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12单元第3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5
第二节世界重要地区和国家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亚洲、东南亚、西亚—北非、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六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的位置、范围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本节内容为世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在高考中以世界某区域(国家)的区域图或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国家)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如2018·全国卷Ⅱ·T6~8、T37,2018·全国卷Ⅲ·T6~8、T9~11,2017·全国卷Ⅰ·T36,2017·全国卷Ⅱ·T4~5、T6~8等。
1.区域认知:以某区域(国家)的区域图或背景材料为载体,分析该区域(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综合思维:结合某区域(国家)图,从整体性角度理解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措施。
1.亚洲读下图,回答问题。
(1)位置和范围①位置⎩⎨⎧纬度位置: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海陆位置: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②范围⎩⎪⎨⎪⎧西北:以a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b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东北:以c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2)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①人口稠密: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有7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②多样的地域文化: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文化类型多样。
③经济发展差异: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
2.东南亚读东南亚简图,回答问题。
(1)位置: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扼十字路口的咽喉。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区域图或区域农业发展图文材料为载体,着重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措施等。
如2017·全国卷Ⅲ·T36,2016·全国卷Ⅰ·T36,2016·全国卷Ⅱ·T1~2。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不同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农业的布局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2.地理实践力:实地考察家乡农业生产状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就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与措施。
3.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提出,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材内案例]东北地区1.区位条件读东北地区示意图,完成问题。
(1)地理背景①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②地位: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2)自然区位条件区位 条件气候 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 高原、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沼泽。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2.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地资源优势①土壤肥沃⎩⎨⎧黑土: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松嫩平原的中西部②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大,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 自治区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2)土地开发①进行水利建设,建立国营农场。
②保护沼泽湿地:不再开垦三江平原的荒地,并逐步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3.农业生产和布局(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①农业⎩⎨⎧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②林业⎩⎨⎧地位:是全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黑龙江省是全国 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分布: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三大林区(2)农业布局①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高三地理教材第三章《区域地理》的全部内容,重点学习第一节《区域的特征与划分》。
详细内容将包括区域的概念、特征、划分方法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划分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特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区域划分的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区域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2. 讲解新课:(1)讲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家乡所在地区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 答案:(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上具有一定范围、相对独立、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的地理单元。
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范围、边界、内部结构和功能。
区域划分方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因素等综合指标进行划分。
(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河湖众多,植被覆盖率较高,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轻工业和电子产业为主。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较少,河流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特点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第三讲 世界主要国家日本1.位置与范围(1)位置①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25°E ~150°E ,25°N ~45°N 之间。
②海陆位置:东临A 太平洋,西临B 日本海。
以G 朝鲜海峡为界与韩国为邻。
(2)范围:由C 北海道岛、D 本州岛、E 四国岛、F 九州岛四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2.地形特点3.气候(1)⎩⎨⎧温带季风气候—C 岛和D 岛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D 岛南部,E 岛和F 岛(2)气候特点: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4.资源森林、水能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缺乏。
5.农业人多地少,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渔业发达,北海道渔场规模、产量最大。
6.工业主要分布地区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五大工业区a京滨工业区b名古屋工业区c阪神工业区d濑户内海工业区e北九州工业区[特别提醒]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带的原因(1)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于沿海。
(2)日本矿产资源短缺,需要从国外进口。
(3)国内市场狭小,产品依赖出口。
(2020·辽宁省六校协作体联考)下面景观图中的道路两侧积雪高达20米,是日本著名的“雪墙公路”。
从1971年开始,这里就成了观雪胜地。
很多人还专门前往附近主峰饱览雪景,每年吸引近百万游客前来观光。
下图为日本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雪墙公路”景观位于图中的()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2.下列时间段中,“雪墙公路”景观最吸引游客的是()A.11月~12月B.3月~4月C.7月~8月D.10月~11月3.春季,该现象最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A.地震灾害B.洪涝灾害C.春旱冻害D.沙尘灾害1.B[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日本冬季盛行西北风;冬季风在经过日本海时会携带大量水汽,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处受地形抬升影响形成大量降雪;图中的②地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因此图示“雪墙公路”景观应位于图中的②地。
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全球频发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以工农业等经济活动流程的图文材料为素材,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措施及意义。
如2017·全国卷Ⅱ·T36,2016·全国卷Ⅱ·T37等。
1.综合思维:通过对典型地区环境问题表现分析,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人地协调观: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探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措施,树立正确人地协调观。
知识点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环境问题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理论核心思想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人类中心论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地伙伴论人类具有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①环境污染源短缺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西气东输”的东部地区天然气短缺①城乡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国家差异: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考法1通过人地关系示意图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特点(2018·广东七校联合体一模)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第一节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本节在高考中多以跨区域地理事件(如“一带一路”,某交通线的修建)为背景,结合图文材料,考查典型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或不同区域的特征比较。
如2017·全国卷Ⅱ·T1~3、T36,2017·全国卷Ⅲ·T1~3等。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与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说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通过对比不同区域或某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比较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地制宜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区域(1)区域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②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区域划分①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②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划分。
(4)区域的类型:均质区和功能区。
2.区域特征区域特征含义实践意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区域开发要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普遍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考法1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中国地理分区及影响(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1~3题。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材内案例] 珠江三角洲地区1.经济发展快 (1)优势条件(2)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图,回答问题。
2(1)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2)城市化动力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3.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突出。
(2)对策[1.江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1)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①江苏省概况a.位置: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b.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a.工业化: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较高,进程明显加快。
b.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a.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b.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c.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d.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
e.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②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a.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b.“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c.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d.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e.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2.产业转移(1)产业转移的原因(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③市场因素:国内市场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会开辟国际市场。
(3)产业转移的规律①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②产业转移的方向(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①路线②主要驱动因素a.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
b.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c.其他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物流速度和物流成本等。
③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考法1通过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考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背景在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但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②适逢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④良好的区位条件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⑥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夯实基础和稳步发展两个阶段。
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B.原料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C.原料指向型产业、动力指向型产业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1.B 2.D[第1题,珠江三角洲发展条件有区位、政策、侨乡优势,又适逢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遇,该区煤、石油等矿产资源贫乏。
第2题,珠江三角洲发展的两个阶段分别以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考法2通过区域工业与城市发展变化统计图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3.湖北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近年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省份之一。
下图为湖北省工业和城市发展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湖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主要表现。
(2)说出湖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3)简述湖北省城市化对该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工业化迅速发展表现为工业总产值及其占GDP的比重增加,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是城市化率的显著提升。
第(2)题,区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第(3)题,城市化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可从市场需求扩大方面分析,不利影响可从农业用地减少方面分析。
[答案](1)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
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城市化率的显著提升。
(2)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也会促进工业化。
(3)有利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带来广阔的市场。
不利影响: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农业用地减少,影响农业产值和农产品产量。
[规律方法]图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过程。
考法3通过区域一体化产业布局示意图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及特点(2019·蚌埠模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一环六放射”的高速路网交通一体化体系为依托,打造1小时都市圈,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读下图,回答4~5题。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布局4.京津冀三方目前产业结构既雷同又竞争,没有形成互补的格局,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天津应着重发展的经济部门是()A.机械制造业B.传统服务业C.创意文化产业D.石油资源的开发5.京津冀高速路网一体化,目的是()①提高运输效率②增加运输方式多样性③加强城际联系④促进城市群互动发展⑤各城市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④⑤[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4.A 5.C考法4通过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6.(2019·南京模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城市群。
阅读两三角洲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2)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
(3)伴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该地区农业应如何发展?[解析]第(1)题,酸性气体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措施应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减少排放、增加回收等方面归纳。
第(2)题,针对问题,从构建城市群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分析。
第(3)题,为适应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发展城郊农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答案](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并进行回收利用(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废气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答出3点即可)(2)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等。
(答出3点即可)(3)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考法5通过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的变化图,考查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
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读图,完成7~8题。
7.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A.休闲旅游业B.高端金融业C.农贸批发业D.房地产业7.A8.A[第7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
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增加,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
A正确。
第8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
A正确。
] [规律方法]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
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考法6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图,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2016·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
如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9~11题。
9.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10.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11.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解题流程]第9题,第10题,第11题,9.B10.A11.D[第9题,家电组装工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但耗用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影响其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故选项B正确。
第10题,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经超过中国,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市场规模大,使越南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数量远少于中国,故选项A正确。
第11题,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必然是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升级,故选项D正确。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2018·江西省南昌市十校联考)台湾某电子产品代工企业,1988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在大陆的总部和生产基地首选深圳,后来生产基地逐步扩展到郑州和成都等地。