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闽教授气药保留灌肠法经验总结_杨旭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3
一、引言灌肠,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操作,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术前准备、灌肠剂给药等方面。
为了提高自身操作技能,加强临床实践能力,我参加了灌肠的实训课程。
以下是我在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实训过程1. 灌肠的基本操作灌肠的基本操作包括:准备灌肠剂、选择合适的灌肠器具、患者体位摆放、灌肠液的注入、观察患者反应等。
在实训过程中,我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灌肠,熟练掌握了灌肠的基本技巧。
2. 灌肠液的配置灌肠液的配置是灌肠操作的关键环节。
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不同灌肠液的作用及配制方法,如生理盐水、肥皂水、甘油等。
在配制过程中,我掌握了配比、溶解、过滤等技巧,确保了灌肠液的质量。
3. 患者体位摆放患者体位摆放对于灌肠效果至关重要。
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不同体位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如左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等。
在实际操作中,我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体位,提高了灌肠效果。
4. 灌肠液的注入与观察灌肠液的注入是灌肠操作的关键步骤。
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控制注入速度、观察患者反应、调整注入量等。
在实际操作中,我注重观察患者面色、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5. 灌肠后的护理灌肠后,对患者进行护理至关重要。
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灌肠后的观察、记录、清洁、保暖等护理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我注重患者心理护理,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确保患者舒适。
三、心得体会1. 灌肠操作的重要性灌肠作为一种临床操作,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术前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训,我深刻认识到灌肠操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2. 操作技巧的掌握实训过程中,我熟练掌握了灌肠的基本操作技巧,如配比、溶解、过滤、体位摆放、注入等。
这些技巧对于提高灌肠效果、确保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3. 团队协作与沟通灌肠操作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协作,共同完成灌肠操作。
同时,我还提高了与患者沟通的能力,确保患者配合治疗。
总结灌肠法一、什么是灌肠法?灌肠法,也称为灌肠疗法,是一种通过直肠给予药物或营养物质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液体注入直肠,从而达到治疗和改善健康状况的目的。
灌肠法在医疗领域被广泛使用,可以用于清洁肠道、推动排便、给予药物或营养、减轻便秘等。
二、灌肠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和使用方式,灌肠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温水灌肠温水灌肠是最常见的灌肠方法之一。
它通过注入温水来刺激肠道运动,促进排便和清洁肠道。
这种方法适用于缓解便秘、大肠清洁和排毒等情况。
2. 药物灌肠药物灌肠是在治疗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灌肠管将药物注入直肠,使药物直接接触到肠道壁,从而达到快速吸收和有效治疗的目的。
药物灌肠常用于给予止痛药、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
3. 营养灌肠营养灌肠是一种通过直肠给予营养物质的方法。
它适用于患有吞咽困难、胃肠功能受限、需要补充营养的病人。
营养灌肠可以通过输注含有营养物质的液体来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保证机体的正常功能。
4. 拉肚子灌肠拉肚子灌肠是指将生理盐水或其他治疗性液体注入肠道,以达到刺激肠道运动、清洁肠道、止泻的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急性腹泻、便秘等症状的治疗。
三、灌肠法的操作步骤灌肠法的操作步骤包括:1.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要的器材和液体,如灌肠器、温水或药物。
2.清洁肛门区域: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洁肛门区域,以确保清洁和卫生。
3.就位准备:取出灌肠器,并按照说明书添加所需药物或液体。
4.就位灌肠: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通常是侧卧位,将灌肠器的尾端插入直肠约2-4英寸的深度。
然后慢慢挤压灌肠器的容器,将药物或液体缓慢注入直肠。
5.善后处理:灌肠完成后,保持插入位置约15-30分钟,以便药物或液体被充分吸收。
然后缓慢将灌肠器取出,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工作。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灌肠法时,有几个注意事项需要注意:1.使用合适的器材:选择合适的灌肠器,确保其质量可靠,且易于操作和清洁。
2.保持卫生:在进行灌肠前后,保持肛门区域的清洁,并保持双手清洁。
保留灌肠技术的注意事项
1、根据灌肠液的配制,选择适当的灌肠液容器,生理盐水应选
择大容量的容器,而携带便携式的容器更适合其它类型的灌肠液配制。
2、装上灌肠液滤器,以防止悬浮微小颗粒污染灌肠液。
3、灌肠管应安装在容器上,同时检查灌肠管的二次曲折,以防
止气体混入灌肠液。
4、管路连接处及耳管应无空气滞留,以免中途漏出。
5、灌肠管的其它部分不宜放置于病人的舌头下,可以将灌肠管
放置在病人腹部上,以防止灌肠液流入患者口腔内。
6、检查压力表是否安装正确,以保证正确的灌肠压力。
二、灌肠前准备
1、合理安排灌肠病人的服药时间,灌肠前2小时内不得口服及
给药,尽量避免给病人进食。
2、病人应坐位或半卧位,给予安抚,全身要放松,肛门及腹部
应有足够的支撑物,以稳定灌肠效果。
3、灌肠设备和容器的清洁。
4、灌肠液温度以适合人体温度为宜,以确保病人不出现不适反应。
三、灌肠操作
1、灌肠时,应慢慢灌肠,使病人全身放松,把灌肠管慢慢插入,使病人感到舒适。
2、更换灌肠液时要慢慢接管,以免有交叉感染。
3、灌肠时撇开肛门并灌肠,灌肠时不宜采用太大的压力,以免损伤肠道。
4、灌肠完毕后,应把灌肠管从肛门取出,检查出口处是否有残留,如果有,应及时处理。
保留灌肠的步骤操作方法保留灌肠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清除肠道,缓解胃肠道不适症状或准备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以下是保留灌肠的步骤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a. 确保所有需要的灌肠器材和药物已准备齐全,如灌肠袋,皮肤消毒剂,润滑剂,灌肠管,开关等。
b. 将患者安置在侧卧位或趴卧位上,确保患者的隐私和舒适。
2. 清洁患者肛门a. 使用温水和肥皂以及柔软的毛巾或棉球,仔细清洁患者的肛门区域。
确保移除所有污物和残留物,以避免感染和不适感。
3. 准备灌肠袋a. 取出灌肠袋,并确保灌肠袋内无气泡。
让灌肠袋中完全注满准备好的灌肠液。
4. 准备灌肠管a. 在灌肠管的一端涂抹润滑剂,以方便灌肠管的插入。
b. 轻轻将灌肠管插入患者的肛门,并慢慢推进到肠道中。
如果遇到阻力,可停下来,并轻轻旋转灌肠管,以帮助它顺利通过。
5. 开始灌肠a. 小心打开灌肠袋的开关,让灌肠液缓慢进入患者的肠道。
注意控制液体的流速,避免过于快速或过于缓慢。
b. 一般情况下,患者可以感受到肠道内液体的充盈感。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或痛感,应立即停止灌肠。
6. 持续灌肠a. 灌肠液进入患者的肠道后,用手轻轻按压患者的腹部,有助于促进灌肠液在肠道中的分布。
b. 根据医嘱和患者的需要,持续灌肠一段时间。
通常灌肠时间为15到30分钟。
7. 排空灌肠液a. 等待一段时间后,患者内部可能会出现排便或排气感觉。
患者应被告知允许灌肠液和排便残留物排出。
也可以使用置肛管帮助患者排空肠道。
8. 清洁和整理a. 完成灌肠后,使用温水和肥皂再次清洁患者的肛门区域,以确保清除灌肠液和残余物。
b. 将灌肠器材进行清洁消毒,并妥善保存。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保留灌肠时,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医嘱进行,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适症状的变化。
如出现异常情况或患者不适,应及时停止灌肠并寻求医生的指导。
此外,由于灌肠操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建议在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操作安全和效果。
中药保留灌肠10年经验总结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门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渗与散剂,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历史沿革1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经络相关,表里络属,在脏腑联系中最为密切。
《黄帝内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朝百脉,主治节”,就是说全身各部的血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聚于肺,输布全身。
直肠给药,通过肺的宣发及肃降作用使药物输布全身,从而起到治病的目的。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应用灌肠疗法后,将“直肠滴入”改为“直肠推入”,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药物起效快的特点。
机制2中医学: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
由于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
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
西医学:小儿肠壁通透性较高、肠壁孔隙大、蛋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趋势。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中药保留灌肠后,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透过黏膜被吸收。
其传输途径有3种:①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
②通过直肠中静脉和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③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直肠给药吸收后维持时间较长,进入体循环的量为50%~70%,作用速度与静脉用药类似。
中药保留灌肠,药物易被吸收,且药物吸收后除产生局部治疗作用外,大部分还通过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直接发挥药效。
优势3因药物直接通过肠道吸收,可减轻其对肝肾的损害。
解决了一部分患儿觉得中药苦、吃药难、因反射性呕吐和打针不配合等难题,因其方法简便,疗效可靠且不易反复,患儿及家长易接受,日益得到重视。
操作方法4将灌肠药液用恒温箱加热至38~40℃,用50mL(或20mL)注射器连接静脉输液针一端软管(另一端剪去针头),抽取药液(20~50mL),令患儿平趴于治疗床,根据病情取合适卧位,臀部垫高约10 cm,用液体石蜡润滑患儿肛周皮肤,将输液软管插入肛管15~20cm,液面至肛门高度应<30cm,将药液缓缓推入患儿直肠,反折并拔出软管,擦净肛门,操作完毕。
105第13卷 第4期 2011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4 Apr . ,2011张苏闽教授,多年从事肛肠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方面学验俱丰,而且研制并开发出DGY-2A 电脑气药保留灌肠治疗仪,在炎性肠病的治疗过程中意义甚重。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张老师气药保留灌肠法经验小结如下。
1 气药灌肠仪的简介DGY-2A 电脑灌肠治疗仪是采用微处理器控制,PID 调节方式,具有工作压力、工作时间和加热温度自主设定功能。
利用气压推进药液,使药液能够弥散到较深的病灶部位,以达药液保留灌肠的效果,即所谓“药之所达,肠疾得康”。
2 气药保留灌肠的优点2.1 适应症广 一般灌肠(包括吊袋点滴式,推注式等等)仅适用于慢性直肠炎、便秘等的治疗和对症处理。
而气药保留灌肠适用范围更广,如大肠炎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等;肠道功能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IBS);肠道其它疾病:顽固性便秘,结直肠息肉等;清洗肠道:术前清洁肠道,排毒美容保健;放射科钡剂造影及妇科炎性疾病的药物灌注等等。
2.2 局部治疗 整体起效 目前局部保留灌肠日益受到人们重视[1-2]。
局部保留灌肠一方面可使药物充分接触病灶,直接作用于肠壁,提高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使药物被迅速吸收,充分发挥药物的局部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药物经肠道吸收后,大部分可绕过肝脏进入大循环,对全身发挥治疗作用;再一方面,亦可避免或减少消化液、消化酶等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避免了口服中药的苦涩感,有着传统口服给药无法比拟的优势。
局部气药保留灌肠可起到与内服法相似的整体治疗作用,乃内外并举、局部与整体兼顾之法,针对明确,减少了副作用,并提高了疗效,所需剂量及诱导缓解时间通常少于口服药物治疗。
2.3 作用范围大 保留时间长 临床研究表明同等条件下药液灌注的面积和药液保留的时间是决定灌肠疗效的两个主要因素。
一般的灌肠(包括吊袋点滴式、注射式等)仅使药液作用到直肠,配合体位的改变也仅可作用到乙状结肠、降结肠。
但电脑气药保留灌肠有着比普通灌肠更精确的气压控制,可使药液灌注到达乙状结肠以上的病灶部位甚至全结肠,药物灌注的面积增大,配合体位改变可增加药液保留时间。
林锡芬等[3]用气药灌肠法治疗慢性UC 患者36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2%,对照组为71.9%,两组比较,气药灌肠法治疗UC 临床疗效和电子肠镜下溃疡病变改善疗效较好,尤其对乙状结肠以上难治性UC 疗效确切。
张苏闽等[4]用气药灌肠法治疗UC 患者28例,与常规灌肠组32例相对比得出气药灌肠方法能将药液均匀地分布整个结肠病灶,提高对UC 患者的治疗效果。
另外资料表明,肠道是肌性器官,对压力反应张苏闽教授气药保留灌肠法经验总结杨旭1,张苏闽2(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市中医院全国肛肠病医疗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9)收稿日期:2010-10-20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LZ09088);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ZKX09038)作者简介:杨旭(1985-),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
通讯作者:张苏闽(1957-),男,江苏南京人,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
E-mail:yxtcm.best@。
摘 要:文章从气药保留灌肠仪的简介、优点及在临床尤其在炎性肠病的诊治过程中作用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气药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治中的作用,认为本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关键词:气药保留灌肠;经验总结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4- 0105- 03Summary of Experience on Professor ZHANG's Qi-Yao Retention Enema YANG Xu 1,ZHANG Su-min 2(1. Graduate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2. Anorectal Medical Center in China,Nanjing Hospit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Abstract:Qi-Yao retention enem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lcerative colit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which are elaborat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including the standpoint of description,advantag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this new methodhas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application,simple and effective,fewer adverse reactions,and the low rate of recurrence.Key words:Qi-Yao retention enema;experience summary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3卷敏感,结肠(100~150cm)较直肠(12~15cm)长,且容量较大,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达100~150mL,直肠内压力>7.3kPa时,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通过神经反射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射[5]。
气药保留灌肠要求插入吸痰管的长度为20~25cm,药液直接被灌注在结肠内,避免了直接刺激直肠壁感受器。
而且结肠容量大,有吸收水分作用,灌肠过程中,肠内压力升高较慢,一般不会使直肠内压力立刻达到7.3kPa,延长药物保留时间,提高了疗效。
[6]2.4提高灌肠疗效 患者易于接受 普通的灌肠疗法多以滴注式或注射器推注式为主,对低位结肠(降结肠以下)溃疡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压力不大、结肠松弛扩张度不够,药液往往只能保留在降结肠以下部位,不能达到更高部位的结肠病灶处,影响了治疗效果,对全结肠溃疡和直肠盲肠并发的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较差[7]。
而且传统灌肠方法由于肛管较粗,出水孔较大,流速过快,插入长度较浅等原因,易造成药液外溢;灌肠管内的药液,由于压力的作用,总有一部分不能完全灌入,随拔管而浪费掉,导致了药液外溢总量的增加,且操做不便。
气药保留灌肠法是通过气压的作用使药液全部作用到肠腔内,既避免了药液浪费,又可扩张近段肠腔,推动药液向前运动,覆盖深部病灶,加快药液吸收,提高了灌肠的效率。
而且使用一次性硅胶吸痰管代替肛管灌肠既能顺利完成,又具有对直肠黏膜刺激性小的特点,化繁为简,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易于被患者接受。
3 明确分型 个体化治疗方案气药保留灌肠法在炎性肠病,尤其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意义重大。
对于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应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程度、辨证分型,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除了一般性的治疗外,重视个体化的局部中药气药保留灌肠。
有报道表明美沙拉嗪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氨基水杨酸制剂,化学名称:5-ASA,局部灌肠临床疗效确切[8],而单剂量的中成药制剂锡类散保留灌肠与其有相仿的疗效,但具有价格低廉,药源广泛,副作用少等优点[9]。
根据中医学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基本原理,发挥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审证求因、谨察病机、辨证分型,采取针对性的中药气药保留灌肠予其个体化的局部治疗,以求整体辨证用药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内外并举之效。
辨证属湿热壅盛型,宜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止血,药用苦参、白头翁、马齿苋、炒地榆之类;属瘀血阻络型,宜行气活血、收敛止血,药用三七、蒲黄、白及、香附之类;属脾肾阳虚型,宜温肾健脾、利湿止泻,药用肉豆蔻、补骨脂、薏苡仁、山药等等。
4 气药灌肠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4.1适应证 严格遵守灌肠可用于肠道疾病的适应证,大胆创新,扩大气药保留灌肠的治疗范围,如可用于妇科炎性疾病,宫腔扩张及药物灌注;放射科的钡剂造影;术前及肠镜检查前的清洁肠道,排毒养颜保健等等。
4.2灌肠前的准备 保留灌肠的最佳时间应选择在临睡前进行,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静卧15min左右后实施灌肠。
或提前用500mL 0.9%氯化钠溶液清洁灌肠。
4.3体位 灌肠时,患者应左侧卧位,臀部垫高。
灌肠完毕后,患者应持胸膝卧位半小时,再取左侧卧位,后右侧卧位,臀部应垫高。
给药后一般以静卧为主,以减轻肠黏膜受到刺激,肠蠕动增加产生的痉挛,防止药液保留时间减少,溢出肛外。
4.4导管 导管的选择以吸痰管为佳,一般插入长度约20~25cm为宜。
太浅则药液外渗,使进药量不足,又不便保留;太深则易使肠黏膜摩擦损伤。
且插入导管动作要轻柔缓慢。
4.5药物及药量 灌肠药物的选择因人而异,根据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对其辨证分型,开不同方药,不同阶段加减变化。
有研究表明,五倍子含有没食子鞣质、没食子酸,有沉淀作用,可使黏膜局部组织蛋白质凝固。
白及含有淀粉和胶质有高度黏性,两者均可形成胶状膜,保护创面,能加快肠黏膜的修复,同时使小血管被压迫收缩而产生止血功效,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故对于腹泻重的患者在使用时适当加入五倍子、白及粉剂等中药。
药量一般以每次100mL为宜,如病变部位距肛门较近,范围较小,则灌肠液宜少;相反病变范围较广泛,则灌肠液宜多些。
对位置较高病灶患者,药量适当加大,药液量应由少渐多,使患者慢慢适应。
4.6药液保留时间 保留时间越长越能充分接触病灶。
实践证明,药液在肠腔保留4h以上即可充分发挥治疗作用,疗效与保留时间呈正相关。
临床上多采用夜间睡前灌肠法,可避免灌肠后过度活动,延长保留时间至次日。
4.7药液温度 药液的温度应与肠腔温度接近,一般38~40℃。
这种温度可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冷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吸收。
高于直肠局部温度3~4℃的灌肠液,将刺激直肠黏膜,造成灌肠后意欲排便,不利于药物保留;灌肠液温度<34℃时,肠蠕动减弱,张力降低,不利于药物吸收[10],故应保温在40℃左右为佳,湿热型患者药温可稍偏低,虚寒型患者药温可稍偏高。
4.8疗程 病情易复发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难题,局部治疗可使药物直接与病灶接触,且吸收快,全身不良反应小,故疗程可长,以求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