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楸树种子休眠影响因素与萌发特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21.06 KB
- 文档页数:7
种子为什么要休眠
一转眼秋天已经来临了,我们终于度过了炎热的夏天。
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当严寒的冬季到来后,估计横多的动物植物又要躲入安全的环境中,开始他们漫长的休眠了。
对于动物来说休眠是因为冬季温度低,很难寻找到食物,那么种子为什么要休眠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来给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我们知道,秋季是一个收获的金色季节,许多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成熟了。
但秋季之后是冬季,严酷的低温不利于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
种子的休眠恰恰是对恶劣环境的适应,选择暂时不萌发,以避免萌发后遭受不利环境条件的伤害。
这种恶劣环境不仅仅是严冬,也可以是酷热、严寒、干旱等。
这是一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特性,有利于维持物种的繁衍。
导致种子休眠有多种因素。
有些种子种皮厚,既不透水又不通气,种子不能吸水,就不能进入发芽的生理活动状态,如刺槐和羽扇豆等;有些种子中的胚尚未发育完全,一些生理过程还没有完成,只有在胚完全发育后才能发芽,如银杏和兰花等;还有些种子中的胚虽然发育完全,但是生理上尚未成熟,需要在低温下经过后熟期才能发芽,如菊花、矮牵牛和一品红等。
不同植物种子休眠期的长短也是不同的。
有些植物的种子休眠期可以达到一年以上,还有些植物种子没有休眠期,成熟后的种子只要在合适条件下就可以萌发。
例如有些水稻品种,倘若没有及时收割,同时又遇上连续阴雨和高温天气,尚在稻穗中的种子也能发芽。
根据人们的需要,科学家已经找到多种人为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例如层积法、湿润低温沙藏等物理方法,还有用植物激素赤霉素处理种子的化学方法。
浅谈种子的休眠及种子休眠的破除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种子休眠的几个主要原因,并对如何破除种子休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休眠破除意义一、种子休眠的概念1、广义上种子的不发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种子本身未完全通过生理成熟或存在着发芽的障碍;另一种是种子已具有发芽的能力。
2、农学上的种子休眠是指种子在适宜的萌发条件(温度、水分、和氧气等)下仍不能发芽的现象,是植物重要的适应特性之一。
二、种子休眠的原因(类型)1、胚休眠(1)有些植物的种子从外表上看,各部分组织均已充分成熟,并已脱离母株,仅内部的胚在形态上尚未成熟,不成熟的种胚相对较小,某些情况下几乎没有分化,需从胚乳或其他组织中吸收养料,进行细胞组织的分化或继续生长,直到完成生理成熟。
(2)有些植物的种子的种胚虽已充分发育,种子各器官在形态上已完备,但由于子叶或胚轴中存在发芽抑制物质,而使胚的生理状态不适于发芽,即使发芽条件具备也不能萌发,只有切除子叶或除去抵制物质,或经过一定时期的后熟才具备发能力。
2、种皮障碍有些种子的种皮成为萌发的障碍,迫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一旦种皮的性质发生改变,种子就能获得发芽能力。
种皮对发芽和休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种皮不透水有些种子的种皮厚而坚硬或种皮上附着蜡质角质层,其中存在疏水性物质,阻碍水分透入种子。
(2)种皮不透气有的种子的种皮虽能透入水分,但由于透氧性不良,种子仍不能得到充分的萌发条件而被迫处于休眠状态。
(3)种皮阻止抑制物质逸出种胚含有较高浓度的抑制剂,促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4)种皮减少光线到达胚部不同的植物要求的比例各不相同。
外皮厚、色泽深的种子比外皮薄、色泽淡的种子对光的敏感性要差。
为了种子的可靠萌发,在需要较长时间光照,改变特定红光或远红光比例的效力。
(5)种皮机械约束作用有些种子的种皮具有机械约束力,使胚不能向外伸展,即使在氧气和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给予适宜的发芽温度种子仍长期处于吸胀饱和状态,无力突破种皮。
花楸属植物繁育技术研究进展花楸属植物是一类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乔木植物,其叶子呈掌状,花朵飘逸美丽,果实可以食用,而且富含多种营养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花楸属植物的重视,其繁育技术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1.种子繁育技术种子繁育技术是花楸属植物的主要繁育手段。
种子繁育的优点是成本低,生长快,而且可以大批量繁育,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是种子的时效性,一些种子保存不易,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播种。
其次是种子的萌发率,由于种子的品种差异,不同品种的种子萌发率也不一样。
因此,对于花楸属植物的种子繁育,需要细致考虑种子来源和存储条件,以保证种子的质量和数量。
2.无性繁殖技术无性繁殖技术是花楸属植物的另一种繁育手段。
与种子繁育相比,无性繁殖的优点是更加快速,而且可以保持母株的基因纯度。
无性繁殖技术包括了嫁接、扦插、分株、离体培养等多种方法,具体选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花楸属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繁殖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3.保持良种技术保持良种技术是保证花楸属植物品质和繁殖性能的关键。
在繁育过程中,要对花楸属植物进行筛选,选出生长健壮、果实丰产、品质稳定等优良品种,将其单独样植或连片种植,以保持其良种性质。
同时,要进行对其生长环境和病虫害的管理,以保证其繁殖质量和产量。
4.繁殖材料管理技术繁殖材料管理技术是花楸属植物的引种和育种的重要环节。
在引进其他地区的花楸属植物时,要对其进行筛选和检疫,以确保其不带有病毒和疫病。
同时,要对花楸属植物的种子、幼苗和有根插枝等繁殖材料进行保存和管理,以保证其发芽率和成活率。
综上所述,花楸属植物的繁育技术研究进展较为迅速,各类繁殖手段也日趋成熟。
在以后的繁育工作中,还需要对花楸属植物的抗逆性、品质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花楸属植物的需要。
西伯利亚花楸属于蔷薇科苹果亚科花楸属植物,原产于俄罗斯,目前全球种类已超过80种[1-2]。
我国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种西伯利亚花楸,经过多年的繁育、栽培,目前在我国栽培的约有55种,灌木丛、矮林、山地等多种土壤上均可生长[3]。
西伯利亚花楸属于喜光树种,具有很强的耐寒耐旱能力,在土壤干燥、贫瘠的情况下也可生长,目前在阿勒泰地区广泛种植。
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西伯利亚花楸树高一般在4~8m ,嫩枝上有绒毛分布,复叶为羽状、奇数;小叶形状为披针形、长圆状,正面、背面颜色分别为绿色、灰绿色,数量共计5~10对,大小为(3.5~5.0)cm×(1.0~1.5)cm ,边缘有锐锯齿,基部为宽楔形或者圆形。
花直径在7~9mm ,花瓣形状为圆形、白色;萼筒、萼片形状分别为钟状、宽三角形,没有毛分布。
雌蕊数量3~4个,雄蕊比花瓣短,花柱基部分布1层柔毛。
果实鲜红,直径在5~7mm ,为球形,表面没有蜡粉。
西伯利亚花楸开花、结果时间分别为每年5月、8—9月[4]。
1.2适应性自然状态下西伯利亚花楸分布在云杉与冷杉混交林,海拔一般在1900~2400m 。
树冠的侧枝、嫩枝长势合理,外侧多个方向接收到的光照较充足,羽状复叶不会遮挡光线,确保光线可以进入树冠内部,使内外果实生长发育状态保持一致[5]。
西伯利亚花楸可耐-43℃的寒冷气候,有着非常发达的根系,40~50cm 土层内分布的根系在总根系中的占比达到76%~82%,少数根系可延伸到2m 深的土层。
多数根系的快速生长阶段为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6]。
1.3开花结果习性及物候期北疆地区的西伯利亚花楸年生长期在188~193d ,当外界气温达到5.5~6℃时,叶芽逐渐萌动,开花时平均气温在13~14℃。
嫩枝经过33~38d 的生长即开始开花。
与花药相比,花楸雌蕊更早成熟,在开花前1~2d 授粉受精过程即可完成,因此具有较高的授粉率、着果率。
西伯利亚花楸从开始开花到果实成熟,持续时间可达到117~125d 。
花楸属植物繁育技术研究进展花楸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观赏植物,其花色艳丽,树形优美,成为了许多家庭、公园和城市化环境中的重要绿化植物之一。
这种树木繁育起来相对容易,但如果想要将其培育成规模化的花木,还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本文将围绕花楸属植物的繁育技术展开讨论,重点介绍繁殖和栽培方面的一些进展和技巧。
一、繁殖技术(一)种子繁殖种子是花楸属植物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采集种子进行繁殖是比较简单的方法之一。
通常,花楸属植物的种子要保证种子的品质好、壳硬、内部胚乳饱满,否则对其发芽和成活率都会产生影响。
种子的采集时间一般在秋季,要选择树体健康、生长良好的个体采集,采收后要及时清洗干净,晾干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保存。
在种子的发芽和生长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浸种:先将种子洗净后,放入温水中浸泡一晚上,可以诱导种子发芽。
2.控制温度:种子发芽时需要一定的温度环境,一般在20℃-25℃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
3.定植:当种子发芽并长出一些根茎的时候,就可以将其移植到土壤中定植,同时要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建议在定植后的一周内避免暴晒和暴雨。
(二)插枝繁殖插枝繁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繁殖方式,可以在花楸属植物的生长期进行。
这种方法相对比较快速且成活率高,同时可以保持种植物的品种和基因特征。
具体的步骤如下:1.选择枝条:选择生长良好、无病虫害、木质坚硬的枝条,长度一般在20-30厘米左右,要注意带有芽眼,芽眼越多越好。
2.修剪枝条:将枝条中间部位的叶子、花蕾、花朵剪除,只保留顶部的一对叶子和芽眼。
3.穿插枝条:将修剪好的枝条插在松散、透气的土壤中,并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插枝的深度以芽眼的位置为参考,大约半截以上就可以。
4.加强养护:插枝后要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度干燥,同时要注意适当增加养料,加速新根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插枝砧木要保持通风、不干旱,等到扦插后新梢抽发,及时采取防寒措施,避免霜冻的损害。
二、栽培技术(一)土壤的选择花楸属植物对土壤要求不是很高,但它们偏爱肥沃、疏松、保水、排水性能好的土壤,避免在过于酸性或碱性的土壤生长。
种子休眠原因、调控及破除休眠措施探究作者:陈敏,杨平,路蕊娥,等来源:《种子科技》 2017年第2期陈敏1,杨平2,路蕊娥1,肖娇1,张武2,田永利2( 1. 富平县种子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渭南 711700; 2. 富平县农技中心,陕西渭南 711700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7)02-0086-02中图分类号: S330.3+3文献标志码: B摘要:种子的休眠是植物经过长期演化而获得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特性,研究其休眠原因,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种子休眠;原因;调控措施1 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危害1.1 概念种子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
绝大部分种子成熟后,在适宜的条件下便可以萌发,但有些种子即使条件适宜也不能萌发,必须经过一个时期后才能萌发。
在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这种生长暂时停滞的现象称为休眠,属于生理性休眠或熟休眠。
对于因萌发条件不具备而使种子不能萌发的现象,广义上也称为休眠,这属于外因性休眠或者强迫休眠。
1.2 意义和危害种子休眠是一种优良的生物学特性,是种子植物抵御外界不良条件的一种生态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是植物长期进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有利于种族延续。
种子休眠时会对种子生产者、种子用户和种子检验员造成一些困难。
如在播种季节如果种子处在休眠状态,未经预先处理就播种,会造成田间出苗参差不齐;在测定种子发芽力时,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很难测得正确的结果。
此外,由于休眠期的不同,多种田间杂草种子在土里可以存留多年而继续发芽,造成难以根除的困难。
2 种子休眠的类型种子休眠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角度不同,休眠的类型也不同。
按种子休眠时间,可分为内生型(初生休眠)、强迫型(静止休眠)与诱导型(次生休眠);根据休眠内因的发生部位,又分为内源休眠和外源休眠两类;除此以外,种子休眠还分为生理性休眠、形态性休眠、形态生理性休眠、物理性休眠和复合休眠。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5):837—843Acta Bot.Boreal.-Occident.Sin.文章编号:1000-4025(2003)05-0837-07植物种子休眠的原因及休眠的多形性杨期和1,叶万辉1*,宋松泉2,殷寿华2(1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云南勐腊666303)摘 要:概述了植物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种子休眠的多形性.种壳障碍、胚形态发育不全和生理后熟以及种子中含有化学抑制剂都可导致种子休眠.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种子休眠可分成不同类型,但通常将休眠分为外源休眠、内源休眠和综合休眠.影响休眠的因素是复杂的,植物种类不同,休眠特性不同;同种植物的种子,来源于不同居群和植株,在不同时期采集,位于母株不同位置,其休眠有可能不同;甚至同一果实中的不同种子,休眠特性都会有差异.影响休眠性状表达的基因既有核基因,又有质基因,休眠通常表现为一种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种子休眠的多形性有利于调节种子萌发的时空分布.关键词:种子;休眠原因;种子休眠类型中图分类号:Q945.35;S330.2 文献标识码:ASummarization on causes of seed dormancy and dormancy polymorphismYAN G Qi-he1,YE Wan-hui1*,SON G So ng-qua n2,YIN Sho u-hua3 (1South China Ins titu te of Bo tany,Chin ese Acad emy of Sciences,Guany z h ou510650,China;2Xishuang banna tropical Bo tanicalGarden,Chinese Acad emy of Sciences,M engla Yun nan666303,China)Abstract:Causes of seed do rmancy and polymo rphism of do rm ancy w ere summa rized in this paper.Husk o bstructio n,mo rphological embryo hypo plasia,phy siological after-ripping,and chemical inhibito rs in seeds all induced seeds to be dorma nt.Acco rding to v arious criterions,seed dorma ncy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va rio us catego ries,but do rmancy w as generally classified into exo geno us,endog eno us,and com bina-tional do rmancy.Causes of do rm ancy w ere com plica ted,a nd the seeds of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orma ncy.There w as v aria tion in seed do rmancy amo ng the seeds fro m the sam e species because o f v arious popula tions a nd individuals,periods for co llecting and locatio ns o f mother plants.M oreov er,there w as difference amo ng th e seeds from the sam e fruit.Seed do rmancy were g enera l-ly qua ntita tiv e traits influenced by a la rg e number of genes including nuclear g ene and plasmagene.The seed do rmancy polym orphism benefited reg ulating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 f seed g ermina tion.Key words:seed;causes of dorma ncy;ty pes of seed do rmancy 休眠是许多植物种子的一种特性,休眠程度反映了种子萌发的环境需求(包括温度、水分、光照与氧)的宽窄;能发芽的环境范围越宽,表明种子休眠性越浅,反之,范围越窄,休眠性越深;这4个环境的可能范围下种子完全不能萌发的就是处于完全的休眠.活种子能否萌发取决于种子本身的休眠程度以收稿日期:2002-09-29;修改稿收到日期:2003-03-0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2000046803),广东省科技百项工程项目(编号:2KB06801S),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特别支持费课题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研究(S TZ97-1-05)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资助(KSCX2-3-04-05)作者简介:杨期和(1969-),男(汉族),现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种子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讯联系人.Co rrespond ence to:YE Wan-h ui.及环境条件.种子发芽必须经过吸收水分、代谢过程活化、胚生长三个阶段.不休眠的种子是能够迅速通过发芽三阶段的,如果任何一个阶段陷入了停顿,都能引起种子休眠.在自然环境下,种子休眠代表着一种重要的保护模式,目的在阻止种子在不适宜的时期萌发,确保幼苗存活;换言之,种子若在温湿等条件不当的季节萌发,会导致幼苗的死亡.因此大多数温带和寒带植物的种子在夏末和秋季散落之后,尽管温度、湿度和光照均适合于种子发芽,但仍保持休眠,直到来年春季才萌发[1~3].但对于农业生产、果园育苗和造林而言,休眠的种子若缺乏事先处理或处理的时间、方法不当,将有可能使育苗数量短缺,造林预定方案延迟,带来重大损失[4,5].1 休眠的概念种子休眠(seed dorma ncy)是具有正常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光照、温度、水分和氧气等)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2,6~8].休眠一般指的是环境条件完全满足萌发的需要,但水合种子还是不能对这些适宜的条件起反应.它和处于静态的(quiescent)种子是不同的,静态种子通常是指处于干燥状态或处于不利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种子,这些种子一旦吸水或转移至适宜条件就能萌发[9],但也有学者将种子在不利条件下不能萌发称为强迫休眠[8~10].种子是否休眠,可用一些方法进行判断.一种是取两份粒数相同的种子,一份用T TC等方法测定生活力,另一份在适宜条件下做发芽实验,如果生活力显著大于发芽率,则说明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另一种是发芽结束时,取未发芽的种子用T TC法染色,如果未发芽种子染成红色,则表明种子休眠.一些植物,如热带一些顽拗性植物(如龙脑香科)种子、柳属(Salix)和栽培的许多作物种子没有休眠,成熟脱落之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就能萌发,但许多植物通常有或强或弱的休眠特性[9,12].种子休眠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种子休眠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初生休眠(prim ary do rmancy)或先天性休眠(inna te dorma n-cy,收获时即已具有的休眠现象)和次生休眠或二次休眠(secondary do rmancy,原来不休眠或解除休眠后的种子由于高湿、低氧、高二氧化碳、低水势或缺乏光照等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响诱发的休眠);根据休眠因素所在种子中的解剖位置可分为外源休眠(种壳休眠)、内源休眠(胚休眠)以及两大类间的各种组合;根据休眠的机制可分为物理休眠、化学休眠、生理休眠等;根据休眠的程度又可分为浅休眠、中等程度休眠和深休眠等[2,4,11~13].2 休眠的原因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可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内源因素即胚本身的因素,包括胚的形态发育未完成;生理上未成熟;缺少必须的激素或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用低温层积、变温处理、干燥、激素处理等方法可解除.第二类是外源因素即胚以外的各种组织,即种壳(种皮、果皮或胚乳等)的限制,包括种壳的机械阻碍、不透水性、不透气性以及种壳中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等.用物理、化学方法破坏种皮或去除种壳即可解除[2,12].由内源因素引起的休眠通常称为胚休眠,由外源因素引起的休眠称为种壳休眠[2,12,13].种子休眠是由种子本身的特有的结构和特性所决定,但环境因素也影响种子的休眠,如未休眠的苍耳(X anthium strumarium)离体胚置于潮湿的粘土或其它低氧气压条件下会休眠;低浓度的氧气也诱导非休眠的苹果种子的胚休眠[1,9,12].这些已解除休眠且吸足水分的种子在不适的环境放置过久后,再移到原本适宜发芽的环境下,却不再能萌发,又进入休眠状态,这种因环境而导致的休眠称为次生休眠.许多有休眠性的种子,休眠性被解除后,由于在加工储藏的过程因干燥过度,或发芽条处理不当,温度过高等,皆有可能造成次生休眠[13,14].2.1 胚休眠的原因胚休眠即胚部本身所引起的休眠性,即使剥除种壳,分离出离体胚,种子还是不能萌发.胚休眠可以分成形态的、生理的或是两种方式同时存在所引起的休眠[2,13].此类休眠最常见于木本植物,尤其是蔷薇科的,草本植物也常有之,如野燕麦(Avena fatua)、Aristada c ontorta和Bouteloua curtipendual 等[9].2.1.1 形态的胚休眠 有些植物的果实已经成熟,自然脱落,但种胚尚未发育完全,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种胚才能发育完全,这种休眠称为形态的胚休眠或未成熟胚的休眠(rudimentary embryo do r-mancy).形态的胚休眠是指虽然种子本身的发育已达到最高的干重,并且已可能干燥离开母体,但是胚发育却仍不完整,甚至分化尚未开始,因此播种后在短期内无法萌发[9,13,15].这类种子在发芽前需先经相当长时间的湿润期,让胚部在种子内逐渐发育完全后,才能获得发芽力,但还不一定可以顺利地发芽;另有一些虽然胚部已完整的分化发展,但是形体较小,播种后胚部先在838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种壳内慢慢地发育生长,等到相当大后胚根才突出种壳,完成萌发.这类种子播种吸水后,虽然经过一段时间,表面上没有发芽的迹象,实际上胚部仍在发育.如台湾红豆杉,果实在11月假种皮转红后采收,此时种子胚尚未发育完全,必须再经过一段暖温层积时间给予发育生长,研究发现在这段暖温期间种子胚增长为原来的 1.5~ 1.7倍;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和欧洲云杉(Picea abies)、水曲柳(Frax i-nus mandshurica)、人参(Panax G inseng)、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银杏(G ink go biloba)和玉兰(Magnolia dunudata)等种子从母体脱落时,种胚尚小,需经数月才能充分成长,才能萌发;在棕榈科、葱木科、罂粟科、报春花科、木兰科和毛茛科等植物种子常出现这种现象,油棕(Elaeis guineensis)甚至需要几年的后续发育.表现形态休眠的种子比较频繁地遇见在热带地区,在温带植物也有发现,如乌头属(Aconitum)的某些种[5,9~13].2.1.2 生理的胚休眠 生理的胚休眠是指一批胚部发育完全的种子,种子在任何环境下仍然无法发芽的休眠形态,其原因是由于胚的活力降低,胚部本身的生理障碍所引起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完成生理后熟才能萌发.这种裸露的胚置于潮湿的萌发基质上,即使条件适宜,仍保持休眠状态[9,13].胚生理休眠有的是整个胚的休眠,但有些是胚的局部休眠,如牡丹(P.suf fruticosa)、百合(Lilium spp.)、Cim icif uga spp、Paeonia spp、荚艹迷(Vibur-num spp.)以及加拿大细辛(Asarum canadense)等植物是上胚轴休眠;蓼属(Poly gonatum)、延龄草(Trillium spp.)、铃兰(Convallaria spp)、Caulo-phyllum thalictroides和多花鹿药(Smilacina race-mosa)等是上胚轴和胚根休眠[9,15].牡丹种子属典型的上胚轴休眠类型,当种子生根后,若不变换条件,则一直保持生根生长,并长出许多侧根.虽然中胚轴和上胚轴有所膨大,但上胚轴却不会生长出芽[12~15].休眠不仅表现在由于胚轴的缺陷,离体胚不能萌发,而且也表现在子叶的代谢阻抑上.如切除大麦的盾片可解除胚休眠;新采收的条纹苍耳种子,胚呈休眠状态,在光下暴露时,离体子叶不能形成叶绿素,也不能展开,而从采收后一年的种子上剥离的子叶既能伸长,也能产生绿色,因为此时种子休眠已解除,表明休眠的子叶及胚轴中存在着代谢缺陷.种子胚休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虽然离体胚也能发芽,但生长缓慢,产生了生长缓慢的幼苗,有的甚至不生根,而在早期切除子叶,则能产生正常的植株,这些证据充分表明,在许多情况下,子叶存在抑制剂能抑制休眠胚轴的生长.切除一片或两片子叶可以解除viburnum trilobum、欧洲卫茅(Euonymus europaeus)、岑树(Frax inus ex c elsior)、欧洲白蜡树、榛(Corylus avellana)、桃(Prunus persica)和苹果(Malus sylvestris)等种子的胚轴休眠.在一些植物种胚中,已经分离出抑制剂,在已鉴定的抑制剂中,主要是脱落酸(ABA).在某些情况下,胚休眠的程度与脱落酸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总得来说,胚的生理休眠主要是因为是抑制剂(主要是ABA)浓度过高,而促进剂如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K)和生长素(IAA)等浓度过低所致[17~20].2.2 种壳休眠的原因种壳休眠是指种子的包覆组织所导致的休眠性.所谓包覆组织,泛指散播单位中,胚部以外的各种结构(也称为胚的外围结构),可能是指胚乳、种皮、果皮、内外颖甚至于花被等或这些组织的综合体,依植物而异[19].种壳休眠习惯上称为种皮休眠(seed do rmancy o r seedcoa t-imposed do rmancy),但植物解剖学上的种皮不包括种皮以外的包覆组织,因此称为种壳休眠更为准确.种壳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因植物而有所不同,可再细分为物理性的、化学性的以及机械性的等三类;种壳休眠的原因也可能是多重的,就是包覆组织具有上述三种方式的两种以上特性.类别虽然颇多,不过有共同的特性,就是若将胚从包壳剥离出来,种胚就可以发芽[9,13].2.2.1 物理性的种壳休眠 物理性的种壳休眠(或结构上的休眠)通常指由于种子的包覆组织太紧密,密封性好,含有蜡质、胶质、粘质或革质化,使水分和氧气不易进入,二氧化碳和其它一些化学抑制性物质不能迅速排出而导致休眠;对于感光性种子,种壳也可减少甚至完全阻止光线到达胚部,使种子无法在适宜的水、气、光条件而萌发.许多植物种子有物理性的种壳休眠特性,但发生最多的和休眠程度最深的通常在硬实中,所以物理休眠通常也被称为硬实性,在自然界是比较普遍的.这种现象对于有些科较典型,如豆科、锦葵科、旋花科等,其它如藜科、鼠李科、百合科、茄科、壳斗科、无患子科、田麻科、棕榈科、美人蕉科、禾本科、葫芦科、Geraniaceae、Anacsr-diaceae、Nym pheaceae、Sterculiaceae等也或有之[21~25].种皮坚硬的种子称为硬实(hardseed).硬实种皮具有发达的角质层和广泛发育的栅状细胞和骨状8395期杨期和,等:植物种子休眠的原因及休眠的多形性石细胞(特别是种脐的细微结构),透水和透气性极弱,导致发芽缓慢和发芽不整齐,如野欧洲白芥(Synapis arvensis)的休眠种子是完全分化了的,但是胚被妨碍氧扩散的种皮所包被[9].大部分硬实种子如莱豆(Phaseolus lunatus),即使在珠孔处也被覆结构致密的种皮,通常水气都不能通过种皮,但苍耳种子透水却不透气[6].硬实性因植物种类、成熟度、成熟条件和贮藏时间而有很大变化.种皮厚薄程度因树种不同,相同树种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种皮结构也有差异[25],如中亚的决明(Cassia)硬实率为10%~30%,而Ba tumi的决明只有2%~3%,但皂荚(Gleditsia sin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和其它一些树种则高达80%~100%.许多豆科植物种子在刚成熟时硬实率低,而过熟的种子通常硬实率较高.成熟时空气湿度低导致硬实性大为增加;对硬实性的植物种子进行脱水处理,通常容易提高其硬实率[9,26].种壳导致的种子物理性休眠期可以从几天到上千年[6].小麦和柑桔属(Citrus)因种皮的不透性致使种子萌发推迟数天(通常也认为种子是处于轻度的休眠之中),甘草(G lycyrrhiza uralrnsis)和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以及某些豆科植物等种子种皮的不透性很强,可使萌发推迟数月甚至数年,如洋槐(Robina pseudoacacia)种子中,有20%的因种皮不透水至少可保持休眠两年,而大约 1.5%的种子可保持休眠14年;而埋存于地下的古莲种子休眠可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坚硬的种壳是导致其长休眠的重要原因[27,28].2.2.2 机械性的种壳休眠 有些植物种子的种壳虽然不至于防止吸水,但是吸水后的种子却由于包覆构造太坚强,而胚芽或胚根的生长力不足以穿透种壳,因而种壳是以机械的力量阻碍胚的扩展,限制种子发芽[13],种子最终能否解除休眠取决于胚的扩展力与种皮强度之间的对比.蔷薇科、核果类种子以及茶种子皆是此类休眠典型的例子.以尚未裂果的成熟种子为例,种子的含水量因外界相对湿度的高低而迅速地增减,显示种壳不限制水分的进出.这类种子剥去硬壳后两周内可以完成发芽,若不剥壳,则播种后需要四个月以上的时间才可以发芽;在发芽孔四周用砂布磨薄,也可以缩短发芽所需时间[13]. 2.2.3 化学性的种壳休眠 许多植物种子的种皮或胚乳内含有一些酚类、醛类和脱落酸(ABA)等化学物质,称为抑制剂,抑制种子的发芽.在不同植物种子的种壳中,抑制剂的种类往往不同,榛(Corylus avellana)、桃(Prunus persica)、野蔷薇(Rosa canina)和美国白蜡树(Frax inus americana)种壳中的为AB A,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和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种子中的可能为香豆素,有的植物种壳中的抑制物不止一种,如甜菜(Beta vul-garis)种子中含有多种酚酸、亚胺以及高浓度的离子[9,26,29].已经发现的果皮抑制剂有酚类的水杨酸、苯氧酸、肉桂酸,脱落酸等和苦杏仁苷.如最近发现流苏树(Chinnanthus retusus)种子有上胚轴休眠现象,而上胚轴休眠主要原因乃是种子胚乳内含有一些水溶性,且带有糖类的酚类物质,这类物质会减缓上胚轴细胞分裂的速度,使得上胚轴生长较胚根缓慢.结果当胚根突破种皮长出时,上胚轴仍被种皮所包裹,未见茎叶部分长出.Rosa种子去壳后,胚可以发芽;若在发芽床上将果皮及种皮放在胚旁,许多胚都无法发芽;若将果皮置于胚上,则发芽几乎全部受阻.有些蔷薇科植物种皮中含有苦杏仁苷,这类物质受酶促分解后的产物,影响种子的萌发.这类种子通常在果皮腐烂或动物取食或在雨季经雨水淋洗之后,化学物质对种子的限制作用解除,种子通常就能萌发[23].白蜡属(Frax inus)树种、甜菜属(Beta)等的种子是典型的化学休眠.化学休眠的种子大部分发现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植物[9,13].2.3 综合休眠大多数植物种子都是综合休眠(亦称组合休眠或复休眠),有多种内部休眠和外部休眠类型的组合.如苹果、红豆杉(Tax us chinesis)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种子结合了未成熟胚休眠和生理休眠二种,通常也称为形态-生理休眠,这种组合休眠类型在有典型低温季节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较多;欧洲白腊树种子休眠是由于强的形态-生理休眠再加上弱的内果皮抑制;椴树(Tilia amurensis)种子是生理休眠加上硬实性,在水渗入到胚中之前不会发生层积变化,这一综合休眠类型较多,山楂(Crataegus)、蔷薇属(Rosa)植物与此相似.山茱萸(Cornus off icinalis)种子的休眠属于因种皮不透性及胚后熟双重原因引起的综合休眠类型,坚硬的果核内含树脂类物质,妨碍透水;果实收获时幼胚虽已分化有明显的子叶和胚轴,但其长度仅为种子长度的1/2~1/3,还需要较高的温湿度条件使之继续生长,直到长满种子长度,果核由膨压的力量撑裂,种子裂口;裂口后的种子还需再经历一段低温时期,完成生理成熟,到天气转暖时方能出苗[5,9].拟南芥840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arabidopsis)种子是种皮休眠和胚休眠的双重类型[18];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和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种子也是种壳休眠和胚生理休眠的双重休眠;古莲种子是种皮硬实性和生理休眠的双重休眠[30~32].桃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是内果皮障碍和种胚需要生理后熟等[34].对这类种子必须首先解除种壳的限制,然后经过低温层积和化学处理,才能完全解除种子的休眠.3 种子休眠的遗传学基础不同种类、不同居群甚至不同母株的种子休眠特性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同其它性状一样,种子的休眠也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25].对燕麦(Avena sativa)和野燕麦(Avena f atua)等植物种子休眠的遗传机制研究表明,不同的野生类型和栽培类型,基因型有差异,萌发和休眠特性亦有所不同;休眠通常表现为数量性状,受多基因(三个主要基因)控制,环境因素也影响性状表达;控制休眠的基因既有核基因,也有质基因.目前对种子休眠和萌发的遗传和环境控制研究较广泛的有拟南芥和西红柿、玉米、小麦、大麦和水稻等作物,对这些植物的GA和ABA的敏感型和缺陷型突变体的研究已经表明GA和ABA在种子休眠控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GA和ABA等激素合成受酶的调控,酶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如玉米和西红柿的胎萌突变品种,AB A的含量远低于野生型,主要是因为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某一反应步骤被抑制,都会导致种子中ABA缺乏;而在燕麦中,有休眠特性的赤霉素的含量远低于无休眠的类型,同样是因为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这很可能是因为是基因编码的酶的合成发生了改变.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目前在种子休眠的特定阶段或种子经特定处理后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来检测基因产物的变化,从而研究种子休眠的机理.研究休眠的分子技术包括ABA 突变体的利用、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用反义RN A 阻止基因的表达、cDN A克隆技术等.分子研究可把那些表面上相关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较多的因素中确定与休眠有关的基因,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休眠机理.对于许多作物而言,其野生种类通常比栽培种类具有更强的休眠特性,利用野生型和栽培型进行杂交有利于进行数量性状定位分析[34~36].对ABA 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进行互交实验发现:只由胚胎本身产生的ABA才可引起休眠[37].分子标记被用于与休眠诱导、维持和释放相联系的生理反应的量化研究[38].Mo rris(1991)等对ABA敏感的小麦种子的研究表明:在吸水的休眠种子中,一些对ABA 敏感的基因表达被延迟了[39].To tyo masu从莴苣中分离出两个cDN A克隆,以此来研究休眠释放中基因转录的变化[40].Lea基因,也称后期胚胎发育丰富基因,它们是仅仅在胚休眠过程中表达的一组基因,其表达受ABA调节,同时也说明基因的表达反过来也受激素的影响[36,37,39,40].种子休眠的基因调控是复杂的,采用转录子组(transcripto me)和蛋白质组(proteo me)技术是识别这些基因的最有效的方法[35],但种子休眠的基因识别、定位及这些基因的表达方式和遗传方式等研究目前还刚刚起步,尚需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4 休眠的多形性及其生态学意义种子休眠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它增加在不利环境下的存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休眠类型是植物种的某些分组的特征,并且和生长地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植物种子休眠的多样性亦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具体体现,是植物适应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和温湿度差异等各种因素以保持自身的繁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生物特性[1].种子休眠不一定是一种或有或无的特征(all-o r-non phe-no meno n),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数量性状,随外界条件(主要是温度)、种子发育成熟阶段和生境特点(如海拔高度和纬度)等而变化[9].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不同年份、同一母株的不同花序或相同花序内的不同位置的种子,皆可能有不同的休眠特点,因而导致由同一植株产生的一批种子,其休眠性并非一致.同种植物产生不同休眠性的种子,与形态一样,可以认为是多形性(polymo rphism或heterob-lasty、hetero mo rphy)的表现.休眠的多形性保证野生种子在栖地上不同的时间发芽,是相当有利的特性[1].多形性常出现于菊科、十字花科、藜科、禾本科等,其它科也可见到.苍耳(X anthium pensylvan-icum)种子是最极致的休眠多形性,苍耳一个果实由两粒种子组成,上位种子休眠性强,下位种子休眠性弱;两粒种子分别播种,所产生的一对种子也是上下有别.Biden bipinnata所形成的瘦果,外围的休眠性较高,而内边的休眠性较低[6,9].所以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是极其复杂的.种子休眠是调节萌发的最佳时间和空间分布的8415期杨期和,等:植物种子休眠的原因及休眠的多形性。
第42卷第10期2006年10月林业科学SCIE NTI A SI LVAE SI NIC AE V ol 142,N o 110Oct.,2006花楸树种子休眠影响因素与萌发特性研究沈海龙1 杨 玲1 张建瑛1 冯丹丹1 范少辉2(1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哈尔滨150040;2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100091)关键词: 花楸树;种子休眠;离体胚培养;低温催芽中图分类号:S718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88(2006)10-0133-06收稿日期:2005-10-2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2004BA510B08)、国家“863”计划项目(2001AA246102)及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 B02B103)。
I nfluencing F actors to Seed Dormancy and G 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of Sorbus pohuashanensisShen Hailong 1 Y ang Ling 1 Zhang Jianying 1 Feng Dandan 1 Fan Shaohui 2(11Forestry College o 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 sity Harbin 150040; 21Research Institute o f Forestry ,C AF Beijing 100091)Abstract : In fluencing factors to seed dormancy and germ 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rbus pohuashanensis were studied.These factors included the m 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mbry os ,the mechanical obstruction of the seed coat ,the water and air permeability of seed coat ,and the biologic inhibition of extract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se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seeds of Sorbus pohuashanensis became mature ,the m 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embry os was com plete.The in fluencing effect of the mechanical obstruction ,the water and permeability of seed coat for seed germ ination was little ;there were inhibited substances to the seed of cabbage germ ination in seed coat and embry o ,the germ ination depressor could be fat soluble substances.This indicated that the dormant degree was different for the different embry o parts.C otyledon and hypocotyl was in low degree dormancy ,whereas radicle and epicotyl was in high degree dormancy.T o some extent ,the germ ination rate of in vitro cultured embry os was increased with detruncating cotyledon and radicle treament.A 1∶3m ixture of seeds and sharp sand at low tem perature in fav or of rem oving dormancy.T reated by 200mg ・L -162BA for 24h ,then remained in low tem perature (0~5℃),seeds could germ inated well (the germ ination rate could reached 31156%in 3m onth treatment ).ABA com pletely inhibited the germ ination of seed ,warm 2cold varied tem perature treatment did not prom ote the rem oving of dormancy of seed.K ey w ords : Sorbus pohuashanesis ;seed dormancy ;in vitro embry o culture ;cold stratification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 )为蔷薇科苹果亚科花楸属植物,落叶小乔木,树高达8m 。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朝鲜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周以良,1986;周德本,1986)。
花楸树春季满树银花,夏季羽叶秀丽,秋、冬季红果满枝,是一种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优良绿化树种。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采用播种的方法繁殖花楸树苗木,但由于花楸树数量稀少,常单株散生于较高海拔的山地暗针叶林、山谷杂木林及河岸等地,存在采种母树不足、种子收集困难(出种率1%左右)(于春江等,1998)、种子发芽率低(高慧等,1997)等问题。
国外有人对欧洲花楸(S .aucuparia )种子的后熟、休眠和发芽,鸟类取食对朝鲜花楸(S .commixta )以及动物内脏的消化作用对欧洲花楸种子发芽的影响,温度对S .glabrescens 种子发芽和休眠的影响等做过报道(Oster et al .,1987;T aylor et al .,1987;Basharuddin et al .,1993;Y agihashi et al .,1998;Paulsen et al .,2002)。
结果表明,花楸的果肉和果汁均明显抑制种子的发芽。
自然条件下,大部分花楸种子没有鸟或动物的提前取食不发芽(Y agihashi et al .,1998)。
人工播种对种子的处理强调冷、湿两种条件,温度超过5℃以上则种子停止发芽。
国内对花楸树繁殖的研究集中在播种繁殖研究上(姜雁等,1998;梁华等,1999;吕威等,2001),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子采集、调制、育苗地选择及整地作床、播种(包括催芽、播种时间和方法)、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移栽、苗木生长等方面的一些经验;但由于花楸树播种育苗技术复杂,不易掌握,实生苗生长周期长,成型慢,所以目前市场上花楸树苗木生产供不应求。
本研究对花楸树种子进行了种子生活力测定、解剖学观察、种皮障碍性检验、内源抑制物质提取和生物测定以及种子休眠解除和萌发条件等方面的研究,为更好地解除花楸树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提供理论依据,为生产实践中缩短花楸树种子催芽处理时间、加快种子繁殖速度奠定基础。
431林业科学42卷 1 材料与方法111 材料 花楸树种子于2003年9月下旬采自黑龙江省伊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石塘地中。
果实在水中浸软后用手搓洗去果皮和果肉,种子用水选法撇去浮沫后,于室温下自然干燥并吹去碎片和空粒,挑选出饱满种子装入密闭的塑料袋内,保存在0~5℃的冰箱中。
种子平均含水量为(5171±01153)%(在安全含水量9%~10%以下),千粒质量为(21385±010095)g,生活力测定为88189%(参照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 A 1996)规定的方法,用5g・L-1氯化三苯基四唑溶液(pH=618),于35℃下染色18h后统计种子的染色情况)。
112 方法 1)种子萌发试验 取饱满种子用水浸泡2d(每天换水1次),5g・L-1K MnO4搅拌消毒2h后冲洗干净,于光照(光照16hΠ黑暗8h,光强2000~3000lx)、25℃恒温条件下直接在培养皿内的发芽床上萌发。
发芽床的制备:预先用70%的酒精擦拭培养皿消毒,待酒精挥发后在培养皿内铺上一层脱脂棉,上面覆盖一层滤纸,用蒸馏水把滤纸和脱脂棉充分浸湿,然后再把消毒后的种子摆放在滤纸上。
每日定时补充水,记录种子的绝对发芽率。
试验设3个重复,每重复100粒饱满种子。
2)种子解剖观察 为使种皮变软,便于解剖,用清水浸泡饱满的花楸树种子48h后在实体解剖镜下观察胚的发育状况。
共剥取100粒种子。
3)种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种皮机械障碍的测定:取完整种子和去皮种子,70%乙醇消毒30s后再用3%NaClO消毒10min,分别于光照(光照16hΠ黑暗8h,光强2000~3000lx)或黑暗、25℃恒温条件下进行无菌萌发试验。
记录种子的绝对发芽率。
培养基:MS+20g・L-1蔗糖+6g・L-1琼脂(pH=518)。
种皮透水性的测定:取刺破种皮和种皮完整的种子各2g,放入100m L烧杯中用水浸泡,每隔12h取出种子,将种子表面水用滤纸吸干后称重,直至种子重量不发生变化为止,画出种子吸水曲线。
种皮透气性测定:取刺破种皮和种皮完整的种子各2g,25℃下水浸泡015h,利用微量呼吸检压仪测量种子水浸前后的吸氧速率(王晶英等,2003)。
4)抑制物的生物测定 参考王小平等(1998)的方法,取饱满种子的种胚、种皮和完整种子各2g,研磨后,分别用10m L蒸馏水、80%甲醇溶液于0℃下静止提取48h。
滤除残渣,水提取液直接用蒸馏水定容至9 m L。
80%甲醇提取液于80℃下减压浓缩后,再用蒸馏水定容至9m L。
分别取上述浸提液015、1和115m L,用蒸馏水定容至2m L,制成浓度为0105、011和0115g・m L-1的溶液,倒入直径6cm的培养皿中(培养皿内预先铺设一层滤纸),每皿放30粒白菜种子(千粒质量:213215g)进行发芽试验,以同体积蒸馏水为对照,每种处理3次重复。
光照(光照16hΠ黑暗8h,光强2000~3000lx)、25℃条件下48h后记录白菜种子的发芽率,测量胚根的长度,记录胚根长度大于4mm的种子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