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第二单元毕博
- 格式:doc
- 大小:198.00 KB
- 文档页数:6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的内容。
他是是在洋务运动破产和甲午中日战争签订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背景下,中国人民近代化早期探索的第二步,学习西方政治君主立宪制以挽救民族危亡。
同时他的失败才是中国人民更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为后来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打下铺垫。
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方法,能够对事件进行表象的提炼、概括。
但对于史料的分析还是存有很大的难度,对于事件的本质难于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
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救国的艰难探索,激发起学生肩负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四:重难点重点: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
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难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问题引导法 情景创设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 温故知新 ---在时空中培养核心思维(设计意图: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这一环节我以时间轴形式展开,既帮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内容,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历史思维:历史事件之间彼此是前后联系的,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是以列强的侵略为背景的,面对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不能就中国,那中国将何去何从?”从而引出本课。
)(2)展示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更有方向。
(3)讲授新课“根据课题:“戊戌变法”中关键词“变”把本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变之因---在危机中奋起第二部分:变之路----在艰难中探索第三部分:变之殇----在挽救中感动设计意图:以“变”为线索,分成三个环节,条理更加清楚。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框架】
戊戌变法
【重点梳理】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过程: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 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宣传变法(1)概况: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2)表现: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
(3)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百日维新
【知识延伸】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异同。
(1)不同点:在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在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在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在阶级属性上,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维新派是资产阶级。
(2)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由皇帝亲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后能否获得成功呢?
【问题4】阅读教材第30页第二段和31页第二段,讲述戊戌变法失败的经过.
【问题5】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生读书口答:实施变
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
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
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 放及西方思想
的 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
的战斗力和军事 素质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问题6】课件出示研读材料: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生:变法失败了。
师: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生: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
第6课戊戌变法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原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过程: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 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变法(1)概况: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2)表现:①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②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3)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知识点2 百日维新3.背景(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时间:1898 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5.戊戌变法6.结果: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7.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C)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2.公车上书后,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从事的活动包括(A)①创办报刊②组织学会③创办新式学堂④领导武装起义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3.报刊是了解社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代史第二单元毕博
1.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是()
2
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历史描述错误的是()
3
下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说法正确的是()
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
5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他在该刊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
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此时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变革的原因是()
15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和社会主义革命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
不确定的5.6.9 15. 27.30
以下为材料题答案请无视。
由材料可知,由于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所以,特点为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
材料1和材料2 的第一个观点都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1的第二个观点是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其次,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第三,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失败原因:
一、主观原因主观是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使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二、客观原因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阶级方面: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两者的阶级利益不同,则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这也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