孜│金川县万林乡、马奈乡、观音桥镇│├──┼────┼─────────────┼──────────────────┤│50│Ⅱ-19│格勒得沙革命练兵歌│金川县金川镇│├──┼────┼─────────────┼──────────────────┤│51│Ⅱ-20│色地额让(色地长调)│红原县色地乡│├──┼────┼─────────────┼──────────────────┤│52│Ⅱ-21│赶毡歌│红原县安曲乡│├──┼────┼─────────────┼──────────────────┤│53│Ⅱ-22│麦洼山歌│红原县麦洼乡│├──┼────┼─────────────┼──────────────────┤│54│Ⅱ-23│松潘小调│松潘县岷江乡、进安乡、十里乡│├──┼────┼─────────────┼──────────────────┤│55│Ⅱ-24│羌族多声部民歌│松潘县、茂县│├──┼────┼─────────────┼──────────────────┤│56│Ⅱ-25│草地山歌│阿坝县贾洛乡、麦尔玛乡│└──┴────┴─────────────┴──────────────────┘┌──┬────┬─────────────┬───────────────────┐│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分布地区│├──┼────┼─────────────┼───────────────────┤│57│Ⅲ-1│熊猫舞│九寨沟县草地乡│├──┼────┼─────────────┼───────────────────┤│58│Ⅲ-2│火把舞│九寨沟县草地乡、勿角乡、马家乡│├──┼────┼─────────────┼───────────────────┤│59│Ⅲ-3│打墙舞│九寨沟县勿角乡│├──┼────┼─────────────┼───────────────────┤│60│Ⅲ-4│藏狮子舞│九寨沟县、理县、马尔康县、若尔盖县、│││││金川县│├──┼────┼─────────────┼───────────────────┤│61│Ⅲ-5│羊皮鼓舞│理县、茂县、汶川县│├──┼────┼─────────────┼───────────────────┤│62│Ⅲ-6│米亚罗锅庄│理县米亚罗镇十八拐村│├──┼────┼─────────────┼───────────────────┤│63│Ⅲ-7│五屯锅庄│理县甘堡乡│├──┼────┼─────────────┼───────────────────┤│64│Ⅲ-8│四土锅庄│马尔康县梭磨乡、卓克基镇、松岗镇、党坝│││││乡│├──┼────┼─────────────┼───────────────────┤│65│Ⅲ-9│哈玛(神兵舞)│马尔康县党坝乡嘎南村│├──┼────┼─────────────┼───────────────────┤│66│Ⅲ-10│龙灯舞│马尔康县松岗镇松岗村│├──┼────┼─────────────┼───────────────────┤│67│Ⅲ-11│马马灯舞│马尔康县松岗镇松岗村│├──┼────┼─────────────┼───────────────────┤│68│Ⅲ-12│羌族秧歌│茂县东兴乡四坪村│├──┼────┼─────────────┼───────────────────┤│69│Ⅲ-13│板凳龙、麻龙│茂县较场片区│├──┼────┼─────────────┼───────────────────┤│70│Ⅲ-14│傩舞│茂县黑虎乡鹰嘴河村│├──┼────┼─────────────┼───────────────────┤│71│Ⅲ-15│羌族狮子舞│茂县东兴乡四坪村│├──┼────┼─────────────┼───────────────────┤│72│Ⅲ-16│铠甲舞│茂县维城乡、较场片区│├──┼────┼─────────────┼───────────────────┤│73│Ⅲ-17│释比太平鼓舞│茂县沙坝片区、凤仪镇│├──┼────┼─────────────┼───────────────────┤│74│Ⅲ-18│丧舞│茂县维城乡、较场片区│├──┼────┼─────────────┼───────────────────┤│75│Ⅲ-19│宅垄锅庄│小金县宅垄乡马尔村│├──┼────┼─────────────┼───────────────────┤│76│Ⅲ-20│迎宾舞│小金县抚边乡墨龙村│├──┼────┼─────────────┼───────────────────┤│77│Ⅲ-21│龙灯舞│小金县两河乡│├──┼────┼─────────────┼───────────────────┤│78│Ⅲ-22│汗牛布扎舞│小金县汗牛乡大洼村│├──┼────┼─────────────┼───────────────────┤│79│Ⅲ-23│祭祀舞│汶川县克枯乡│├──┼────┼─────────────┼───────────────────┤│80│Ⅲ-24│莫邪(祭祀舞)│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81│Ⅲ-25│金冠舞│若尔盖县求吉乡求吉寺│├──┼────┼─────────────┼───────────────────┤│82│Ⅲ-26│热尔锅庄│若尔盖县热尔乡麻尔村│├──┼────┼─────────────┼───────────────────┤│83│Ⅲ-27│沙尔普吉(狩猎舞)│黑水县红岩乡俄恩村、扎窝乡朱坝村│├──┼────┼─────────────┼───────────────────┤│84│Ⅲ-28│祭祀舞│黑水县维古乡│├──┼────┼─────────────┼───────────────────┤│85│Ⅲ-29│小锅庄舞│黑水县知木林乡│├──┼────┼─────────────┼───────────────────┤│86│Ⅲ-30│马奈锅庄│金川县马奈乡│├──┼────┼─────────────┼───────────────────┤│87│Ⅲ-31│花棒舞│金川县勒乌乡前锋村│├──┼────┼─────────────┼───────────────────┤│88│Ⅲ-32│腰鼓舞│金川县沙尔乡│├──┼────┼─────────────┼───────────────────┤│89│Ⅲ-33│龙舞│金川县庆宁乡│├──┼────┼─────────────┼───────────────────┤│90│Ⅲ-34│河东锅庄│金川县河东乡│├──┼────┼─────────────┼───────────────────┤│91│Ⅲ-35│迪萨(民俗舞)│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坝村、大姓乡、大寨乡│├──┼────┼─────────────┼───────────────────┤│92│Ⅲ-36│回族花灯舞│松潘县进安乡│├──┼────┼─────────────┼───────────────────┤│93│Ⅲ-37│春牛舞│松潘县进安镇窑坝村、进安村│├──┼────┼─────────────┼───────────────────┤│94│Ⅲ-38│麦洼锅庄舞│红原县麦洼乡│├──┼────┼─────────────┼───────────────────┤│95│Ⅲ-39│旺修尼秀扎额(神舞)│红原县邛溪镇热坤村│├──┼────┼─────────────┼───────────────────┤│96│Ⅲ-40│吉祥礼仪舞│红原县瓦切乡│├──┼────┼─────────────┼───────────────────┤│97│Ⅲ-41│草地锅庄│阿坝县四洼乡卡西村、阿坝镇│└──┴────┴─────────────┴───────────────────┘┌───┬────┬─────────────┬──────────────────┐│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分布地区│├───┼────┼─────────────┼──────────────────┤│98│Ⅳ-1│格萨尔藏戏│红原县色地乡茸塔寺│├───┼────┼─────────────┼──────────────────┤│99│Ⅳ-2│麦洼藏戏│红原县麦洼乡二村│├───┼────┼─────────────┼──────────────────┤│100│Ⅳ-3│羌族灯戏│茂县东兴乡、永和乡、太平乡、三龙乡│├───┼────┼─────────────┼──────────────────┤│101│Ⅳ-4│释比戏│茂县黑虎乡、永和乡│├───┼────┼─────────────┼──────────────────┤│102│Ⅳ-5│猎人与猩猩│金川县卡拉足乡二普鲁村│├───┼────┼─────────────┼──────────────────┤│103│Ⅳ-6│南木达藏戏│壤塘县南木达乡│├───┼────┼─────────────┼──────────────────┤│104│Ⅳ-7│若尔盖藏戏│若尔盖县红星乡、降扎乡、嫩洼乡│├───┼────┼─────────────┼──────────────────┤│105│Ⅳ-8│嘉绒傩戏│马尔康县党坝乡嘎南村│├───┼────┼─────────────┼──────────────────┤│106│Ⅳ-9│赛格藏戏│阿坝县洼尔玛乡赛格寺│└───┴────┴─────────────┴──────────────────┘┌───┬────┬─────────────┬───────────────────┐│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分布地区│├───┼────┼─────────────┼───────────────────┤│107│Ⅴ-1│ 折嘎说唱│阿坝县、红原县│├───┼────┼─────────────┼───────────────────┤│108│Ⅴ-2│亚热阿索说唱│阿坝县查理乡│├───┼────┼─────────────┼───────────────────┤│109│Ⅴ-3│百汪(牛角琴)弹唱│红原县麦洼乡二村│├───┼────┼─────────────┼───────────────────┤│110│Ⅴ-4│六弦琴弹唱│若尔盖县唐克乡、辖曼乡、黑河牧场│├───┼────┼─────────────┼───────────────────┤│111│Ⅴ-5│南坪琵琶弹唱│九寨沟县永乐镇、安乐乡、永丰乡、双河乡│││││、郭元乡│├───┼────┼─────────────┼───────────────────┤│112│Ⅴ-6│格萨尔说唱│壤塘县、阿坝县│├───┼────┼─────────────┼───────────────────┤│113│Ⅴ-7│黑水藏语相声│黑水县芦花镇、西尔乡│├───┼────┼─────────────┼───────────────────┤│114│Ⅴ-8│松潘琵琶弹唱│松潘县进安乡│├───┼────┼─────────────┼───────────────────┤│115│Ⅴ-9│谐剧小品│茂县较场片区│├───┼────┼─────────────┼───────────────────┤│116│Ⅵ-1│推杆、抱蛋│茂县维城乡、雅都乡、曲谷乡│├───┼────┼─────────────┼───────────────────┤│117│Ⅵ-2│五子棋│茂县雅都乡、三龙乡│├───┼────┼─────────────┼───────────────────┤│118│Ⅵ-3│释比爬刀山│茂县黑虎乡、永和乡│├───┼────┼─────────────┼───────────────────┤│119│Ⅵ-4│骨针穿腮│茂县黑虎乡、永和乡│├───┼────┼─────────────┼───────────────────┤│120│Ⅵ-5│释比绝技│茂县黑虎乡、永和乡│├───┼────┼─────────────┼───────────────────┤│121│Ⅵ-6│飞马拾哈达│阿坝县贾洛乡、麦尔玛乡│├───┼────┼─────────────┼───────────────────┤│122│Ⅵ-7│解绳套│红原县江茸乡│├───┼────┼─────────────┼───────────────────┤│123│Ⅵ-8│六子棋│金川县金川镇│├───┼────┼─────────────┼───────────────────┤│124│Ⅵ-9│荡秋千│九寨沟县郭元乡、双河乡│├───┼────┼─────────────┼───────────────────┤│125│Ⅵ-10│克额围棋│黑水县红岩乡、扎窝乡、维古乡、知木林│││││乡│├───┼────┼─────────────┼───────────────────┤│126│Ⅵ-11│举石球、摔跤│黑水县红岩乡、扎窝乡、维古乡、知木林│││││乡│├───┼────┼─────────────┼───────────────────┤│127│Ⅵ-12│藏式摔跤│马尔康县梭磨乡│├───┼────┼─────────────┼───────────────────┤│128│Ⅵ-13│围脖拔河│马尔康县梭磨乡│├───┼────┼─────────────┼───────────────────┤│129│Ⅵ-14│耍桌子│马尔康县党坝乡嘎南村│└───┴────┴─────────────┴───────────────────┘┌───┬────┬─────────────┬──────────────────┐│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分布地区│├───┼────┼─────────────┼──────────────────┤│130│Ⅶ-1│刷勒日(命簿画)│茂县三龙乡、维城乡、雅都乡│├───┼────┼─────────────┼──────────────────┤│131│Ⅶ-2│羌族碉楼建筑│茂县、汶川、理县│├───┼────┼─────────────┼──────────────────┤│132│Ⅶ-3│塔林建筑│红原县瓦切乡│├───┼────┼─────────────┼──────────────────┤│133│Ⅶ-4│唐卡绘画│红原县邛溪镇│├───┼────┼─────────────┼──────────────────┤│134│Ⅶ-5│石雕、木雕│红原县阿木乡│├───┼────┼─────────────┼──────────────────┤│135│Ⅶ-6│唐卡画│金川县观音桥镇│├───┼────┼─────────────┼──────────────────┤│136│Ⅶ-7│古碉石砌建筑│金川县马奈乡│├───┼────┼─────────────┼──────────────────┤│137│Ⅶ-8│雕刻、木雕│若尔盖县苟象寺│├───┼────┼─────────────┼──────────────────┤│138│Ⅶ-9│唐卡、版画、堆绣│若尔盖县│├───┼────┼─────────────┼──────────────────┤│139│Ⅶ-10│壁画│若尔盖县象藏寺│├───┼────┼─────────────┼──────────────────┤│140│Ⅶ-11│唐卡画│九寨沟县漳扎镇、玉瓦乡│├───┼────┼─────────────┼──────────────────┤│141│Ⅶ-12│塔板房建筑│九寨沟县大录乡、漳扎镇、郭元乡│├───┼────┼─────────────┼──────────────────┤│142│Ⅶ-13│雕塑、壁画│黑水县芦花镇铁拐村│├───┼────┼─────────────┼──────────────────┤│143│Ⅶ-14│石墙建筑│黑水县石碉楼乡│├───┼────┼─────────────┼──────────────────┤│144│Ⅶ-15│石刻大藏经│壤塘县棒托寺│├───┼────┼─────────────┼──────────────────┤│145│Ⅶ-16│贴花唐卡│壤塘县中壤塘乡措尔基寺│├───┼────┼─────────────┼──────────────────┤│146│Ⅶ-17│佛经雕版│壤塘县藏洼寺│├───┼────┼─────────────┼──────────────────┤│147│Ⅶ-18│藏式装饰艺术│马尔康县脚木足乡│├───┼────┼─────────────┼──────────────────┤│148│Ⅶ-19│桃坪羌寨民居建筑│理县桃坪乡│├───┼────┼─────────────┼──────────────────┤│149│Ⅶ-20│伸臂桥建筑│阿坝县柯河乡│├───┼────┼─────────────┼──────────────────┤│150│Ⅶ-21│黄土泥木民居建筑艺术│阿坝县麦昆乡、洼尔玛乡、各莫乡│├───┼────┼─────────────┼──────────────────┤│151│Ⅶ-22│黄土泥羌碉民居建筑│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雁门乡萝卜寨│├───┼────┼─────────────┼──────────────────┤│152│Ⅷ-1│咂酒酿制技艺│茂县维城乡、雅都乡、曲谷乡│├───┼────┼─────────────┼──────────────────┤│153│Ⅷ-2│羌族剪纸技艺│茂县黑虎乡、三龙乡、永和乡│├───┼────┼─────────────┼──────────────────┤│154│Ⅷ-3│羌绣│茂县黑虎乡、三龙乡、永和乡│├───┼────┼─────────────┼──────────────────┤│155│Ⅷ-4│银饰锻制技艺│茂县凤仪镇│├───┼────┼─────────────┼──────────────────┤│156│Ⅷ-5│皮革制作技艺│茂县凤仪镇│├───┼────┼─────────────┼──────────────────┤│157│Ⅷ-6│击石取火技艺│茂县维城乡、雅都乡、曲谷乡、三龙乡│├───┼────┼─────────────┼──────────────────┤│158│Ⅷ-7│麻布编织技艺│茂县维城乡、雅都乡、曲谷乡、三龙乡│├───┼────┼─────────────┼──────────────────┤│159│Ⅷ-8│藏族金属制品技艺│阿坝县阿坝镇│├───┼────┼─────────────┼──────────────────┤│160│Ⅷ-9│龙达印制工艺│阿坝县阿坝镇│├───┼────┼─────────────┼──────────────────┤│161│Ⅷ-10│皮革工艺制品技艺│阿坝县阿坝镇│├───┼────┼─────────────┼──────────────────┤│162│Ⅷ-11│木制品工艺制作│小金县结斯乡向花村│├───┼────┼─────────────┼──────────────────┤│163│Ⅷ-12│皮革工艺割制│小金县美兴镇营盘村│├───┼────┼─────────────┼──────────────────┤│164│Ⅷ-13│挑花、刺绣│小金县结斯乡、新格乡│├───┼────┼─────────────┼──────────────────┤│165│Ⅷ-14│扎麻草鞋制作工艺│小金县汗牛乡大洼村│├───┼────┼─────────────┼──────────────────┤│166│Ⅷ-15│羊毛毡工艺制品│红原县安曲乡│├───┼────┼─────────────┼──────────────────┤│167│Ⅷ-16│藏族弓箭制作工艺│红原县瓦切乡│├───┼────┼─────────────┼──────────────────┤│168│Ⅷ-17│柳树枝编制工艺│红原县壤口乡│├───┼────┼─────────────┼──────────────────┤│169│Ⅷ-18│咂酒酿制技艺│金川县马奈乡、河东乡、万林乡、观音│││││桥镇│├───┼────┼─────────────┼──────────────────┤│170│Ⅷ-19│编制工艺│金川县马奈乡、咯尔乡、沙尔乡│├───┼────┼─────────────┼──────────────────┤│171│Ⅷ-20│藏靴制作工艺│若尔盖县冻列乡、崇尔乡、热尔乡│├───┼────┼─────────────┼──────────────────┤│172│Ⅷ-21│柿子酒酿制工艺│九寨沟县安乐乡、永丰乡、双河乡、郭元│││││乡│├───┼────┼─────────────┼──────────────────┤│173│Ⅷ-22│银饰锻制技艺│九寨沟县漳扎镇、郭元乡、双河乡│├───┼────┼─────────────┼──────────────────┤│174│Ⅷ-23│舞面具制作技艺│九寨沟县安乐镇、草地乡、勿角乡、马家│││││乡、白河乡│├───┼────┼─────────────┼──────────────────┤│175│Ⅷ-24│车磨制作技艺│黑水县红岩乡、芦花镇│├───┼────┼─────────────┼──────────────────┤│176│Ⅷ-25│金银手工技艺│黑水县红岩乡、芦花镇│├───┼────┼─────────────┼──────────────────┤│177│Ⅷ-26│狮子扎制工艺│黑水县红岩乡、芦花镇、龙坝乡│├───┼────┼─────────────┼──────────────────┤│178│Ⅷ-27│牛、羊毛毡制作工艺│黑水县瓦钵乡、维古乡│├───┼────┼─────────────┼──────────────────┤│179│Ⅷ-28│羌绣│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180│Ⅷ-29│羌族羊皮褂制作工艺│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181│Ⅷ-30│羌族麻布衣制作工艺│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182│Ⅷ-31│土陶烧制工艺│壤塘县岗木达乡│├───┼────┼─────────────┼──────────────────┤│183│Ⅷ-32│银制饰品工艺│壤塘县中壤塘乡、宗科乡│├───┼────┼─────────────┼──────────────────┤│184│Ⅷ-33│傩戏面具制作工艺│ 马尔康县党坝乡嘎南村│├───┼────┼─────────────┼──────────────────┤│185│Ⅷ-34│嘉绒银饰制作工艺│马尔康县卓克基镇│├───┼────┼─────────────┼──────────────────┤│186│Ⅷ-35│嘉绒皮革工艺│马尔康县脚木足乡│├───┼────┼─────────────┼──────────────────┤│187│Ⅷ-36│青稞酒酿制工艺│马尔康县脚木足乡│├───┼────┼─────────────┼──────────────────┤│188│Ⅷ-37│捏面工艺│马尔康县脚木足乡│├───┼────┼─────────────┼──────────────────┤│189│Ⅷ-38│编织工艺│小金县抚边乡墨龙村│├───┼────┼─────────────┼──────────────────┤│190│Ⅸ-1│柳皮接骨术│茂县凤仪镇│├───┼────┼─────────────┼──────────────────┤│191│Ⅸ-2│放血术、止血术│茂县维城乡、雅都乡、曲谷乡、三龙乡│├───┼────┼─────────────┼──────────────────┤│192│Ⅸ-3│藏医接骨术│壤塘县吾依乡卡咯龙村│├───┼────┼─────────────┼──────────────────┤│193│Ⅸ-4│藏医治疗│壤塘县上杜柯乡、尕多乡│├───┼────┼─────────────┼──────────────────┤│194│Ⅸ-5│刺龙包皮接骨术│黑水县红岩乡、芦花镇、维古乡、瓦钵乡│││││、知木林乡│├───┼────┼─────────────┼──────────────────┤│195│Ⅸ-6│麻黄吸污血治疗术│黑水县红岩乡、芦花镇、维古乡、瓦钵乡│││││、知木林乡│├───┼────┼─────────────┼──────────────────┤│196│Ⅸ-7│胃病治疗术│黑水县红岩乡、芦花镇、维古乡、瓦钵乡│││││、知木林乡│├───┼────┼─────────────┼──────────────────┤│197│Ⅸ-8│藏医、藏药│九寨沟县大录乡│├───┼────┼─────────────┼──────────────────┤│198│Ⅸ-9│藏医、藏药│红原县安曲乡、龙日乡、瓦切乡、麦洼乡│││││、色地乡│├───┼────┼─────────────┼──────────────────┤│199│Ⅸ-10│释比医药│汶川县龙溪乡│├───┼────┼─────────────┼──────────────────┤│200│Ⅹ-1│羌族婚礼│茂县维城乡、雅都乡、曲谷乡、三龙乡│├───┼────┼─────────────┼──────────────────┤│201│Ⅹ-2│挂红习俗│茂县、理县、汶川县│├───┼────┼─────────────┼──────────────────┤│202│Ⅹ-3│求雨习俗│茂县维城乡、雅都乡、曲谷乡、三龙乡│├───┼────┼─────────────┼──────────────────┤│203│Ⅹ-4│成年礼│茂县曲谷乡、三龙乡、回龙乡│├───┼────┼─────────────┼──────────────────┤│204│Ⅹ-5│求子习俗│茂县曲谷乡、三龙乡、回龙乡│。
壤塘文化内源式发展思考作者:暂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2019年第8期张德发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委副书记、县长近年来,壤塘县坚持“文化优先”战略,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积极推进了“文化发展”工作,着力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样板、宗教文化适应社会主义样板、文化产业助农增收脱贫奔康样板、民族文化引领民族地区发展样板”。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文化发展探索内源式发展道路”的模式得到了各方面认可,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壤塘文化发展举措——厘清文化资源,做到科学规划、实现因地制宜。
明确文化壤塘发展定位,确定建设“川甘青结合部宗教文化旅游黄金地、川甘青结合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地、川甘青结合部多元民俗文化体验地”的发展定位,确立了“文化强县”发展战略,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
同时,借智四川省社科院,对壤塘文化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科学编制了《壤塘县文化发展规划(2016-2025》《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壤塘县专项规划》等文化规划,作出了《关于促进壤塘县文化创新发展的决定》。
——明晰发展步伐,做到统筹推进、实现点面结合。
一是创办非遗传习所,实施非遗“生产性”保护。
采取“政府扶持、传承人自主创办”的方式,坚持“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已创办了藏香、唐卡等传习所27个。
二是建设传习创业园,培育园区的孵化功能,投资1亿元建设非遗传习创业园(画家村)。
第一期70栋民居将有140名非遗传承高端人才入驻,成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三是建设文化产业园,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以中壤塘为核心,以南莫且湿地和则曲河风景名胜区为双翼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
着眼“商、养、学、闲、情、奇”六要素,启动核心区三大寺保护、觉囊文化博物馆、玛拉雅文化中心、棒托石刻文化公园及中壤塘市政工程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把中壤塘打造成4A景区。
四是开辟交流新领域,坚定文化“走出去”步伐。
壤塘——藏传佛教觉囊文化中心
14世纪后半叶,藏传佛教高僧仲然拉西日在四川壤塘创建觉囊派寺院,借以延续觉囊派法脉,从此将觉囊派法统文化由后藏原汁原味地转移到了康巴、安多地区。
觉囊派通过从发源地到巩固地转移,经过800余年的历史洗礼和岁月积蓄,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觉囊文化。
如今,壤塘县中壤塘乡境内矗立的觉囊派三大寺,仍在讲述着历史,延续着文化……
觉囊三大寺
今天,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则曲河畔中游,距县城40公里处的中壤塘乡所在地,矗立着觉囊派三大寺庙:确尔基寺、泽布基寺和藏哇寺,合称为中壤塘寺庙。
三大寺庙背倚壤巴拉神山,面临卧象山,则曲河环抱着寺院,由东向西蜿蜒流淌。
确尔基寺始建于1378年,是觉囊派三大寺庙主寺。
确尔基寺院由活佛的住宅、康萨庙、康玛庙、经堂四部分组成,所有建筑都是坐北朝南。
泽布基寺始建于1456年,坐西朝东,3层单体建筑,经堂、护法殿、藏经殿合为一体,独具特色。
泽布基寺的镇寺之宝是一尊0.5米高的度母金像。
藏哇寺始建于1657年,整个建筑坐西向东。
各寺均珍藏有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大量珍贵文物。
在历史最为悠久的确尔基寺内,有众多珍贵佛像,特别是一尊高达7米的释迦牟尼铜像,庄重肃穆,是镇寺之宝。
确尔基寺经堂四周挂有反映宗教活动内容的唐卡《遍知十四师徒》、《释迦牟尼画卷》、《时轮金刚》、《莲花生威仪像》等47幅。
这些唐卡有的高达数层楼,有的仅有几寸。
在每年正月举行的晒佛节上,僧俗信众就可以看到确尔基寺院珍藏的巨型唐卡。
现在的觉囊派三大寺有活佛4人,喇嘛95人,僧人402人。
寺院占地面积近
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47万平方米,藏经3万多卷,并藏有元、明、清至今的佛塔、菩萨、香炉等法器和祭物1000多件、唐卡200多幅。
每逢佛教节日,三大寺会举行佛事活动,来自周边地区的信众和僧人汇聚于此,少则数千人,多则逾万人,场面热闹非凡。
觉囊派,从西藏到壤塘的转移
觉囊派,藏传佛教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派别。
觉囊是地名,全名为觉摩囊,位于西藏拉孜县彭措林寺东,雅鲁藏布江南岸。
觉囊派创始人是余摩弥觉多吉,生于12世纪初,原为一位在家的瑜伽行者,后出家,学习时轮金刚法和密集等法。
因其五传弟子土介尊珠在西藏觉摩囊建寺,该派即以此寺得名。
到土介尊珠的再传弟子笃补巴时,该派开始兴盛。
16世纪末,觉囊派出过一位著名高僧多罗拉他,所著《印度佛教史》闻名于世。
“他空见”是觉囊派的核心教义,即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真实本性,这个本性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要认识这个本性必须细心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看透事物的本质。
觉囊派主张以“他空见”解释时轮,在藏传佛教中是很独特的教派。
觉囊派自称其教义直接来自印度,但事实上,它的教理和教法大多来源于萨迦派,所以觉囊派与萨迦派在观点上较为接近。
在实修方面,觉囊派属于显密兼修,除了在见解上的解释外,与藏传佛教其它派别如萨迦、噶举、格鲁、宁玛等派都无大差别。
元代,觉囊派寺院遍布卫藏地区,盛极一时。
明初一度衰落。
明万历年间,西藏觉囊寺寺主多罗拉他得到后藏藏巴汗地方政权的支持,一度中兴觉囊派,建达丹丹曲林寺。
清初,格鲁派在藏族聚居区跃居统治地位,第五世达赖喇嘛将达
丹丹曲林寺改为格鲁派寺院,易名彭措林寺,卫藏地区其它觉囊派寺院亦相继改宗格鲁派寺院,觉囊派遂在今西藏地区基本绝传。
但是,在1378年,四川马尔康高僧仲然拉西日从后藏学成而归,在壤塘传播觉囊教法,其渊博的佛学知识、所阐释的独特的觉囊教义等赢得了当地藏族群众的尊重和仰慕。
仲然拉西日在壤塘创建了第一座觉囊派寺庙桑珠罗布林寺(即后来的确尔基寺),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发展子庙,借以延续其法脉。
这就表明,觉囊派法统文化从那时起就由后藏原汁原味地转移到了康巴、安多地区。
独特而丰富的觉囊文化
觉囊教派通过从发源地到巩固地转移,经过800余年的历史洗礼和岁月积蓄,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觉囊文化。
一是建筑文化。
觉囊派的建筑文化独具魅力,特别是佛塔的建筑风格,一改藏式佛塔基座低矮的风格,而是把基座升高,塔身部分也不完全采用覆钵式,形成了高基座的方形佛塔风格。
如今,一到中壤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壮观巍峨的吉祥多门塔。
吉祥多门塔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塔身和塔刹组成。
大塔上圆下方,多层多门,十分雄伟。
这样大规模的佛塔在中壤塘共有5座,其它小佛塔在中壤塘境内星罗棋布,随处可见。
二是绘画文化,主要包括壁画和唐卡。
在确尔基寺、泽布基寺和藏哇寺,随处可以欣赏到元、明、清至今的壁画。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壤塘壁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浓郁的宗教色彩。
由于采用矿物颜料,调以胶汁和牛胆汁,壁画色彩光亮,图案清晰,久不褪色。
而其唐卡艺术也有它的独到之处,除囊括了刺绣唐卡、贴花唐卡、提花唐卡、宝石唐卡、绘画唐卡外,72米长、30米宽的《释迦牟尼画卷》、《莲花生威仪像》巨幅唐卡为世人惊叹。
同时,文成公主绣制的《药
山王》唐卡亦大放异彩。
三是吟唱文化——“梵音古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
觉囊派“梵音古乐”是我国藏传佛教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既有诵唱的声乐曲,又有吹打的器乐曲。
它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并吸收了藏族传统音乐养分,形成了具有浓郁藏族聚居区风格和内涵丰富的藏传佛教音乐艺术,在觉囊派寺庙中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